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11月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11月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09 10:00:33

文档简介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11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2023高二上·济南开学考)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就不会遭到破坏
C.尿素、胆固醇、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⑤进入胃中的牛奶⑥口服多酶片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⑦⑧ B.①②③⑦
C.②③⑦ D.①②③⑥⑦⑧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会引起新生儿窒息死亡或智力障碍。经研究发现,缺氧缺血首先启动了发生水肿的机制,造成脑组织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细胞内的液体构成内环境,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代谢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造成组织水肿
C.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会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D.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III、I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I表示的器官是肺
B.②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此图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B.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
C.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D.假如此人静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6.在过酸、过碱等条件下,细胞难以维持正常生活。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中酸碱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
B.大量运动产生过多乳酸时,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C.通过泌尿系统可以将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排出体外
D.血浆中CO2浓度的变化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7.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和0.1moI/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若要提取血浆蛋白,最佳材料应是上清液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实验结果不能表明血浆具有一定缓冲能力
8.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⑥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A.③⑤ B.①⑥ C.②⑤ D.⑤⑥
9.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作用于靶细胞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B.血浆→淋巴液→靶细胞
C.淋巴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淋巴液→靶细胞
10.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1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的一样多
D.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12层磷脂分子层
1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入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2.人在长跑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可能是(  )
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
B.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血管收缩,心跳减慢
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
D.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胃肠蠕动加强,血管收缩
13.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一方面在Rheb蛋白的作用下,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另一方面,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乳酸经MTC(乳酸转运载体)运输进入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进行分解,两种细胞的相关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Rheb蛋白失去活性会有利于保护神经元
B.乳酸可以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
C.增强MTC活性可能导致神经元结构损伤
D.神经胶质细胞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
14.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关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轴突外大都套有一层髓鞘,它们构成一条神经
B.每个神经元都是由多个树突、一个细胞体和一条轴突组成
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少于神经元,广泛分布在神经元之间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15.渐冻症(ALS)是一种慢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可导致包括延髓支配的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已知健康的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保护运动神经元。近期,科学家研究开发了一种联合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疗法,使用神经干细胞来合成一种保护运动神经元的蛋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疗法是利用神经干细胞分化出新的运动神经元替代死亡的运动神经元
B.推测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C.肌肉细胞合成GDNF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神经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可分化出各种组织细胞
16.膝跳反射是最简单的一种反射。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
C.刺激传出神经能发生膝跳反应的过程属于反射
D.若某人腰椎胸部脊髓断裂,仍能够完成膝跳反射
17.某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弧共涉及3个突触结构
B.③能对来自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刺激b点,⑤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D.刺激c点,②不会出现动作电位
18.TRPs通道蛋白可被胞内的脂质PIP2激活,引起Ca2+内流(见下图),进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最终产生痛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降低胞内PIP2含量为研发止痛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B.TRPs通道开放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C.Ca2+通过TRPs通道内流的运输方式属于易化扩散
D.TRPs通道蛋白介导的疼痛产生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19.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枢在延髓(位于脑干),以下是与唾液分泌有关的现象:
现象I:进食时,食物对舌、口腔和咽部黏膜的刺激可引起唾液分泌;
现象Ⅱ:进食前,食物的形状、颜色和气味可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
现象Ⅲ:有时候当人们听到一些食物的名称即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
下列关于以上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口腔到延髓的传入神经属于支配唾液腺的自主神经系统
B.现象Ⅰ和现象Ⅱ中睡液的分泌分别属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现象Ⅲ表明唾液的分泌还受到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
D.听到“柠檬”就引起唾液分泌的前提是曾吃到过柠檬或见他人吃过
20.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C.丁区域进细胞膜未进行离子的移动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不一定是双向传导的
21.下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若将离体神经标本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对其进行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5所示的结构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可接受一定刺激产生兴奋
B.刺激B处,可在2、3、4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将电表的两极分别置于2处,刺激A处,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D.突触小体处信号的转化过程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22.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物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该种局部麻醉药物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
B.辣椒素能使相关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增大其对该麻醉药物的透性
C.该麻醉药阻碍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使神经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
D.单独使用该麻药时,局部麻药能否通过细胞膜与药物的浓度有关
23.下图为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
B.图中共有3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C.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进入③的胞体内
24.人躯体运动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还会受到大脑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导至脊髓
B.脑干是控制人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C.手被针刺但未缩回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D.躯体各部分与其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是倒置的
25.如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下肢的运动
B.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面部感觉
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26.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飞虫飞入眼睛前迅速闭眼
B.手触碰到很烫的东西时迅速收回
C.婴儿睡觉时尿床
D.进入水中时会屏住呼吸
27.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中的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中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信号后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应。脊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膀胱的活动,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且不受意识支配
B.自主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支配不受神经中枢的调控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并支配尿道内括约肌活动
D.交感神经是传入神经、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
