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史
纲要:是指结构性的、主要的、核心的和实质性内容的总结、概述和介绍。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经济: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高考=必修+选择性必修(高二学习)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住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商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农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工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行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六个专题单独呈现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纵向演进过程,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古代农业产生及区域特色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近代农业交流及影响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现代农业现代化
【单元导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从采集、渔猎 农业生产
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发展的出现
1.采集与渔猎时代
食物来源
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生产工具
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生活方式
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群居。
女性地位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哪些生活特征
▲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特点:
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
②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
③女性在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三大农业 起源中心 农耕 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粟、水稻
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
猪、狗(距今约8500年)
骆马(距今约6000年)
水稻
粟
甘薯
大约1万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
玉米
绵羊、山羊(距今约9000年
特点:①多元中心;
②独立发展;
③多样性。
思考1:结合教材P2-3的史实和所学,概述图片所反映的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物结构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社会关系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采集植物果实、茎叶、鱼虾、动物
木、骨、打制石器
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负责养育后代、采集食物
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磨制石器、陶器
定居生活
男性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女性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从属地位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到1万年,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5000年到10000年,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多年至2000多年。
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luohui)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一文献记载
A.分析了早期农业产生的原因 B.证实了食物生产出现的因素
C.叙述了人类文明诞生的过程 D.说明了阶级矛盾形成的影响
2.下图所示为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一组文物。据此可知,河姆渡人当时
A.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
B.已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
C.手工制陶业开始萌芽
D.把猪当作唯一的图腾崇拜
A
B
【随堂检测】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发展的概况与特征
1.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 (一)共性(统一性)
结合教材P3-4内容,归纳传统农业文明产生的共同条件(共同特征)共性(统一性)?
共同特征:大河流域;
灌溉农业发达;
统治者重视灌溉系统建设。
2.区域性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二)个性(多样性)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区域 食物种类(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和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和神庙占有主要土地,
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国家的命运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希罗多德
耕作方式:集体耕作(商和西周)→小农经济(战国以后)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秦以后)
生产模式: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都江堰、龙首渠等),
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大麦和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
因地制宜:土地肥沃区轮作谷物和蔬菜;地力较差区种植葡萄和橄榄
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劳动。
谷物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玉米、甘薯、马铃薯
土地制度:贵族私有制和村社公有制的并存,家庭份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浮动园地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随堂检测】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
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C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
材料1: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2: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材料3: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4: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活方式:迁徙到定居;
生产方式: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精神生活:音乐、文学、宗教兴起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
材料5: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③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数学等。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
古埃及太阳历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金字塔大小代表财富和实力。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思考2:根据教材P6和材料,分析农业产生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有剩余,首领利用权力形成私有财产。
战争使军事首领地位上升,权力加强,战俘被变成奴隶。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阶级划分产生。
调节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强制机关出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诞生
阶级的产生
贫富分化出现
社会关系变化
【学习聚焦】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三.农业出现的意义?④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革命
私有制
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
战争
剩余产品
贫富分化
社会分工
调节冲突
掠夺剩余产品
俘虏
奴隶
男女社会地位变化
男女分工变化
生产力
发展
生产关系
演变
决定
反作用
1.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2.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
C.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
C
D
【随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课的关键:
农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
国家应运而生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习近平(2019年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发言)
【真题研析】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就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许多学者认为,“新石器革命”(指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的意义胜过“蒸汽革命”。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超过蒸汽机
B.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前提
C.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D.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C
课后作业
2.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刀耕火种 D. 精耕细作
D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制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 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隋唐 筒车、曲辕犁
3.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
A. 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B. 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C.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 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A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