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先锋】第19课 枣儿 第1课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先锋】第19课 枣儿 第1课时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9 11: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图画中的老人和小孩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作者简介
孙鸿,江苏靖江人,当代剧作家。其作品《枣儿》曾经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创作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里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家园,道德、伦理、亲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枣儿》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人们心中的温暖亲情,企盼和呼唤人们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
文体知识
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别,是剧情在一幕之内完成的小型戏剧,与多幕剧对应。
独幕剧通常只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场景,篇幅较短,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由于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独幕剧一般情节结构较为精练集中,矛盾冲突展开比较迅速,形成高潮,戛然而止。
字音字形
囫囵( )
蓦然( )

qiáo
hú lún
翘首( )
竹匾( )
咀嚼( ) 
biǎn
掸土( )
踌躇( )
dǎn
jǔ jué
chóu chú
多音字
( )翘首
( )翘尾巴

qiáo
qiào
( )丧葬
( )丧气

sāng
sàng
( )溜冰
( )随大溜

liū
liù
( )吓唬
( )恐吓

xià

理解词语
蹑手蹑脚
猛然。 ( )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 )
完整,整个儿的。 ( )
犹豫不决。 ( )
突然。
多用于形容很小心或紧张害怕而不敢弄出声响的样子。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另有“得意的样子”之意,如“踌躇满志”。
踌躇:侧重于指人内心的犹豫不决。
徘徊:侧重于指人的外在表现。
踌躇
蓦然
囫囵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把握戏剧的情节和主题。
1.划分文章层次。
2.写出自己觉得不理解的问题。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从开始到“留给娃娃过年吃”)
第二部分
(从“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到“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第三部分
(从“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到“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交代人物、地点和背景,用童谣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疼爱。
写老人与男孩的交往。
老人与男孩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一起呼唤亲人回家。
整体感知
1.剧本围绕什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剧本围绕“枣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人物 老人,男孩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
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一个静态的出场形象,给人一种孤寂、肃穆之感。
提示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北,而童谣的具体内容,勾起人们对亲情的渴盼,巧妙地隐含着戏剧的主题。
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地点、人物、场景。
3.浏览课文,概括文中主要呈现的几个片段,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 习 任 务 单
片段一
老人给男孩捧红枣,老人回忆给儿子取名为“枣儿”的原因。
片段二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①_________,引出对儿子的回忆。
片段三
男孩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拉住男孩。
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
片段四
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③__________。
片段五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哄老人开心。
片段六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孩放弃幻想,坦陈现实,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
摘枣儿
讲故事
课文精讲
老人 (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1.品味老人说的这句话的内涵。
一语双关
既是赞美枣儿好,也是赞美儿子“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疼爱和思念之情。
小贴士
双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含蓄,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表面上是说熟透晒干的枣儿尽管好吃,但卖相不好,没人要。
实际上是老人在感慨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儿子不愿回来与自己做伴。这句话流露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2.文中还有哪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3.课文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老人说的这句话不是指树上的枣儿,而是指他的儿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品味语言
(2)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暗指生活也需要慢慢品味,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的怀念、对传统生活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依恋。
(3)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迷路”表面上指找不到回家的路,暗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忽视。
(4)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5)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有些人远离故土之后,由于外面的诱惑太多太大,一时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亲情、传统等也随之失落了。但坚守家乡的人依然怀抱希望,呼唤亲人。
4.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怎样的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三次
①他向男孩提起儿子叫“枣儿”,并说出“枣儿”一名的来历;
②他向男孩谈起儿子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他一脖子;
③他说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剧中对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谈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也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4.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怎样的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咱们学猫叫?”
“咱们学狗爬?”
“咱们过家家?”
“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老人想尽办法挽留男孩
表达了老人对男孩的喜爱,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从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和对儿子的思念。
5.老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提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