28.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渴觉的形成在下丘脑
②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③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⑤静息时K+外流,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脑干、小脑
A.4项 B.3项 C.2项 D.1项
29.下列关于人脑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第一级记忆的某信息加以注意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
B.大脑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到损伤后,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述
C.学习和记忆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D.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
30.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a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ATP
C.Na+—K+泵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有重要作用
D.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二、综合题
3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   ]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B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   。
(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D中细胞需要穿过   层磷脂分子;②表示CO2,由组织细胞排出体外需要   (系统)协助完成。
(4)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并没有使pH值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   。
(5)肝细胞与A、C处氧气浓度大小为   。
(6)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   ,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   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32.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该物质在突触间隙移动方式为   ,   (填是或否)需要消耗能量,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   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   。
3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②③④为体液,据图分析: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   (填标号)。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名称)。
(4)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   。
(5)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 ⑥血浆蛋白 ⑦溶酶体酶
(6)某人因营养不良,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   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   和   系统。
34.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将蛙的左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出现屈肌反射(屈腿),说明   。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剥去蛙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   (填“会”、“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2)为了验证刺激感受器与屈腿不同时发生,请写出实验思路并分析原因。
(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①实验思路:   。
②刺激感受器与屈腿不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   。
(3)用图1装置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实验表明: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要有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
①请在图2坐标上画出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   。
②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   (填“变大”、“不变”、“变小”)。若选择性破坏肌膜凹入肌纤维内部的结构,再给肌肉阈强度刺激,表面肌膜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但肌肉不收缩,说明   ,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活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人体对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故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内环境的稳态一般不会遭到破坏,若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而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B错误;
C、尿素是细胞代谢的产物,胆固醇可以直接从食物中吸收后进入血浆,血浆蛋白属于血浆的成分,故三者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pH、渗透压、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①血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①不符合题意;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符合题意;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符合题意;
④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不符合题意;
⑤胃属于消化道,消化道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不符合题意;
⑥口服的多酶片位于消化道内,消化道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不符合题意;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⑦符合题意;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发生在输卵管,输卵管能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③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
3.【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内环境也是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脑细胞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A符合题意;
B、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
C、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会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淋巴回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组织水肿是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水肿的现象。
4.【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Ⅰ能进行气体交换,并且是内环境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必须经过的结构,因此Ⅰ表示的器官是肺,A不符合题意;
B、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B不符合题意;
C、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符合题意;
D、图示过程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分析题图:Ⅰ是呼吸系统(或肺);Ⅱ是消化系统(或小肠),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Ⅲ表示泌尿系统(或肾脏),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为皮肤,可将体内物质排出体外。
5.【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不符合题意;
B、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 O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B符合题意;
C、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假如此人静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组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6.【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的正常范围,A不符合题意;
B、大量运动产生过多乳酸时,血浆中的NaHCO3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水,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乳酸钠随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pH,B符合题意;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C不符合题意;
D、当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或者通过食物摄取的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后,酸性物质与血浆中的HCO3-反应,生成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出CO2,使得血浆中的CO2浓度升高;当细胞代谢产生的碱性物质或通过食物摄取的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后,碱性物质与H2CO3反应,生成HCO3-,并促进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转化成H2CO3,使CO2浓度降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7.【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混合会出现紫色反应,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 , 若出现紫色则说明上清液中含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血液经过离心后,上清液中是血浆,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因此,提取血浆蛋白的最佳材料是上清液,B符合题意;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溶液的种类为自变量,而HCl、NaOH的浓度是无关变量,C不符合题意;
D、图2实验结果表明:滴加的HCl和NaOH在一定范围内,pH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该实验,自变量是滴加的HCl或NaOH的滴数,以及溶液的种类,因变量是pH的变化。
8.【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①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氧气,必需通过内环境获取,①不符合题意;
②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二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抗体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四者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②符合题意;
③稳态指内环境组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③不符合题意;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组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④不符合题意;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细胞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加,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淋巴也随之增加,⑤符合题意;
