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章末测试(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3七上·江门月考)对一条蚯蚓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是( )
A.土壤里的各种植物和小动物 B.土壤里的各种微生物
C.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 D.以上三项的总和
【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仅指生物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一条蚯蚓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是土壤里的各种植物、小动物和微生物等其他生物以及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2023七上·玉林期中)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对生活在池塘里的鲤鱼而言,环境就是( )。
A.池塘里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
B.阳光、水、温度、土壤
C.池塘里的细菌、真菌等
D.以上都是
【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D、对于生活在池塘里的鲤鱼而言,它所生活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池塘里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包括阳光、水、温度、土壤等非生物,D正确。
故选:D。
【分析】生物环境是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所有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部生物和非生物。
3.(2022七上·深圳期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长开花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4.(2022七上·麻阳期中)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不少荒漠,那里植被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肥沃的土壤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不少荒漠,那里植被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5.(2021七上·罗湖期末)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其中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而真菌可以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地衣中真菌和藻类之间的这种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地衣中的藻类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这种对双双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叫共生,因此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共生关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6.(2023七上·江门月考)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是( )
A.狼和兔 B.蛔虫生活在人体小肠中
C.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 D.蚂蚁一起搬运食物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狼和兔是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蛔虫生活在人体小肠中,蛔虫与人体是寄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之间竞争水分、养料、阳光和空间,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蚂蚁一起搬运食物,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为合作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合作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7.(2022七上·姜堰期中)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推测该植株生存在什么环境里?( )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等植物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根系庞大是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地上部分微小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些特征都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8.(2020七上·渭南月考)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D.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大树底下好乘凉”,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B正确。
C.蚯蚓的活动能改变土壤,能使土壤疏松,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湿度,也能降低温度,是植物对环境大气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9.(2023七上·重庆市期中)下列表示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
B.在沙地上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
C.仙人掌具有叶刺和肉质茎
D.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伸进泥里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A、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可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B、在沙地上植树造林,植物利用庞大的根系及树冠,可以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
C、仙人掌具有叶刺可以减少水分散失,肉质茎储存大量水分,使它们能够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不符合题意;
D、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伸进泥里,为污泥中的茎、根,输送氧气,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0.(2023七上·阳春期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适应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1.(2023七上·休宁期中)电影《流浪地球》提醒我们,生物圈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叙述中错误是( )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B.生物圈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中的多种生态系统相互关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A正确;
B、生物圈的有些资源,自然界的供给量是有限的,它们最终会枯竭,如煤炭、石油等,B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生物圈内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3.(2023七上·赵县期中)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正确的说法是(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C.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D.生物与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 A、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不符合题意;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符合题意;
C、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阳光、空气、土壤、一定的生存空间等,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不是只有捕食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14.(2023七上·江门月考)深秋季节我们这里杨柳等树木叶子纷纷落下,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终年常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杨柳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B.马尾松不受环境的影响
C.马尾松比杨柳更适应秋冬季节的环境
D.杨柳落叶后不再进行新陈代谢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所以自然界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深秋季节我们这里杨柳等树木叶子纷纷落下,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终年常绿,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更好的适应寒冷的环境,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
15.(2023七上·江门月考)下表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设计方案,下列对不合理之处改进建议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土壤湿度
纸盒左半侧 1只 明亮 干燥
纸盒右半侧 1只 黑暗 潮湿
A.纸盒左右两侧各放10只鼠妇
B.纸盒左右两侧均应设置明亮的条件
C.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干燥的土壤
D.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潮湿的土壤
【答案】A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纸盒两侧的鼠妇数量只有1只,会存在偶然性,所以纸盒两侧要各放10只鼠妇,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A正确;
B、探究的是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纸盒两侧应该设置黑暗的环境,B错误;
