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09 16:31:31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50分)
1.(2019高一上·惠来月考)读下列两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表示巨行星的字母是 (  )
A.a b B.C d C.e f D.g h
(2)右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C代表小行星带,则A、B与左图中对应的字母分别是 (  )
A.b c B.d e C.e f D.g h
【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和土星质量、体积较大,称为巨行星,e为木星,f为土星,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故A为火星,在左图为第四位的d;B为木星,在左图中为第五位的e,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太阳系有八大行星,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指木星、土星;远日行星指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2021年1月14日6时28分,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地区发生2.6级(有感)地震,震源深度1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引发这次地震的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3.这次地震震中的会感觉颠簸和摇晃的是(  )
A.船上的垂钓者 B.飞机上的乘客
C.路边的清洁工 D.以上都是
【答案】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2.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左右,应该位于地壳中。
故答案为:A。
3.地震时会发出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传至地表时感觉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传至地表时感觉上下颠簸,因此只有路边的清洁工可以感受到颠簸和摇晃。
故答案为:C。
4.(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
A.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和新生代早期 D.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答案】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突然灭绝外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灭绝了。因此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元古代末期、中生代早期、新生代早期没有出现全球性生物春规模灭绝现象,因此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
5.(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哺乳类 D.新生代人类
【答案】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得“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裸子植物是中生代的典型植物,该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为恐龙。
故答案为:B。
【点评】中生代生物界的主要特点是以远古生物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空前繁盛。植物界以裸子植物占据重要地位,晚古生代繁盛的种子蕨、楔叶类、科达类等大多衰落和绝迹,而裸子植物的银杏类、苏铁类等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与气温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①层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  )
A.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
C.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D.地面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7.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天气现象单一
B.②层——有利于飞机飞行
C.②层——人造卫星在该层运行
D.①层——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变厚
【答案】6.D
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6.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①层为对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③层为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②层,A错误;对流层大气最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距离地面越远,得到的热量越少,所以对流层大气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这与大气逆辐射无关,B错误,D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增温,地面再以地面辐散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引起大气增温,距离地面越远得到的热量越少,C错误。
故答案为:D。
7.A、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①层为对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③层为高层大气。①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错误;
B、②层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B正确;
C、②层是飞机飞行的层次,人造卫星多在大气层以外飞行,C错误;
D、低纬地区温度高,对流运动强烈,而高纬度温度低,对流运动弱,所以①对流层在低纬地区厚,在高纬度地区薄,D错误。
故答案为:B。
8.(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于当地时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跳出时处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12—50千米,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为39044米,因此其处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
故答案为:B。
【点评】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天津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上图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主要直接来自(  )
A.④ B.③ C.② D.①
10.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室气体增多导致(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1.在照片拍摄的季节,天津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
B.7-8月,削弱②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C.11-12月,增强③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
D.12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
【答案】9.A
10.C
11.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热力作用过程的顺序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有部分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产生地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大气吸收热量,产生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9.太阳辐射是地面升温的主要热源,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④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A正确。
故答案为:A。
10.低层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能强烈吸收④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③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全球气温上升。
故答案为:C。
11.图示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7-8月,正值天津市夏季,气候较为炎热,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的水分蒸腾,B正确;冬季为提高温度,一般用白色塑料,CD不对;④是地面辐射,黑色膜阻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则使④减小,A不对。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中石质地面能增强“穿堂风”,宅要是因为石质地面(  )
A.能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比热容较小,白天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C.可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13.我国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答案】12.B
13.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石质地面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因此增强了穿堂风。
12.读图可知,该房屋屋前为石质地面,屋后为植被,石质地面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较快,可以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有利于增强“穿堂风”,B正确;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不是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A错误;增加湿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房屋前后的温差,不利于增强“穿堂风”,C错误;石质地面夜晚降温快,便于纳凉,但这不是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13.A、根据题意,“穿堂风”是利用前屋做进风口,厨房油烟大、卫生间空气质量差,不适合做进风口,A项错误;
B、“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B项错误;
C、减小东西向墙的长度对“穿堂风”的形成影响较小,C项错误;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有利于风的循环流动,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日11时(北京时间)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时刻,下列城市最可能吹偏西风的是(  )
A.长沙 B.西宁 C.合肥 D.南宁
15.图示时刻,下列城市风力最小的可能是(  )
A.北京 B.西宁 C.长沙 D.南宁
【答案】14.B
15.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风的大小是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的,也就是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气压差越大,风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是与等压线垂直的方向,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同时,受地球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4.A、长沙位于高气压中心,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体,并无主要盛行风,A选项错误。
B、西宁西南部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北方向,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作用下,形成偏西风,B选项正确。
C、合肥南部为高气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方,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C选项错误。
D、南宁北部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南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 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5.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情况,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从等压线分布图可看到,北京、西宁、南宁等压线均较为密集,风力较大;长沙位于高压中心,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202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完成下面小题。
