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态变化-经典常考题(苏科版)-江苏省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单元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刹那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仅液化 B.仅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2.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露珠的形成
B. 壶口冒“白气”
C. 湿手烘干
D. 冰雪消融
3.如图所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24节气倒计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霜降”节气到来,路边草木附着一层白色的霜,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液化
4.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5.下列四幅图中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夏天,山顶上形成薄雾
C.秋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D.严冬,树枝上出现雾凇
6.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冰雪消融
B.壶口冒“白气”
C.深秋霜降
D.露珠的形成
7.下列图示现象或应用中的物态变化是吸热过程的是( )
A.用冰袋降温 B.花瓣上的露珠
C.美丽的雾 D.白雪和冰凌
8.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水正在沸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的示数是99°C B.水中的气泡内只有空气
C.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由小变大 D.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
9.下列对应的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冬天河水结冰
B.铁丝网上的霜
C.冰袋给病人降温
D.冒出的“白气”
10.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 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 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填空题
11.如图甲所示为水的沸腾实验装置。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此时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
12.1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熔化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凝固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
13.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旋转并压向金属板材;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板材局部 (物态变化名)变软,螺钉尖端仍然坚硬,摩擦生热的能量转化方式与四冲程汽油机的 冲程相同;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 (物质变化名)牢牢套住螺钉,利用该技术,铜螺钉可以拧如表格中 物质制作的板材。
物质 熔点/℃
铁 1535
铜 1083
铝 660
14.中国科兴疫苗需保存在低于8℃的环境中。夏季,运输过程中为监测疫苗温度是否超标,应在冷藏箱内放置图中所示的温度计 。在接收点,为正确读数,验收人员 (能/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箱中取出读数,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表明疫苗 (安全/不安全)。
15.如图是插在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两侧的“热棒”示意图,它能对路基进行主动降温,保持路基冻土不熔化。在热棒内封装有一定量的氨,棒内下端的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汽化/液化),热棒应采用 好的材料制作,以提高热棒的工作效率。
16.图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描绘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水的沸点为 ℃,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在第8min内,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如图所示,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馒头时液化,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18.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
三、实验题
19.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实验
(1)图甲中,按规范要求,实验前应先调节铁圈 (填数字)的高度;
(2)某小组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图丙是该小组做的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是 ;
(3)另外两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6℃和100℃,他们猜想这是由于各组所用温度计刻度有偏差造成的。为验证此猜想,最便捷的方法是,用三个小组的温度计 (选填“依次”或“同时”)测出同一杯热水的温度。
20.图甲中,试管装有适量碎冰,用酒精灯对烧杯中足量的水进行加热,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时刻冰的温度值,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甲图中温度计示数为 ℃;
(2)根据图乙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非晶体”);
(3)de阶段试管中水 (选填“正在”、“没有”)沸腾。
21.如图所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1)组装器材,温度计用细线挂到铁杆A上,调节铁杆A到合适的位置固定,目的是 ;
(2)由图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读得水的沸点为 ℃;
(3)观察到水沸腾时,烧杯的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白气”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杯口附近 (选填“C”或“D”)处的“白气”更浓;
(4)撤去酒精灯,水不能持续沸腾,说明水沸腾时需要 。
22.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器材有铁架台、烧瓶、温度计、秒表、石棉网等。
(1)在安装如图甲的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固定 (a/b/c)的位置;
(2)实验中,从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2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水的温度/℃ 90 92 96 98 99 99 99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
(4)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将烧瓶从铁架台上取下。拿橡皮塞塞紧瓶口,用冷水喷烧瓶底(如图丙),里面的水 沸腾。
23.盛夏来临,小明发现人们常常穿浅色的衣服,是不是穿浅色的衣服凉快?小明打算通过比较阳光下衣服的温度来作出判断,即探究衣服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1)小明将同款不同色的三件衣服同时放在太阳下晒,对于衣服温度的测量,他提出两个方案。
方案1:用一支温度计在阳光下先后测量三件衣服的温度。
方案2:用三支温度计在阳光下同时测量三件衣服的温度。
你认为方案1是否可行? ,并说明理由 ;方案2需在实验室同一型号的多支温度计中选取三支,你选取的办法是 ;
(2)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环境温度为32℃)
白色 黑色 红色
5min 38.7℃ 超过40℃ 超过40℃
20min 37.1℃ 36.9℃ 36.5℃
分析数据可知:三种颜色的衣服在短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深色衣服 本领强;当衣服温度较高时,向外放热使温度降低, 衣服放热本领最强;
(3)夏天在户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24.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中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均会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水池中的水先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成水珠,产生白气,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错误;
B.“白气”是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
C.湿手烘干是水的汽化现象,故C错误;
