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元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元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6: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元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国家规定不能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这件铜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其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虽很简略,却记录了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铭文与《尚书·牧誓》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完全一致。后来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中的天象记载,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这说明(  )
①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事实的考辨
③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④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2.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不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非农产业的产量应当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即增速)增长(曲线1),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下,收入的增加速度应当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增长(曲线2)这就决定了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如下图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
A.践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B.国家分裂势力加剧
C.赋税制度进一步优化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3.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现代学者引此来论证交通建设对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济等,发挥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  )
A.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 B.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
C.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 D.体现经济重心已南移
4.白居易有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压榨)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抑制苛捐杂税是两税法改革的题中之意
B.缴纳实物是唐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形式
C.吏治败坏对冲了赋税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效
D.两税法的严格执行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5.下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  )
A.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B.设置通判的主要目是防止武人专权擅政
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路州县体制的设立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6.理藩院负责管理蒙古、西藏、青海、回部(清朝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各藩部。理藩院所管理的“藩”与明朝朝贡体系中的外藩是不同的。外藩并不属于中国,但是清朝的“藩”属于自己政权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思维和过去各个王朝用羁縻、封赏、和亲的间接方式控制草原势力的做法,有着根本的区别。清朝对蒙古、西藏、青海、回部的管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盟旗制度 金瓶掣签 改土归流 奴儿干都司
B 乌里雅苏台将军 驻藏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C 单于都护府 会盟 行都指挥使司 护乌桓校尉
D “九边”军镇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 渤海郡王
7.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的《In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是一部围绕长城描述中国古代北方边地的著作。这部书传入国内后,书名被译为《中国的边疆》或《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书名中的“中国”正确的理解是(  )
A.地理概念:国家的中心城市 B.政权概念:全国性统一政权
C.民族概念: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 D.文明概念: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
8.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图2)如下:
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9.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10.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各被压迫的民众,不止是解放农民……不过农民解放是一个枢纽。农民的解放如果实现,其实也就是各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此论(  )
A.阐明中国革命性质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B.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C.强调中国革命必须同农民问题相结合 D.意在适应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要求
11.1937年,日伪政权在伪满洲国颁布“新学制”,该学制具有以下特点:小学教育年限保持6年制不变,并且延续小学可以男女同校,而中等教育由原来的6年制缩短为4年制,高等教育由原来的4年制缩短为3年制,“置重点于幼少年之国民教育”。上述措施(  )
A.意在奴化伪满洲国民众 B.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C.夯实了东北的教育基础 D.推动中日矛盾逐步缓解
12.1950—1952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此表可用于说明(  )
年份 进出口增长情况/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50 11.3 5.5 5.8 0.9 0.91 —
1951 19.6 7.6 12.0 1.2 0.92 —
1952 19.4 8.2 11.2 1.2 1.02 —
A.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发生变化 B.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
C.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的失败 D.私营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3.在人民网历次的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多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社会保障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其他各国纷纷仿效
B.二战后,美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覆盖
C.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一律无差别享有保险
D.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14.公元前3千纪,西亚地区腓尼基人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由此可知(  )
A.商业贸易引发社会分工 B.古代腓尼基人的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古代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15.希罗多德治史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描写人类的事迹,并使这些事迹不至于被后世所遗忘。他“化传说的笔录为历史科学”,这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据此可知,希罗多德(  )
A.强调知古鉴今 B.否定神话传说 C.具有人文史观 D.关注希腊历史
16.共和国后期,罗马人继承了希腊各大哲学流派的思想。罗马人比希腊人更加注重实用,因而他们将希腊的思想加以改造,以适合罗马社会的需求。罗马抛弃了希腊哲学流派之间的门派之争,采取了折中主义,将各种思想汇合在一起,加速了希腊文化的融合。罗马的这些做法(  )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B.证明西方文化更具优势
C.有助于延续希腊的文化 D.实现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17.下为中古时期两个国家的疆域示意图。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A、B国家分别是(  )
