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试卷
1.(2023三上·萧山期中)晴天时空气中没有水蒸气,下雨时空气中有水蒸气。( )
2.(2023三上·萧山期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应该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
3.(2023三上·萧山期中)试管中的水变成冰后液面高度增加,说明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 )
4.(2023三上·萧山期中)装有冰块的试管外壁出现了小水珠,这是由冰融化而来的。( )
5.(2023三上·萧山期中)搅拌、加水等方式可以提升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6.(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中,两个杯子的水量要相同。( )
7.(2023三上·萧山期中)用蒸发的方法也能分离混在一起的白糖和食盐。( )
8.(2023三上·萧山期中)空气被压缩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体积,说明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
9.(2023三上·萧山期中)把砖块放入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砖块中有空气。( )
10.(2023三上·萧山期中)有一玻璃瓶的空气,抽出半瓶空气后,玻璃瓶中还剩半瓶空气。( )
11.(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列属于蒸发现象是的( )
A.水壶上方出现“白气”
B.衣服晒干
C.冰块融化成水
12.(2023三上·萧山期中)右图选项中,关于酒精灯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13.(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如果试管中的水无法结冰,下列方法能结冰的是( )
A.加入更多的水
B.摇晃试管
C.在试管外碎冰中加入足量的食盐
14.(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雪了,路面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人们会撒些盐,这样做的目的是盐可以( )
A.使得路面变粗糙 B.加快雪的融化 C.养护路面
15.(2023三上·萧山期中)生活中的感冒冲剂制成细小颗粒的原因是( )
A.可以加速溶解 B.方便灌装 C.美观
16.(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50毫升水中放入3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仍有颗粒剩余,这是因为( )
A.搅拌不够
B.食盐颗粒太大
C.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17.(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50毫升水中放入3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仍有颗粒剩余 ,如果要让食盐颗粒继续溶解,下列方法最合适的是( )
A.往杯中加水 B.加快搅拌 C.阳光下晒
18.(2023三上·萧山期中)为探究“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要改变的因素是( )
A.水量 B.水温 C.搅拌
19.(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蒸发的过程中,应该在( )熄灭酒精灯。
A.出现白色颗粒 B.水完全干 C.食盐水开始沸腾
20.(2023三上·萧山期中)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如果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这是因为( )
A.水蒸气进入乒乓球
B.乒乓球塑料受热膨胀
C.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21.(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列变化中,不再是原来的物质的是( )
A.给气球充气 B.火柴燃烧 C.牛奶盒踩扁
22.(2023三上·萧山期中)当前支原体肺炎高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飞沫中的病毒会通过空气快速传播,这是因为( )
A.空气可以流动 B.空气占据空间 C.空气很轻
23.(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图是科学小制作——吹不大的气球。吹不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气球皮很紧
B.瓶内空气占据着瓶内空间
C.气球破了漏气
24.(2023三上·萧山期中)我们能往空瓶中装水,是因为( )
A.空气不占据空间
B.水不占据空间
C.水挤走了瓶内的空气
25.(2023三上·萧山期中)空气被压缩后,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 )
A.变大了 B.变小了 C.没有变化
26.(2023三上·萧山期中)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时,除了用绿豆作为测量物,还可以用( )
A.回形针 B.玻璃弹珠 C.乒乓球
27.(2023三上·萧山期中)用打气筒往一个装有空气的玻璃瓶中再打入10筒空气后,瓶内空气是( )
A.质量不变,体积增加
B.质量增加,体积不变
C.质量和体积都不变
28.(2023三上·萧山期中)夏天,人游完泳上岸后会感觉很凉爽,这是因为( )
A.岸上有风
B.空气温度低
C.水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
29.(2023三上·萧山期中)天空中的云是由( )聚集而成的。
A.水蒸气或小水滴 B.空气和水蒸气 C.小水滴或小冰晶
30.(2023三上·萧山期中)红糖完全溶解在水中后,喝的时候会觉得红糖水( )
A.上部比较甜 B.上下一样甜 C.底部比较甜
31.(2023三上·萧山期中)雪天的经历
冬季的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韩明同学看着窗外的雪非常兴奋。借着雪天,他看到了一些现象和做了一些尝试。请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吧!