16.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17.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答案】16.C
1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16.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保温,与能见度降低无关,故A选项错误;
B、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故B选项错误;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能见度降低,故C选项正确;
D、浓雾不会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大雾形成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和适当的尘埃充当凝结核,同时气温要低,可以让大气中水汽从气态变不液态。北方地区的深秋初冬时节,昼夜温差大,晚上的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正是因为降水少,天气干燥,大气中的扬尘颗粒较多,为大雾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凝结核条件。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B.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C.外流区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D.补充陆地水最多的是陆地内循环
19.若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水循环活跃程度降低
B.①、④分别表示大气水、海洋水
C.②、③之间的c过程表示地表水的下渗
D.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表现在b环节
【答案】18.C
19.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重要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
18.A、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A错误;
B、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还有外流区,B错误;
C、外流区既可能发生海陆间循环,也有植被蒸腾、湖泊蒸发等形成的陆上内循环,C正确;
D、补充陆地水最多的是海陆间大循环,D错误。
故答案为:C。
19.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蒸发旺盛,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增强,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若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则④是海洋水,e是蒸发,①是大气水,a是降水,②是地表水,c是下渗,b是地表径流,③是地下水,d是地下径流,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环节,即图中的b环节,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与南北纬20°相比,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21.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中低纬度海区的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水表层
D.海水密度与地表径流无关
【答案】20.C
21.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在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2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海水密度大致相同,③曲线两极地区较大,赤道附近低纬地区较小,③表示海水密度;海水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②曲线表示海水盐度;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①曲线表示海水温度。与南北纬20°相比,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更高,密度更小,盐度较低(赤道附近降水较多,雨水稀释了海水盐度),C正确。
故答案为:C。
21.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增,故A选项错误;
B、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降低、密度增加,B正确;
C、由图可知,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高纬地区的海面,故C错误。
D、地表径流会影响海水的盐度和密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22.(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C.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答案】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大树可能被冲倒,因此泥石流发生时不能躲在大树上,A错误。泥石流沿着河谷向下流动较快,因此不要顺沟谷向下跑,要迅速向泥石流沟谷两侧躲避,B错误。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C正确。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力和破坏力很大,碎石、泥沙等不可能阻挡泥石流,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3)避灾措施
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23.(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风蚀蘑菇地貌景观图,分析图中风蚀蘑菇最有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顾名思义,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该地区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的作用,容易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侵蚀地貌,故D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不显著,东北、华北主要属于半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较少,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24.(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图所示地貌,主要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 B.流水的搬运 C.流水的堆积 D.风力的堆积
【答案】C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图中显示的地形为河口三角洲,由于河口附近地形平坦,河流的流速缓慢,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故答案为:C。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二、综合题(共50分)
25.(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地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有高级生命存在宜居范围在   (填数字不带圈)公转轨道附近,图示反映其存在高级生命的条件是   按运动特征来看,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同   、共   、近   的特征。
(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发生在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活动有   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以上影响的有   。
A.增加户外活动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增强电信网络建设,力保网络通畅 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
(3)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
【答案】(1)土星;4;安全的宇宙环境;同向性;共面性;圆性
(2)日冕;黑子;B
(3)古生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化石与地层;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土星公转轨道;有高级生命存在的地球在4公转轨道附近;图示反映其存在高级生命的条件是安全的宇宙环境,因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都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另外八大行星各行其道,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因此,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2)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日冕层,发生在曲线③④之间为光球层,太阳活动有黑子。能有效防范太阳活动影响的是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B正确;增加户外活动容易受到太阳活动的伤害;太阳活动干扰无线短波通讯,电信网络会受到影响;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不能消除太阳活动的各种影响,ACD错误。故答案为:B。
(3)因三叶虫繁盛于古生代,故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
【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点。
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会发生不同的太阳话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地球的气候;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
26.(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某地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
(2)甲图中A、B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气压较高的是   处。
(3)若该地位于北半球,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   。
(4)若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表示谷地的是   地(填A或B);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
(5)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绿化带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
【答案】(1)地面辐射;降低
(2)B;A
(3)西北风
(4)A;白天;海风
(5)②;①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3000以下为对流层,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A处高空等压面凸向近地面,为低压,B处高空等压面凸向高空,为高压,说明A处近地面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而B处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所以B处温度较高,A处气压较高。
(3)由上题可知,A处气压高,所以风由A吹向B。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所以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西北风。
(4)结合以上分析,A处冷,B处热。若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升温慢,则表示谷地的是A。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海洋为冷高压,陆地为热低压,此时应为白天,陆地升温快,两地吹由海洋向陆地的海风。
(5)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②处,该处在城市环流之外,避免大气环流将污染物带至城区,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该市的绿化带应该布局在①处,可以起到隔离郊区污染物。
【点评】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7.(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循环过程:C   、D   、F   。
(2)长江主要参与的是   循环。登陆的台风属于水循环的   (填字母)环节,图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字母)。
(3)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   。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对该地区水循环环节造成什么影响?