⑥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需要分解血糖供能,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来调节血糖的相对稳定,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⑥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⑤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组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9.【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药物经静脉注射,首先到达血浆,随血浆全身运输,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因此路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血浆从毛细血管渗出,即成为组织液;大部分组织液的物质能进入血浆,少数被淋巴回收;淋巴的物质可进入血浆。
10.【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被动运输
【解析】【解答】A、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不符合题意;
B、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引起的,3是血浆,血浆渗透压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
C、3血浆内的蛋白质含量比4组织液和5淋巴液都高,C不符合题意;
D、由2(红细胞)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包括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内外膜(2层),因此至少需要经过12层磷脂分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是血浆,4是组织液,5是淋巴液。
11.【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不符合题意;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其中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B符合题意;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不符合题意;
D、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出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脊神经和脑神经中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2.【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人在长跑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体由兴奋状态恢复为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13.【答案】A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Rheb蛋白能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若Rheb蛋白失去活性,丙酮酸会全部转变为乳酸通过MTC进入神经元,在线粒体分解后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使神经元损伤增加,A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乳酸能进入神经元的线粒体分解,产生ATP,因此可以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B不符合题意;
C、增强MCT活性,可促使更多乳酸进入神经元,在线粒体分解后产生更多自由基,导致神经元结构损伤,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神经胶质细胞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人体细胞内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物是CO2和H2O。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14.【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神经元轴突外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A不符合题意;
B、有的神经元有多个轴突,B不符合题意;
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多于神经元,C不符合题意;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细胞分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的作用。
15.【答案】B
【知识点】细胞分化及其意义;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科学家开发的新疗法是利用神经干细胞产生的GDNF,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并非直接分化出新的运动神经元,A不符合题意;
B、星形胶质细胞属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营养神经元的功能,B符合题意;
C、肌肉细胞不能合成GDNF,C不符合题意;
D、神经干细胞只可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细胞分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16.【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不符合题意;
B、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不需要大脑皮层的调控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刺激传出神经能发生膝跳反应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符合题意;
D、若某人腰椎胸部脊髓断裂,仍能够完成膝跳反射,因为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未受到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17.【答案】A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突触可以由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构成,也可以由轴突末梢与腺体或肌肉组成,因此该反射弧共涉及4个突触结构,A符合题意;
B、③是神经中枢,能对来自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B不符合题意;
C、刺激b点,兴奋可以向后传,⑤效应器会出现相应的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②到⑤,刺激c点,④会出现动作电位,②位于突触前膜,不会出现动作电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分析题图,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②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18.【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被动运输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TRPs通道蛋白可被胞内的脂质PIP2激活,引起Ca2+内流,进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最终产生痛觉,若降低胞内PIP2含量 ,PIP2不能激活TRPs通道蛋白,不能引起Ca2+内流,也就不会引发后续的神经递质释放,不能产生痛觉,因此降低胞内PIP2含量为研发止痛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A不符合题意;
B、结合题图和题意可知,TRPs通道开放会引起Ca2+内流,进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TRPs通道内流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行,属于易化扩散, C不符合题意;
D、TRPs通道蛋白介导的疼痛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气体分子及脂溶性小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主动运输。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
19.【答案】A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A符合题意;
B、现象Ⅰ中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的中枢位于延髓,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现象Ⅱ中引起唾液分泌过程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D、听到一些食物的名称即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是因为之前有过相关的体验,大脑皮层留有记忆,因此,现象Ⅲ表明唾液的分泌还受到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
20.【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A、仅根据图中的信息无法确定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若神经冲动是从左往右传,则甲和丙区域可能是刚恢复的静息电位,A不符合题意;
B、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流向负,因此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丁区域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即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C符合题意;
D、仅根据图中的信息无法确定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不能确定其是否是双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据图可知,丁区域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钾离子外流;神经冲动传过去后,恢复到静息电位;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21.【答案】B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2所在的神经元有神经节,因此2为传入神经,1为感受器,5为效应器,A不符合题意;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故刺激B处,可在2、3、4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符合题意;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处兴奋不能传到B处,若将电表的两极分别置于2处,刺激A处,指针不发生偏转,C不符合题意;
D、突触小体即是突触前膜处信号的转化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结合突触结构和兴奋传递方向可知,1为感受器、2为传入神经、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
22.【答案】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 由图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加强静息电位,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A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在辣椒素的作用下,局部麻醉药可通过通道进入细胞内,所以辣椒素能够使通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局麻药与Na+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Na+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单独使用该麻药时,局部麻药不能通过细胞膜,这与药物的浓度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3.【答案】A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结合图示神经通路分析可知,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包括A→③→B、A→③→②→③→B、A→③→①→③→B、A→③→②→①→③→B,A符合题意;
B、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由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形成,据图分析,图中有6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B不符合题意;
C、A以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不符合题意;
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其作用后,就被灭活或移走,不会进入③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4.【答案】B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故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导至脊髓,A不符合题意;
B、大脑皮层是控制人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B符合题意;
C、缩手反射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手被针刺但未缩回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不符合题意;
D、躯体各部分与其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是倒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就这样,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25.【答案】B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C、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所以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下肢的运动,AC不符合题意;
