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8 19:2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0张PPT。人教新课标七下语文单元期末复习导学课件
第二单元 5课时导学+1课时写作第二单元
第6课 *黄 河 颂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哺育(  ) 澎湃(  ) 劈成(  )
浊流(  ) 山巅(  ) 宛转(  )
体pò(  ) 狂lán(  ) 屏zhànɡ(  )
答案:bǔ pài pī zhuó diān wǎn 魄 澜 障﹒﹒﹒﹒﹒﹒【巧辨字形】
澜 lán 波澜   水势猛烈掀波澜
斓 lán 斑斓   花纹相间呈斑斓﹒﹒﹒﹒(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②________:泛指广阔或壮大,文中指水势浩大。
③________: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答案:①澎湃 ②浩浩荡荡 ③狂澜【词义辨析】
哺育 抚育
【同】都是动词,都有培育、培养的意思。
【异】“哺育”侧重于喂养,照顾其生活,使其成长,适用范围较小,对象一般是幼小动物或儿童。“抚育”侧重于照料、培育,适用范围较广,对象是人或植物。
【举例】①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是我们的母亲河。
②父母抚育我们成长多么不容易,做儿女的当然要孝敬老人。2.读一读,做一做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答案: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答案: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诗歌尾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运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反复。发出了中华儿女要向它学习的誓言,表达作者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案: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
光化(今属襄阳)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主要著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
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
《光未然戏剧文选》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2.图解课文 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工作者热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冼星海、光未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歌唱黄河、歌唱祖国、歌唱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在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对激发人民与日寇斗争到底的决心,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7课
最后一课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踱步(  ) 哽住(  ) 塞进(  )
惨白(  ) 惩罚(  ) 字帖(  )
qí(  )祷 chà(  )异 ào(  )悔
答案:duó ɡěnɡ sāi cǎn chénɡ tiè 祈 诧 懊﹒﹒﹒﹒﹒﹒【巧辨字音】
字帖(tiè) 妥帖(tiē) 请帖(tiě)
他模仿字帖(tiè)写了请帖(tiě),觉得比较妥帖(tiē)。﹒﹒﹒﹒(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__:(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②__________: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③__________:觉得奇怪。
答案:①婉转 ②懊悔 ③诧异【词义辨析】
喧闹 喧哗
【同】都是动词,都含有“喧”,都有声音大的意思。
【异】“喧闹”多指较大的场合,除了喧哗的意思外,还含有热闹的意思。“喧哗”主要指大声说话,声音杂乱,范围较小。
【举例】①每天早上,路边都摆满摊位,行人车辆进出困难,嘈杂喧闹。
②澳大利亚最大的改装汽车节——全国夏季汽车节在一片喧哗与骚动中拉开了大幕。2.读一读,做一做
(1)小说主要塑造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主要人物,表现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爱国主义精神
(2)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其故事情节是:上学路上(开端)→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高潮、结局)。
答案:认真上课 宣布放学【知识链接】
如何概括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3)故事较复杂、涉及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他一生共
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和四部短篇集。
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小
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2.图解课文 写作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探究一 课堂情景
1.速读课文,根据表格的提示,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内容。答案:2.“最后一课”的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探究二 人物形象
3.韩麦尔先生。
(1)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试分析下面的语句,体会这一形象特点。
①(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答案:运用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②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答案:运用肖像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答案:运用动作、神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2)综上所述,韩麦尔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韩麦尔先生严厉而和蔼,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是一个恪尽职守的爱国志士。4.小弗郎士。
(1)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迅速成长起来。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2)小弗郎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小弗郎士是个天真幼稚、善良勇敢、有自尊心、有自制力、很热爱祖国的孩子。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弗郎士的内心感受及心理变化的过程,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知识链接】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2)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注重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中举发疯”的范进等,都具有典型性,并且都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次要人物作用一般有: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或体现文章主旨;线索人物的作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探究三 环境描写