【答案】(1)水汽输送;降水;下渗
(2)海陆间循环;C;E
(3)水量的动态平衡
(4)降水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腾作用减弱等。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由图可知,C代表水汽输送,D代表降水,F代表下渗。
(2)长江位于外流区,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即图中乙所代表的水循环类型。登陆的台风把水汽从海洋上带到陆地上空,属于C水汽输送环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为地表径流,图中表示地表径流的字母为E。
(3)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植被破坏后,会使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会增大等。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水循环分三种类型:发生于海洋和陆地间的海陆间水循环;发生于陆地内部的陆上内循环;发生于海洋内部的海上内循环。
28.(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斯腾湖,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盆地东南部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下图)。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指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
(1)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其形成的原因是   。夜晚近地面吹   (湖或陆)风。
(2)请在下图中补绘夜晚空气环流示意图   。
(3)据图说明博斯腾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4)图中A处(出山口)为流水作用形成的   地貌。
(5)请从形态、地势、堆积物颗粒变化的角度描述A处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6)若图中开都河沿岸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会使博斯腾湖面积   (增大或减小),湖区周边湖风   (增强或减弱)、陆风   (增强或减弱)。
【答案】(1)热力性质差异;陆
(2)
(3)开都河注入带来大量的淡水,且湖区地势低洼利于汇水,使湖泊水量较多;湖水通过孔雀河流出,促使湖泊水更新,利于排盐使之形成淡水湖。
(4)冲积扇
(5)以谷口为顶端呈扇形;自扇顶至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6)减小;减弱;减弱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湖陆风类似于海陆风,其形成是由于湖泊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即湖泊与陆地比热容不同,海水比热容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和降温都较快。夜晚,陆地和湖泊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湖泊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近地面形成陆风。
(2)夜晚,陆地和湖泊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湖泊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近地面形成陆风。热力环流状况表现为垂直方向上,湖泊受热上升,陆地冷却下沉;水平方向上,近地面吹陆风,高空由湖泊上空吹向陆地上空。由此绘制出环流示意图如下:
(3)博斯腾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可以从水循环角度进行考虑,重点强调大量淡水的汇入和盐分可以通过径流输出。由图中开都河在1200米处等高线弯曲方向可知,开都河注入博斯腾湖,带来大量淡水,且湖区流域面积较大,地势低洼利于四周淡水汇入,入湖水量较多,对湖泊稀释作用大。由图中孔雀河1000米处等高线弯曲方向可知,博斯腾湖通过孔雀河流出,促使湖泊水更新,湖水在外泄过程中将盐分排出,湖中盐分积累较少,形成淡水湖。
(4)图中A处为河流流出山口处,流水携带大量上游泥沙在此处随着流速减慢,河道展宽,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地貌。
(5)从图中可以看出,冲积扇是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由于从扇顶至扇缘,地势不断下降,流水速度逐渐减慢,因此造成堆积物逐渐减少,地势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6)若图中开都河沿岸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大量引用河流水灌溉,会使注入博斯腾湖的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湖陆温差减小,湖区周边湖风和陆风都减弱。
【点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海洋,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
1 / 1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50分)
1.(2019高一上·惠来月考)读下列两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表示巨行星的字母是 (  )
A.a b B.C d C.e f D.g h
(2)右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C代表小行星带,则A、B与左图中对应的字母分别是 (  )
A.b c B.d e C.e f D.g h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2021年1月14日6时28分,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地区发生2.6级(有感)地震,震源深度1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引发这次地震的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3.这次地震震中的会感觉颠簸和摇晃的是(  )
A.船上的垂钓者 B.飞机上的乘客
C.路边的清洁工 D.以上都是
4.(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  )
A.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中生代早期和新生代早期 D.元古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5.(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在山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哺乳类 D.新生代人类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与气温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①层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  )
A.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
C.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D.地面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7.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天气现象单一
B.②层——有利于飞机飞行
C.②层——人造卫星在该层运行
D.①层——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变厚
8.(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于当地时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跳出时处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和天津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上图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主要直接来自(  )
A.④ B.③ C.② D.①
10.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室气体增多导致(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1.在照片拍摄的季节,天津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
B.7-8月,削弱②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C.11-12月,增强③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
D.12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中石质地面能增强“穿堂风”,宅要是因为石质地面(  )
A.能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比热容较小,白天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C.可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13.我国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下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某日11时(北京时间)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时刻,下列城市最可能吹偏西风的是(  )
A.长沙 B.西宁 C.合肥 D.南宁
15.图示时刻,下列城市风力最小的可能是(  )
