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6分,每小题2分)
1.(2分)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①种群密度 ②年龄和性别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空间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分)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5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
A.70只/hm2 B.140只/hm2 C.25只/hm2 D.18只/hm2
3.(2分)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C.环境条件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D.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4.(2分)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从图中可知0~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5.(2分)如图是某林区内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其中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接近t1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增长量最多
B.0~t1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D.与t2时相比,t3时种群数量更多,个体的生存压力更大
6.(2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B.将适量下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教室底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7.(2分)下列调查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l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捕
8.(2分)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不大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C.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9.(2分)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阳光、温度和水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C.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具有独立性
D.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冬季到来会全部死亡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10.(2分)玉米地里,玉米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寄生 C.共生 D.竞争
11.(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12.(2分)下列有关“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探究活动取样时在采样地随机选取样方
B.该探究活动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C.对于微型土壤动物一般要借助显微镜观察
D.对于肉眼可见的大型土壤动物可以使用筛子和镊子等采集
13.(2分)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校园中所有的树木
B.小洪河和校园人工湖中全部鲫鱼
C.一片棉田中幼蚜、有翅蚜及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雄性鲤鱼
二.多选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多选)14.(3分)一森林群落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化学杀虫剂,这一群落就发生了变化(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施药前甲昆虫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施药后甲昆虫的数量会先增加后稳定
B.施药后甲乙昆虫的种群密度会改变,但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态位不变
C.施药前甲乙两种昆虫的动态平衡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甲乙两种昆虫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施药后两种昆虫之间的竞争关系减弱
(多选)15.(3分)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多选)16.(3分)如图所示某湖泊中部分生物的种间关系,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中包含的食物链可能超过4条
B.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只缺少分解者
C.若引入捕食小型土著鱼的鲈鱼,对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
D.鱼a、鱼b在食物链中只占有第三营养级
(多选)17.(3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B.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多选)18.(3分)对如图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此图可以表示一个生态系统
B.图中的鸟只属于第三营养级
C.此图中的各种生物可以实现物质循环
D.图中的各生物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影响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9分)
19.(12分)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他们选取未被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且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群落 A B C D
植物种类 150 121 69
有机碳储量(吨/公顷) 植被 56.2 50.9 43.5 0
凋落物 2.0 3.5 5.4 0
土壤 161.9 143.2 117.7 86.1
总计 220.1 197.6 166.6 86.1
(1)研究人员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各群落的植物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表中数值应是植物种类 .
(2)调查结果显示随薇甘菊入侵强度增大,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的变化是 (“增大”、“减小”、“不变”).
(3)薇甘菊入侵使植被凋落程度 (“增大”、“减小”、“不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升高”、“降低”、“不变”),最可能的原因是 .
(4)调查研究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 .
20.(10分)首先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①一个大肠杆菌;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落;③培养基被污染后,除了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真菌以及乳酸菌等其他细菌.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属于是 层次,又是 层次,因此大肠杆菌不能参与形成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 .(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可多选)
A.器官 B.生态系统 C.系统 D.组织
(2)②属于 层次,③属于 层次.
(3)③中的真菌与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二者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差异是有无 .
