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皇宫之内,在寒食日,宫中蜡烛不燃,柳絮不飞,显得非常清冷。宫中景尚且如此,宫外景更可想而知了。这首诗优点在于,选取最能表现皇宫气象的寒食景象作描写对象,显得特别集中鲜明。全诗一句一转,一转一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晰生动的寒食小连环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3)品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诗、描述画面、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诗句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与寒食节和唐诗有关的知识。收集一些描写春天和风细雨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寒食节的资料。(相传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到了唐代这个风俗被正式定为了官方的节日。)
2. 你们还知道关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韩翃是唐玄宗时的一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教师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让学生读诗句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师:这句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寒食》这首诗中的一句。师手指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 质疑: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师小结: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这天,民间禁烟火,只吃冷食,有俗话为证:“寒食不举火,十五不烧灯。”据说这样做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在外,流亡各国长达十九年。在他流亡期间,介子推与母亲一直伴随左右,不离不弃,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对跟随他流亡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可是功臣们却纷纷向重耳邀功请赏,独我不肯,所以背着母亲躲到绵山(现山西介休县东南)隐居起来。后来,重耳火烧绵山想逼他出来,可仍没见到他的身影。重耳万般无奈下下令举火烧山想把他烧出来。然而这场大火不仅没把介子推烧出来还把他烧死了。重耳含泪下令把山劈开寻找他的遗体,可谁也没找到。只发现介子推死时抱着一棵大树用鲜血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借物喻人,表现了介子推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朗朗上口,“春城无处不飞花”被后人称赞为千古名句。(课件出示诗句)
4. 师配乐范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边读边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学生可模仿也可不模仿老师读)
5. 指名读。(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敢读多读)师生简评朗读情况。(本着鼓励原则肯定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相机指出不足。)师:诗的语言是浓缩的而意境是无限的。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要求语言尽量简洁文字不要过多。学生自由练说后交流。(教师板书:寒食图)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春城、飞花、御柳、春风、汉宫、传蜡烛、轻烟、人家。(课件出示图片)在学生对诗意有了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整地读诗句,教师配乐读。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
(二)作者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肃宗宝应元年(762)作《寒食》这首诗,后得中诗名。唐代宗大历十才子之一。作为封建士大夫,韩翃也不无忠君爱国之心。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曾试图从军报国,但中途受阻而返。他的诗也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常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激愤。特别是在代宗朝,因为不能像从前那样“横行负气”、仗义直言,所以有诗如《寄李 》等写得抑郁悲愤。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正音正字。
2.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断句、注意拖长声调,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来。
3. 指名学生读,齐读,教师指导、纠错。
(四)细读课文
1. 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有哪些景色?这些描写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长)流(深)水、自落花(有意)飞(无)归(处),柳絮(漫天飞舞)。体会到长安城傍晚的美景和宁静。
3. 后两句叙事抒情,“传”字能否换成“分”字?(不能,“传”字写出了皇恩浩荡,恩赐随春风飘然而至。皇上对臣子、百姓关怀备至,体恤民心。)从御柳中隐隐看出皇恩浩荡。
4. 拓展: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当时的景象。(学生自由发挥)
5. 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6. 品读诗句,体会感情: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谈体会到的情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等。)教师小结:一个“飞”字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一个“传”字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宫廷的庄严肃穆神圣。而“寒食”又让人想到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这也许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这中间又穿插了几个动作,“传”可以想象为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飞”可以想象为自由自在;一“传”一“飞”又构成了对比。真是别出心裁,令人叹服!这首诗语言优美、清新明快、流畅自然,朗朗上口。
7. 总结:短短的一首小诗便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的特征:花开满城,街上只见柳絮飞扬,御柳是那般的有情致而无处不在;它借助春风扑向每个游人面庞,传递着皇上的恩赐和关怀。难怪诗人会发感慨:春城无处不飞花!
六、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寒食》这首诗的大意及思想感情,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及内涵。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通过吟诗、描述画面、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七、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下来。
2. 请同学们将《寒食》这首诗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