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9 15:57:56

文档简介

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
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
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
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
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
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
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
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
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
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
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
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
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
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文中多次写道理发师的“笑”,充满善意,由宽容到欣慰和满足,师傅的善意
温暖了小伙子,为小伙子的知错改错提供了温暖的氛围。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
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
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付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区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的字母上打“√”。(3分)
武往A说师B老母C系之D臣E昼夜F侍G母H目不交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师还,郑遂安 还:这里指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C.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D.抑邀功妒贤欤 抑:还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件事传出来
后,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
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侍奉老母亲而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
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郑伯身边的人和将士纷纷求荣,郑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得晋军又来攻击,
让郑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14.简要概括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和转安为危的原因。(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段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暗示着春天
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最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颔联诗人想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但他行色匆匆,难以驻留,不能不说是
件遗憾的事。
颈联侧面描写杏花的热闹,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
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16.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6分)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在《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
“ , 。”
在《行路难》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现实“行路难”的诗句是:
“ , 。”
古典诗词中常用“明月”这一意象或表达游子、征人的思乡之愁,或指代
永恒的时空,或象征高洁的人格等,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他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 ① ,于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二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 ② 。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决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他几乎没有踏出过北京航天城,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舱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聂海胜历经无数次 训练,对成千上万个数据 ③ ,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的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在轨100天的首位中国航天员,实行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① ,同样也活不成。②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③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按要求微写作(本题共1小题,3分)
22.这个暑期,一部动画《长安三万里》掀起了背古诗词的热潮,你感受到国风诗歌回潮的力量了吗?请以“我偷了李白的酒”为第一句,续写三行以上的诗歌,要求上下衔接巧妙有创意,文采斐然有韵味。
我偷了李白的酒,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结束一场考试,开始一段新的征程。过去的,有的让人回忆,有的让人感念,有的让人遗憾……青春的列车不会停下,第一次离家求学的孤独,夏夜操场上嘹亮的军歌,课本上青春激昂的诗篇……新征程中你有哪些困惑,又有哪些有价值的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从备战中考到开学近一个月的时光中,选取你感触最深的片段,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主立意,中心明确;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教师用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
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B 2.C 3.D
4.①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②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③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刻画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5.(1)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有力,层次清晰。
(2)第一段总说革命诗词的定义,并指出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3)第二至五段分说,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毛泽东诗词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和革命英雄主义气魄的特点。
(4)最后一段对全文进行总结,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革命斗争时期”错误,材料一原文第一段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不是“革命斗争时期”。
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可知,两者是有着联系的。
D.因果倒置。从材料一第四段“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得出结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中作者“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这些内容只能表明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并不能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是写实。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描写了寒冷夜里的行军情景,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是写实。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对事实的描述,是写实。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是作者的想象,里面运用夸张的修辞,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本题属于概括文章要点类题目,只要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对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从材料一第二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可总结出:革命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理想主义情怀。
从第四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可总结出:革命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从第五段“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可总结出:革命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刻画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给出了革命诗词的定义,“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然后提出“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从而提出问题。
第二、三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主义情怀”;第四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第五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第六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指出了毛泽东诗词的巨大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
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文中多次写道理发师的“笑”,充满善意,由宽容到欣慰和满足,师傅的善意温暖了小伙子,为小伙子的知错改错提供了温暖的氛围。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B 7.C
8.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9.(1)表层含义: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2)深层含义:①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 ②“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③“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象征着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也谈不上“悲惨命运”。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捡钱之前,由原文“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可知,小伙子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捡钱时,由原文“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知,小伙子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捡钱后,由原文“‘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可知,小伙子对话时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由原文“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知,小伙子决定还钱,内心悔悟。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道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
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小伙子的知错能改等,象征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付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区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的字母上打“√”。(3分)
武往A说师B老母C系之D臣E昼夜F侍G母H目不交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师还,郑遂安 还:这里指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C.厚赏以利郑也 利:利益。
D.抑邀功妒贤欤 抑:还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件事传出来后,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侍奉老母亲而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郑伯身边的人和将士纷纷求荣,郑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得晋军又来攻击,让郑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14.简要概括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和转安为危的原因。(3分)
【答案】10.BDH 11.C 12.B
13.(1)(如果)不是我推荐,他到老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况且烛之武本来不想去劝退秦国军队,是(在)我多次劝说(下)(他)才去劝退秦军的!
