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所处的单元是第四单元,这个单元课文都是我国古代诗文,课文简短,主题突出,适合训练朗读。在上一课《塞下曲》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五言绝句,本课通过《寒食》这首七言绝句,进一步体会四时风光。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结合注释和老师的点拨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了解有关寒食的掌故,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诗人借“寒食”表达的深远含义,及诗人由寒食所联想到的自我身世之悲。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关于寒食节及作者生平的资料。
2. 学生: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预习课文;通过向老师、家长或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师生交流对“寒食节”的了解。
2.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正音。
3. 学生质疑课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寒食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朗读古诗,正音。(特别注意“御柳”的“御”读音为yù)
3. 教师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4. 学生结合诗句内容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5. 学生自由读诗,强调多读几遍,读出诗的韵味。(教师巡视指导)
6.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倾听后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纠正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了解诗人,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寒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冬至后的105或106天。古人称它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不举炊烟,人人都要吃冷食。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资料袋中的内容或其他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的风俗习惯。
2. 教师简介作者。
在中国众多的文人墨客中,杜甫的命运是最坎坷的了。他在颠沛流离中走完了自己艰辛的一生。看到这触景生情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而杜甫也和我们一样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寒食》这首诗就是唐朝诗人韩翃在寒食节那天触景生情写下的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感慨之意!按照要求试背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也可借助课文插图或课件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京城里的春天来临了,皇家花园柳枝垂下霓裳一般的枝条,袅袅娜娜。春日之柳宜看不宜折,然而特例独行的汉代天子曾传下御旨,要宫女荡秋千以当之折柳赏春。荡秋千这在当时是人人可以摆设而无可替代折柳之事,有天子口喻就是法度,百姓无不闻风而动地遵从。然而当初汉代的皇宫中荡秋千的是谁呢?应该是后妃公主以及宫女之流吧?后来唐朝的韩翃曾写了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不折之柳更在飞花的春天处处显示着勃勃生机。无疑如韩翃所说这与:“日暮汉宫传蜡烛”有关了。“日暮”即日落西山点明时间已到暮春,“汉宫”自然是指唐朝皇宫了,“传蜡烛”之行为特指寒食节禁火冷食期间禁止一切举炊之举,所以唐制规定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天的禁火期间要“传蜡烛”取火,故有了“御柳”之诗意提到了“春风”“子孙”,可见这是借杨柳写下了生机勃勃的春色,诗中出现的“轻盈”“禁苑”“龙骑”“宠爱”等词语,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宫廷生活的气息。
韩翃在写这首诗时,是希望皇帝传下御旨,让宫女们不要再去荡秋千了,因为荡秋千在当时是人人都可以摆设而无可替代折柳赏春之事,如今折柳之景已不复存在了。而如今禁火传蜡烛却成为了寒食节的一种风俗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借寒食节的风俗习惯来讽刺宫廷生活的腐朽与奢侈,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3. 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绘寒食节时京城里春天的典型景物,如柳枝、秋千、蜡烛等,暗示了皇宫中淫乱、奢侈的生活,并抒发了诗人对现世的不满。
4.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寒食》。
2.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相关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1. 教师指名背诵《寒食》。
2.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寒食》这首诗的大意,你们知道吗?这首诗曾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据《本事诗》记载,唐肃宗时,江淮豪士刘隐将这首诗献给皇上,因为他欣赏韩翃的才华,所以又将这首诗题在了御楼之上。为此韩翃还得意地领受了一个官职。不料后来节度使李怀光因憎恨文官而将韩翃等人都杀害了。这段史实真乃世事难料呀!
3. 教师课件出示诗句:“从此每逢寒食节,游人便思念冤死的才子韩翃。”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悲惨命运和孤寂之感。
(二)细读诗句,探究诗人情感表达
1. 教师出示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引导学生想象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在这美丽的春城中,诗人最想表达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通过对寒食节的描写和诗人所用的“飞花”、“东风”、“御柳”等词语的体会来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 教师出示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引导学生想象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借助“日暮”、“传蜡烛”、“轻烟”等词语体会诗人对宫廷腐朽生活的讽刺与不满)
4. 教师提出问题:诗人写“日暮汉宫传蜡烛”,用意是什么?学生交流。(用传蜡烛的场景暗示了宫廷中腐朽的生活和奢侈的行为)
5.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这腐败、奢侈的宫廷生活中,诗人最想表达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通过体会“轻烟散入五侯家”来感受诗人对宫廷生活的不满与批判)
6. 教师小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用的词语等方式来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和对宫廷生活的讽刺与不满,表达了自己对现世的不满和孤寂之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