(1)韩明来到室外看雪景,鼻子和嘴巴里会呼出一些“白气”,这是____
A.水蒸气 B.空气 C.小水滴
(2)韩明滚了大雪团拿回家,放在玻璃盆里,开始观察起来:
①一段时间后,他很快发现部分雪开始 成水。
A.溶解 B.融化 C.凝结
②看着部分雪已变成水,他拿来温度计测量水温,你认为现在水温是 ℃。
③韩明在测量水温时,手应该拿温度计的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 。
④当雪都变成水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3)韩明把这些水倒入玻璃热水壶中进行加热,又开始仔细观察:
①随着加热,他发现水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 。
②当水加热到 ℃开始沸腾;持续加热,水的温度 (填:上升、不变、下降)。
③随着持续加热,热水壶中的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 了。
A.蒸发 B.蒸腾 C.泄漏
(4)爷爷拿来棉布,把室外的水管和水龙头包裹起来,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用棉布包裹看起来比较美观
B.防止水管因气温低而爆裂
C.为水管穿上“衣服”防止老化
(5)对于水、雪、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B.雪是不同的物质
C.三者形态不同,但是物质本身不变
32.(2023三上·萧山期中)混合与分离
孔逸同学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不小心把铁粉、食盐和沙子混在一起,他想把这3种材料分离出来。以下是他准备的实验装置,请你用所学知识帮他解决问题。
(1)请填写右图3个实验装置的名称:
A: B: C:
(2)他想先把铁粉分离出来,以上三个装置都不适合,你的方法是 。
(3)铁粉分离后,他想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应先选择 装置,后选择 装置。(填字母)
(4)在水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 、 。
(5)得到食盐水后,为了分离盐和水,应选择 装置(填字母)。这个装置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石棉网,它的作用是 。
(6)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火焰的____来加热。
A.焰心 B.外焰 C.內焰
(7)“盐田法”是常用的制盐方法,它是用 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
33.(2023三上·萧山期中)空气的秘密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空气》单元,了解了很多空气的特征。下面,就让我们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以下题目吧!
(1)下图是在两个完全相同球中,分别打入5筒空气和30筒空气,将两个球挂在处于平衡的天平两端,5筒的球挂左边,30筒的球挂右边;最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
A.天平左偏 B.处于平衡 C.天平右偏
(2)根据第1题看到的现象,可以证明____
A.空气很轻 B.空气是有质量 C.空气没有质量
(3)下图是小李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的力向下压活塞,这是他观察到的现象。
①请判断:第一只注射器里装的是 ;第二只注射器里装的是 。
②向下压活塞时,注射器中的空气质量 ;体积 。(填“不变、变大、变小”)
③从第二只注射器,我们发现 可以占据空间,容易被 。
(4)下图是小李同学用玻璃瓶、橡皮泥和吸管制作了右图的喷泉装置,如果在一根吸管口吹气,另一根吸管口____
A.会出水 B.不会出水 C.有可能会
(5)画一画:根据第4题图所示,如果小李重新调整装置,使得a管吹气,b管能喷出水;请在左图中画出调整吸管后的样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 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氮气大约占 78%,氧气大约占 21%,二氧化碳大约占 0.03%,水蒸气等其它气体大约占 0.97%。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降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发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时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存在。故题干说法错误。
2.【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 由于刻度与液体柱面有一定距离(管壁厚度),当斜看时会造成视线误差。所以观察温度计时,要等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视线要和液柱保持平视。
3.【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实验可知,在试管的水面上做标记水结冰后的体积在标记以上,说明水结冰后的体积变大了。
4.【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 冰变成了水,是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玻璃杯外面出现的水珠,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常见的液化现象有:雨、雾、露的形成以及生活中各种“白气”。
5.【答案】错误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根据加快溶解的方法认识可知,搅拌、加热、增加接触面积都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6.【答案】正确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 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其他条件相同。根据对比实验中变量控制的认识,在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两杯水的量要一样,两杯水的温度一定不能相同,这是唯一的变量。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7.【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混合物分离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混合物的特点。白糖和食盐都能够在水中溶解,我们无法使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8.【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但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在对密闭的容器中的空气施加压力时空气的体积就被压缩,使内部压强增大。当外力撤消时,空气在内部压强的作用下,又会恢复到原来的体积。如果在容器中有一个可以活动的物体,当空气恢复原来的体积时,该物体将被容器内空气的压力向外推弹出来。
9.【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 空气会流动,能占据空间,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砖块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砖块内有空气;证明砖块上有空隙,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存在。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玻璃瓶中有一整瓶空气,抽掉一部分空气后,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空气还是占据了整个瓶子的空间,所以,还是一瓶空气。
11.【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衣服晒千属于蒸发现象,水壶上方出现“自气”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属于凝结现象;冰块融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属于融化现象。
12.【答案】B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 使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注意“三禁原则”: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
13.【答案】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降低温度,让试管中的水尽快结冰。
14.【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达到冰点,也就是0℃时开始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所以在结冰的路面徽盐能加快融化。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要低于0℃,且盐水的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下雪后往路面撒盐,盐溶解形成的盐水的凝固点低,降低水结冰的温度,加快雪的融化。