14.①转危为安的原因是君主圣明,臣子贤能;②转安为危的原因是大臣们争功,嫉贤妒能。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
“武往说师”中,“武”是主语,“往说师”是动宾结构,后文“老母系之”则以“老母”作为主语,中间应断开,即B处;
“臣昼夜侍母”相对于前文,另起主语“臣”,故其前应断开,即D处;
“目不交睫”是对“臣昼夜侍母”的修饰状语,中间可断开,即H处。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利:利益”错误。“厚赏以利郑”的意思是“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所以“利”的意思是“对……有利”。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由原文“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可知,他只是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举荐;“见”,显现、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功”。
(2)“说”,游说;“数”,多次;“方”,才。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最后史官的评价。根据“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可知,转危为安的原因是君主圣明,臣子贤能。
而根据后者“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可知,作者认为原因应是后者,即“邀功妒贤”,故可得:转安为危的原因是大臣们争功,嫉贤妒能。
参考译文: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段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暗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最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B.颔联诗人想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但他行色匆匆,难以驻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C.颈联侧面描写杏花的热闹,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16.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15.C
①流离之苦。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②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分析错误,依据“春浅香寒蝶未游”中的“蝶未游”可知,没有蝴蝶飞舞。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首联“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意思是: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抒发了诗人飘零在外,孤独寂寞的情感。
(2)颔联“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意思是: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之情。
(3)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意思是: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抒发了诗人此时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为朝廷担忧的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在《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
“ , 。”
在《行路难》中,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现实“行路难”的诗句是:
“ , 。”
古典诗词中常用“明月”这一意象或表达游子、征人的思乡之愁,或指代永恒的时空,或象征高洁的人格等,如“ , 。”
【答案】:(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他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 ① ,于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二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 ② 。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决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他几乎没有踏出过北京航天城,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舱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聂海胜历经无数次训练,对成千上万个数据 ③ ,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的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在轨100天的首位中国航天员,实行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脱颖而出;②失之交臂;③了如指掌
19.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该句说聂海胜参加航天员选拔,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被选中。从千余人中被选出,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第②空,该句说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很有可能被选中,却没有被选上。有很大机会却错过,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失之交臂”。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第③空,该句说聂海胜艰苦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数据、飞行程序、操作规程。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首位”应放在“成为”后;
二是搭配不当,“实行”不能和“承诺”搭配,应将“实行”改为“兑现”。
故改为: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① ,同样也活不成。②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③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20.①没有精神食粮 ②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③道家好比是药店
21.构成:把儒家比喻为粮食店和加油站,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人、油对车的重要性。
效果:比喻修辞的使用使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首先根据分号确定对应关系,前语境“活不成”对应“同样也活不成”,横线处应该与“人没有饭吃”照应;再结合上文“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把“儒家”比作了“精神食粮加油站”,相对“饭”,此处应指精神食粮,于是得出答案:“没有精神食粮”。
