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单元框架
选必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商业、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及影响
西汉到唐朝,有一种官职叫做“市长”,同学们知道当时的市长是管什么的吗?说明了什么?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课程标准: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
商业发展基本要素
概念解析
商业活动的主体
商人
城市、市场
商业活动的场所
货币
交易媒介
商品
交易内容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
交易范围
国家政策
商业活动的管理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01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以物易物
时间
条件
目的
起源形式
意义
社会大分工
农业/手工业分离
剩余产品
(生产效率提高)
(产量提高)
私有制
(等价交换)
物物交换
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商业贸易推动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原始社会后期
抱布贸丝
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时间 特征 政策 概况
商朝 兴起
春秋战国 发展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工商食官”: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官府的控制下工作,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垄断性经营的制度)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工商食官
出现商人;使用贝币和铜铸币;商业贸易遍布商朝统治区域,(商和西周时期)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私商兴起。
【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力减弱;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例题.有学者指出,《殷周金文集成》所录的战国时期“十一年蔺令矛”上刻有“蔺令肖狈、下库工师臤石、冶人参所铸钴户者”的铭文,记录了令(主持者)工师(监造者)冶人(制作者)的名字。这说明,当时( )
A.生产管理制度严格 B.战争日益频繁
C.工商食官制度发展 D.劳动作用凸显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手工业者在生产的工具过程中都要刻上自己名字,反映了对生产的严格管理,A项正确;材料只是设计在生产的工具上刻上名字,没有涉及战争是否频繁,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和私商兴起,排除C项;在生产的工具和兵器上刻上名字是为了加强管理,并非凸显劳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时间 特征 政策 概况
秦汉
魏晋南北朝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西汉长安城
艰难发展
缓慢发展
大一统国家建立,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促进商品流通;商贸活动有时空限制;对外贸易,两条丝绸之路。
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弱;出现草市。
重农抑商
【温故知新】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2.过程
1.原因
(1)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封建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和巩固政权。
(2)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
战国时期
汉朝
唐宋
明清
3.评价: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
对商人征收重税,
贬低商人地位。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减少监管。
继续坚持重农抑商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
统治者为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时间 特征 政策 概况
隋唐 较快发展
宋元 空前繁荣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重农抑商
有所松动
坊市制;对外贸易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大运河促进商贸往来。
出现纸币;设置榷场(边境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坊市制时空限制被打破;草市普遍。
【教材补充: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市
草市
夜市
晓市
瓦子
榷场
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木兰辞》里的市)
就是农村集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最早出现于唐朝末年。
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
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
【知识补充】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
西汉长安城
空间 时间 官府监管 城市职能
宋朝 以前 严格空间限制,且市坊分开 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宋朝 以来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经济功能增强,工商业市镇兴起发展
例题.(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城市市民的生活。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夜市繁华,勾栏瓦肆中有说书杂耍的人,热闹非凡,B项正确;红薯、玉米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A项错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银元自外国传人并开始使用,C项错误;黄色为宋朝皇室专用色,而且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元朝,D项错误。
对应本课考点:宋代商业革命(城市打破时空限制)
边境贸易:榷场,它是指中国辽宋夏金各政权在边境设置的互市市场,它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作用:
1.有利于边境和平与稳定;
2.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
3.丰富各族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
4.加强了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回顾:宋边境贸易:榷场】
思考:榷场有何作用?