15.【答案】A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根据对加快溶解的认识,感冒冲剂制成粉状,更容易被人快速吸收。
16.【答案】C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在50毫升水中加入3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还有部分食盐没有溶解,这是因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17.【答案】A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当物质在水中溶解达到饱和时,如果想继续让物质溶解,需要增加水的质量。
18.【答案】B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设计对比实验,需要控制的唯一变量是水的温度,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19.【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 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应该在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火焰,用余温将剩余水分蒸发掉。
20.【答案】C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 要让压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则要让里面的气体膨胀,所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由于热传递,热水中的热量传递给了乒乓球内的气体,乒乓球内气体的温度会升高,里面的微粒间距加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球重新鼓胀,这时乒乓球里面的空气质量没变,体积和形状发生了变化。
2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也就是说,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火柴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2.【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对流
【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末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性传播、交叉感染等方式来实现,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中的病毒会通过空气快速地传播,这说明空气会流动。
23.【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是能够占据一定空间。空气能够占据一定空间,图中的小制作中,瓶内的气球之所以吹不大,是因为瓶内空气占据着空间。
24.【答案】C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瓶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 能够往空瓶中装水,是因为水挤走了瓶内的空气。
25.【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压缩后粒子之间的间距是减小的,会产生向外反弹的力,篮球等是利用的空气的压缩原理。
26.【答案】A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 空气也有重量,但空气的重量很轻。我们除了可以用绿豆作为测量物外,还可以用回形针作为测量物。假如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4个回形针的质量,那么,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20个回形针的质量。
27.【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 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重量,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压缩空气有弹性。所以用打气筒往一个装满空气的有封口的厚玻璃瓶里再打进一些空气,瓶子里空气的变化情况是质量增加,体积不变。
28.【答案】C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 游泳这后上岸时,身上沾满水,风会加快水的蒸发,水蒸发带走了皮肤表面的热量,使人感觉很凉爽。
29.【答案】C
【知识点】云的种类
【解析】【分析】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而成的。
30.【答案】B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红糖完全溶解在水中后,水中的红糖是均匀的,喝的时候会感觉到上下都一样甜。
31.【答案】(1)C
(2)B;O;上端;持平;B
(3)变大;100;不变;A
(4)B
(5)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冰的融化;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温度是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冰是水的一种形态,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这是凝结现象。冬天室外气温低,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结现象,鼻子和嘴巴里会呼出一些“白气”,这是小水滴。
(2)①把雪团拿到室内,一段时间后,很快发现部分雪开始融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
②看着部分雪已变成水,此时的状态是冰水混合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现在水温是0℃;
③使用温度计在测量水温时,手应该拿温度计的上端,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这样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当雪都变成水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上升。
(3)①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加热,他发现水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水在加执过程中体积会变大;
②当水加热到100开始沸腾,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这是水沸腾的温度特点;
③随着持续加热,热水壶中的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了,这是蒸发现象。
(4)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会变大,冬天用棉布把室外的水管和水龙头包裹起来,最可能的原因是防止水管因气温低而爆裂。
(5)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对于水、雪、水蒸气,三者形态不同,但是物质本身不变。
32.【答案】(1)蒸发装置;过滤装置;溶解装置
(2)用磁铁把铁粉吸出来
(3)C;B
(4)加热;搅拌
(5)A;受热均匀
(6)B
(7)蒸发
【知识点】水的蒸发;酒精灯的使用;加快溶解;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也要学会分离混合物。
(1)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要学会分离混合物。分析图片可知,分别是蒸发装置、过滤装置、溶解装置。
(2)铁粉、食盐和沙子如果混在一起分开的方法,可以采取利用磁铁可以吸引铁粉,但不能吸引食盐和沙子的特点来分开铁粉的方法。
(3)铁粉分离后,孔逸想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应先选择溶解装置,后选择蒸发装置。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经充分搅样后,我们发现食盐得消了,沙子沉入水底,说明食盐能深解在水中,沙子不能然解在水中。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分离开,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我们观察到在滤纸上留下了沙子,溶解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最终水会变成水蒸气不见了。
(4)外界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搅拌、研磨等。所以在水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加热搅拌等。
(5)得到食盐水后,为了分离盐和水,应选择蒸发装置,这个装置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石棉网,它的作用是受热均匀.