第二空,结合后文“无为”可知,这里是说道家;再结合前文“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可知这里是说“道家精神趣旨”;后文分别作了两个字和一个字的概括,所以这里应是用三个字来概括“道家精神趣旨”;再结合第二段“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可知,这里可填: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第三空,结合前文的“儒家好比是粮食店”和后文的“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可知,这里应填“道家是……店”;再结合“还需要吃药,上药店”可知,这里可填:道家好比是药店。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分析其构成,找出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儒家”,喻体是“粮食店和加油站”,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人、油对车的重要性。
分析表达效果,作者以“粮食店和加油站”对人们的意义和作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按要求微写作(本题共1小题,3分)
22.这个暑期,一部动画《长安三万里》掀起了背古诗词的热潮,你感受到国风诗歌回潮的力量了吗?请以“我偷了李白的酒”为第一句,续写三行以上的诗歌,要求上下衔接巧妙有创意,文采斐然有韵味。
我偷了李白的酒,
【答案】示例:
窥半分盛唐绝奏/满一杯风月入喉/邀山海日月同游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目要求以“我偷了李白的酒”为第一句进行续写,考生应展开想象,思考“李白的酒”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比如它可以是李白万千的愁绪、不羁的性格、豁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无与伦比的才华等等,然后选择一种或多种表达对李白或理解、或同情、或赞美、或批判的情感。注意诗歌要主题鲜明,上下衔接巧妙,且要写出文采和韵味。
比如选择李白借酒消愁这一主题,写我们在李白的酒中品出了他怀才不遇之愁,然后与当代青年的境遇对比,表达对李白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欣逢盛世的庆幸。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结束一场考试,开始一段新的征程。过去的,有的让人回忆,有的让人感念,有的让人遗憾……青春的列车不会停下,第一次离家求学的孤独,夏夜操场上嘹亮的军歌,课本上青春激昂的诗篇……新征程中你有哪些困惑,又有哪些有价值的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从备战中考到开学近一个月的时光中,选取你感触最深的片段,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主立意,中心明确;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开学季又踏新征程,奋楫前行创未来
九月,带着秋的内敛,携着秋的成熟,饱含着对秋的向往,带着新奇的目光,踏进新的校园,迈上求学的新阶,在这段新旅途中,让我们抛下过往,去迎接新的挑战吧!
真想说一声,九月你好!高中你好!高中是一段极富挑战性的旅途,有多少人人踏上这一段奋斗的路,走向了更辉煌的明天。总是有人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高中这条通往未来的路,怎能不坎坷、不艰难?但是,不要告诉自己“我不行”,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别人能做好的我也一定能做好!
因为新的学期,就是新的起点,我们就是站在新起点的运动员。我们需要极力冲刺奔跑,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回顾过去,就是为了期待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把过去的都抛下,抛下那些遗憾和失落,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全新的阵地,展示全新的自己,那么就需要全新的目标,要向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努力前进,不管这段路是多么的困难。
我深深地知道,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在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之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保持心灵上的平衡,不让失败和挫折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心态。
同时,在高中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需要时刻审视自己,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还需要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更高的求学目标。
我想大声告诉我的伙伴们,阳光总会照到此地,总会照亮这一段全新的征程,我们都是在这新征程奋力前行的人。阳光总会普照大地。要相信,这段旅途中的我们都是耀眼的明星!这就要求我们满怀期待和兴奋,要求我们以全新的姿态和心态,充满信心地开启新的旅程,去迎接新的挑战。
开学季,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永远葆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永远保持一种追求成功的高尚品质。只有不断地努力奋斗,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开学季新征程,是我们更加闪亮的人生时刻,在新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加油吧!相信未来一定是属于我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备战中考到开学近一个月的时光,你可能有对过往的深情回忆,或是对新学期有热烈的期许,有困惑,有遗憾,有感念,或更有信心,要求选取你感触最深的片段,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审题立意时,结合曾经的中学生活,可以考虑值得骄傲的收获:有知识,还有友情;有分数还有见识;有老师和同学,他们让你发现生命中有比分数和考试更重要更美好的东西;走过这一段也许难熬也许压力山大的岁月,让你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在奋斗中留下的汗水,终成珍珠让你珍藏,成为你生命中闪耀的美好;元气满满的拼搏过程展示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构思行文时,在众多可以选取的日常材料中,选取典型的素材,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用回忆式、片段组合式组织情节,来表达求学备考的友情、亲情、师生情以及感悟等。可以选择一个小切口,表达一个大主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组织材料。如师生间几个美好瞬间的串联,和同学之间略有波澜的几个片段,奋战备考时彼此的温馨鼓励等……都可以组合到文中的情节之中,具体又丰厚的情节打底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抒情、议论,更能凸显情深意浓。
立意:
1.考试圆满结束,人生再次起航。
2.奋斗者,正青春。
3.用笑脸和自信踏上青春的列车。
4.实力不允许青春低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