A.北京 B.西宁 C.长沙 D.南宁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202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完成下面小题。
16.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17.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B.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C.外流区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D.补充陆地水最多的是陆地内循环
19.若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水循环活跃程度降低
B.①、④分别表示大气水、海洋水
C.②、③之间的c过程表示地表水的下渗
D.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表现在b环节
(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与南北纬20°相比,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21.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中低纬度海区的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水表层
D.海水密度与地表径流无关
22.(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C.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23.(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风蚀蘑菇地貌景观图,分析图中风蚀蘑菇最有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西北地区
24.(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图所示地貌,主要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 B.流水的搬运 C.流水的堆积 D.风力的堆积
二、综合题(共50分)
25.(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地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有高级生命存在宜居范围在   (填数字不带圈)公转轨道附近,图示反映其存在高级生命的条件是   按运动特征来看,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运动具有同   、共   、近   的特征。
(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发生在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活动有   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以上影响的有   。
A.增加户外活动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增强电信网络建设,力保网络通畅 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
(3)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
26.(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某地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甲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乙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
(2)甲图中A、B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气压较高的是   处。
(3)若该地位于北半球,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   。
(4)若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表示谷地的是   地(填A或B);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   (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   (海风/陆风)。
(5)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绿化带应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处(填图中数字序号)。
27.(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循环过程:C   、D   、F   。
(2)长江主要参与的是   循环。登陆的台风属于水循环的   (填字母)环节,图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   (填字母)。
(3)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   。
(4)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对该地区水循环环节造成什么影响?
28.(2023高一上·福清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斯腾湖,维吾尔语意为“绿洲”,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盆地东南部博湖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下图)。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指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
(1)湖陆之间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其形成的原因是   。夜晚近地面吹   (湖或陆)风。
(2)请在下图中补绘夜晚空气环流示意图   。
(3)据图说明博斯腾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
(4)图中A处(出山口)为流水作用形成的   地貌。
(5)请从形态、地势、堆积物颗粒变化的角度描述A处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6)若图中开都河沿岸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会使博斯腾湖面积   (增大或减小),湖区周边湖风   (增强或减弱)、陆风   (增强或减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B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木星和土星质量、体积较大,称为巨行星,e为木星,f为土星,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故A为火星,在左图为第四位的d;B为木星,在左图中为第五位的e,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太阳系有八大行星,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指木星、土星;远日行星指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答案】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2.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左右,应该位于地壳中。
故答案为:A。
3.地震时会发出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传至地表时感觉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中传播,传至地表时感觉上下颠簸,因此只有路边的清洁工可以感受到颠簸和摇晃。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突然灭绝外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也灭绝了。因此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B正确;元古代末期、中生代早期、新生代早期没有出现全球性生物春规模灭绝现象,因此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
5.【答案】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得“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裸子植物是中生代的典型植物,该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为恐龙。
故答案为:B。
【点评】中生代生物界的主要特点是以远古生物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空前繁盛。植物界以裸子植物占据重要地位,晚古生代繁盛的种子蕨、楔叶类、科达类等大多衰落和绝迹,而裸子植物的银杏类、苏铁类等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答案】6.D
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6.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①层为对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③层为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②层,A错误;对流层大气最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距离地面越远,得到的热量越少,所以对流层大气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这与大气逆辐射无关,B错误,D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增温,地面再以地面辐散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引起大气增温,距离地面越远得到的热量越少,C错误。