5.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阅读全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参考示例,对其进行批注或赏析。
参考示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赏析:此处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占领的社会背景,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1)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答案: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揭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法国战争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答案: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答案:社会环境描写。暗示着最后一课结束了,从此德语将代替法语。
(4)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
答案: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们学习的专心。【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关于本文的主人公,众说纷纭,那么,究竟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呢?请谈谈个人的理解。
学生甲:我认为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当他得知只能上这最后一课时,他衣着庄重,表现了他庄严的民族自尊感;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他内疚地做自我批评,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他深情地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他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我的观点:示例一:我认为主人公是小弗郎士。他在最后一课中体会到了亡国之痛,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小说通过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沦为亡国奴的悲愤之情,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示例二:我认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主人公。作者着力刻画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变化,以此来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意识的觉醒,小弗郎士自然是主人公。同时,韩麦尔先生也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对他的衣着、言行、神态等进行描绘,塑造了一个誓不做亡国奴的爱国者形象,因此说韩麦尔先生也是主人公。他们是小说中不同身份的两个典型代表。第8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逼狭(  ) 曲调(  ) 魄势(  )
浊流(  ) 阻抑(  ) 崎岖(  )
险jùn(  ) 断yá(  ) 景zhì(  )
答案:bī qǔ pò zhuó yì qí 峻 崖 致﹒﹒﹒﹒﹒﹒【巧辨字形】
崎 qí 崎岖 山路崎岖难穿行
绮 qǐ 绮丽 丝绸绮丽真漂亮﹒﹒﹒﹒(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__:也像是这样。
②__________:形容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③__________: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
④__________:形容广阔或壮大。
答案:①亦复如是 ②一泻万里 ③崎岖 ④浩浩荡荡【词义辨析】
宽阔 宽敞
【同】都是形容词,都指面积或范围大。
【异】“宽阔”程度较浅,只适用于具体事物。“宽敞”侧重于宽阔、敞亮,多指建筑物等。
【举例】①化石搜寻者发现了原始鳄鱼的残骸化石,它们能在陆地上奔驰,一亿年以前在跨越南非的宽阔河流边徘徊。
②我们的教室既宽敞又明亮。2.读一读,做一做
(1)在横线上填写关键词来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人类历史的道路→_______________→人类历史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民族生命的进程 中华民族的史路 中华民族的精神
(2)“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答案: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3)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二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语意的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4)文章始终贯串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文章始终贯串着作者关心国家安危,希望国家强盛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知识博览】
1.题目解读
“艰难的国运”指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国情,当时社会黑暗到极点。“雄健的国民”是能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的国民。题目昭示了二者的关系: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唯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2.图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虽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并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第9课
*土地的誓言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炽痛(  ) 参天(  ) 污秽(  )
白桦(  ) 嗥鸣(  ) 默契(  )
山jiàn(  ) 泛làn(  ) 怪dàn(  )
斑lán(  ) lán(  )语 ɡèn(  )古
答案:chì cān huì huà háo qì 涧 滥 诞 斓 谰 亘﹒﹒﹒﹒﹒﹒【巧辨字形】
诞 dàn 怪诞 言语怪诞很荒唐
涎 xián 垂涎 垂涎三尺口水长﹒﹒﹒﹒(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远古。
②________:(野兽)大声嚎叫。
③________:没有根据的话。
④________:热烈而深切。
答案:①亘古 ②嗥鸣 ③谰语 ④炽痛【词义辨析】
斑斓 斑驳
【同】都是形容词,都表示颜色多样。
【异】“斑斓”形容灿烂多彩。强调色彩交错、光彩耀眼。“斑驳”形容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
【举例】①五彩斑斓的蝴蝶在金黄的油菜花中飞舞追逐。
②皎洁的月光斜照下来,地面上树影斑驳。2.读一读,做一做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答案:课文重在写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以此为标题,意在强调“这誓言是有关土地的”这层意思,显得醒目、简洁,突出重点。
(2)文章是怎样表现故乡的美丽、丰饶的?
