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羿射九日》脉络清晰,故事性强,讲述羿射九日的经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塑造了羿高大英勇的形象,赞美了他为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神话故事《大禹治水》,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中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 关注课题:神话是经过了“想象”的加工,成为了“神化”了现实生活,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反映了当时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关注课文:既要引领学生体会羿的形象,又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要素即学习默读,不指读。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
(三)关注生字:本课形声字较多,如“稼、窜、值、滋、熔、裂、箭”都是形声字,声旁和字的读音都有一定关联,在识字中复习形声字构字规律,并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生字。“稼”读作四声,在“庄稼”中读轻声。本课需要重点指导点的书写:“觉”第二笔是点,切勿写成竖,运用对比记忆法区分“学字头”和“小字头”;“类”上半部分的“米”最后一笔是点,切勿写成捺;“艰”的“又字旁”第二笔是点,不是捺;“炎”的上半部分“火”最后一笔是点,下半部分“火”最后一笔是捺,需要区分。
(四)关注词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借助图片理解教抽象的“光明、苦海、生机”,借助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艰难、炎热、花草树木”。
总之,在感受羿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的高贵品质,又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要素即学习默读,不指读、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讲述故事,重点把羿射日的经过讲清楚,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亲近神话英雄人物。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射、腾”等 12个生字,会写“弓、觉”等 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故事,交流故事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注重引领学生学会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在品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由学会向会学过渡。识字学词、品句、读文相结合,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亲近神话人物领会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识神话故事
1.学校广播站招募
神话故事讲解员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
2.看图片猜神话故事。
3.板书课题,读题正音。《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羿射太阳。了解文中主人公后羿。
任务一:交流预习单
4.交流预习单走近《羿射九日》
(1)分类检查词语
(2)指导书写:炎
任务二:初读后的疑惑
5.读题质疑,梳理预设如下:
(1)羿为什么要射九个太阳?(起因)
(2)羿怎样射九个太阳?(经过)
(3)羿射下九个太阳后结果是怎样的?(结果)
(4)羿射九日这件事是真的吗?
(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活动二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力
任务一 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神奇的词句。
任务二 自由交流
预设一:离奇的情节起因(第 1~3自然段)
①说说哪些内容很神奇。(板书:神奇)随文识字“艰”(板书:炙烤艰难)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艰难”。
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故事的神奇。随文识字“熔”,识词“炙烤”,观察三个字相同的部分“火”,联想词义。“炙”的本义为火上烤肉。(通过晒枯、烤焦、蒸干、熔化,感受天气的炎热。)
②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抓住“坐上两轮车”“太没意思”“一齐”“十个大火球”“炙烤”“被晒枯、被烤焦、要蒸干、要熔化”这些关键词体会。
预设二:经过(第 4~6自然段)。
①神奇的数字。这里真的有“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②神奇的动作。随文识字“餐、窜”,圈画表示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说说从这些动作中读出了什么?“嗖、噗噗”给人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羿一气呵成、勇猛有力的动作。
③神奇的结果。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的结局是怎样的?(板书:射“九”留“一”)
联系上下文说说“害怕”的意思。“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这句话,想象画面,读出对羿的赞美和最后一个太阳的害怕。)
预设三:结果(第 7自然段)。
①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勃勃生机)
②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景象?随文识字“滋、腾”。(指名说,课件出示:万物生长,充满活力,大地有了生命力,这就是“勃勃生机”。)“九十九”是最大的两位数,古人通常用带九的数表示数量极多。翻山跨河本来就很不容易了,能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这真是一个拥有非凡的神力、不畏艰险的羿。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板书:征服自然造福人类)
活动三为后羿画像感悟“弈”高大的人物形象
活动四:依托“支架”,讲好故事,突现神奇。
出示:根据表格里的内容,小组合作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先自由练讲,再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起因 经过 结果
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 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红军小学广播站评价标准如下:
① 按一定顺序,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
②把神奇的地方讲清楚。 ☆☆☆
③仪态大方,声音洪亮。 ☆☆☆
推荐神话故事
《羿射九日》教学反思
《羿射九日》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教学时,我立足文体特点,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多形式读,读好故事。教学时通过默读羿射九日的原因、过程两部分内容,达到练习、巩固默读之目的。通过朗读课文重点段落,学生体会故事画面,感受人物形象。指名读、比赛读、展示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好故事,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铺垫。
二、搭建支架,讲好故事。为了完成“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讲故事”的教学目标,我分层设计,层层推进:1. 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讲好事搭建支架;2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借助文中词语、课文插图分别讲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讲好故事找到支点。这样的推进,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使学生感知了故事大意,又能借助词句深入到故事内容,“完整地讲故事”的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三、关注文体,感受神奇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幻想,是神话故事显著的特点。教学时,我立足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羿射日的神奇,学生从“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感受“九十九”这个神奇的数字,体会羿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东海边的艰难。从“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准天上的太阳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的动作描写中,感受羿一箭射爆太阳的神武,体会他的武艺高强,过人的神力和非凡的技艺等。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感受着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羿的形象也渐渐在他们的头脑中明朗起来,唤醒了学生对英雄的感佩、崇拜情结。
四、仿说语言,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重视语言积累,落实语言运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三处语言川练:
1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学生读了句子“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说出了“他穿过九十九片森林,越过九十九条山谷,走过九十九条山路”等句,在练说句子中想象羿到达东海的不易。
2.想象羿射死了九个太阳后,还有哪些景象让你感受到了勃勃生机。学生在品读文中最后一段的描述之后,畅想到:“树
木绿了,绿得亮眼;小鸟叽叽喳喳,在枝头歌唱;小兔蹦蹦跳跳,在草地上撒欢......”放飞想象,练习表达中再次体会羿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
3.借助提示,讲故事。这样的教学活动,既积累了词语又通过语言重组,强化了表达,有效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五、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神话的文体点后,我适时推荐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书,鼓励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实现了从一篇走向一本,从一本学会一类,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生活。总而言之,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心需从以下方面加强或改进,以实现教学需从以下方面加强或改进,以实现教学的化:
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想象更丰满。在学生感悟人类的日子艰难、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之时,可借助视频资料,唤醒学生对当时世界的再认识,为充分的练说打下基础。通过多元激励,让讲故事更生动。除了借助词语、表格提示等,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边讲边演,在体验中讲好故事;通过语言评价、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语文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关注文体特点,用语文的方式教好语文。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要素即学习默读,不指读、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讲述故事,重点把羿射日的经过讲清楚,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和愿望,亲近神话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