故答案为:D。
7.A、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①层为对流层,②层为平流层,③层为高层大气。①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错误;
B、②层是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B正确;
C、②层是飞机飞行的层次,人造卫星多在大气层以外飞行,C错误;
D、低纬地区温度高,对流运动强烈,而高纬度温度低,对流运动弱,所以①对流层在低纬地区厚,在高纬度地区薄,D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12—50千米,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为39044米,因此其处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
故答案为:B。
【点评】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答案】9.A
10.C
11.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热力作用过程的顺序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有部分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产生地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大气吸收热量,产生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9.太阳辐射是地面升温的主要热源,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④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A正确。
故答案为:A。
10.低层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能强烈吸收④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③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全球气温上升。
故答案为:C。
11.图示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7-8月,正值天津市夏季,气候较为炎热,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的水分蒸腾,B正确;冬季为提高温度,一般用白色塑料,CD不对;④是地面辐射,黑色膜阻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则使④减小,A不对。
故答案为:B。
【答案】12.B
13.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石质地面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因此增强了穿堂风。
12.读图可知,该房屋屋前为石质地面,屋后为植被,石质地面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较快,可以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有利于增强“穿堂风”,B正确;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不是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A错误;增加湿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房屋前后的温差,不利于增强“穿堂风”,C错误;石质地面夜晚降温快,便于纳凉,但这不是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13.A、根据题意,“穿堂风”是利用前屋做进风口,厨房油烟大、卫生间空气质量差,不适合做进风口,A项错误;
B、“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B项错误;
C、减小东西向墙的长度对“穿堂风”的形成影响较小,C项错误;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有利于风的循环流动,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4.B
15.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风的大小是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的,也就是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气压差越大,风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是与等压线垂直的方向,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同时,受地球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4.A、长沙位于高气压中心,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体,并无主要盛行风,A选项错误。
B、西宁西南部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北方向,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作用下,形成偏西风,B选项正确。
C、合肥南部为高气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方,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 C选项错误。
D、南宁北部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南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 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5.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情况,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从等压线分布图可看到,北京、西宁、南宁等压线均较为密集,风力较大;长沙位于高压中心,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
故答案为:C。
【答案】16.C
1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16.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保温,与能见度降低无关,故A选项错误;
B、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故B选项错误;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能见度降低,故C选项正确;
D、浓雾不会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大雾形成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和适当的尘埃充当凝结核,同时气温要低,可以让大气中水汽从气态变不液态。北方地区的深秋初冬时节,昼夜温差大,晚上的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正是因为降水少,天气干燥,大气中的扬尘颗粒较多,为大雾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凝结核条件。
故答案为:D。
【答案】18.C
19.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重要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
18.A、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A错误;
B、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还有外流区,B错误;
C、外流区既可能发生海陆间循环,也有植被蒸腾、湖泊蒸发等形成的陆上内循环,C正确;
D、补充陆地水最多的是海陆间大循环,D错误。
故答案为:C。
19.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蒸发旺盛,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增强,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若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则④是海洋水,e是蒸发,①是大气水,a是降水,②是地表水,c是下渗,b是地表径流,③是地下水,d是地下径流,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环节,即图中的b环节,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20.C
21.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在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2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海水密度大致相同,③曲线两极地区较大,赤道附近低纬地区较小,③表示海水密度;海水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②曲线表示海水盐度;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①曲线表示海水温度。与南北纬20°相比,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更高,密度更小,盐度较低(赤道附近降水较多,雨水稀释了海水盐度),C正确。
故答案为:C。
21.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增,故A选项错误;
B、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降低、密度增加,B正确;