21.(10分)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家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植被厚度指数 0 0.5 1 1.5 2 2.5 3
树线上升幅度(m) 100 30 7 2 0.3 0 0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 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 (填“能”或“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上表数据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 。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 (填“升高”或“降低”或“相对静止”)。
(3)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其 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有些昆虫发现食物后会“跳舞”,“跳舞”对同伴来说是一种 信息,使同伴能更有效觅食,这表明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树线上升过程中,某些生物也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这种防治方法属于 ,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进行防治。
(5)图2表示用标志重捕法对树线之下群落中某种鼠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连续13年的监测结果。图中纵坐标λ,第5﹣9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22.(14分)图1为加拿大北部山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2为两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的简图。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其中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雪兔和北极狐之间的关系为 。
(2)若图1中雷鸟的数量急剧减少,雪兔的种群数量会 。
(3)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从环境中获取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填字母),图中B1表示 。
(4)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表所示: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6.6% 23.3% 26.5% 28.7%
表中数据说明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 ,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5)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如图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
①图3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
②温室效应是由于以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的途径,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23.(13分)某学习兴趣小组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注: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 a)]。请回答:
(1)丰富度是指 ,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由此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3)研究发现:狗尾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狗尾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狗尾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 。
(4)田间除去该入侵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产量的原因是 。
Ⅱ.湖泊是调节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库,也是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示意图(图1)和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5)图1中银鱼和双翅目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调查发现黑鱼的种群数量最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原因是 。
(6)图2中最可能属于分解者的是 ,图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
2023-2024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满分26分,每小题2分)
1.【解答】解: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①正确;
②年龄和性别不属于种群特征,②错误;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③正确;
④空间特征属于种群的特征,④正确。
故选:B。
2.【解答】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5,N=140只。由于是在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进行的调查,所以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于140÷2=70只/hm2。
故选:A。
3.【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而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K值发生变化,所以出生率仍有可能会超过死亡率,B错误;
C、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有作用,可使K值发生改变,C错误;
D、食物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之一,D错误。
故选:A。
4.【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a~b时期R一直大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b点时对应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a点;c~d时段R小于1,说明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在b~d时期R值先大于1再小于1到等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B正确;
C、c~d时期R值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点为d点,C错误;
D、在0~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D错误。
故选:B。
5.【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知,该种群数量表现为先增后减,在接近t1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量最多,增长速率变慢,A错误;
B、0~t1时间段内,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在增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C、t2时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数量并没有达到K值,此后狍子数量一直在下降,C错误;
D、t1时种群内狍子的个体数量最多,此后狍子数量越来越少,也就是t1之后狍子数量随时间一直在减少,因此t3时种群数量少于t2,D错误。
故选:B。
6.【解答】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正确;
B、马铃薯富含淀粉,所以将适量下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B正确;
C、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故选:C。
7.【解答】解:A、由于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用样方法调查该种群密度,A错误;
B、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B错误;
C、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即一般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线上的,C错误;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
故选:D。
8.【解答】解: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A错误;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B错误;
C、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C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D错误。
故选:C。
9.【解答】解:A、阳光、温度和水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正确;
C、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只受单一因素的影响,C错误;
D、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冬季到来会全部死亡主要受温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0.【解答】解:玉米地中玉米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空气、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等,它们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选:D。
11.【解答】解:A、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A正确;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一般是捕捞后保持在处,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B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明显,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
D、北极苔原的生物种类很少,生物代谢活动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正确。
故选:C。
12.【解答】解:A、在果园丰富度调查选取样方时,必须随机取样以避免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准确,A正确;
B、该探究活动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对于微型土壤动物一般要借助显微镜观察,C正确;
D、对于肉眼可见的大型土壤动物可以使用筛子和镊子等采集,D正确。
故选:B。
13.【解答】解:A、校园中所有的树木不是一个物种,因此不属于种群,A错误;
B、小洪河和校园人工湖中全部鲫鱼,不符合“一定自然区域”一词,因此不属于种群,B错误;
C、一片棉田中幼蚜、有翅蚜及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种群包括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一个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雄性鲤鱼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
14.【解答】解:A、施药前甲昆虫的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说明达到环境容纳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施药后甲乙昆虫的种群密度会改变,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态位也会改变,B错误;
C、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关系,施药前甲乙两种昆虫的动态平衡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乙捕食甲,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ABD。
15.【解答】解:A、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错误;
B、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错误;
C、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
D、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D正确。
故选:AB。
16.【解答】解:A、由于大型浮游动物和小型浮游动物可能有多种,所以该图中包含的食物链可能超过4条,A正确;
B、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B错误;
C、引入鲈鱼后,小型土著鱼被大量捕食,同时也可能造成生态入侵,所以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C错误;
D、鱼a在食物链中只占有第三营养级,鱼b在食物链中占有第二、三营养级,D错误。
故选:BCD。
17.【解答】解:A、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A错误;
B、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氨氧化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蚯蚓等属于分解者,C错误;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绿色植物再利用,D错误。
故选:ACD。
18.【解答】解:A、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此图中食物链表示为:树→虫→鸟,鸟只属于第三营养级,B正确;
C、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再次供植物利用,此图中的各种生物可以实现物质循环,C正确;
D、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各生物之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影响,D正确。
故选:BCD。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9分)
19.【解答】解:(1)研究人员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各群落的植物种类,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表中数值应是平均值.
