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8 19: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9张PPT。人教新课标七下语文单元期末复习导学课件
第四单元 5课时导学+1课时写作第四单元
第16课 社  戏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归省(  ) 行辈(  )    凫水(  )
蕴藻(  ) 撺掇(  ) 棹着(  )
xù(  )叨 dài(  )慢 jiǎo(  )洁
船ɡāo(  ) 纠ɡé(  ) 家juàn(  )
答案:xǐnɡ hánɡ fú yùn cuān zhào 絮 怠 皎 篙
葛 眷......【巧辨字形】
棹zhào  棹着 棹着木船过河去
淖nào 泥淖 陷入泥淖水没膝....(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____: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②____________: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③____________:弥漫消散。
④____________: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答案:①归省 ②撺掇 ③弥散 ④屹立2.读一读,做一做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答案: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答案: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描写的其他人物有:阿发、六一公公。【知识博览】
1.题目解读
“社”,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祭祀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2.图解课文写作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并把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探究一 故事情节
1.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可免读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2)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3)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钓虾、放牛)。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波折: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解决: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3.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答案: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探究二 人物形象
4.在文中画出描写双喜的言行的句子,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答案:句子:略。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5.结合描写六一公公的言行的句子,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答案: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的老人。6.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找出阿发的言行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答案: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探究三 语言赏析
7.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词语运用准确传神,描写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仿照参考示例赏析下列语句。
参考示例: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写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烘托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心情。【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1)品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中,“轻松”和“舒展”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轻松”和“舒展”两词的运用极其传神,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
前出了桥”一句中加点的动词有何作用?
答案:连用这几个动词显出小伙伴们动作的干净利落,驾船熟
练。....【即学即用】
大家一起聊: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文中“偷豆”行为的。
学生甲:这些小朋友的“偷豆”行为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偷窃行为。小朋友们“偷”谁家的豆,也不是出于自家利益的考虑。阿发因为自家的豆大,让大家“偷”自家的豆,其实更表现了这些少年的可爱。我的观点:示例:我认为这里说的“偷”,因为小朋友们是瞒着大人做的,害怕被大人指责,因此偷偷摸摸地去做。事实上,如果家长在,小朋友们以招待客人的名义要在田里摘点罗汉豆,大人肯定同意。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小朋友们的热情好客和天真活泼。第17课
安 塞 腰 鼓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冗杂(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蓦然(  ) 戛然(  )
miǎo(  )远 思xù(  ) tián(  )静
烧zhuó(  ) 明xī(  ) 飞jiàn(  )
答案:rǒnɡ kànɡ huì bàn mò jiá 渺 绪 恬 灼 晰 
溅......【巧辨字形】
绊bàn 羁绊 丝线绊倒粗心人
拌bàn 搅拌 双手搅拌面成团....(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____: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②____________:声音突然中止。
③____________: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④____________: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答案:①叹为观止 ②戛然而止 ③惊心动魄 ④羁绊2.读一读,做一做
(1)全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了__________的腰鼓、__________的腰鼓、________的腰鼓。
答案:安静 激昂 寂静
(2)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从内容上看:“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表达了作者热爱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的赞美情怀。【知识博览】
  1.题目解读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种产生于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本文就是围绕安塞腰鼓来写的。 2.图解课文背景介绍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20世纪80年代,刘成章面对祖国在改革开放后蒸蒸日上的情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感悟到“安塞腰鼓”不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于是,刘成章激情挥洒出了《安塞腰鼓》一文。探究一 内容理解
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场面、舞姿、后生;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腰鼓响声的?
答案:依次写了鼓声撞击山崖、观众心里引起隆隆回响、共鸣,以及作者对此的联想。3.作者为何在结尾要写“鸡鸣”?