CD、本实验探究的是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湿度作为变量,所以纸盒两侧放的土壤应该不同,分别为干燥和潮湿的土壤,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科学探究的原则:设置对照实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要进行多次实验,对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呢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6.(2023七上·罗湖期中)为了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中合理可行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A、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实验变量是水分,说明水分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符合单一变量原则,符合题意;
B、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实验变量是水分,但是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影响、干扰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C、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沙,实验变量是水分和土质,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符合题意;
D、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一侧盖木板,一侧盖玻璃板,有水分和光照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17.(2023七上·江门月考)下列哪项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
A.圭峰山天鹅湖 B.怡福中学校园
C.白水带桃花林 D.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海洋生物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须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BC都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海洋生物只包含了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所以不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生产者。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必须要有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18.(2023七上·江门月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
A.阳光、空气、水 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植物、动物和非生物部分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生产者。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必须要有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19.(2023七上·三水期中)下列生物不属于消费者的是( )
A.沙蚕 B.狼 C.蚯蚓 D.蛔虫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ABD、沙蚕、狼和蛔虫都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BD不合符题意;
C、蚯蚓能够分解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进行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0.(2023七上·玉林期中)在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非生物都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C.“鼠→蛇→鹰”是一条食物链
D.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水、阳光、空气、矿物质等,A错误;
B、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B正确;
C、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这条缺少绿色植物(生产者),C错误;
D、人是消费者,通过摄食其他生物或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但分解者还包括其他生物,如蚯蚓、甲虫等。
21.(2023七上·江门月考)关于食物链的写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小鱼→大鱼 B.阳光→草→兔
C.草→牛→细菌 D.蝉→螳螂→黄雀
【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必须为生产者,其他环节为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A正确,BCD书写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规则:起始环节必须为生产者,其他环节为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必须由被捕食者指向取食者,终点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
22.(2023七上·江门月考)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有四种生物,可表示为甲→乙→丙→丁,若丙数量增多则( )
A.甲数量减少 B.乙数量增多
C.甲和乙数量不变 D.丁数量增多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甲→乙→丙→丁这条食物链中,若丙数量增多,则丙的食物乙数量会减少,乙减少,使食物甲的数量会增多;应为食物丙增多,则丁的数量也会增多,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短时间内:若某种生物数量减少(增加),则以此生物为食的生物数量也会减少(增加),而被此生物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增加(减少);经较长时间: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增加),则以此生物为食的生物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而被此生物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先减少后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23.(2023七上·天河期中)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食物链“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中体内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 )
A.农作物 B.食草昆虫 C.青蛙 D.蛇
【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食物链“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中,营养级最高的是蛇,所以体内含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4.(2023七上·三水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农田生态系统的成分最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弱,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 能力就越强。例如, 一般情况下,森林生 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 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 强一些。
25.(2023七上·罗湖期中)下列对生态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状态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保持恒定不变
C.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
D.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 A、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
B、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持续的稳定,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26.(2023七上·天河期中)科研工作者将粪尿和稻壳等农业废弃物输进发酵仓。几天之后,这些废弃物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生物肥料被输出来。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
B、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B符合题意;
C、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
D、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温度、土壤和空气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7.(2023七上·三水期中)人类在生物圈中的立足点是( )
A.水圈 B.岩石圈表面
C.大气圈 D.生物圈任何地方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 人类是陆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立足点岩石圈表面,故答案为:B。
【分析】 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够 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 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这一
圈层内,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例如,多姿多彩的花 草树木,形形色色的各类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 兽,形态各异的水生生物,无处不在的细菌、真菌, 等等。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人类的活动 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8.(2023七上·三水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B.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不相关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A错误;
B、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B错误;
C、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正确;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9.(2023七上·三水期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D.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答案为:C。
【分析】地球的直径长达一万多千米,而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 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为地球最大生态系统。