B、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B符合题意;
D、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大脑皮层运动区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26.【答案】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飞虫飞入眼睛前迅速闭眼,属于非条件反射,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不符合题意;
B、手触碰到很烫的东西迅速收回,是脊髓控制的低级的神经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不符合题意;
C、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婴儿睡觉时尿床是低级中枢控制,没有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C不符合题意;
D、屏住呼吸的行为是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脑干的控制,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7.【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A符合题意;
B、自主神经对膀胱的支配也会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B不符合题意;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膀胱时的作用是相反的,不会同时兴奋并支配尿道内括约肌活动,C不符合题意;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二者会在大脑皮层及下丘脑的支配下,既拮抗又协调的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支配和调节机体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和分泌。
28.【答案】D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①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但渴觉在大脑皮层形成,①不符合题意;
②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到,但是听不懂,②不符合题意;
③植物人脑干的中枢能发挥调控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④不符合题意;
⑤神经纤维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静息时,钾离子通过通道运至膜外,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⑤符合题意;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⑥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9.【答案】A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第一级记忆中的小部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样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A符合题意;
B、大脑言语区中S区,即运动性言语区受到损伤后,不能口头表述,但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B不符合题意;
C、如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C不符合题意;
D、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分别负责听、说、读、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30.【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持续外流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a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不符合题意;
C、Na+-K+泵可以将K+逆浓度运入细胞,将Na+运出细胞, 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具有重要作用,C符合题意;
D、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运输速率会发生改变,但温度达到一定水平,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其化学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丧失,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其中ac表示去极化,ce表示复极化。图乙表示Na+-K+泵结构,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
31.【答案】(1)C;组织液
(2)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10;循环和呼吸
(4)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
(5)A>C>肝细胞
(6)钠离子和氯离子;渗透或自由扩散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A表示血浆,B表示淋巴液,C表示组织液,D表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故填:C 组织液
(2)A血浆与B淋巴液的成分相近,淋巴液可以汇入血浆,但最大的差别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故填: 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 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D中细胞需要经过肺泡壁细胞(一进一出2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一进一出两层膜),进入红细胞(经过一层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 ②表示CO2, 是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入内环境,通过血液运输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经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故填:10 循环和呼吸
(4) 剧烈运动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补充能量,随之产生乳酸,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因此不会使使pH值发生明显变化 。
故填: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
(5)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因此A血浆中的氧气浓度大于C组织液中的氧气浓度,大于肝细胞的氧气浓度。
故填: A>C>肝细胞
(6) 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渗透或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故填: 钠离子和氯离子渗透或自由扩散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血浆,B表示淋巴液,C表示组织液,D表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①表示营养物质和O2从外界进入内环境,②表示代谢废物和CO2从内环境排出体外。
32.【答案】(1)效应器;d;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扩散;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a、c、d、e
(4)肌肉或腺体;受体;兴奋或抑制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f连接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故f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图乙表示突触,是图甲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中的B 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故填:效应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A是突触小体,兴奋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向前移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扩散过程不消耗能量。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A传到B,不能倒过来传。
故填: 神经递质 扩散 否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 图丙的③中有突触,因此③称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中b点,a点与它在同一个神经元上,会兴奋;兴奋沿轴突末梢传至下一个神经元,因此e和d及c都会兴奋。
故填: 神经中枢a、c、d、e
(4) 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肌肉或腺体 细胞。 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神经递质)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兴奋或抑制。
故填: 肌肉或腺体受体兴奋或抑制
【分析】分析图甲,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d是突触,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
分析图乙,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分析图丙,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33.【答案】(1)②③④
(2)②
(3)组织液、淋巴液
(4)蛋白质
(5)③⑥
(6)组织液
(7)正常生命活动;循环;泌尿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1)图中②血浆、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故填: ②③④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
故填: ②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故填: 组织液、淋巴液
(4)②血浆与③组织液相比,组织液③中明显少的是蛋白质。
故填: 蛋白质
(5)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②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尿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⑥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⑦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因此③⑥符合题意。
故填: ③⑥
(6)若某人因营养不良,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则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组织液③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故填: 组织液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
故填: 正常生命活动循环泌尿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液。
34.【答案】(1)屈肌反射的反射弧完整;不会;剥去皮肤导致感受器缺失
(2)将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用0.5%H2SO4溶液刺激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3);不变;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将蛙的左后肢最长趾趾端浸入0.5%硫酸溶液中,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剥去蛙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剥去皮肤导致感受器缺失,不能产生反射。
故填:屈肌反射的反射弧完整 不会 剥去皮肤导致感受器缺失
(2)①通过分析题干部分实验步骤,需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反射不是同时发生的,则实验思路是:将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用0.5%H2S04溶液刺激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的。
②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
故填:将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用0.5%H2S04溶液刺激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3)①根据实验结论绘制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如下:
②与调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变。若选择性破坏肌膜凹入肌纤维内部的结构,再给肌肉阔强度刺激,表面肌膜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但肌肉不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故填: 不变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1 / 1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11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2023高二上·济南开学考)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内环境的稳态就不会遭到破坏
