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与“辩证思考”是高中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
写作承担着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素养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只有抓住“立德树人”和“辩证思考”这两个关键,才不会天马行空,失之千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宗旨,思维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更有着引领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在作文审题立意中,忽视了这两点,不仅会出现审题错误、不准确问题,还会影响正确思维方法、核心价值的培养提升。下面我们以一道思辨性作文的审题立意为例,对此问题做一探究。
作文题目
如果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可逃,你该怎么办?有人说:我会勇往直前。有人说:我会后退保命。有人说:我会到旁边去。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其中的两种或三种选择,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考感悟。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如果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可逃”是假设了一种情境,因为没有具体说明面临的是什么境况, 因此前进、后退、到旁边的含义就可以有多种解读。选择勇往直前的人是勇于牺牲、勇敢无畏的人,但也可能是执拗、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选择后退保命的人可能是懦弱的人、苟活的人,但也可能是善于保存实力、长远打算的人,是以退为进的人。到旁边去的人则比较懂得灵活变通,是善于跳出窠臼,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但也可能是善于自保(明哲保身)、狡猾的人。本题写作任务要求比较宽松,“结合其中的两种或三种选择”写作,意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写作时应体现出多角度的思考,观点新颖,有启发性。
参考立意:
①进一步是勇敢,退一步是懦弱;
②进一步的执拗与退一步的智慧;
③进退是窘境,何妨向旁边;
④后退,不如向旁边;等等。
此写作提示能抓住“进、退、到旁边”的多重含义进行解读,也能指导学生从二元、三元关系去思辨。但有两点值得商榷。
第一,参考立意明显把“进,退,到旁边”解读为性格、能力问题,且内涵把握不准。“勇敢与懦弱”“执拗与智慧”明显没有把握“进一步是死,退一步可逃”的深层内涵。实际上,从材料来看,“进退”都是价值观问题。
第二,参考立意体现了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特征。实际上,“进”不一定对,“退”也不一定不对,“到旁边”更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辩证思维反对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强调从整体上、本质上看待问题。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此作文题审题立意、写作的粗浅见解。
一、精准分析材料。
(一)把握叙述性材料的关键词和内涵。
“如果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可逃,你该怎么办?有人说:我会勇往直前。有人说:我会后退保命。有人说:我会到旁边去。”
材料的关键词是“进”“退”“到旁边去”。
什么叫“进”?为什么进一步会死?
在自我的理想信念与反动势力相悖且力量悬殊时,选择进是殉道,是用生命坚持理想信念追求;但也可能是盲目牺牲、匹夫之勇。譬如于谦、文天祥、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等为家国大义而死的志士仁人,或硬碰死磕,血性遮蔽理性,因一时之气不顾长远之人。
什么叫“退”?为什么退一步就生?
那可能是用抛却理想、信念换来的生命保全。为什么要保全生命?是因为生命最宝贵吗?选择退既可以理解为苟且偷生,忘却本心的懦弱,也可以是暂时保全,忍辱负重的坚韧。譬如在侵略者、暴力淫威下的降将懦夫和虚与委蛇,以图东山再起的义士仁人。
什么叫作“到旁边去”?
那就是既不硬碰硬殉道寻死,也不违背本心懦弱低头,而是别寻他法、迂回曲折、另辟蹊径的智慧,但也可能是圆滑、逃避。譬如周朝灭商,伯夷叔齐不愿赴死就义,更不愿“食周粟”,而是逃往首阳山,用自己的行为倡导忠义精神;而在反动势力猖獗时,也有人抛却信念,一头扎在书本、自然中,埋头度日。
(二)把握写作要求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结合两种或三种选择,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考感悟。”
“你的认识和思考”是对材料的理性分析和评价,是对自己的思想认识、知识积累水平的检视和归纳提升。譬如你信奉“生命至上”,但认真思考千万仁人志士为了家国大义而赴死的行为 的原因、意义,也可能会得出更加积极的结论。
“请结合两三种选择”表明要对二元、三元关系进行思辨。拿二元关系来说,我们要思考:甲一定对吗?乙一定不对吗?甲乙是非此即彼还是相互联系,彼此转化?譬如以身殉道或是忍辱负重,以身殉道一定对吗?忍辱负重一定不对吗?它们的目标追求一致吗?