例题.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西夏转而主动谋求与北宋和解。这体现了( )
A.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B.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C.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D.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关闭了榷场,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西夏转而主动谋求与北宋和解”可知,虽然北宋在战场上失利,但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西夏被迫调整与北宋之间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经济实力对政权关系的影响,不能说明宋代控制西夏的经济命脉,排除B项;经济实力一定程度可以影响战争胜负,但是不能决定,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经济实力的影响,并不是经济互补性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外贸税收成宋元国库重要财源
唐:设市舶使
宋、元、明初:设市舶司。宋初于广州、杭州、明州 (今宁波)设市舶司,后又设于泉州等地。
海外贸易兴盛表现: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商品;
(2)海外贸易利益巨大;
(3)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隔商路;
(4)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
(5)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6)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
【知识回顾:宋元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海外贸易繁荣原因:
例题.(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答案】C【解析】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武帝之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B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对应本课考点:宋代商业(对外贸易)
例题.(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
对应本课考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宋代手工业)
时期 特征 政策 概况
明清
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明清商帮与区域长途贸易
继续
繁荣
重农抑商强化,
海禁、闭关锁国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商帮;白银货币化;工商业市镇兴起。
明清时期商帮分布图
例题.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人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商人成长为社会统治阶层 B.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D.儒学兴起带动商业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私商崛起,即商业经营方式由国家经营转变为私人经营,C项正确;自战国开始,中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政治地位比较低,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儒学提倡“重义轻利”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农业经营方式多样、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业生产区域化,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18世纪末,帝国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一半以上的棉布、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贩卖而生产。”
—William T.Rowe《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市镇 景德镇 (江西) 汉口镇 (湖北) 朱仙镇 (河南) 佛山镇 (广东) 盛泽镇(苏州) 乌泥泾镇(上海) 合溪镇(湖州)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城市经济功能: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本表资料来源: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何一民《兴盛与衰落:明清四大名镇在近代的舛[chuǎn ]变》等
景德镇 佛山镇 汉口镇 朱仙镇
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
明清市镇的特点:
顺治: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四口通商粤闽浙江
乾隆: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
含义: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知识回顾:对外: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影响 积极
消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明中期以来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自守”,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政策≠完全禁绝对外交流
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希腊: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商业繁荣;《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
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教材上介绍了6处商业的表现,请分别介绍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全盛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学思之窗(《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古埃及的商业活动特点?
材料:上、下埃及之间,利用尼罗河航运的便利,频繁地进行各种贸易。对外贸易的规模在中王国时期的基础上,也日益扩大。交换的产品主要有金银器皿、象牙、香料、纺织品、奴隶等。在对外贸易方面……埃及当时海外贸易的范围南可达东非一带,东可到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北则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新王国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由国家控制,因此经常伴有军事掠夺。
-----乔明顺《简明世界史》
⑤商贸活动与军事掠夺相结合。
①贸易地点:兼有国内、国外贸易;
②商品丰富;
④国家主导;
③贸易范围广;
4.贸易通道
汉朝 陆路为主 张骞凿空西域
设置河西四郡
设西域都护府
唐朝 海陆并举 市舶司
宋朝 海路为主 西夏阻隔陆路
市舶司
元朝 海陆并举 马可波罗行纪
明清 渐趋萎缩 郑和下西洋
隆庆开关
广州十三行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选必3》第9课
市舶司:官署名。唐开元二年(714年)在广州设市舶使,为市舶司前身。宋于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密州(治今山东诸城)等地设提举市舶司,置提举官。掌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元、明称为“市舶提举司”,长官称 “提举”。清代不设。
公行:亦称 “官行”。广州十三行的行会组织。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恢复。订有行规。旨在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行为,经办中外交涉事件和解决同业困难。因互相竞争,上达目的并未达到,且公行屡设屡废。乾隆四十七年复设后,虽长期存在,作用却很少。《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国外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阶段 对内贸易状况 对外贸易状况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趋势
商周 已经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①商业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战国至清);
②坊市结构:坊市区分——打破界限(宋)
③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手工业品商品化(明清)
④对外贸易:开放——限制(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将中国丝绸等运往亚、欧、北非,再将奇珍异宝运回
唐宋 打破时间的限制;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中国商品出口南洋、波、阿、红、南。设市舶司,朝贡贸易
元明清 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 朝贡贸易是重要方式; 海禁、闭关锁国 清政府设公行、“十三行”
【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5)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古代商业繁荣原因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02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商业规模扩大
(2)发展:
(3)发展趋势:从以物易物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4)意义: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1.货币
原始—夏
贝币
铜铸币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唐期
北宋
元朝
明中期后
多种金属货币
统一货币,通行半两
五铢钱
铸币权归中央
开元通宝
绢丝一度作为货币