C、由图可知,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高纬地区的海面,故C错误。
D、地表径流会影响海水的盐度和密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22.【答案】C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大树可能被冲倒,因此泥石流发生时不能躲在大树上,A错误。泥石流沿着河谷向下流动较快,因此不要顺沟谷向下跑,要迅速向泥石流沟谷两侧躲避,B错误。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C正确。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力和破坏力很大,碎石、泥沙等不可能阻挡泥石流,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3)避灾措施
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23.【答案】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顾名思义,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该地区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的作用,容易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侵蚀地貌,故D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不显著,东北、华北主要属于半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较少,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24.【答案】C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图中显示的地形为河口三角洲,由于河口附近地形平坦,河流的流速缓慢,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故答案为:C。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25.【答案】(1)土星;4;安全的宇宙环境;同向性;共面性;圆性
(2)日冕;黑子;B
(3)古生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化石与地层;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分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土星公转轨道;有高级生命存在的地球在4公转轨道附近;图示反映其存在高级生命的条件是安全的宇宙环境,因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都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另外八大行星各行其道,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因此,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2)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日冕层,发生在曲线③④之间为光球层,太阳活动有黑子。能有效防范太阳活动影响的是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B正确;增加户外活动容易受到太阳活动的伤害;太阳活动干扰无线短波通讯,电信网络会受到影响;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不能消除太阳活动的各种影响,ACD错误。故答案为:B。
(3)因三叶虫繁盛于古生代,故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
【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点。
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会发生不同的太阳话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响地球的气候;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
26.【答案】(1)地面辐射;降低
(2)B;A
(3)西北风
(4)A;白天;海风
(5)②;①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3000以下为对流层,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A处高空等压面凸向近地面,为低压,B处高空等压面凸向高空,为高压,说明A处近地面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而B处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所以B处温度较高,A处气压较高。
(3)由上题可知,A处气压高,所以风由A吹向B。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所以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西北风。
(4)结合以上分析,A处冷,B处热。若甲图表示的是白天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白天山坡升温快,谷地升温慢,则表示谷地的是A。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海洋为冷高压,陆地为热低压,此时应为白天,陆地升温快,两地吹由海洋向陆地的海风。
(5)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该市的煤炭发电厂应布局在②处,该处在城市环流之外,避免大气环流将污染物带至城区,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该市的绿化带应该布局在①处,可以起到隔离郊区污染物。
【点评】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7.【答案】(1)水汽输送;降水;下渗
(2)海陆间循环;C;E
(3)水量的动态平衡
(4)降水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腾作用减弱等。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分析】(1)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由图可知,C代表水汽输送,D代表降水,F代表下渗。
(2)长江位于外流区,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即图中乙所代表的水循环类型。登陆的台风把水汽从海洋上带到陆地上空,属于C水汽输送环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为地表径流,图中表示地表径流的字母为E。
(3)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植被破坏后,会使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腾作用减弱,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会增大等。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水循环分三种类型:发生于海洋和陆地间的海陆间水循环;发生于陆地内部的陆上内循环;发生于海洋内部的海上内循环。
28.【答案】(1)热力性质差异;陆
(2)
(3)开都河注入带来大量的淡水,且湖区地势低洼利于汇水,使湖泊水量较多;湖水通过孔雀河流出,促使湖泊水更新,利于排盐使之形成淡水湖。
(4)冲积扇
(5)以谷口为顶端呈扇形;自扇顶至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6)减小;减弱;减弱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湖陆风类似于海陆风,其形成是由于湖泊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即湖泊与陆地比热容不同,海水比热容大,升温和降温都较慢,而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和降温都较快。夜晚,陆地和湖泊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湖泊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近地面形成陆风。
(2)夜晚,陆地和湖泊共同降温,陆地降温快,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此时陆地为高压,湖泊为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近地面形成陆风。热力环流状况表现为垂直方向上,湖泊受热上升,陆地冷却下沉;水平方向上,近地面吹陆风,高空由湖泊上空吹向陆地上空。由此绘制出环流示意图如下:
(3)博斯腾湖成为淡水湖的原因可以从水循环角度进行考虑,重点强调大量淡水的汇入和盐分可以通过径流输出。由图中开都河在1200米处等高线弯曲方向可知,开都河注入博斯腾湖,带来大量淡水,且湖区流域面积较大,地势低洼利于四周淡水汇入,入湖水量较多,对湖泊稀释作用大。由图中孔雀河1000米处等高线弯曲方向可知,博斯腾湖通过孔雀河流出,促使湖泊水更新,湖水在外泄过程中将盐分排出,湖中盐分积累较少,形成淡水湖。
(4)图中A处为河流流出山口处,流水携带大量上游泥沙在此处随着流速减慢,河道展宽,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地貌。
(5)从图中可以看出,冲积扇是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由于从扇顶至扇缘,地势不断下降,流水速度逐渐减慢,因此造成堆积物逐渐减少,地势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6)若图中开都河沿岸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大量引用河流水灌溉,会使注入博斯腾湖的水量减少,湖泊面积减小,湖陆温差减小,湖区周边湖风和陆风都减弱。
【点评】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温度低于海洋,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