C.尿素、胆固醇、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活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人体对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故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内环境的稳态一般不会遭到破坏,若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而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也会遭到破坏, B错误;
C、尿素是细胞代谢的产物,胆固醇可以直接从食物中吸收后进入血浆,血浆蛋白属于血浆的成分,故三者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pH、渗透压、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⑤进入胃中的牛奶⑥口服多酶片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⑦⑧ B.①②③⑦
C.②③⑦ D.①②③⑥⑦⑧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①血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①不符合题意;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符合题意;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符合题意;
④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不符合题意;
⑤胃属于消化道,消化道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不符合题意;
⑥口服的多酶片位于消化道内,消化道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不符合题意;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⑦符合题意;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发生在输卵管,输卵管能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③⑦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会引起新生儿窒息死亡或智力障碍。经研究发现,缺氧缺血首先启动了发生水肿的机制,造成脑组织水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脑细胞内的液体构成内环境,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代谢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造成组织水肿
C.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会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
D.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内环境也是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脑细胞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A符合题意;
B、脑内缺氧缺血会造成脑细胞代谢紊乱,较多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
C、若脑部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子会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脑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淋巴回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组织水肿是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中,导致水肿的现象。
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III、IV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I表示的器官是肺
B.②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此图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Ⅰ能进行气体交换,并且是内环境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必须经过的结构,因此Ⅰ表示的器官是肺,A不符合题意;
B、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B不符合题意;
C、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符合题意;
D、图示过程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说明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分析题图:Ⅰ是呼吸系统(或肺);Ⅱ是消化系统(或小肠),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Ⅲ表示泌尿系统(或肾脏),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为皮肤,可将体内物质排出体外。
5.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B.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
C.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D.假如此人静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不符合题意;
B、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 O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B符合题意;
C、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
D、假如此人静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血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组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6.在过酸、过碱等条件下,细胞难以维持正常生活。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中酸碱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
B.大量运动产生过多乳酸时,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C.通过泌尿系统可以将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排出体外
D.血浆中CO2浓度的变化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的正常范围,A不符合题意;
B、大量运动产生过多乳酸时,血浆中的NaHCO3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为CO2和水,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乳酸钠随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pH,B符合题意;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C不符合题意;
D、当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或者通过食物摄取的酸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后,酸性物质与血浆中的HCO3-反应,生成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出CO2,使得血浆中的CO2浓度升高;当细胞代谢产生的碱性物质或通过食物摄取的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后,碱性物质与H2CO3反应,生成HCO3-,并促进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转化成H2CO3,使CO2浓度降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7.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所示;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和0.1moI/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若要提取血浆蛋白,最佳材料应是上清液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2实验结果不能表明血浆具有一定缓冲能力
【答案】B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混合会出现紫色反应,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 , 若出现紫色则说明上清液中含蛋白质,A不符合题意;
B、血液经过离心后,上清液中是血浆,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因此,提取血浆蛋白的最佳材料是上清液,B符合题意;
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溶液的种类为自变量,而HCl、NaOH的浓度是无关变量,C不符合题意;
D、图2实验结果表明:滴加的HCl和NaOH在一定范围内,pH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该实验,自变量是滴加的HCl或NaOH的滴数,以及溶液的种类,因变量是pH的变化。
8.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⑥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A.③⑤ B.①⑥ C.②⑤ D.⑤⑥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①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氧气,必需通过内环境获取,①不符合题意;
②过氧化氢酶位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二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抗体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四者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②符合题意;
③稳态指内环境组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③不符合题意;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组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④不符合题意;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细胞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加,部分组织液进入淋巴,淋巴也随之增加,⑤符合题意;
⑥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需要分解血糖供能,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变化来调节血糖的相对稳定,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⑥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⑤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组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9.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作用于靶细胞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B.血浆→淋巴液→靶细胞
C.淋巴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淋巴液→靶细胞
【答案】A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药物经静脉注射,首先到达血浆,随血浆全身运输,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因此路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血浆从毛细血管渗出,即成为组织液;大部分组织液的物质能进入血浆,少数被淋巴回收;淋巴的物质可进入血浆。
10.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1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
B.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的一样多
D.由2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12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被动运输
【解析】【解答】A、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不符合题意;
B、组织水肿是因为组织液增多引起的,3是血浆,血浆渗透压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
C、3血浆内的蛋白质含量比4组织液和5淋巴液都高,C不符合题意;
D、由2(红细胞)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包括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内外膜(2层),因此至少需要经过12层磷脂分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是血浆,4是组织液,5是淋巴液。
