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闹剧,更像是一面有魔法的镜子,照出了世间百态,美丑自现,人性的丑陋无处遁形。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童话文中想象的特点。
2.理解作者寄寓童话中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人物的形象,体会了童话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皇帝的新装》,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想象的特点和作者寄寓童话中的深意。
活动一:探究心理,映射现实
师:皇帝的新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骗局,童话以 “骗”开始,以 “骗”结束。围绕 “骗”字展开情节,各色人物依次登场。出场的人物有皇帝、骗子、大臣、老百姓和小孩,每个人在这场闹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因为有这些人的推波助澜,使得这场骗局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而不被揭穿。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故事情节,在括号中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概括他们在这场骗局中的角色定位或所起的作用。
(展示,学生在括号中填词)
皇帝(受)骗
骗子(行)骗
大臣(助)骗
百姓(传)骗
小孩(揭)骗
师:对于这么一个不合常理、漏洞百出的骗局,大人们居然没有人敢点破,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表现大人们心理活动的语句。(学生们找到的可能有以下句子)
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绝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老大臣的心理)
2.我并不愚蠢啊,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真够滑稽,但是我绝不能让人看出来,因此他就把它完全没有看见的布料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官员心理)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皇帝心理)
师生小结:以上是统治阶层面对看不见的布料时的心理活动。
原来,不敢说真话、戳穿骗局,是因为皇帝怕丢失权力,大臣们怕丢官职。
师:老百姓们怎么说呢?
生: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师:为什么这句话,你要特别强调有一个小孩子说?
师生小结:这便是成人的狡猾和心机了,他们借小孩之口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显得如此的虚伪狡诈。
而大人们不敢说真话,无不源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无不源于自私自利。
师:透过这些心理活动,透过安徒生笔下的想象世界。我们看到了一个虚伪、狡诈、欺瞒成风的社会环境。
任何的想象都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我们联系一下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在西班牙民间童话故事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了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师生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来,文学作品当中的想象,虽然大胆奇特,但都影射了现实,一切都是那样的合情合理。
师:正如鲁迅先生在评价《聊斋志异》时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文学作品再荒诞离奇也是以现实为基础,反映特定的社会现实。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闹剧,更像是一面有魔法的镜子,照出了世间百态,美丑自现,人性的丑陋无处遁形。
活动二:追根溯源,寄寓深意
师:安徒生所创造的这篇《皇帝的新装》,改编自西班牙民间故事《卢卡诺尔伯爵》中《事例32》中三个骗子的故事,只不过在改编时把结尾的车夫说真话改成了小孩说真话。
师: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呢,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生:小孩子天真单纯无私又无畏,敢于说真话,用小孩来揭穿这场骗局,是对纯真的赞颂,更表达了作者对诚实正直的美好品质的呼唤。
生:可见文学作品的想象和创作要从作者表达情感的需求出发。
师:同时,这篇经典的童话也给了我们人生的启迪,告诉我们: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人都要保持一颗诚实、正直、纯真的心。
老师也希望将来的你们无论行走多远,归来仍是少年。这也是童话带个我们心灵的启迪,也是今天学习它的意义。
作业布置: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是有局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请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夸张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点评】
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能够紧承第一课时,精心设计两个主要的探究学习活动。通过细读文本,品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领会想象特点;通过对照结尾续写,领悟这篇童话的深刻寓意。突出了重点,教学设计干净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