(6)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7)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通过基发的方法分离出来。“盐田法”是用基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
33.【答案】(1)C
(2)B
(3)水;空气;不变;变小;空气;压缩
(4)B
(5)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的特点: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具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质量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体积。
读图可知:
(1)如图是在两个完全相同球中,分别打入5筒空气和30筒空气,将两个球挂在处于平衡的天平两端,5筒的球挂左边,30信的球挂右边;最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天平右偏,即天平右端下沉,故选项C符合题意。
(2)根据第(1)题看到的天平右端下沉的现象,可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3)水没有固定形状,不能被压缩;空气能占据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如图是小李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的力向下压活塞:
①水不能被压缩,第一只注射器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没有动,因此第一只注射器里装的是水;空气容易被压缩,第二只注射器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能向下移动,说明第二只注射器里的东西容易被压缩,里面装的是空气。
②向下压活塞时,注射器中的空气质量不变;体积变小了;因为空气容易被压缩。
③从第二只注射器,我们发现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但是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当受松开时,注射器的活塞或弹回原来的位置。
(4)如图是小李同学用玻璃瓶、橡皮泥和吸管制作了如图的喷泉装置,如果在一根吸管口吹气,另一根吸管口会出气,但是不会出水,故选项B符合题意。
(5)画一画:根据第(5)题图所示,如果小李重新调整装置,使得a管吹气,b管能喷出水;只要b管插入水中,a管吹气,b管就能喷出水;因为空气会占据空间,a管吹气,会把水从b管挤出来。
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试卷
1.(2023三上·萧山期中)晴天时空气中没有水蒸气,下雨时空气中有水蒸气。(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蒸发;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 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氮气大约占 78%,氧气大约占 21%,二氧化碳大约占 0.03%,水蒸气等其它气体大约占 0.97%。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降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发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时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存在。故题干说法错误。
2.(2023三上·萧山期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应该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 由于刻度与液体柱面有一定距离(管壁厚度),当斜看时会造成视线误差。所以观察温度计时,要等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视线要和液柱保持平视。
3.(2023三上·萧山期中)试管中的水变成冰后液面高度增加,说明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通过实验可知,在试管的水面上做标记水结冰后的体积在标记以上,说明水结冰后的体积变大了。
4.(2023三上·萧山期中)装有冰块的试管外壁出现了小水珠,这是由冰融化而来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 冰变成了水,是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玻璃杯外面出现的水珠,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常见的液化现象有:雨、雾、露的形成以及生活中各种“白气”。
5.(2023三上·萧山期中)搅拌、加水等方式可以提升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根据加快溶解的方法认识可知,搅拌、加热、增加接触面积都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6.(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中,两个杯子的水量要相同。(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 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其他条件相同。根据对比实验中变量控制的认识,在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两杯水的量要一样,两杯水的温度一定不能相同,这是唯一的变量。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7.(2023三上·萧山期中)用蒸发的方法也能分离混在一起的白糖和食盐。(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混合物分离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混合物的特点。白糖和食盐都能够在水中溶解,我们无法使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8.(2023三上·萧山期中)空气被压缩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体积,说明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但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在对密闭的容器中的空气施加压力时空气的体积就被压缩,使内部压强增大。当外力撤消时,空气在内部压强的作用下,又会恢复到原来的体积。如果在容器中有一个可以活动的物体,当空气恢复原来的体积时,该物体将被容器内空气的压力向外推弹出来。
9.(2023三上·萧山期中)把砖块放入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砖块中有空气。(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 空气会流动,能占据空间,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砖块放入水中会冒气泡,说明砖块内有空气;证明砖块上有空隙,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存在。