1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外周神经系统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者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入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不符合题意;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和脑神经,其中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B符合题意;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不符合题意;
D、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出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脊神经和脑神经中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12.人在长跑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可能是(  )
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支气管收缩,心跳减慢
B.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血管收缩,心跳减慢
C.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
D.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胃肠蠕动加强,血管收缩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人在长跑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体由兴奋状态恢复为安静状态,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13.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一方面在Rheb蛋白的作用下,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另一方面,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乳酸经MTC(乳酸转运载体)运输进入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进行分解,两种细胞的相关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Rheb蛋白失去活性会有利于保护神经元
B.乳酸可以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
C.增强MTC活性可能导致神经元结构损伤
D.神经胶质细胞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A
【知识点】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Rheb蛋白能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若Rheb蛋白失去活性,丙酮酸会全部转变为乳酸通过MTC进入神经元,在线粒体分解后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使神经元损伤增加,A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乳酸能进入神经元的线粒体分解,产生ATP,因此可以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B不符合题意;
C、增强MCT活性,可促使更多乳酸进入神经元,在线粒体分解后产生更多自由基,导致神经元结构损伤,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神经胶质细胞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在人体细胞内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产物是CO2和H2O。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14.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关于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轴突外大都套有一层髓鞘,它们构成一条神经
B.每个神经元都是由多个树突、一个细胞体和一条轴突组成
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少于神经元,广泛分布在神经元之间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神经元轴突外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A不符合题意;
B、有的神经元有多个轴突,B不符合题意;
C、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远多于神经元,C不符合题意;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细胞分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神经元多,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的作用。
15.渐冻症(ALS)是一种慢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可导致包括延髓支配的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已知健康的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保护运动神经元。近期,科学家研究开发了一种联合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疗法,使用神经干细胞来合成一种保护运动神经元的蛋白-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疗法是利用神经干细胞分化出新的运动神经元替代死亡的运动神经元
B.推测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C.肌肉细胞合成GDNF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神经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可分化出各种组织细胞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分化及其意义;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科学家开发的新疗法是利用神经干细胞产生的GDNF,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并非直接分化出新的运动神经元,A不符合题意;
B、星形胶质细胞属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营养神经元的功能,B符合题意;
C、肌肉细胞不能合成GDNF,C不符合题意;
D、神经干细胞只可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细胞分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16.膝跳反射是最简单的一种反射。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
C.刺激传出神经能发生膝跳反应的过程属于反射
D.若某人腰椎胸部脊髓断裂,仍能够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不符合题意;
B、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不需要大脑皮层的调控即可完成,属于非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刺激传出神经能发生膝跳反应的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符合题意;
D、若某人腰椎胸部脊髓断裂,仍能够完成膝跳反射,因为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未受到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17.某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弧共涉及3个突触结构
B.③能对来自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刺激b点,⑤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D.刺激c点,②不会出现动作电位
【答案】A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突触可以由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构成,也可以由轴突末梢与腺体或肌肉组成,因此该反射弧共涉及4个突触结构,A符合题意;
B、③是神经中枢,能对来自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B不符合题意;
C、刺激b点,兴奋可以向后传,⑤效应器会出现相应的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②到⑤,刺激c点,④会出现动作电位,②位于突触前膜,不会出现动作电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分析题图,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②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18.TRPs通道蛋白可被胞内的脂质PIP2激活,引起Ca2+内流(见下图),进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最终产生痛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降低胞内PIP2含量为研发止痛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B.TRPs通道开放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化
C.Ca2+通过TRPs通道内流的运输方式属于易化扩散
D.TRPs通道蛋白介导的疼痛产生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D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被动运输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TRPs通道蛋白可被胞内的脂质PIP2激活,引起Ca2+内流,进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最终产生痛觉,若降低胞内PIP2含量 ,PIP2不能激活TRPs通道蛋白,不能引起Ca2+内流,也就不会引发后续的神经递质释放,不能产生痛觉,因此降低胞内PIP2含量为研发止痛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A不符合题意;
B、结合题图和题意可知,TRPs通道开放会引起Ca2+内流,进而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TRPs通道内流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行,属于易化扩散, C不符合题意;
D、TRPs通道蛋白介导的疼痛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气体分子及脂溶性小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主动运输。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
19.唾液分泌的基本中枢在延髓(位于脑干),以下是与唾液分泌有关的现象:
现象I:进食时,食物对舌、口腔和咽部黏膜的刺激可引起唾液分泌;
现象Ⅱ:进食前,食物的形状、颜色和气味可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
现象Ⅲ:有时候当人们听到一些食物的名称即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
下列关于以上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口腔到延髓的传入神经属于支配唾液腺的自主神经系统
B.现象Ⅰ和现象Ⅱ中睡液的分泌分别属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现象Ⅲ表明唾液的分泌还受到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
D.听到“柠檬”就引起唾液分泌的前提是曾吃到过柠檬或见他人吃过
【答案】A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
【解析】【解答】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A符合题意;
B、现象Ⅰ中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的中枢位于延髓,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现象Ⅱ中引起唾液分泌过程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属于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D、听到一些食物的名称即引起明显的唾液分泌,是因为之前有过相关的体验,大脑皮层留有记忆,因此,现象Ⅲ表明唾液的分泌还受到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
20.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C.丁区域进细胞膜未进行离子的移动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不一定是双向传导的
【答案】C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A、仅根据图中的信息无法确定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若神经冲动是从左往右传,则甲和丙区域可能是刚恢复的静息电位,A不符合题意;
B、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流向负,因此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丁区域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即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C符合题意;
D、仅根据图中的信息无法确定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不能确定其是否是双向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据图可知,丁区域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是钾离子外流;神经冲动传过去后,恢复到静息电位;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电位流向负电位。