A.拜占庭帝国、笈多帝国 B.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
C.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 D.拜占庭帝国、德里苏丹国
18.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会、封建贵族的特权。因为大封建主在同国王进行斗争时必须依靠骑士和市民,所以《大宪章》对他们的利益也有所照顾。由此可见,《大宪章》的签署(  )
A.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B.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稳定发展
C.阻止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建立 D.反映了政治运行兼顾多方利益
19.欧洲启蒙运动期间,除了专业科学家积极投身于物理、化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的研究外,各种科学仪器和模型出现在许多私人实验室和沙龙中,许多业余爱好者积极收集资料、写作科学论文,科学报告和科学发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这些现象说明(  )
A.启蒙思想得到普遍关注 B.科学实用价值得到认可
C.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D.人类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20.19世纪90年代初,欧美各国工业品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钢轨价格在1872年至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8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这表明欧美各国(  )
A.自由贸易体系走向崩溃 B.工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C.工业经济结构正在调整 D.经济发展过程隐藏危机
21.表中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出(  )
成立时间 名称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3年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1975年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3年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
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开始进入世界体系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一体化有了重大进展
D.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22.1916年,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合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民族自决“这种政治民主要求并不就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列宁认为的民族自决是(  )
A.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以自决的方式进行民族分离
B.各个民族可以在自主选择基础上自由决定分立还是联合
C.以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和异族压迫为主要历史背景
D.每个民族都有建立独立的国家并决定自己的政府的权力
23.甘地在解释“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时曾说:“只要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即感化的方式,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新时代就必定会到来。法国有一句名言——自由、平等、博爱……那些法国从未实现过的,将留待我们去实现。”据此可知,甘地(  )
A.缺乏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B.糅合了东西方文明成果
C.试图在印度仿行法国政治制度 D.寻求法国对印度的支持
24.2020年10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登的罗伯特·曼宁一篇著名的文章《美国最后终于迎来了与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斯普特尼克时刻”或“斯普特尼克危机”这一词语由来已久,其含义是,在竞争中受到压力和挑战的时刻。该词语与美苏冷战竞争密切相关,其最早应出现于(  )
A.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 B.1949年北约形成
C.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 D.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5.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世界 中国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607 《几何原本》译成中文
1762 《社会契约论》出版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9 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3 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1842 魏源写成《海国图志》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1 金田起义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1 曾国落上《复陈购买外洋枪炮折》
1866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1894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8 戊戍变法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1911 辛亥革命
1914 一战爆发
1915 《青年杂志》创刊
1917 十月革命胜利
1920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发表
选择上表中的部分内容,提取关联信息,围绕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安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元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A B D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B C C C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B C A
1.B【解析】据材料“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天文学家”可知,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故①正确;据材料“铭文......《尚书·牧誓》......完全一致”可知,青铜器铭文与《尚书》的记载相互印证了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体现了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事实的考辨,故②正确;据材料“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可知,体现了对利簋的研究,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的职业要求与题中信息无关,故③错误;据材料“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可知,虽然武王伐纣历史久远,但通过研究仍旧可以得出一个绝对的年代,体现了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A【解析】据材料“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可知,汉代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消费能力,汉代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的非农产业产量,因此,反映了汉代的社会消费能力不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而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朝践行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A项;据图示“非农产业产量......农业投入回报率”可知,体现了国家的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分裂势力分别是封国和地方豪强,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分裂势力加剧,排除B项;汉朝赋税制包括田赋、口赋、算赋等,赋税制度进一步优化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整体消费能力只能支撑A点以下阴影部分”可知,汉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受制于社会的消费能力不足,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B【解析】据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公共工程是指由隋朝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关中地区地狭人广,而江南地区粮食生产较为发达,大运河作为漕运是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通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军粮的主要路线,同时政府修建粮仓,有利于将物资运送至关中一带,故选B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沟通南北,加强中央对于南方地区的开发,但大运河是经济措施而非边疆治理措施,排除A项;大运河为中国与邻近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通过大运河,中国可以将自己的商品出口到丝绸之路的终点,连接中亚和欧洲的贸易网络,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海外贸易的繁盛主要以宋元时期为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已南移是在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D【解析】据材料“贪吏得因循......