(2)调查结果显示随薇甘菊入侵强度增大,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减小.
(3)据图表数据分析可知,与A未被入侵的红树林群落相比,B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C重度入侵且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中凋落物明显增多,故薇甘菊入侵使植被凋落程度增大,土壤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原因最可能是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强.
(4)调查研究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平均值
(2)减小
(3)增大 降低 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强
(4)速度和方向
20.【解答】解:(1)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属于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大肠杆菌为单细胞,故无组织、器官、系统层次,但可构成生态系统.
(2)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落为同种生物,故属于种群层次,③培养基被污染后,除了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真菌以及乳酸菌等其他细菌包括多种生物,故属于群落层次.
(3)真菌为真核生物,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二者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差异是真核生物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
故答案为:
(1)细胞 个体 ACD
(2)种群 群落
(3)大肠杆菌 (核膜包裹的)细胞核
21.【解答】解:(1)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是不同海拔高度引起的不同群落的形态不同;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这是同种生物的栖息空间分布。这些现象都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由表格数据说明,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不能传播出去,导致树线相对静止。
(3)物种丰富度是物种的数目,物种数目的增加可以提高抵抗力稳定性;昆虫跳舞属于行为信息,表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4)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进行防治。
(5)由图可知,第5~9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稳定不变,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故答案为:
(1)样方 不能
(2)负相关 相对静止
(3)抵抗力 行为 种群的繁衍
(4)生物防治 信息传递
(5)稳定
22.【解答】解:(1)图1中有5条食物链,其中雪兔和北极狐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且北极狐可以以雪兔为食,因此雪兔和北极狐之间的关系为捕食、竞争。
(2)若图1中雷鸟的数量急剧减少,则北极狐和狼会更多的捕食雪兔,进而导致雪兔数量减少。
(3)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从环境中获取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也可表示为A2+B2+C2+D2,图中B1表示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也就是生产者的现存量。
(4)表中数据说明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即此时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大于幼年个体的数量,因此表现为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表现为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5)①结合碳循环的过程可知,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因为图中所有生物均有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且分解者有指向二氧化碳库的箭头;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设法增加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生物的呼吸是无法减少的,因此需要设法增强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生物群落的途径,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即增强图中C→A的途径,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
故答案为:
(1)5 捕食、种间竞争
(2)减少
(3)D1或A2+B2+C2+D2 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4)衰退型
(5)分解者 光合作用 CO2 C→A
23.【解答】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2)外来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外来物种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根据题干信息“取一定量培养过狗尾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外来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外来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狗尾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外来物种生长的物质。
(4)田间除去该入侵植物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因为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图1中银鱼捕食双翅目幼虫,同时银鱼和双翅目幼虫都捕食水蚤,所以银鱼和双翅目幼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黑鱼的种群数量最少的原因是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黑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较少。
(6)图2是碳循环途径,根据无机环境指向丁和丙,说明二者中有一个为生产者,而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传递给消费者和分解者,由丁和乙均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甲为初级消费者,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生产者;应该还要补上丁→无机环境和甲→丙两个过程。
故答案为: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狗尾草是否分泌某种化学物质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4)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捕食和竞争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黑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较少
(6)丙 丁→无机环境、甲→丙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