21.下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若将离体神经标本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对其进行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5所示的结构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可接受一定刺激产生兴奋
B.刺激B处,可在2、3、4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将电表的两极分别置于2处,刺激A处,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D.突触小体处信号的转化过程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B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解析】【解答】A、分析题图,2所在的神经元有神经节,因此2为传入神经,1为感受器,5为效应器,A不符合题意;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故刺激B处,可在2、3、4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符合题意;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A处兴奋不能传到B处,若将电表的两极分别置于2处,刺激A处,指针不发生偏转,C不符合题意;
D、突触小体即是突触前膜处信号的转化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结合突触结构和兴奋传递方向可知,1为感受器、2为传入神经、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
22.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物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该种局部麻醉药物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
B.辣椒素能使相关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增大其对该麻醉药物的透性
C.该麻醉药阻碍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使神经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
D.单独使用该麻药时,局部麻药能否通过细胞膜与药物的浓度有关
【答案】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 由图可知,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加强静息电位,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A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在辣椒素的作用下,局部麻醉药可通过通道进入细胞内,所以辣椒素能够使通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局麻药与Na+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Na+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单独使用该麻药时,局部麻药不能通过细胞膜,这与药物的浓度无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3.下图为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
B.图中共有3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C.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进入③的胞体内
【答案】A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结合图示神经通路分析可知,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包括A→③→B、A→③→②→③→B、A→③→①→③→B、A→③→②→①→③→B,A符合题意;
B、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由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形成,据图分析,图中有6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B不符合题意;
C、A以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不符合题意;
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其作用后,就被灭活或移走,不会进入③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4.人躯体运动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还会受到大脑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导至脊髓
B.脑干是控制人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C.手被针刺但未缩回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D.躯体各部分与其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是倒置的
【答案】B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故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导至脊髓,A不符合题意;
B、大脑皮层是控制人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B符合题意;
C、缩手反射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的调节,手被针刺但未缩回的过程中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不符合题意;
D、躯体各部分与其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是倒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就这样,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25.如图是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与躯体各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下肢的运动
B.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面部感觉
C.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D.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答案】B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C、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所以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下肢的运动,AC不符合题意;
B、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B符合题意;
D、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大脑皮层运动区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26.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飞虫飞入眼睛前迅速闭眼
B.手触碰到很烫的东西时迅速收回
C.婴儿睡觉时尿床
D.进入水中时会屏住呼吸
【答案】D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飞虫飞入眼睛前迅速闭眼,属于非条件反射,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不符合题意;
B、手触碰到很烫的东西迅速收回,是脊髓控制的低级的神经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不符合题意;
C、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婴儿睡觉时尿床是低级中枢控制,没有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C不符合题意;
D、屏住呼吸的行为是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脑干的控制,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7.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中的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中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信号后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应。脊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膀胱的活动,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且不受意识支配
B.自主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支配不受神经中枢的调控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并支配尿道内括约肌活动
D.交感神经是传入神经、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解析】【解答】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A符合题意;
B、自主神经对膀胱的支配也会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B不符合题意;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膀胱时的作用是相反的,不会同时兴奋并支配尿道内括约肌活动,C不符合题意;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二者会在大脑皮层及下丘脑的支配下,既拮抗又协调的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支配和调节机体各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和分泌。
28.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渴觉的形成在下丘脑
②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③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⑤静息时K+外流,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脑干、小脑
A.4项 B.3项 C.2项 D.1项
【答案】D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①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但渴觉在大脑皮层形成,①不符合题意;
②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到,但是听不懂,②不符合题意;
③植物人脑干的中枢能发挥调控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④不符合题意;
⑤神经纤维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静息时,钾离子通过通道运至膜外,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⑤符合题意;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⑥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9.下列关于人脑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第一级记忆的某信息加以注意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
B.大脑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到损伤后,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述
C.学习和记忆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D.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
【答案】A
【知识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析】【解答】A、第一级记忆中的小部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样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A符合题意;
B、大脑言语区中S区,即运动性言语区受到损伤后,不能口头表述,但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B不符合题意;
C、如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C不符合题意;
D、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分别负责听、说、读、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30.如图甲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Na+持续外流的结果
B.图甲中a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需要消耗ATP
C.Na+—K+泵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有重要作用
D.图乙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答案】C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图甲中静息电位的维持是K+持续外流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图甲中a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不符合题意;