敛索无冬春”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官吏贪污勒索的现象,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白居易的诗揭露了两税法的弊端,认为两税法的严格执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说法与白居易的立场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可知,白居易认为制定两税法的出发点是好的,抑制苛捐杂税是两税法改革的题中之意,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屯”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是实物,说明缴纳实物是唐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形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贪吏得因循......敛索无冬春”可知,这是白居易对于两税法实行过程中出现弊端的真实描述,即吏治败坏对冲了赋税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A【解析】由材料信息宋代在地方设置了多层机构,对地方权力进行分割,结合所学,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说明设置路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故选A项;设置通判是为了监督知州而非防止武人专权,排除B项;材料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项;宋代在地方设置多层机构,形成冗官现象,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D项。
6.B【解析】据材料“清朝对蒙古、西藏、青海、回部的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皇帝为征讨准噶尔部,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统领喀尔喀蒙古的各部兵力,清朝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故选B项;“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对西南(川贵滇黔)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排除A项;唐朝在北方设单于都护府,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明朝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西汉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排除C项;明朝为防范蒙古设“九边”军镇,宣政院是元朝中央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的机构,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D项。
7.D【解析】据所学可知,长城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主要分界线,翻译的书籍将长城作为中国的边疆,这里的“边疆”可以理解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活动区域的边界,由此可知,这里的“中国”应指的是农耕文明的主体区域,故选D项;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意思是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即洛阳,而洛阳附近并未修筑长城,因此从地理概念上理解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元明清时期,全国性统一政权的中国范围也包括了长城外的部分地区,因此,长城作为边疆的分界线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华夏主体的中华民族体现的是民族意识,与长城为古代北方边地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
8.A【解析】据图2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故选A项;常关、海关、厘金局的税收是关于商品贸易的,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图2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不能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
9.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民主一词带有明显的平民或大众的色彩,说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观念有了新的理解,故A项正确。当时欧美的社会制度多是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与欧美的社会制度是否存在差异无关,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管理问题,C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D项错误。
10.C【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材料表明,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解放农民是关键,而解放农民就势必需要解决农民所关注的土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即农民问题,说明毛泽东已经把农民问题同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性质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发生性质的变化,A项错误。革命胜利的主导足党的领导,而非农民阶级,B项错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尚未建立,D项错误
11.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伪政权的该举措意在使殖民地民众低智化,方便进行奴化控制,故A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政府开支的变化,排除B项;夯实东北的教育基础和缓解了中日之间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
12.B【解析】本题考查向社会主义过渡。材料表明,1900—1952年,尽管朝鲜战争导致两方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禁运”,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还是以相当快的速度恢复发展,这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说明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失败,且C项与材料无关。依据材料所述的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无法判断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工商业,D项错误。
13.D【解析】据所学可知,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故选D项;在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工业革命期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二战后,是英国而不是美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排除B项;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一律无差别享有保险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4.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明交往与商业贸易。材料表明,古代腓尼基人对外贸易主要输入原材料、输出手工业品,故B项正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交换行为出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A项因果逻辑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品出现世界性流动,C项错误。仅依据“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无法判断小亚细亚是否率先掌握冶铁技术,D项错误。
15.C【解析】据材料“治史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描写人类的事迹”可知,希罗多德治史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描写人类的事迹,他“化传说的笔录为历史科学”,可见他强调历史是为人服务的,具有人文史观,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希罗多德治史的目的,未涉及他强调知古鉴今,排除A项;据材料“化传说的笔录为历史科学”可知,他提倡历史科学,但不能体现他否定神话传说,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希罗多德治史的目的,不能说明他关注希腊历史,排除D项。
16.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人将希腊文化进行了融合改造,使希腊文化更具实用性,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成功延续了希腊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与近代科学产生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比较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优劣,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此时罗马区域内的文化实现统一,排除D项。