多种货币并行
纸币交子出现
纸币宝钞为主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过程:
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的原因:
发展趋势:
1.先秦: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铜币)
2.秦: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秦半两)
3.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五铢钱)
4.唐: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开元通宝)
5.宋元: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交子)
6.明清: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流通的演进
7.光绪帝(晚清):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银元)
【教材回顾:中国古代的货币】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②主要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③其他原因:国家政策、货币的材质、货币的铸造或印刷技术也会影响货币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商 铜铸币
秦 半两
海贝
汉 五铢钱
唐 开元通宝
北宋 交子
元 宝钞
明清 白银
民国 币制改革
新中国 人民币
中国货币演进特征:
1.历史悠久,连贯性强,影响深远。
2.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种类复杂,长期存在多元货币混合流通的状态。
3.货币流通市场出现不稳定状态,发生过多次通货膨胀,直到人民币体制的确立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信贷
(1)含义: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则仅指贷款,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
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
(2)发展:
地区 时间 商业契约史实
两河流域 公元前22-前21世纪 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特征,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古埃及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西周
春秋
《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宋朝
交子、会子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中期以后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业务:兑换银钱、经营存款、汇兑款项、发放贷款。
清朝
庄票
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飞钱”的作用: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不便。
实物借贷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唐朝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庄票
中国古代的当铺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唐宋时期,当铺通称为“质库”,有时亦称“解库”“解典”等。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
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还逐步发展出了有息存款。
到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
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
庄票作用:①解决了市面上找零的困难,改善并提高了发行者的经营状况;②从客观上看,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商业契约
(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发展:
古代世界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两河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古代中国 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商业契约
(1)过程:这是一份房屋买卖契约签订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守严格程序并采取一种庄严的宣誓形式,在祭司和官吏面前签订契约。
(2)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契约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思考:三 大 商 业 媒 介 和 商 业 贸 易活 动 有 何 关系?对 人 们 日 常 生 活 有 何 影 响?
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
扩展了商业活动领域
受 法 律 保 护
有 盖 章 签 名
走 向 普 遍 化
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商业 对外贸易 货币 信贷 契约
欧洲 古希腊、罗马商贸繁荣。 拜占庭,一度垄断了东西贸易。 古希腊、罗马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航线四通八达。 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亚洲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前22一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不同形式的借贷,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
非洲 古埃及,商业历史十分悠久 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货币 前16一11世纪,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受到官方的法律保护。 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
【知识归纳】
【真题研析】
(2023·浙江·高考)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世纪50年代之后,庄票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 )
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 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
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 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6年至186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在近代的中外经济交往中,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B项正确;外商接受了庄票不代表现金退出了中外结算,同时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外商最终接受了庄票,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题干时空,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
【真题研析】
(2023·山东·高考)下表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71~1921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甲从1871~1873的2.8,逐渐上升到18.6,之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棉纱的需求量增多,同时受甲午中日战争和一战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棉纱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打击,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所以甲应是棉纱,B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量整体占比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国作为传统的种植大国,本身米产量较高,需求量应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钢铁,丁是米,与设问不符,排除AC项;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所以棉布的进口量应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项。故选B项。
比重年份 货物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课堂小结
古代的商业贸易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信贷:实物—货币—金融工具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货币:材质形式多样
商业契约:古埃及、两河流域、古代中国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时空坐标
商业贸易与政治、文化、物种交流密切相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学习目标:
1. 唯物史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机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角度对比分析中外信贷、货币、商业契机的发展情况;分析世界各地商贸发展的特点。
3.历史解释:运用史料分析世界各地商贸发展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难点: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理解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商业发展以依附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步减少(宋朝是重要转折);
商人组织从宗族亲缘向地缘和业缘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