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主题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出景物。四年级学生年龄结构小,形象思维能力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习运用过渡句,巧借表示行走方式的词语,把景点之间转换的过程说清楚。
3.了解课文描写重点景物的方法,尝试片段练写。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三、活动环节
(一)图片导入,解课题课前交流
1.图片展示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2.介绍叶圣陶“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及本篇课文为“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解课题
3.齐读课题,了解“记”——记录。
4.了解“游记”——记录游览经历的文体。
(二)画出路线图,理顺序
1.任务一:当小导游,游览路线巧梳理: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圈画表示地点的词语。、
2.交流展示。小导游播报并板贴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 对照课文和路线图,把作者的游览路线连在一起说一说。
小结:画出游览路线图,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作者就是按照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游览经过就清楚明了了。
(三)关注过渡句,明写法
1.出示作者的过渡句和小明同学的过渡句。对比思考:同样是表示景点转换的过渡句,他们二人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以第一句为例品析。
(1)“大约五公里”让我们清楚知道了两个景点之间的距离;
(2)用了“出、到、过”这些表示行走方向的词语,使景点之间的转换清晰自然。
小结:在景点转换时,恰当使用过渡词句能让景点之间的转换更自然。
3.小导游带领客人参观学校,课件出示教师收回学校平面示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面图借助串联词说清楚地点的转换。
(四)研读孔隙,悟方法
1.发现作者描写重点:孔隙我们游览中遇到景点很多,要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或者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进行详细描写。
2.根据图片说说什么是孔隙,了解孔隙的特点——狭小。
3.聚焦第五自然段,探索作者写法巧妙。
(1)以第一句为例进行品析。自由读,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船小)从哪里知道的?结合图片感受小船的小。作者只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体会作者是从自己看到的小船的特点来写孔隙狭小的。师生合作读中体会。
(2)任务二:当一回评论家,语言探秘学方法。
出示:请你默读课文第 5自然段剩余部分,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作者是怎样将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巡视指导,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a.“拉绳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结合手绘图,感受独特的进出方式。小结:作者通过自己看到的小船进出方式写出了孔隙狭小。女生读,读出独特的行船方式。
b.“从后脑到......脚跟”。体会“贴”字用法。
小结:作者在写孔隙时没有直接写它小,而是抓住全身紧贴船底的这种感受来描写孔隙狭小。指导读。
c.“挤压,稍微,一点儿,准会”。谈理解,借助图片来感受“挤压”。设置情境引领感受。小结:作者在写孔隙时没有直接写它小,而是通过写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狭小的特点。指导读出过孔隙的心情。
4.引导生通过关键词句总结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和乘船时候感受到的写出了孔隙狭小的特点的。
小结:写游记的时候,把自己融入其中,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师生配乐合作读,读中感悟写法之妙。
任务三:做一回小作家,一试身手练表达
引导观察“千钧一发”景点图片,联系名称,发现特点。运用先写见闻再写感受的方法,来一试身手。想象在千钧一发,你看到了什么?通过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以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投影仪展评。
(五)总结写法,验例文。
1.总结收获,习作页呼应,激起习作信心。探索到了哪些写游记的秘密?
2.课后实践:用所学方法验证老师的游记《游云南石林》。
3.配乐图片总结,单元导语结束。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这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本文的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介绍一个景点已经在四年级上册学习过,而本文是学生学写游记的绝佳范例,所以,教学时,重点引导读与写有机融合起来。为了达成以上目标,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一、由学到说,游览顺序重应用学生掌握游览顺序后,立足于单元统整理念,我留出充足的时间在“理游览顺序--说参观路线”这样的学习路径中,为学生搭建了学用平台。我设计的“当一回小导游”环节,结合学生都熟悉的本校平面示意图,学生自己规划路线,试着说清楚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在初步的运用中,强化学生对游览顺序的理解。从“学游览顺序”到“用游览顺序”,更好地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从而为本单元的习作《游--- 》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法贯穿,有效衔接扶与放在“语言探秘学方法”活动中,我以第一句为例,引导学生共同探究作者的写法之妙——没有直接写孔隙狭小,而是通过写看到的船之小来表现孔隙狭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到的方法,继续探究剩下的句子,通过“自学—一合学—一展学”的方式展开学习,在展学过程中,借助各种图片展示,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正是通过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把特点写清楚的。以相同的学法进行贯穿,从教师的“扶”到之后学生掌握方法后的“放”,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在充分的交流讨论中,共同探究写景物的方法,实现了习作思维能力的梯度上升。
三、由读到写,以生为本促理解作为习作单元,充分挖掘课文的示范作用,将单元大作文的训练点进行前置梳理,寻找并设计训练点,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识格”、“入格”至关重要。所以在“语言探秘学方法”之后,学以致用,观看图片引发共鸣,把学到的方法付诸于笔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又一次体会到作者的写法之妙,也为单元习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这次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的尝试,我深刻感受到:与教阅读单元不同,教师自身需要从原本的阅读思维调整到习作思维,不断地研读教材,反复阅读教参中的习作指导策略,将习作思维落实到课堂的每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在习作单元学有所获,提升写作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环节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在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值得去探索和研究,我将继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