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吟咏中秋的诗,诗中委婉地传达出庭圆而思亲的心境。这首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而情在景中,景寓于情,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本次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配乐的情境设置和动情的朗读来体会诗中之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读、悟、赏、说”等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悟,在情境中赏,在情境中说。
二、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诗歌内容,中秋节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 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古诗的教学中。
3. 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对祖国的古诗文化有所了解,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联想,体会诗句的意境以及推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一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让我们想到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在我国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位叫王建的诗人写的关于中秋的诗挺有意思的。他的这首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有的写的是“庭地白树栖鸦”,而有的写的是“树栖鸦”。不仅如此,这首诗还有两个题目呢,一个是《十五夜望月》,另一个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谁来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哪个节日的?(中秋节)那么这首诗中一定包含着很多和中秋节相关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学一学如何读古诗。
【设计意图】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中最耀眼的明珠,也是我国成为诗的国度的最好见证。对于身处现代社会享受着高科技文明的我们来说,唐诗宋词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在教学时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在引入上,开门见山直接引入即可。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说说题目意思。
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一些地方官吏,后历任太府寺丞、秘书监等职。中年后从医为业,是当时的著名医药学家。他的著作还有《王建诗集》、《新唐书·艺文志》、《全唐文》等。他也和张籍一样与韩愈、白居易等有交往,他与张籍并称“张王”。他也与较他稍晚些的白居易、元稹有交往并有和作。他有不少诗歌创作是受了他自身的穷通经历以及人民疾苦的影响而作,所以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语言简练,耐人寻味。他的创作成就虽不及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人那么高远和广泛,但其创作实践和作品数量也是当时其他诗人所不能及的。《全唐文》和《全唐诗》里都有他的作品和诗篇。《全唐诗》录存其诗六百余首,其中包括乐府歌诗一百多首。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他吟咏中秋节的代表作之一。
【设计意图】对于这首诗的作者不需要过多的介绍,点到为止就可以了。而且这些内容学生从参考书上或从网上都可以了解到,不必在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但这一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在读诗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否则对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是很难理解的。
(三)初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 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指名读。(一人读一句)
(3)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的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读通、读顺、读熟了,才有利于诗句意思的理解。而且这首诗的节奏感很强,要求学生在读中体会节奏、体会韵味。这一环节重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感培养的要求。
2.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1)借助注释理解词义、句意。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地方,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设计意图】古文中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有所区别,因此这一环节显得很重要。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可以通过参考书、网络等查找相关的资料帮助理解,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这一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验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3. 再读诗句,进一步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说说整首诗写了什么?
(2)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试着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又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次朗读诗句,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下一步对诗句的赏析。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四)细读诗句,体会感情,展开想象
1. 品读“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品读“地白”“树栖”体会意境。
(2)“冷露无声湿桂花”,品读一个“冷”字和“湿”字所表达的意境。一个“冷”字形象地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湿”字则表达了一种非常美好的情境:院子里一定洒满了桂花的清香,满地都是沾上了露水开放的桂花。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美好。这一句中哪一个词能传出这种美好、静谧的意境?
(3)教师小结:这景、这情都融入了一个“静”字中。夜晚是静谧的、庭院是寂静的、月亮是冷清的、桂花是清冷的、露水是冰冷的。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景本无情,但有了人的感受就变得有情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板书:景 情)
【设计意图】古诗的语言是非常简洁的,有时仅仅只言片语就能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古诗中的“情”往往是比较含蓄的,教师在这里适当地引导和点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学生在感受古诗意境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2. 品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朗读诗句,体会秋思的意思。(板书:秋思)
(2)王建的秋思是什么?这秋思仅仅是思乡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3)“人尽望”是什么意思?人们都在望着什么?(望着明亮的圆月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这是谁的思念?(这是所有出门在外的亲人的思念。)这是一种什么感情?(这是所有思乡人的感情。)望着圆月思亲人这似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当远离家乡的游子望月思乡时他们又都希望自己思念的人也在望着圆月思念自己,于是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当所有的游子都在举目四望时他们彼此间却又成了一个大家庭了,这便是天下所有分离人的共同之处了。那么王建在这时思念的是谁呢?是他的朋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写给朋友的诗。)
(五)教师小结
1. 这首诗通过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静、淡雅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这首诗美吗?你们还想怎样表达这种美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将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画图,或通过表演等形式来表达。)
3. 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画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