答案:(1)“鸡鸣”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2)同时写鸡鸣以声衬静,突出了鼓声停止后的寂静。探究二 语言赏析
4.“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这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5.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答案:“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6.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答案: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探究三 排比巧用
7.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修辞手法。本文大量运用排
比,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增强
文章的气势。请仿照参考示例赏析下列语句。
参考示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
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后生们击鼓的昂扬
气势。这里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
大开大合,气势恢宏。【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句短句相结合,强调了安塞腰鼓中体现出来的激昂勃发的生命力:摆脱束缚、打破闭塞……让生命充满激情的力量。(2)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答案: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增强了语势。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答案:这些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关于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你觉得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学生甲: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我的观点:示例一: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示例二: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第18课
*竹  影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乱撇(  )    蘸水(  )   口头禅(  )
惬意(  ) 参差(  ) 水门汀(  )
yōu(  )暗 朱shā(  ) 丰shuò(  )
答案:piě zhàn chán qiè cī tīnɡ 幽 砂 硕......【巧辨字形】
幕mù  夜幕 夜幕如黑巾笼罩
募mù 募捐 全力募捐救灾民....(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__:满意;称心;舒服。
②__________:疏落或细密。
③__________:(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④__________:形容不一致、有差别。
答案:①惬意 ②疏密 ③弥漫 ④参差不齐【词义辨析】
惬意 满意
【同】都是动词,都有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意思。
【异】“惬意”侧重于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愉快、舒服,不能
带宾语。“满意”侧重于觉得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能带宾语。
【举例】周末到郊外,躺在草地上聆听自然界的声音是一件多
么惬意的事,他对这种生活感到非常满意。2.读一读,做一做
(1)速读全文,找出所写趣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概述事件的经过。
答案:时间:一个夏天的晚上
地点:“我”家屋后的院子里
人物:“我”、弟弟、华明、爸爸
事件:看天、看月、看人影、画人影、看竹影、画竹影、谈艺术(2)文中的孩子们有怎样的天性?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孩子们有着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好奇心;爸爸和蔼可亲,不仅精通艺术更精通教育,尊重孩子的兴趣,从兴趣中进行引导教育。(3)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很美?找出来并说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答案(示例):①“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华明”这里用了生动的比喻。这个比喻真是太有趣了。因为“青蛙”总是一蹦一跳的,而华明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定也蹦蹦跳跳的吧。
②“像一盏乏了油的灯”“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这里写得很精彩,用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黄昏时天空的颜色变化情况,充满了童真、童趣。【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
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
术和音乐教育家。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
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散文《缘
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2.图解课文第19课
*观 舞 记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咿哑(  ) 嗔视(  ) 叱咤风云(  )
斗薮(  ) 气氛(  ) 浑身解数(  )
静mù(  ) càn(  )然 低回wǎn(  )转
颦cù(  ) chóu(  )怅 尽态极yán(  )
答案:yī chēn zhà sǒu fēn xiè 穆 粲 婉 蹙 惆 
妍......【巧辨字形】
咤zhà 叱咤 叱咤之声不绝于口
诧chà 惊诧 惊诧之意尽在言语....(2)据义填词
①__________:形容威力极大。
②__________:形容变化之奇异和繁多。
③__________: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
④__________:离别和团聚,悲伤和欢乐,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答案:①叱咤风云 ②变幻多姿 ③浑身解数 ④离合悲欢2.读一读,做一做
(1)默读课文,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主要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卡拉玛姐妹舞蹈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个特点的?
答案:总的特点是“飞动的‘美’”,从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表现的。(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答案: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
长乐人,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
社会活动家,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主
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第20课
口  技1.通假字
满坐寂然 “______”通“______”
答案:坐 座2.一词多义
(1)乳
(2)绝
答案:(1)动词,喂奶/名词,乳头 (2)极点/消失 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3)妙
(4)指
答案:(3)名词,妙处/形容词,绝妙 (4)名词,指头/动词,指明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手有百指( )
不能指其一端( )3.古今异义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但是,连词
(2)虽人有百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虽然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鼻子嗅
答案:(1)只 (2)即使 (3)听 ...(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会宾客大宴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一定目的的集会
(6)宾客意少舒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量小(跟“多”相对)
答案:(4)跑 (5)适逢,正赶上 (6)稍微...4.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 (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
(3)会宾客大宴 (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
答案:(1)擅长 (2)说出 (3)举行宴会...5.文言句式
(1)会宾客大宴。(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会大宴宾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抢夺声,泼水声。(省略句,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2)抢救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
顺治初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集》