C、Na+-K+泵可以将K+逆浓度运入细胞,将Na+运出细胞, 对恢复静息电位,维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分布具有重要作用,C符合题意;
D、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随着温度逐渐提高,Na+-K+泵运输速率会发生改变,但温度达到一定水平,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其化学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丧失,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某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变化情况,其中ac表示去极化,ce表示复极化。图乙表示Na+-K+泵结构,Na+-K+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
二、综合题
3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   ]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B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   。
(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D中细胞需要穿过   层磷脂分子;②表示CO2,由组织细胞排出体外需要   (系统)协助完成。
(4)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并没有使pH值发生明显变化原因是   。
(5)肝细胞与A、C处氧气浓度大小为   。
(6)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   ,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   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答案】(1)C;组织液
(2)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10;循环和呼吸
(4)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
(5)A>C>肝细胞
(6)钠离子和氯离子;渗透或自由扩散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1)A表示血浆,B表示淋巴液,C表示组织液,D表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故填:C 组织液
(2)A血浆与B淋巴液的成分相近,淋巴液可以汇入血浆,但最大的差别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故填: 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 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D中细胞需要经过肺泡壁细胞(一进一出2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一进一出两层膜),进入红细胞(经过一层膜),共5层膜,10层磷脂分子。 ②表示CO2, 是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入内环境,通过血液运输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经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故填:10 循环和呼吸
(4) 剧烈运动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补充能量,随之产生乳酸,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因此不会使使pH值发生明显变化 。
故填: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CO2,CO2增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CO2排出体外
(5)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因此A血浆中的氧气浓度大于C组织液中的氧气浓度,大于肝细胞的氧气浓度。
故填: A>C>肝细胞
(6) 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渗透或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故填: 钠离子和氯离子渗透或自由扩散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血浆,B表示淋巴液,C表示组织液,D表示血细胞的细胞内液。①表示营养物质和O2从外界进入内环境,②表示代谢废物和CO2从内环境排出体外。
32.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该物质在突触间隙移动方式为   ,   (填是或否)需要消耗能量,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   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   。
【答案】(1)效应器;d;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扩散;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a、c、d、e
(4)肌肉或腺体;受体;兴奋或抑制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f连接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故f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图乙表示突触,是图甲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中的B 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故填:效应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A是突触小体,兴奋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向前移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扩散过程不消耗能量。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因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A传到B,不能倒过来传。
故填: 神经递质 扩散 否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 图丙的③中有突触,因此③称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中b点,a点与它在同一个神经元上,会兴奋;兴奋沿轴突末梢传至下一个神经元,因此e和d及c都会兴奋。
故填: 神经中枢a、c、d、e
(4) 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肌肉或腺体 细胞。 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神经递质)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兴奋或抑制。
故填: 肌肉或腺体受体兴奋或抑制
【分析】分析图甲,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d是突触,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
分析图乙,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分析图丙,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3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②③④为体液,据图分析: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   (填标号)。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标号)。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名称)。
(4)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   。
(5)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 ⑥血浆蛋白 ⑦溶酶体酶
(6)某人因营养不良,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   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   和   系统。
【答案】(1)②③④
(2)②
(3)组织液、淋巴液
(4)蛋白质
(5)③⑥
(6)组织液
(7)正常生命活动;循环;泌尿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1)图中②血浆、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故填: ②③④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
故填: ②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故填: 组织液、淋巴液
(4)②血浆与③组织液相比,组织液③中明显少的是蛋白质。
故填: 蛋白质
(5)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②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尿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⑥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⑦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因此③⑥符合题意。
故填: ③⑥
(6)若某人因营养不良,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则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组织液③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故填: 组织液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
故填: 正常生命活动循环泌尿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液。
34.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将蛙的左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出现屈肌反射(屈腿),说明   。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剥去蛙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   (填“会”、“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2)为了验证刺激感受器与屈腿不同时发生,请写出实验思路并分析原因。
(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①实验思路:   。
②刺激感受器与屈腿不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   。
(3)用图1装置测定蛙腓肠肌在某特定刺激时间下的阈强度,实验表明:能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要有一定强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阈强度与刺激的作用时间成反比。
①请在图2坐标上画出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   。
②与阈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   (填“变大”、“不变”、“变小”)。若选择性破坏肌膜凹入肌纤维内部的结构,再给肌肉阈强度刺激,表面肌膜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但肌肉不收缩,说明   ,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1)屈肌反射的反射弧完整;不会;剥去皮肤导致感受器缺失
(2)将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用0.5%H2SO4溶液刺激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3);不变;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知识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将蛙的左后肢最长趾趾端浸入0.5%硫酸溶液中,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剥去蛙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剥去皮肤导致感受器缺失,不能产生反射。
故填:屈肌反射的反射弧完整 不会 剥去皮肤导致感受器缺失
(2)①通过分析题干部分实验步骤,需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反射不是同时发生的,则实验思路是:将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用0.5%H2S04溶液刺激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的。
②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
故填:将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用0.5%H2S04溶液刺激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3)①根据实验结论绘制肌肉的阈强度-作用时间曲线如下:
②与调强度刺激相比,增大刺激强度,检测到腓肠肌肌膜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变。若选择性破坏肌膜凹入肌纤维内部的结构,再给肌肉阔强度刺激,表面肌膜可检测到动作电位,但肌肉不收缩,说明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故填: 不变肌膜的动作电位必须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