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9 21: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出了秋月、夜庭、清冷、桂花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寂静、凄清、冷落的月夜景色图,给人一种孤寂、清冷、凄美感,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望月思人的真挚情怀。诗的意境悠远、清静、缠绵而不顾明,在众多的唐代中秋咏月诗中别具一格。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或课件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建所作。他作有《宫词》《今朝行》等名篇传世,非常著名的《新嫁娘词》就是他的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十五夜望月》就是一首写中秋之夜的古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能否通过学习谁能把诗仙的思念带到云霄之外。(使用激趣法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字音准。
2. 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通过听读扫除字音障碍。
4.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 指名读诗句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6. 齐读课文。(通过自读、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等朗读环节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课文(理解、欣赏)
1. 细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及意境。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你能在这些词中选一个或几个说一说自己对它理解的感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地白”给人一种空旷冷落的感觉;“树栖鸦”则烘托了悲凉和寂寞的气氛;“声”“月”用得好,“声”突破了“不闻声”的单调,消除了夜的死气沉沉。“月”则既写出了月亮的圆和亮,也写出了人们普天同望的心。这是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和结合注释理解感受到的。)教师适时点拨。(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理解。)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又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一说。学生思考后回答。(引出“冷”、“静”的意境。)教师适时点拨。(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进行感知。)
(3)后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联系?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前面写了景,后面写了人,人也景而伤感起来。)教师适时点拨。(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进行感知。)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思考后回答。(先让学生逐句说,再连起来说。)教师适时点拨。(结合诗意进行理解。)
2.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美。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读这首诗。(配乐)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你怎样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先让学生结合诗句内容理解再结合自己谈感受(这句诗的意思是:普天之下,有谁在望着明亮的月儿想家呢?也许在人家里,秋思最深的家吧!诗人推想大家都在望月思家,可是哪一家才是诗人的家呢?这是诗人的不知和无奈。)教师适时点拨。其实这种心情正是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也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绘,传达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课文。
2. 课外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五)教学总结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优秀的古诗,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并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和魅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讲解、想象和欣赏等环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诗人的情感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六)反思
1.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如何进一步激发?
2.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否深入?如何加强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如何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