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就塑造了公孙杵臼和程婴这两个在生死大义前做出不同选择但都彪炳千秋的人物形象。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搜捕赵氏孤儿赵武。为救护赵武,晋公主、韩厥以及赵盾老臣公孙杵臼不畏强权,视死如归。而门客程婴则用自己的娇儿顶替赵武身死,忍辱负重二十年,将赵武抚养长大,最终昭雪冤情,处死屠岸贾为赵盾报仇,伸张正义。
公孙杵臼等人选择“进而死”,程婴选择“退而生”,但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忠义。视死如归用“血色”汇聚成民族精神,忍辱负重则因其选择艰难、目光长远而难能可贵。
二、审题立意:你持什么观点?
第一层:非此即彼型。即对“进”“退”“到旁边去”做出褒贬鲜明的阐释并确定立意。
A.选择舍生取义,反对苟且偷生。
B.选择忍辱负重,反对盲目牺牲。
C.选择迂回曲折的智慧,反对以卵击石和懦弱投降。
第二层:辩证思考型。即从“进”“退”“到旁边去”的积极意义出发,辩证思考。
A.忍辱负重固然重要,舍生取义更有价值。
B.与其玉石俱焚,不如以退为进。
C.与其进而生,退而死,不如迂回前进。
第三层:整体思考、追根溯源型。即探究这三种选择背后的依据(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社会和个人价值观问题。
选择进、退、向旁边,一是取决于本心,即理想信念;二是取决于认知水平,即是否有长远目光,全局观念;三是取决于性格品质,是否冷静、坚韧。
孟子《鱼我所欲也》对此论述得很清楚。“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任何选择,尤其是生死两难、瞬时判断的背后,都是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
譬如康有为,在谭嗣同等六君子以身殉道,为维新而死时,一心维新、代表历史正确方向的他选择远避日本。我们以为他是“以退为进”或“向旁边”,其实他在日本大肆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一心主张复辟,念念不忘溥仪重新上位,晚年一直宣称忠于清朝,甚至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
我们冒昧地一下,他为什么不赴死?恐怕是大义不明,信念不坚。他为什么不投降?可能儒生的气节尚存。他为什么避去日本?不是为了维新,可能是怕死又爱面子。康有为早年是积极的维新派,为什么在生死抉择前沦落成保皇派,开了历史倒车?因为一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没有长远目光,三没有冷静、坚韧的性格。
由此看来,只要是为了大义,为了高尚的理想信念,“进”也可,“退”也可,“到旁边去”亦可:“恶乎往而不可”。或者如孔子所说的“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三种审题立意的层级递进体现了学生思维从浅显到深刻、从片面到辩证的发展。当然,在具体写作中,要知己知彼,考虑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素材储备条件,不要盲目求新,求深。好比体操、跳水比赛中的难度系数,增加难度的前提是你能保证动作不变形、不失败。
二、写作构思关键。
1.审题立意准确、明确、深刻。
审题立意时的错误解读或替换关键词,带来的常常是含糊不清、偏题离题、消极悲观、尖刻武断等问题。
①珍爱生命,明哲保身。
任何情况下生命最宝贵吗?面对大义而明哲保身,何来家国?
②理性、理智、正确、合适、智慧的选择。
什么叫理性、理智、正确、合适选择?抛开“进退”的含糊其辞其实是回避问题的表现。议论文观点只有清晰明确,才能给人以指导、启发。
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直面困境、解决困境、生与死的抉择。
核心词是“进”“退”“向旁边”,机遇、挑战、困境、生死抉择等明显偏离材料核心。
④积极进取者成功,不思进取者失败。
材料说:“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可逃”,可见,将进、退等同于进取或不思进取,曲解了材料的内涵。在实际写作中,学生理解大多比较宽泛。
⑤进是勇气,退也是智慧;不管选择进与退,只要不后悔;有人选进,有人选退,我选奋斗。
我们强调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强调不要简单地肯定同一方,否定另一方,但这并不是倡导“骑墙”和“油滑”。
2.论据典型。
不少学生举学习中的困难、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在生活中遇到的诈骗、侵害等事件来论证“进退”,明显反映出在政治历史、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正面、典型素材积累少的问题;有学生对历史人物事迹大加篡改,死搬硬套。
3.论证结构合理。
有的作文五五分成,不偏不倚;有的批驳浓墨重彩,立论只言片语。这些其实还是思维懒惰、混乱不清造成的。议论文的结构问题,其实是思维问题。把问题想透彻,准确地把握二元、三元关系,结构自然随着思维清晰合理起来。
总之,写作承担着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素养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只有抓住“立德树人”和“辩证思考”这两个关键,才不会天马行空,失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