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4:27:19

文档简介

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上)期末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
高一历史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内阁大臣
D.军机大臣
2.下列属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是(  )
A.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B.湖北汉阳铁厂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大亚湾核电站
3.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 )
A.五四运动初步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5.对西周宗法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宗法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
C.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下图所示文物及其铭文,有周康王赐予盂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等信息。该史料可用于认识( )
西周“大盂鼎”及其铭文拓片
A.王位世袭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
7.下列项中,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1860—1913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表(%)》
项目年 1860 1894 1913
机制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手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A.外国资本优势地位丧失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棉纺织工业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8.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A.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9.中共“一大”代表的李达曾说:“1921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方向)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1921年中共
A.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B.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
C.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10.蒋介石说:“现在欧战既起,促进远东问题解决的中国抗战,已与促进世界问题解决的欧洲战争,在东亚、西欧同时并进。我们已经获得一个中国问题将随世界问题之解决而解决的基础。”这主要表明了蒋介石认识到
A.中国战场决定了远东战场的走势
B.中国战场中的利害成败深受欧洲战场影响
C.中国抗争与欧洲战争是并进关系
D.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为一体
11.1985~1988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3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6.5%.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2.1927年8月,湖南省委决定把湖南秋收起义区域划分为湘中、湘南、湘西和西南四个区。这个计划遭到毛泽东等的坚决反对。湖南省委最终决定“放弃其他几个中心”,只举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这说明当时
A.毛泽东对秋收起义有正确的认识 B.湖南省委“左"倾思潮强烈
C.秋收起义使革命从农村转向城市 D.共产党革命领导经验的不足
13.如图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
A.文化区域差异导致政治分裂 B.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
C.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
14.如图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这一时期军工企业具有
A.官僚资本主义特征 B.半殖民地性质
C.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D.政府主导特征
15.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长沙人刘蜕成为当地第一个考中进士的学子,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铉特地赠他70万“破天荒”钱,这就是“破天荒”典故的来历。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地区
A.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B.学子被特准参加科举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价值取向被影响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一某历史小组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专题探究过程中梳理了如下表格:
依据上述表格提炼一个主题,针对该主题请你再补充一个历史事件,然后至少选取其中两个事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上)期末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
高一历史答案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1.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B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明代的内阁大臣和清代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的官员,不负责监察,故CD错误。
2.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投产,故选C;A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是洋务企业,排除AB;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开工建设,排除D。
3.C【详解】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抗战胜利中华民族还没有解放,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4.D【详解】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立。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故选D。
5.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选择题,是考查对宗法制的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灭商以后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A是符合史实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B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C、D是宗法制的实施与影响,均符合史实。故选B。
6.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与诸侯之间形成权利与义务的等级关系,因此,该史料可用于认识分封制,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只涉及君主,排除A项;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排除B项;皇帝制度是秦朝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860—1913年(中国)。根表格数据看出,1860—1913年我国棉布产量中,机制布比重不断上升,手织布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我国棉纺织工业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没有外国资本的相关数据,不能体现外国资本的地位,排除A项;我国棉布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数据不能反映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排除B项;近代我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A【详解】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是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中共十七大,故D项错误。
9.D【详解】根据“路(方向)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可得出中共成立时,对于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还不明确 ,D项正确;中共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10.D【详解】依据材料“现在欧战既起,促进远东问题解决的中国抗战,已与促进世界问题解决的欧洲战争,在东亚、西欧同时并进。我们已经获得一个中国问题将随世界问题之解决而解决的基础”可知,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为一体,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D项正确;依据材料“促进远东问题解决的中国抗战”可知,中国战场只是促进远东问题解决,而非“决定了”,排除A项;BC两项只是体现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故选D项。
11.B【详解】1984年我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中国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大幅度上升,故B正确;A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表现,与工业总产值增长无直接联系,排除;D是二十一世纪初,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湖南省委最终决定“放弃其他几个中心”,只举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体现了秋起起义的思路仍然是进攻大城市,尚未认清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这说明共产党当时对于如何进行革命仍处于摸索阶段,共产党革命领导经验的不足,故D项正确;毛泽东没有反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决定,不能说明“毛泽东对秋收起义有正确的认识”,排除A项;湖南省委的决定是由于缺乏革命经验所导致的,并非一意孤行的“左”倾冒险激进思想所导致的,排除B项;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革命中心才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
13.C【详解】由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知,此时各个文化圈呈现交叉重合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故C正确;政治分裂导致文化区域差异,故A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圈,故B错误;分布图的主旨不是强调文化认同,故D错误。
14.D【详解】根据材料数据“海关税款,8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主要来源是海关税款,说明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即体现了这一时期军工企业具有政府主导特征,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前还未出现,官僚资本出现于1927年,排除A项;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质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军工生产的控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这一时期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源自国家海关税款,体现了军工企业的政府主导特征,没有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5.A【详解】经济是基础,隋朝已经科举取士,长沙地区直到唐宣宗时方才“破天荒”的有学子刘蜕考中进士,这是当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造成的,故选择A项;科举制从开始就对全国学子开放,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C项错误;社会价值取向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16.(1)措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
(2)特点: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推行行省制;对吐蕃地区由中央宣政院进行管理。
影响: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边疆统治,加速文化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7.两个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外交成就一脉相承。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建国初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如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两个历史时期又区别: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原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又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8.样例:主题:探寻国家出路 补充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论述:近代以来,为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各阶级都在进行国家出路的探索。清政府进行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创办了近代工业、近代海军和新式教育,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希望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救亡图存,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这些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