30.(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2022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开幕,呼吁全球携起手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共享地球绿色空间。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D.湿地中沼泽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 A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作用,沼泽是比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AC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不符合题意;
D、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类型:
分布 特点 作用 主要生物
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供大量木材及林副产品,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被誉为“绿色水库”,最能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动物以树栖、攀援生活为主。
草原生态系统 较干旱地区 动植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简单且变化剧烈。 提供丰寓的生物资源,如药材、动物皮毛等。能够保持水土。 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以善于奔跑者和挖洞穴居者为主。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 水盐度高,受阳光、温度、含氧量影响大,藻类植物和动物种类很多。 维持水循环、调节气候、生物资源丰富。 植物以微小浮游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多且大多可游动。
湿地生态系统 多水或过湿之地(潜水海洋、沼泽) 动植物种类多,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很多种类的沼泽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还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湿地中的植物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动物种类也异常丰富。
淡水生态系统 河流,湖泊或池塘等 藻类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很多。 调节气候,作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进行淡水养殖等。 淡水生物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建立 生物种类较少,以农作物为主,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结构简单、易退化。 提供人类所需要的农作物及副产品。 农作物
城市生态系统 人工建立 人起主导作用,高度依赖其他生态系统,强烈干扰其他生态系统,自动凋节能力差,容易出现环境问题。 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是人,植物种类和数量很少,植被覆盖率低,不稳定。
二、实验探究题(共10分)
31.(2023七上·三水期中)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⑴提出问题: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实验步骤:
①准备材料用具:10只鼠妇,铁盘,纸板,湿土(潮湿程度相当)。
②设计实验装置:在铁盘中以横线为界,一侧放干土,另一侧放 。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
③在铁盘两侧的中央放入大小相同的鼠妇,这样设计是为了 。可以取1只鼠妇进行实验吗? (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
④观察与记录:仔细观察,每分钟统计一次干土与湿土中鼠妇的数量,共统计10次。
⑷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干土 2 1 1 1 1 2 1 1 0 1
湿土 8 9 9 9 9 8 9 9 10 9
⑸得出结论: 。
⑹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
⑺实验结束后,你怎么处理鼠呢? 。
【答案】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等量湿土;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不可以;容易出现偶然性,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土壤的潮湿程度;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2)问题为 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假设为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者不影响鼠妇的生活;
(3) ② 一侧放干土,另一侧放等量湿土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相互对比。 ③ 在铁盘两侧的中央放入大小相同的鼠妇,这样设计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防止鼠妇身体状态不同对结果产生影响,取1只鼠妇,偶然性太大。
(5) 由表得干土鼠妇少,湿土鼠妇多,所以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6) 实验中土壤的潮湿程度不同,所以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
(7) 从小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实验结束后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三、读图理解题(共10分)
32.(2023七上·慈利期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如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思考后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固定的 。
(3)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
(4)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数量在短时期内 。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如下表是生态学家为研究三种蜘蛛捕食叶蝉(水稻害虫)的能力,用含有铕元素(这种元素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的泥土培育水稻,然后测定稻田中三种蜘蛛体内的铕含量。从表中数据可知, 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每百头蜘蛛鲜重中的铕含量(微克)
锥腹肖蛸 拟水狼蛛 食虫沟瘤蛛
10.436 20.172 3.21
【答案】(1)水稻→昆虫→蜘蛛→鸟
(2)太阳能
(3)分解
(4)增加
(5)拟水狼蛛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蜘蛛→鸟,水稻→昆虫→鸟,可见,食物链最长的为:水稻→昆虫→蜘蛛→鸟。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图中,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固定的太阳能。
(3)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4)根据食物链“水稻→昆虫→青蛙”可以看出,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天敌大量减少,所以它的数量在短时期内会增加,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题干中铕元素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表格中,拟水狼蛛体内铕含量最高,所以,拟水狼蛛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1)水稻→昆虫→蜘蛛→鸟;(2)太阳能;(3)分解;(4)增加;(5)拟水狼蛛。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以,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四、资料分析题(共10分)
33.(2023七上·三水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22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资料二红树林是贝类、虾、鱼蟹等水生生物集居繁衍和候鸟飞禽栖息越冬的好地方。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为贝类、虾、鱼、蟹等动物提供有机物,鹭鸟等候鸟飞禽以这些动物为食。生物的遗体、遗物富含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可被植物再利用。
资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湿地自此有了系统性的法律保护。本法进一步明确了在湿地范围内从事旅游、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航运等活动,应当避免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
(1)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微生物属于 ;除资料二中提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 ”。鹭鸟与鱼的关系是 ,鹭鸟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 。该生态系统的 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由资料二可知,人类应避免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为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这种能力较 ,这与其内的生物种类较 有关。
【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地球之肾;捕食和竞争;太阳能;物质
(3)自动调节;弱;少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产生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资料二中提到的贝类、虾、鱼、蟹、鹭鸟等候鸟都属于消费者。除资料二中提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
(2)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早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鹭以鱼为食物,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后时鹭和鱼都以虾为食物,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养育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因此鹭鸟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在一般情况下,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由资料二可知,人类应避免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为该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这种能力较弱,这与其内的生物种类较少有关。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五、综合应用题(共10分)