《海渔编》等。 2.图解课文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曾因事发配边疆,后来遇到大赦,回到杭州,就客死在杭州。这篇自序是为他的诗集写的。有一次他与客人谈到什么样的声音最好,其中一位客人就讲了这样一则关于口技的故事。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单元写作指导
第四单元表达自己的看法
  记叙、描写、抒情是我们都了解的表达方式,有时还需要一点恰当的议论,就是在叙述或描写之中穿插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先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打腰鼓的壮观场面,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这样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抒发出来。 请阅读下面题目,根据要求作文。
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在你身边发生的、令你受到深刻触动或引起你深刻思考的事情,并写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要求:①结合记叙、描写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②写出自己确实有感悟的经历;③不少于600字。【优秀作文】
公交车上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每当我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让座,我便会回忆起那件事。这件事既让我对自己感到十分惭愧,也让我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①【专家点评】
①开篇点题,由“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让座”引出回忆。 那是一年前的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乘公交车去爸爸的单位。一上公交车,就赶紧抢了个空位子,看也不看,便一屁股坐下去。②随后又往车厢里一瞧,车厢里的人还真不少,整个车厢就像个沙丁鱼罐头,③比肩继踵,拥挤不堪。②这一句写了“我”上公交车后的一系列动作。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车厢里的人多,为下文小伙子让座埋下伏笔。
我正悠闲地坐着,看窗外的美景时,一位老奶奶上车了。朝我这排座位走来,我想:到爸爸的单位还有好多站路呢,让了座以后挤在人堆里多累啊。到底让不让?④正当我犹豫的时候,一个小伙子站了起来,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我的位子好了。”然后,他扶老奶奶小心地坐下,而他一直靠着座位,一手支撑着,紧握扶手,用力抵抗着拥挤的地方。⑤我见老奶奶有了座位,心里也没有再想什么了,继续欣赏风景。④写“我”当时矛盾的心理,和当机立断让座的小伙子形成对比。
⑤“靠”“撑”
“握”写出了小伙子站立的艰难。 车又经过了好几个站点,可是只有从前
门上来的人,却不见从后门走出去的人,车
厢里更加拥挤了。我见那小伙子被挤得满脸
汗珠,腰背渐渐地弯起来,很艰难地站着。⑥
好不容易到了终点站,下车的人非常多,我
和那小伙子也准备下车。大家你推我挤地朝
车门走去。突然,不知哪个人把小伙子的腿
撞了一下,小伙子“哎哟”尖叫了一声,咬
着牙,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捂着腿下了
车。⑦我心里觉得很奇怪:撞一下也能疼成这⑥此处是对小伙子的神态描写,为下文写小伙子的伤腿做铺垫。
⑦此处的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小伙子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样?我带着一个“问号”走出了公交车,只见那小伙子正坐在路边,卷起裤腿,查看伤口。啊!原来那是条伤腿,膝盖被纱布紧紧地包住了,他受过伤!⑧
我站在那里,呆若木鸡,看看胸前的团徽,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心想:我是一名团员,我对得起团员的称号吗?我真是太惭愧了。⑨
事情虽然过去了好长时间了,但我却记忆犹新。这件事一直告诉我: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有帮助别人,才能更加快乐!⑩ ⑧一个“啊”字,写出了“我”的惊讶。
⑨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惭愧的心理。
⑩这一段第一句话和开头相照应,第二句话是议论,深化主题。【总评】这篇作文回忆了一年前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件事,通过受伤小伙子让座的感人故事,歌颂了社会新风貌。文章记叙详细,注重了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观察细致,特别是对那个让座小伙子的描写,生动形象,非常感人。文章最后在记叙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有帮助别人,才能更加快乐,深化了文章主题。 技法一 叙议结合妙处多
【问题习作】“珍珠”,因为它光泽诱人,价格昂贵,所以怕被人无视。诗人讥讽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正是无情地鞭挞了市侩主义者和自私、高傲的个人主义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所高度赞美的自我献身精神。
【诊断分析】文段直接针对两类人展开议论,由于没有和原材料相联系,议论没能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造成只议不叙,流于空洞的说教。【修改提升】
“珍珠”,因为它光泽诱人,价值昂贵,所以“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诗人讥讽那些“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正是无情地鞭挞了在民族危亡、国难日蹙时刻,竟置民族、阶级利益于不顾的市侩主义者和自私、高傲的个人主义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所高度赞美的“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自我献身精神。写法小结一 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议论
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写出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作者犹如一个讲解员,随时随地就所讲述的人和事发表一点评论。技法二 议论要简明、凝练
【问题习作】雨,尽情地下着。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
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在考场
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像每
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
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
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
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我到了她眼前,她
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看到我时的那
种目光。那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目光,那是母亲眼里特有的
光华。这目光给我阳光般的关爱和微笑,在寒冷中给我温暖,在挫折时给我勇气,在失落时给我鼓励。我将一辈子珍藏这目光,在我的人生之中,用它照亮我的未来之路!
【诊断分析】结尾的议论啰唆、空洞,不具体。并且不能紧扣前面的描写发表看法。【修改提升】
雨,尽情地下着。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像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我到了她眼前,她眼泪汪汪地看着我,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无限的关爱。写法小结二 议论要少而精
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中的,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技法三 有感而发动人心
【问题习作】从您小说中流淌出来的,有温馨,有不满,有悲哀,有徘徊和执着。尤其是《故乡》写得特别好。破败的故乡、美好的故乡、现在的故乡等。离乡之际,“我”终于揭开了一切,向往新的生活!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小说这温馨而复杂的结尾。如果失去了结尾,文章就过于消极颓废。
【诊断分析】鲁迅先生不同的作品风格不同,感受应针对具体小说发出。对《故乡》的结尾表示了敬佩,却太笼统,抒发的感受好像无本之木,难以让读者受到感染。【修改提升】
从您小说中流淌出来的,有《社戏》里飘散的温馨,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迸溅出的不满,有《孔乙己》里爆发出的悲哀,有《故乡》里流淌的徘徊和执着。尤其是《故乡》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思绪随着回乡跌宕起伏。故乡的破败引人回忆,在母亲的提醒中美好的故乡浮现,然而事与愿违,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又将这一切无情击碎。离乡之际,“我”终于揭开了一切,向往新的生活!更令我敬佩的,却是小说温馨而复杂的结尾。如果失去了结尾,文章就过于消极颓废,而“走出新路”的结尾如同浓浓云雾中的一缕阳光,充满了新的希望。这让我仿佛一下子冲向天宇,在小说沉闷的回乡失望中解脱出来。这不仅是您的妙笔,更是您的思想境界。写法小结三 写作要有感而发
写作文要有感而发。只有熟读相关作品,“为心声”,才能字字真情,句句实意。对于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切身独到的感受,也要想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手写我口”,就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敞开心扉,坦诚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