10.(2023三上·萧山期中)有一玻璃瓶的空气,抽出半瓶空气后,玻璃瓶中还剩半瓶空气。(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玻璃瓶中有一整瓶空气,抽掉一部分空气后,空气没有固定的形态,空气还是占据了整个瓶子的空间,所以,还是一瓶空气。
11.(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列属于蒸发现象是的( )
A.水壶上方出现“白气”
B.衣服晒干
C.冰块融化成水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
【解析】【分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衣服晒千属于蒸发现象,水壶上方出现“自气”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属于凝结现象;冰块融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属于融化现象。
12.(2023三上·萧山期中)右图选项中,关于酒精灯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 使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注意“三禁原则”: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
13.(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做水结冰的实验时,如果试管中的水无法结冰,下列方法能结冰的是( )
A.加入更多的水
B.摇晃试管
C.在试管外碎冰中加入足量的食盐
【答案】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往碎冰堆里放食盐,能够加快碎冰的融化,冰融化吸热使得周围温度降低,从而降低温度,让试管中的水尽快结冰。
14.(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雪了,路面上积满了厚厚的雪,人们会撒些盐,这样做的目的是盐可以( )
A.使得路面变粗糙 B.加快雪的融化 C.养护路面
【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通常情况下,水达到冰点,也就是0℃时开始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所以在结冰的路面徽盐能加快融化。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的凝固点要低于0℃,且盐水的浓度越高,凝固点越低。下雪后往路面撒盐,盐溶解形成的盐水的凝固点低,降低水结冰的温度,加快雪的融化。
15.(2023三上·萧山期中)生活中的感冒冲剂制成细小颗粒的原因是( )
A.可以加速溶解 B.方便灌装 C.美观
【答案】A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根据对加快溶解的认识,感冒冲剂制成粉状,更容易被人快速吸收。
16.(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50毫升水中放入3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仍有颗粒剩余,这是因为( )
A.搅拌不够
B.食盐颗粒太大
C.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C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在50毫升水中加入3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还有部分食盐没有溶解,这是因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溶液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17.(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50毫升水中放入30克食盐,充分搅拌后仍有颗粒剩余 ,如果要让食盐颗粒继续溶解,下列方法最合适的是( )
A.往杯中加水 B.加快搅拌 C.阳光下晒
【答案】A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当物质在水中溶解达到饱和时,如果想继续让物质溶解,需要增加水的质量。
18.(2023三上·萧山期中)为探究“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要改变的因素是( )
A.水量 B.水温 C.搅拌
【答案】B
【知识点】溶解;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设计对比实验,需要控制的唯一变量是水的温度,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19.(2023三上·萧山期中)在蒸发的过程中,应该在( )熄灭酒精灯。
A.出现白色颗粒 B.水完全干 C.食盐水开始沸腾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 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应该在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火焰,用余温将剩余水分蒸发掉。
20.(2023三上·萧山期中)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如果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这是因为( )
A.水蒸气进入乒乓球
B.乒乓球塑料受热膨胀
C.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答案】C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 要让压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则要让里面的气体膨胀,所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由于热传递,热水中的热量传递给了乒乓球内的气体,乒乓球内气体的温度会升高,里面的微粒间距加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球重新鼓胀,这时乒乓球里面的空气质量没变,体积和形状发生了变化。
21.(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列变化中,不再是原来的物质的是( )
A.给气球充气 B.火柴燃烧 C.牛奶盒踩扁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也就是说,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火柴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2.(2023三上·萧山期中)当前支原体肺炎高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飞沫中的病毒会通过空气快速传播,这是因为( )
A.空气可以流动 B.空气占据空间 C.空气很轻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对流