答案:选择东北特有的物产,采用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展现故乡的美丽、丰饶,从中寄托作者的情感。(3)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4)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为故乡而战、为故乡而牺牲的情感。【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人,现
代作家。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人被称为“东
北作家群”。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
的海》等,短篇小说集《风陵渡》,童话《星星
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图解课文 背景简介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第10课
木 兰 诗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______”通“______”
答案:帖 贴2.一词多义答案:(1)通“贴”,贴上/文告 (2)买/集市 (3)愿意/希望3.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祖父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但是
(3)出郭相扶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体周围的边或框
答案:(1)父亲 (2)只 (3)外城 ﹒﹒﹒(4)双兔傍地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策勋十二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6)赏赐百千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力量大;势力大(跟“弱”相对)
答案:(4)跑 (5)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6)有余 ﹒﹒﹒(7)木兰不用尚书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
答案:不愿做 4.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________)
(2)策勋十二转 (名词作动词,________)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动词作名词,________)
答案:(1)买 (2)记下 (3)战马﹒﹒﹒5.文言句式
(1)问女何所思。(倒装句,“何所思”应为“所思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夜见军帖。(省略句,省略主语“木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姑娘想什么。
(2)(木兰)昨天夜里见了军中的文告。6.名句默写
(1)唧唧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答案:(1)木兰当户织 惟闻女叹息 (2)暮宿黄河边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4)可汗问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5)__________,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___________。
答案:(4)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5)出门看火伴 不知木兰是女郎 7.读一读,做一做
(1)请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
停机叹息——____________——奔赴战场——_______
——还朝辞官——__________——隐喻作结
答案:从军缘由 十年征战 亲人团聚(2)这首叙事诗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详写了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略写了十年征战。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进行了详写。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3)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案:写征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了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答案: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和高贵品质。【知识博览】
1.文学常识
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2.图解课文 背景简介
《木兰诗》的历史背景与北魏和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经常骚扰北魏。木兰的出征路线是离家渡过黄河后,经过黑山、燕山等地,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接着,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单元写作指导
第二单元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黄河颂》中“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几句诗就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美之情。而《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写了许多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通过这些事物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炽热情感。 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花草,也爱家乡,爱祖国……试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优秀作文】
校园里的记忆
重新站在小学的水泥道上,望着蒙蒙细雨,怔了许久,才发现自己又在淋雨了。这个习惯似乎还是改不掉,笑了笑,一股悲伤在心中弥漫开来。①
至今,我还记得小学时那段快乐的时光,还有带给我快乐的天使一般的女孩。② 【专家点评】
①由淋雨的习惯自然引出“心中的悲伤”,设置了悬念:为什么悲伤?
②用“天使”形容女孩,可见这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之多。 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给我转学了。那个时候我很内向,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着那些新同学在说笑。现在想来,那个时候,那些说笑的同学可能在笑我像个哑巴吧,可我不敢去和她们一起说话。那时候,我感觉世上好像只有我一个人。③
