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六课《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课前导入:
左联五烈士死后,鲁迅为纪念战死者,沉痛撰文,指出“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这样写道: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学习目标】
1、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2、找出文中对白莽和柔石的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3、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鲁迅所表达的情感。
4、概括文章主旨,学习先烈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
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16部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春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但实际在背后掌权的是两度留苏、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6个年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
写作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1日,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即1933年2月8日,先生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
自主学习
1、阅读全文,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2、找出文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概括其人物形象。
3、鲁迅先生是如何表达自己深切的纪念之情的呢?为何要这样表达?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和白莽三次相见各有侧重,阅读3—6自然段,分析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①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
②白莽送译稿。 “ 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前两次主要笔墨用在对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中。
③白莽出狱。 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纯朴率真、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人,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信念坚定的革命者
2. 为什么写白莽遇难时作者引用了彼得斐的诗 (第四部分)
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彼得斐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 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 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 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3. 文章第二、四部分写了柔石的哪些事情?
柔石是一位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4、如何理解柔石的“迂”?
“迂”是柔石思想性格的一个特质,鲁迅对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
柔石的“迂”有多重含义: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在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迂”,又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5、在回忆白莽和柔石时,对两人的叙述处理为何会有不同
针对白莽,鲁迅主要记叙了和他的三次见面; 针对柔石,鲁迅主要抓住他性格品质中“硬气”和“迂”来 选取典型事例。
相较于白莽屈指可数的相见次数,鲁迅对柔石则更为熟悉和了解:两家不过相距四五家门面,碰面次数多;但鲁迅 不可能把每次见面的情形都记录下来,所以他择取了能突出 柔石人物品质的事情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在写法 上避免了重复,更使得柔石“硬气”而“可爱”的性格 特点跃然纸上。
抒情方式赏析
鲁迅先生是如何表达自己深切的纪念之情的呢?
间接抒情
通过回忆他和白莽、柔石之间的交往来纪念他们。(借事抒情)
通过诗歌、木刻进一步表达自己对青年革命者牺牲的缅怀与悲愤之情。(借物抒情)
通过借用典故,表达对友人的尊敬和怀念,对反动政府的不满。(用典抒情)
找出文中三处用典,并理解其作用。
1、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始作俑者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2.《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3.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
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
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1、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此句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此”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忘却”是要忘却悲痛,摆脱哀伤的重压,因为长久的哀伤会让人意志消沉,要换一种纪念方式。“记念”是要记住逝者的精神、记住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寄予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本文结构
写作特色总结
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 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 睛的点染。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 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 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 “小事”来写。
③旁征博引,借古讽今。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 化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本文主旨
比较探究
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