【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末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性传播、交叉感染等方式来实现,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中的病毒会通过空气快速地传播,这说明空气会流动。
23.(2023三上·萧山期中)下图是科学小制作——吹不大的气球。吹不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气球皮很紧
B.瓶内空气占据着瓶内空间
C.气球破了漏气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是能够占据一定空间。空气能够占据一定空间,图中的小制作中,瓶内的气球之所以吹不大,是因为瓶内空气占据着空间。
24.(2023三上·萧山期中)我们能往空瓶中装水,是因为( )
A.空气不占据空间
B.水不占据空间
C.水挤走了瓶内的空气
【答案】C
【知识点】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瓶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 能够往空瓶中装水,是因为水挤走了瓶内的空气。
25.(2023三上·萧山期中)空气被压缩后,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 )
A.变大了 B.变小了 C.没有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压缩后粒子之间的间距是减小的,会产生向外反弹的力,篮球等是利用的空气的压缩原理。
26.(2023三上·萧山期中)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时,除了用绿豆作为测量物,还可以用( )
A.回形针 B.玻璃弹珠 C.乒乓球
【答案】A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 空气也有重量,但空气的重量很轻。我们除了可以用绿豆作为测量物外,还可以用回形针作为测量物。假如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4个回形针的质量,那么,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20个回形针的质量。
27.(2023三上·萧山期中)用打气筒往一个装有空气的玻璃瓶中再打入10筒空气后,瓶内空气是( )
A.质量不变,体积增加
B.质量增加,体积不变
C.质量和体积都不变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 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重量,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压缩空气有弹性。所以用打气筒往一个装满空气的有封口的厚玻璃瓶里再打进一些空气,瓶子里空气的变化情况是质量增加,体积不变。
28.(2023三上·萧山期中)夏天,人游完泳上岸后会感觉很凉爽,这是因为( )
A.岸上有风
B.空气温度低
C.水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
【答案】C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 游泳这后上岸时,身上沾满水,风会加快水的蒸发,水蒸发带走了皮肤表面的热量,使人感觉很凉爽。
29.(2023三上·萧山期中)天空中的云是由( )聚集而成的。
A.水蒸气或小水滴 B.空气和水蒸气 C.小水滴或小冰晶
【答案】C
【知识点】云的种类
【解析】【分析】天空中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而成的。
30.(2023三上·萧山期中)红糖完全溶解在水中后,喝的时候会觉得红糖水( )
A.上部比较甜 B.上下一样甜 C.底部比较甜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红糖完全溶解在水中后,水中的红糖是均匀的,喝的时候会感觉到上下都一样甜。
31.(2023三上·萧山期中)雪天的经历
冬季的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韩明同学看着窗外的雪非常兴奋。借着雪天,他看到了一些现象和做了一些尝试。请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吧!
(1)韩明来到室外看雪景,鼻子和嘴巴里会呼出一些“白气”,这是____
A.水蒸气 B.空气 C.小水滴
(2)韩明滚了大雪团拿回家,放在玻璃盆里,开始观察起来:
①一段时间后,他很快发现部分雪开始 成水。
A.溶解 B.融化 C.凝结
②看着部分雪已变成水,他拿来温度计测量水温,你认为现在水温是 ℃。
③韩明在测量水温时,手应该拿温度计的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 。
④当雪都变成水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3)韩明把这些水倒入玻璃热水壶中进行加热,又开始仔细观察:
①随着加热,他发现水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 。
②当水加热到 ℃开始沸腾;持续加热,水的温度 (填:上升、不变、下降)。
③随着持续加热,热水壶中的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 了。
A.蒸发 B.蒸腾 C.泄漏
(4)爷爷拿来棉布,把室外的水管和水龙头包裹起来,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A.用棉布包裹看起来比较美观
B.防止水管因气温低而爆裂
C.为水管穿上“衣服”防止老化
(5)对于水、雪、水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B.雪是不同的物质
C.三者形态不同,但是物质本身不变
【答案】(1)C
(2)B;O;上端;持平;B
(3)变大;100;不变;A
(4)B
(5)C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冰的融化;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温度是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冰是水的一种形态,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这是凝结现象。冬天室外气温低,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结现象,鼻子和嘴巴里会呼出一些“白气”,这是小水滴。
(2)①把雪团拿到室内,一段时间后,很快发现部分雪开始融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
②看着部分雪已变成水,此时的状态是冰水混合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现在水温是0℃;
③使用温度计在测量水温时,手应该拿温度计的上端,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这样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当雪都变成水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上升。
(3)①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加热,他发现水的液面上升了,这说明水在加执过程中体积会变大;
②当水加热到100开始沸腾,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这是水沸腾的温度特点;
