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6-08 22:5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罗田县2015年春季初中期中联考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请将选择题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表内。)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隋朝“光芒四射”的是( )
A. 都江堰 B. 万里长城 C. 丝绸之路 D. 大运河
2、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原温家宝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5、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
6、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回纥、女真 B.党项、匈奴、蒙古
C.契丹、党项、女真 D.回纥、匈奴、吐蕃
7、最能反映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场所是 ( )
A.手工业作坊 B.市 C.瓦肆 D.坊
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元朝时期形成的新民族是 (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藏族 D、苗族
二、材料分析题(总分24分)
9、(6分)材料一: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图中人物为唐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结果怎样?(2分)
(2)材料二引用的是谁的话?(1分)“和同为一家”有什么意义?(2分)
10、(8分)材料一:“这些货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材料二:在黏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反写单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再用火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用陶字排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可以拆下来下次再用,所以称为活字。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些货币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1分)什么地区?(1分)这些货币当时的名称是什么?(1分)它的产生有什么意义?(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项重大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1分)发明者是谁?(1分)除此之外,中国的哪项发明传入欧洲后,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1分)
11、(10分)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富”。
材料二: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故都”指前朝的哪里?(1分)
(2)材料二中的“苏湖”地处哪一流域?(1分)当时主要盛产什么粮食作物?(1分)
(3)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针对我国现在东西经济发展不平很的状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2分)
罗田县2015年春季初中期中联考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1、D 2、B 3、D 4、D 5、B 6、C 7、C 8、B
9、(1)唐蕃和亲;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尺带珠丹; 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友好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10、(1)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交子; 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昇;火药
11、(1)北宋都城东京
(2)太湖流域;水稻。
(3)现象:经济中心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
②迁入人口带来先进工具、技术、优良品种等;③南方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④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等。(答出3点即可)
好的建议:缩小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差距,加大对北方的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