D.冰雪消融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霜的形成原因: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因此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也就不会出现“白气”,所以a处较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的是液化,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详解】A.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壶口冒“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霜降是凝华,凝华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A.用冰袋降温是利用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B.花瓣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白雪和冰凌是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详解】A.如图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C,其示数是99°C,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沸腾时,水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所以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所以气泡中主要是水蒸气,所以并不是只有空气,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到大,至水面破裂,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液体沸腾的条件是到达沸点且持续吸热,所以要保持水沸腾需要继续加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A.冰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不符合题意;
C.用冰袋能给病人降温,是因为固态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故C符合题意;
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D。
11. 98 低于
【详解】[1]如图所示,温度计分度值为1℃,液柱在零上,示数为98℃。
[2]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大,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此时沸点低于100℃,因此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12. 等于 大于
【详解】[1]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冰是晶体,所以冰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但是0℃的冰不能继续吸收热量,不能继续熔化,0℃的水不能继续放出热量,不能凝固,所以冰熔化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大于水凝固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
13. 熔化 压缩 凝固 铝
【详解】[1]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板材局部吸热熔化,会变软。
[2]摩擦生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和压缩冲程相同。
[3]温度降低,液态变固态,是凝固。
[4]螺钉不能熔化,只能板材熔化,所以铜螺钉熔点高于板材,故只能是铝。
14. 乙 不能 安全
【详解】[1]乙是体温计的构造,温度升高后水银柱升高,不会再降回去,可以知道是否超标。
[2]外界温度高,取出温度计示数会上升,不能取出。
[3]示数为5℃,小于8℃,安全。
15. 汽化 导热性
【详解】[1]棒内下端的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对路基进行降温。
[2]为了提高散热效率,热棒应用导热性好的材料。
16. 98 低于 变大
【详解】[1]由图象可知:当水的温度到了98℃后就不再升高,说明此时水是沸腾的,沸点为98℃。
[2]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根据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此时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水处于沸腾状态,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变大。
17. 汽化 放出
【详解】[1][2]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汽化,产生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向上运动过程中,接触到馒头时液化成小水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18. 液化 放出 降低温度
【详解】[1][2]向下压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变成了液态,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3]另一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可以液化。
19. 2 92 保持不变 同时
【详解】(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调节铁圈2的高度。
(2)[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此时的示数是92℃。
[3]由图丙知道,水的温度达到某一值时,保持不变,即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
(3)[4]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起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待示数稳定后,看读数是否一样。
20. -4 晶体 没有
【详解】(1)[1]由图可知,温度计分度值为1℃,液面在0刻度线下面第四格处,所以示数为-4℃。
(2)[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即冰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
(3)[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吸热。de阶段试管中水温度达到了沸点,但由于温度和烧杯内水的温度相同,无法从烧杯内水中吸热,故没有沸腾。
21. 防止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烧杯底部 98 液化 D 吸热
【详解】(1)[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触碰到烧杯底部,所以在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用细线挂到铁杆A上,调节铁杆A到合适的位置固定,目的是防止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烧杯底部。
(2)[2]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根据液面所在的位置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8℃,即水的沸点为98℃。
(3)[3]水沸腾时,杯口附近的水蒸气遇冷释放热量液化形成小水珠,即“白气”。
[4]由图可知,杯口附近的C处,离液面较近,此时C处的温度较高,所以水蒸气不易液化,因此杯口附近D处的“白气”更浓。
(4)[5]撤去酒精灯,水将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水不能持续沸腾,故这说明水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
22. a 94 99 不能
【详解】(1)[1]在安装如图甲的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需要先固定a位置,安装时需要从下到上。
(2)[2]如图乙所示,为温度计,分度值为1℃,从下到上,刻度越来越大,故读零上,故读数为94℃。
(3)[3]如表所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故水的沸点为99℃。
(4)[4]用冷水喷烧瓶底(如图丙),里面的水降温,烧瓶里的水不能吸热,故水不能沸腾。
23. 不可行 不是同一时间点,存在温度差 选择此时温度计示数相同的三只温度计 吸热 红色 短时间穿白色,长时间穿红色
【详解】(1)[1][2]方案1中,用一支温度计在阳光下先后测量三件衣服的温度,不是同一时间点,存在温度差,故方案1不可行。
[3]因为温度计的型号相同,即量程和分度值相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选取此时示数个同的三只温度计。
(2)[4]由表中数据可知,短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白色衣服温度升高较小,深色衣服温度升高较大,故深色衣服吸热本领强。
[5]由表中数据可知,当衣服温度较高时,相同时间,红色衣服向外放热后温度最低,故红色衣服放热本领最强。
(3)[6]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知,夏季在户外,短时间内,白色衣服吸热能力弱,温度低,所以短时间活动时穿白色衣服;若在长时间情况下,温度较高时,红色衣服由于向外放热使温度降低更多,故长时间活动时穿红色的衣服。
24. 升华 熔化 凝华
【详解】甲图,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7℃,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汽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则物态变化为凝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