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课件)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课件)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5: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些图片代表了哪一领域的发展?当今时代,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经济活动方式,省时省力、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购物的乐趣,同时还能买到全世界心仪的商品。这种便捷的方式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都有哪些发展与变化。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及对人们生活影响
难点 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具体内容。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利用图表、漫画等方式描述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并能作出客观评价,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搜集影像资料、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认识世界经济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了解“经济危机”“苏联解体”和“改革开放”等概念,认识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目 录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世界经济
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工业产量位次 英 法 美 德
1870年 1 4 2 3
1913年 3 4 1 2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20世纪初殖民地面积位次 英 德 美 法
1 4 5 2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
表现
特点
结果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美日经济崛起
摧毁四大帝国,
新兴民族国家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英法经济重创
摧毁四大帝国,
新兴民族国家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英法经济重创
过程:
(1)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1922年,苏联成立;
(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同时也标志苏联模式的确立。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背景: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政和军事手段)
2、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3、影响:(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知识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1、措施: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特点、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知识回顾:新经济政策(1921-1928)
回顾《纲要下》第15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结合图表,回顾《纲要下》第15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2、成就:
积极: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
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
联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采用强
制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消费水平相
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知识回顾:斯大林体制(1936-1991)
回顾《纲要下》第15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应怎样认识“苏联模式”的得与失?
①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犹存。
(1)“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之路
③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材料二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希特勒
思考:罗斯福和希特勒的讲话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变化?各国如何应对变化?
自由放任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武力对外扩张
②结果: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1933)。
2.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
生产社会化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知识回顾:罗斯福新政(1933-1941)
2.内容:
1.理论:
3.特点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1)农业: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2)工业: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生产过剩;
(3)金融: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4)社会:推行“以工代赈”,保障劳工权益;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5.意义:
(1)使美国摆脱了危机,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
(2)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3)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思考: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新的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新的起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实质:
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50—70年代)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大;
②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③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⑤战后经济政策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1950-1973 1974-198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GDP 6% 2.4%
通货膨胀率 3.4% 9.9%
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20世纪70年代(滞胀)
滞胀: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时代
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曲折发展
①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
经济问题突出
改革陷入困境
面临严重挑战
五六十年代,苏东国家经济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导致经济问题突出。
①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未突破苏式体制结果失败;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而最终失败;
④其他东欧国家改革均宣告失败。
1989年开始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遭严重挑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②中国
A.1949年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B.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C.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D.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④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
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工业化;
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能力提升】阅读教材P48内容,归纳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手段、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
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
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
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
②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
③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4.21世纪下的世界与中国经济
(1)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特点
(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时间 16世纪—18世纪 18世纪—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70年代
阶段 工场手工业 工业革命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提出 / 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 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 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原因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拓世界市场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典型表现 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 看不见的手 罗斯福新政
资本主义国家三大经济思想
国际贸易与
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胡佛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自19世纪70年代至1948年世界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1870年至1929年世界贸易速度降低;1929年至1938年世界贸易呈现出负增长;1938年至1948年世界贸易没有增长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建立的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4)作用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图标
积极作用: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消极: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1)世界贸易组织
①成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②宗旨: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世贸组织日内瓦总部
2.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图标
材料一: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机构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截至2020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有164个成员,24个观察员,其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③影响
经济: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生活: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
根据材料归纳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影响?
(2)中国加入世贸
①时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影响: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贸总协定(1947) 世界贸易组织(1995)
不 同 背景
性质
重点
意义
相同 战争与经济危机,
各国高筑贸易壁垒
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临时适用多边贸易协定
监督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
取消贸易壁垒,
促进自由贸易
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份额和利益。
①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②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③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积极:①经济: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生活: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异同点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
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
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国际金融与
人类生活

1.二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2)内容:
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黄金
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背景: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美国战后经济实力膨胀。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标志
时间
特点
作用
性质 1945
1945
短期贷款
长期贷款、贷款对象由西欧转向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组织
用于国际收支体制,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应对金融危机)
恢复和发展经济(灾后重建)
(3)国际金融机构
①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
材料一:“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美国财政部长
材料二: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金融秩序稳定,经济迅速恢复。
材料三:2008年6月21日,四川:世界银行执董会昨天批准给中国的“汶川灾后重建项目” 3840万美元贷款,用于灾后重建。
(4)布雷顿森林体系评价:
2.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
(1)主导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2)表现: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3)存在风险: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席卷全球。
◎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4)中国发展:
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① 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② 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③ 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背景: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
目的: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以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亚洲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
3.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1)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表现:
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②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移动支付
◎数字人民币
4.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积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国际金融服务产品的推出,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消费。
(2)消极:日益复杂、快捷的金融产品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资本主义世界(一战前后、二战后)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1世纪以来的世界与中国
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的贸易体系建立
新的贸易形式出现
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