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唐人曾给予其高度评价。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韵味。
2. 拓展古诗积累,学会多角度欣赏古诗。
3. 感受诗句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韵味。
难点:拓展古诗积累,多角度欣赏古诗。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人,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咏史诗。这些诗以历史为题材,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古代名人进行了评判和讽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咏史诗。(课件出示《寒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韩翃。对于这首诗的创作,作者曾有一段动人的传说。(课件出示作者及背景简介)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唐玄宗时曾任过监察御史,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赠答之作,善于炼字,风格明丽见长,对平仄、对仗也有严求,音韵和谐,上下相应。著有《韩君平诗集》。
(三)初读课文(课件出示)
1. 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古诗,正音。
3. 齐读古诗。
(四)细读课文(课件出示)
1. 自由读古诗,读懂诗意。与周围同学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
2. 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若有其他疑问,教师存疑待会儿全班交流。
3. 指名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御柳”、“寒食”、“传蜡烛”、“轻烟”、“五侯”的含义。体会诗句的意境和韵味。(课件出示相关画面)
4. 学生结合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课件出示朗读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朗读古诗,教师适时指导读出感情。
5. 师生合作朗读古诗,尝试背诵。通过朗读你有什么发现?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首写景兼抒情的诗歌,通过描写长安城寒食节美丽的春景和禁烟时皇帝的特殊行为(传烛),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讽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与本诗意思相近的古诗词。(课件出示相关诗句)从“春城无处不飞花”体会春意盎然的美景。“御柳”一词把皇家的春天渲染了节日的祥和、肃穆气氛。“寒食”点明了节日。“传蜡烛”里一个“传”字写出了皇家的气派。(板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御柳、寒食、传蜡烛、轻烟、五侯)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讽喻)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课件出示)韩翃为幸臣所谗,贬淄州司马。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任职时写的。后来属国公德宗有诏:“凡出入宫掖者皆有禁。”当时竟没人敢传蜡烛,“传烛”一事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所以作者以此讽刺了当时那些贪腐享乐、结党营私的权贵高官。“日暮汉宫传蜡烛”中的“汉宫”可能是指唐宫,“传蜡烛”是指为皇帝传递蜡烛给宦官或宫女以供他们享受。在当时是极不人道的行为。所以作者以此诗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后来属国公德宗有诏:“凡出入宫掖者皆有禁。”当时竟没人敢传蜡烛,“传蜡烛”一事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所以作者以此讽刺了当时那些贪腐享乐、结党营私的权贵高官。
6.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所展现的画面。(课件出示)
7.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且体会到了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积累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寒食》这首诗,并默写。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篇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拓展部分还加入了古诗积累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欣赏古诗,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背景介绍、图片展示、朗读指导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境。同时,教师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用词、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加深他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某些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生僻字词的解释不够详尽,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课堂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