17.C【解析】据A国示意图中“爱琴海”“小亚细亚”及A国横跨欧亚并结合所学可知A国应为奥斯曼帝国,据B国示意图中“德里”“恒河”“13世纪”及B国主要位于恒河流域并结合所学可知B国应为德里苏丹国,故选C项;笈多帝国存在于320—500年,与B国的图例“13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A、B两项;拜占庭帝国的西部疆域到达包括希腊部分领土的巴尔干半岛,与A国疆域不合,排除D项。
18.D【解析】本题考查中古西欧的王权与教会。材料表明,《大宪章》不仅维护了大地主的利益,而且维护了骑士和市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英国民主政治开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A项不符合史实。《大宪章》的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和维护教会、封建贵族的特权,但主观日的不等于客观事实,封君封臣制度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瓦解,B项“稳定发展”错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王权的强化,英国建立了专制王权,C项错误。
19.C【解析】据材料“专业科学家积极投身……研究”“仪器和模型出现在许多私人……”“许多业余爱好者积极收集资料……”“科学报告和科学发现成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弘扬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促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有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这体现了理性思考对社会进步的引领,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的关注,并不是对启蒙思想的普遍关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更多的关注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等,并没有涉及科学的应用以及人们对科学实用价值的认可,排除B项;人类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排除D项。
20.D【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最后30年,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以致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使价格和利润普遍下降。产品的增长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容易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第二次工革命期间,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基础、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继续拉大,B项错误。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21.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20世纪6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先后成立了一些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说明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取得了新的进展,故C项正确。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就已被卷入世界体系,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B项错误。材料现象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但是否迅速发展,由材料无法判断,D项错误。
22.C【解析】关键在于概括材料主旨,即民族自决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列宁强调除了政治自决,即国家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以外没有其他意义,不是任何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权以自决的方式进行民族分离,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23.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将东方的佛教等思想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糅合,创造出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以领导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故B项正确;甘地缺乏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印度要仿行法国制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印度对法国的求援,排除D项。
24.C【解析】据材料“在竞争中受到压力和挑战的时刻......美苏冷战竞争”可知,“斯普特尼克时刻”指的是美苏冷战中,美国感受到的压力和挑战,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体现了苏联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美国感受到了来自苏联的压力和挑战,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是美国在政治上对苏联的挑战,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A项;1949年,北约的形成意味着美国在军事上对苏联的挑战,不会使美国感到压力和挑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整体上稍占优势,排除D项。
25.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走向瓦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人民币的影响也在上升,据材料可知,“‘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家“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反映了对美元霸权的冲击,体现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断重构,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各经济体之间联系不断加强,最终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材料反映的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有利于打破美元霸权,并非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挫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至今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没有解体,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25分)
(1)结构(4分):有题目1分,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1分。
(2)立论(4分):原生性文明与传导性文明的差异;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利与弊;两次西学东渐之比较;结合国内外背景论述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启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规律;近代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借鉴中发展。(其它立论亦可酌情给分)
(3)正文(12分):有层次或角度或阶段等区分的4分;史论结合4分;史实正确4分(有1处错误只得2分,两处及以上错误不得分)。
(4)表述(5分):卷面清楚2分,逻辑清晰3分。
【解析】根据问题要求提取表中有关联的内容,围绕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以选择“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瓦特改良蒸汽机”、“鸦片战争”三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等内容可知,这三则信息都和工业革命有关,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可以设立“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论点;通过列举相关史实证明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内容,分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及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英国为了扩大市场和获得原料,悍然发动鸦片战争,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阐述如下,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中正式投入使用,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资产阶级竭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1793年,英国派马夏尔尼使团访华,试图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改善现行贸易体制,扩大双方的通商;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英国和平通商的尝试最终失败;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大门,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工业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促使资产阶级到处扩张,将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