③随着持续加热,热水壶中的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了,这是蒸发现象。
(4)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会变大,冬天用棉布把室外的水管和水龙头包裹起来,最可能的原因是防止水管因气温低而爆裂。
(5)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对于水、雪、水蒸气,三者形态不同,但是物质本身不变。
32.(2023三上·萧山期中)混合与分离
孔逸同学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不小心把铁粉、食盐和沙子混在一起,他想把这3种材料分离出来。以下是他准备的实验装置,请你用所学知识帮他解决问题。
(1)请填写右图3个实验装置的名称:
A: B: C:
(2)他想先把铁粉分离出来,以上三个装置都不适合,你的方法是 。
(3)铁粉分离后,他想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应先选择 装置,后选择 装置。(填字母)
(4)在水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 、 。
(5)得到食盐水后,为了分离盐和水,应选择 装置(填字母)。这个装置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石棉网,它的作用是 。
(6)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火焰的____来加热。
A.焰心 B.外焰 C.內焰
(7)“盐田法”是常用的制盐方法,它是用 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
【答案】(1)蒸发装置;过滤装置;溶解装置
(2)用磁铁把铁粉吸出来
(3)C;B
(4)加热;搅拌
(5)A;受热均匀
(6)B
(7)蒸发
【知识点】水的蒸发;酒精灯的使用;加快溶解;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也要学会分离混合物。
(1)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要学会分离混合物。分析图片可知,分别是蒸发装置、过滤装置、溶解装置。
(2)铁粉、食盐和沙子如果混在一起分开的方法,可以采取利用磁铁可以吸引铁粉,但不能吸引食盐和沙子的特点来分开铁粉的方法。
(3)铁粉分离后,孔逸想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应先选择溶解装置,后选择蒸发装置。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经充分搅样后,我们发现食盐得消了,沙子沉入水底,说明食盐能深解在水中,沙子不能然解在水中。将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分离开,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我们观察到在滤纸上留下了沙子,溶解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最终水会变成水蒸气不见了。
(4)外界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搅拌、研磨等。所以在水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加热搅拌等。
(5)得到食盐水后,为了分离盐和水,应选择蒸发装置,这个装置我们经常会使用到石棉网,它的作用是受热均匀.
(6)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7)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通过基发的方法分离出来。“盐田法”是用基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
33.(2023三上·萧山期中)空气的秘密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空气》单元,了解了很多空气的特征。下面,就让我们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以下题目吧!
(1)下图是在两个完全相同球中,分别打入5筒空气和30筒空气,将两个球挂在处于平衡的天平两端,5筒的球挂左边,30筒的球挂右边;最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
A.天平左偏 B.处于平衡 C.天平右偏
(2)根据第1题看到的现象,可以证明____
A.空气很轻 B.空气是有质量 C.空气没有质量
(3)下图是小李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的力向下压活塞,这是他观察到的现象。
①请判断:第一只注射器里装的是 ;第二只注射器里装的是 。
②向下压活塞时,注射器中的空气质量 ;体积 。(填“不变、变大、变小”)
③从第二只注射器,我们发现 可以占据空间,容易被 。
(4)下图是小李同学用玻璃瓶、橡皮泥和吸管制作了右图的喷泉装置,如果在一根吸管口吹气,另一根吸管口____
A.会出水 B.不会出水 C.有可能会
(5)画一画:根据第4题图所示,如果小李重新调整装置,使得a管吹气,b管能喷出水;请在左图中画出调整吸管后的样子。
【答案】(1)C
(2)B
(3)水;空气;不变;变小;空气;压缩
(4)B
(5)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解析】【分析】空气的特点: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具有一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质量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体积。
读图可知:
(1)如图是在两个完全相同球中,分别打入5筒空气和30筒空气,将两个球挂在处于平衡的天平两端,5筒的球挂左边,30信的球挂右边;最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天平右偏,即天平右端下沉,故选项C符合题意。
(2)根据第(1)题看到的天平右端下沉的现象,可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故选项B符合题意。
(3)水没有固定形状,不能被压缩;空气能占据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如图是小李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的力向下压活塞:
①水不能被压缩,第一只注射器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没有动,因此第一只注射器里装的是水;空气容易被压缩,第二只注射器用力向下压活塞,活塞能向下移动,说明第二只注射器里的东西容易被压缩,里面装的是空气。
②向下压活塞时,注射器中的空气质量不变;体积变小了;因为空气容易被压缩。
③从第二只注射器,我们发现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但是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当受松开时,注射器的活塞或弹回原来的位置。
(4)如图是小李同学用玻璃瓶、橡皮泥和吸管制作了如图的喷泉装置,如果在一根吸管口吹气,另一根吸管口会出气,但是不会出水,故选项B符合题意。
(5)画一画:根据第(5)题图所示,如果小李重新调整装置,使得a管吹气,b管能喷出水;只要b管插入水中,a管吹气,b管就能喷出水;因为空气会占据空间,a管吹气,会把水从b管挤出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