有一天,天空莫名地下起了蒙蒙细雨,我望着天空,却有一种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冲动。 ③此时的孤独与自闭和后文的银铃般的笑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蒙蒙细雨吸引着我到秋千边坐下来,闭着眼睛,感受着雨水飘落在我的头发上的感觉,颈间是冰凉的湿意。④一会儿,由手间传出的温暖使得我慢慢睁开了闭着的双眼,我看见了一张秀气的脸。她有着一头长发,有灵气的眸子,还有微微上扬的嘴角。她开口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她就坐在我的旁边,然后开始和我说话。听着她说话,我的心里忽然感觉很温暖,我觉得她就像个姐姐。⑤④多次描写蒙蒙细雨,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诗情画意的环境。
⑤两人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为后文的“朋友”做好了铺垫。 一会儿,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玩了起来。我在秋千上,她推着我荡到伸手就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跌落下来,每次看着天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我和她一起玩了很久,坐在同一个秋千上,荡到同一个能触摸天空的地方,看着她荡漾的笑容,听着我们两个银铃般的笑声,恍惚是梦境。⑥ ⑥虚实结合,使人产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许久,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起向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叫住了她,红着脸说出了我犹豫了很久的话:“我可以和你做永远的好朋友吗?”⑦她望着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我突然觉得,其实和别人交谈并没有什么难的,并没有人会刻意地在乎我的每一句话,然后,嘲笑我,只不过是我自己多余的担心而已。此后,我们就每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作业……但这样的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远去,而且越来越远。我们慢慢长大了,时间改变了我和她,我们彼此之间竟变得陌生起来。⑧ ⑦神态、语言描写相结合,形象地写出“我”对“朋友”的渴盼。
⑧展现出童真童趣被年龄侵蚀磨灭的无奈。 从回忆中醒来,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如同当初的我和她。⑨一个女孩指了指我,说:“那个姐姐哭了!”另一个却说:“不是,你没看见在下雨吗?是雨水,不是泪水。”听着她们的话,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面颊,真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我转身离开,留下一片脚印和一串回忆,让那个远方的她留在记忆的最深处,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⑩ ⑨过渡句,自然由回忆回到现实,“如同当初的我和她”的两个小女孩,更是触动了“我”心中那根感情的弦。
⑩结尾自然,语言优美,令人感到余味无穷。 【总评】文章叙述了“我”和小女孩成为好朋友,而后竟然有了隔膜的过程。文章立意和构思既突出了友爱的奇妙无穷,又展现出童真童趣被年龄侵蚀磨灭的无奈,文章借事抒情,把孤独之情融入对事件的叙写中,并且借景物描写抒发“我”的情感。文章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鲜活生动。 技法一 描写抒情,紧密结合
【问题习作】
秋天来到了果园里,啊!真美啊,柿子、苹果、甜梨,一串接着一串,真是诱人极了。秋天来到了花园里,菊花的颜色真不少:黄色、粉红色、白色……啊!秋天,你是多么迷人啊!我爱这丰收、诱人的秋天!【诊断分析】语段对景物的描写一笔带过,缺乏对事物特征的修饰、描写,表达的感情比较笼统、单调,不够形象、真挚。
【修改提升】
秋天来到了果园里,柿子弯下腰鞠了一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涩,或豪放。秋天来到了花园里,菊花的颜色真不少:黄色、粉红色、白色……那大大的花朵,卷曲的花瓣,像一个卷发的小姑娘。流连菊园或独自欣赏一盆艳菊,慢慢地陶醉在那股清香里。朋友,假如你吃上一口这脆甜可口的果子,你一定会身心俱爽;朋友,假如你嗅一嗅这一缕清香,你一定会流连忘返。写法小结一 借景抒情,情景一致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写作时,要写出最能表现某种情感的景物,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一致。技法二 借事抒情,“事”“情”相连
【问题习作】
在我口渴得嗓子冒烟时,听见一个脆脆的童音叫我:“大姐姐,你来喝口水吧。”我一惊,迟疑地停下步子,回头看见一个穿着蓝布衣褂的乡下小姑娘。她舀起一瓢水递给我,望着我大口大口地喝下去,憨厚地笑着对我说:“这是俺爸挑的,俺看你渴,就叫你来喝。”说罢又塞给我一把鲜花:“这是俺采的,可香呢。”我接过那束花,感到非常美。【诊断分析】本段虽叙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没有充分地抒情,“事”和“情”互不相干。
【修改提升】
在我口渴得嗓子冒烟时,听见一个脆脆的童音叫我:“大姐姐,你来喝口水吧。”我一惊,迟疑地停下步子,回头看见一个穿着蓝布衣褂的乡下小姑娘。她舀起一瓢水递给我,望着我大口大口地喝下去,憨厚地笑着对我说:“这是俺爸挑的,俺看你渴,就叫你来喝。”说罢又塞给我一把鲜花:“这是俺采的,可香呢。”我接过那束花,红的、粉的、黄的,好美哟!那清新的花香沁人心脾,我顿时清醒了许多,她简直送给我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啊!写法小结二 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的文章写作时就要“事”与“情”紧紧相连,切忌叙事归叙事,抒情归抒情。写作时,将感情融会在对具体的叙述事件中,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技法三 情景交融,物我同化
【问题习作】
风越来越大,云越来越多。云彩变成了大海,奔腾澎湃,波澜壮阔。奇妙无比的云彩,奔腾着,追赶着,渐渐地,变成了白色的,银灰色的,褐色的,紫色的,黑色的,像浩瀚无垠的大海,翻卷着滚滚的波涛,演奏着镗镗铮铮的乐曲,铺天盖地,满山遍野在奔跑。【诊断分析】这个小片段,意犹未尽,虽然有一些变形描写,但只是一味地描写。好像情与景油水分离,没有真正融合起来。
【修改提升】
风越来越大,云越来越多。云彩像大海一样,奔腾澎湃,波澜壮阔。我不由得激动地飞跑起来,我要追赶这奇妙无比的云彩。云彩呀,你为什么不等等我?我追赶着,你奔腾着,追赶着,奔腾着。渐渐地,我仿佛变成了你,变成了白色的,银灰色的,褐色的,紫色的,黑色的,我也变成了大海。浩瀚无垠的大海啊,翻卷着滚滚的波涛,演奏着镗镗铮铮的乐曲,铺天盖地,满山遍野,没有开端没有终极地在奔跑。写法小结三 物我同化抒真情
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写作时,要把景和情巧妙地结合起来,物我同化,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