34.(2023七上·紫阳月考)如图所示是生物圈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圈的底部、 圈的大部和 圈的表面。
(2)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模拟生物圈进行了“生物圈Ⅱ号”实验,但最终因“生物圈Ⅱ号”中 含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碳等含量猛增,导致靠昆虫传粉的植物枯萎,粮食大幅减产,科学家们无法继续生活而提前结束。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
【答案】(1)大气;水;岩石
(2)氧气;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共同家园,我们要保护生物圈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1)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填:大气;水;岩石
(2)结合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模拟生物圈进行了“生物圈Ⅱ号”实验,但最终因“生物圈Ⅱ号”中氧气含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碳等含量猛增,导致靠昆虫传粉的植物枯萎,粮食大幅减产,科学家们无法继续生活而提前结束。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共同家园,我们要保护生物圈。
故填:氧气;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共同家园,我们要保护生物圈
【分析】(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唯一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
1 / 1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章末测试(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3七上·江门月考)对一条蚯蚓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是( )
A.土壤里的各种植物和小动物 B.土壤里的各种微生物
C.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 D.以上三项的总和
2.(2023七上·玉林期中)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对生活在池塘里的鲤鱼而言,环境就是( )。
A.池塘里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
B.阳光、水、温度、土壤
C.池塘里的细菌、真菌等
D.以上都是
3.(2022七上·深圳期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4.(2022七上·麻阳期中)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不少荒漠,那里植被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C.空气 D.肥沃的土壤
5.(2021七上·罗湖期末)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其中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而真菌可以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地衣中真菌和藻类之间的这种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6.(2023七上·江门月考)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是( )
A.狼和兔 B.蛔虫生活在人体小肠中
C.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 D.蚂蚁一起搬运食物
7.(2022七上·姜堰期中)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推测该植株生存在什么环境里?( )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
8.(2020七上·渭南月考)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D.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9.(2023七上·重庆市期中)下列表示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
B.在沙地上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
C.仙人掌具有叶刺和肉质茎
D.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伸进泥里
10.(2023七上·阳春期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适应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
11.(2023七上·休宁期中)电影《流浪地球》提醒我们,生物圈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叙述中错误是( )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B.生物圈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中的多种生态系统相互关
12.(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13.(2023七上·赵县期中)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正确的说法是( )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B.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C.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D.生物与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14.(2023七上·江门月考)深秋季节我们这里杨柳等树木叶子纷纷落下,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终年常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杨柳和马尾松通过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
B.马尾松不受环境的影响
C.马尾松比杨柳更适应秋冬季节的环境
D.杨柳落叶后不再进行新陈代谢
15.(2023七上·江门月考)下表为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设计方案,下列对不合理之处改进建议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数量 光照 土壤湿度
纸盒左半侧 1只 明亮 干燥
纸盒右半侧 1只 黑暗 潮湿
A.纸盒左右两侧各放10只鼠妇
B.纸盒左右两侧均应设置明亮的条件
C.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干燥的土壤
D.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潮湿的土壤
16.(2023七上·罗湖期中)为了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中合理可行的是( )
A. B.
C. D.
17.(2023七上·江门月考)下列哪项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
A.圭峰山天鹅湖 B.怡福中学校园
C.白水带桃花林 D.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海洋生物
18.(2023七上·江门月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
A.阳光、空气、水 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植物、动物和非生物部分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9.(2023七上·三水期中)下列生物不属于消费者的是( )
A.沙蚕 B.狼 C.蚯蚓 D.蛔虫
20.(2023七上·玉林期中)在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非生物都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C.“鼠→蛇→鹰”是一条食物链
D.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21.(2023七上·江门月考)关于食物链的写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藻类植物→小鱼→大鱼 B.阳光→草→兔
C.草→牛→细菌 D.蝉→螳螂→黄雀
22.(2023七上·江门月考)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有四种生物,可表示为甲→乙→丙→丁,若丙数量增多则( )
A.甲数量减少 B.乙数量增多
C.甲和乙数量不变 D.丁数量增多
23.(2023七上·天河期中)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食物链“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中体内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 )
A.农作物 B.食草昆虫 C.青蛙 D.蛇
24.(2023七上·三水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5.(2023七上·罗湖期中)下列对生态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状态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保持恒定不变
C.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
D.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
26.(2023七上·天河期中)科研工作者将粪尿和稻壳等农业废弃物输进发酵仓。几天之后,这些废弃物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生物肥料被输出来。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
27.(2023七上·三水期中)人类在生物圈中的立足点是( )
A.水圈 B.岩石圈表面
C.大气圈 D.生物圈任何地方
28.(2023七上·三水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B.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不相关
29.(2023七上·三水期中)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D.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
30.(2023七上·龙马潭月考)2022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开幕,呼吁全球携起手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共享地球绿色空间。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D.湿地中沼泽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二、实验探究题(共10分)
31.(2023七上·三水期中)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⑴提出问题: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实验步骤:
①准备材料用具:10只鼠妇,铁盘,纸板,湿土(潮湿程度相当)。
②设计实验装置:在铁盘中以横线为界,一侧放干土,另一侧放 。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
③在铁盘两侧的中央放入大小相同的鼠妇,这样设计是为了 。可以取1只鼠妇进行实验吗? (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
④观察与记录:仔细观察,每分钟统计一次干土与湿土中鼠妇的数量,共统计10次。
⑷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干土 2 1 1 1 1 2 1 1 0 1
湿土 8 9 9 9 9 8 9 9 10 9
⑸得出结论: 。
⑹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
⑺实验结束后,你怎么处理鼠呢? 。
三、读图理解题(共10分)
32.(2023七上·慈利期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如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思考后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固定的 。
(3)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
(4)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数量在短时期内 。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如下表是生态学家为研究三种蜘蛛捕食叶蝉(水稻害虫)的能力,用含有铕元素(这种元素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的泥土培育水稻,然后测定稻田中三种蜘蛛体内的铕含量。从表中数据可知, 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每百头蜘蛛鲜重中的铕含量(微克)
锥腹肖蛸 拟水狼蛛 食虫沟瘤蛛
10.436 20.172 3.21
四、资料分析题(共10分)
33.(2023七上·三水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22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资料二红树林是贝类、虾、鱼蟹等水生生物集居繁衍和候鸟飞禽栖息越冬的好地方。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为贝类、虾、鱼、蟹等动物提供有机物,鹭鸟等候鸟飞禽以这些动物为食。生物的遗体、遗物富含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可被植物再利用。
资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湿地自此有了系统性的法律保护。本法进一步明确了在湿地范围内从事旅游、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航运等活动,应当避免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
(1)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微生物属于 ;除资料二中提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 ”。鹭鸟与鱼的关系是 ,鹭鸟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 。该生态系统的 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由资料二可知,人类应避免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为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这种能力较 ,这与其内的生物种类较 有关。
五、综合应用题(共10分)
34.(2023七上·紫阳月考)如图所示是生物圈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圈的底部、 圈的大部和 圈的表面。
(2)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模拟生物圈进行了“生物圈Ⅱ号”实验,但最终因“生物圈Ⅱ号”中 含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碳等含量猛增,导致靠昆虫传粉的植物枯萎,粮食大幅减产,科学家们无法继续生活而提前结束。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仅指生物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一条蚯蚓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是土壤里的各种植物、小动物和微生物等其他生物以及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答案】D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D、对于生活在池塘里的鲤鱼而言,它所生活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池塘里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包括阳光、水、温度、土壤等非生物,D正确。
故选:D。
【分析】生物环境是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所有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部生物和非生物。
3.【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长开花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4.【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不少荒漠,那里植被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5.【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地衣中的藻类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这种对双双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叫共生,因此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共生关系,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6.【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狼和兔是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蛔虫生活在人体小肠中,蛔虫与人体是寄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之间竞争水分、养料、阳光和空间,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蚂蚁一起搬运食物,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为合作关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合作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7.【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等植物的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根系庞大是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地上部分微小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些特征都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解析】【解答】A.“大树底下好乘凉”,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B正确。
C.蚯蚓的活动能改变土壤,能使土壤疏松,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湿度,也能降低温度,是植物对环境大气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A、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很厚,可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B、在沙地上植树造林,植物利用庞大的根系及树冠,可以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
C、仙人掌具有叶刺可以减少水分散失,肉质茎储存大量水分,使它们能够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不符合题意;
D、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伸进泥里,为污泥中的茎、根,输送氧气,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同时,生物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既可疏松土壤,又可增加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A、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A正确;
B、生物圈的有些资源,自然界的供给量是有限的,它们最终会枯竭,如煤炭、石油等,B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生物圈内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答案】A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
【解析】【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家园,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3.【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 A、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不符合题意;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符合题意;
C、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阳光、空气、土壤、一定的生存空间等,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因此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不是只有捕食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1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所以自然界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深秋季节我们这里杨柳等树木叶子纷纷落下,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而马尾松仍然郁郁葱葱终年常绿,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更好的适应寒冷的环境,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
15.【答案】A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纸盒两侧的鼠妇数量只有1只,会存在偶然性,所以纸盒两侧要各放10只鼠妇,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A正确;
B、探究的是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纸盒两侧应该设置黑暗的环境,B错误;
CD、本实验探究的是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湿度作为变量,所以纸盒两侧放的土壤应该不同,分别为干燥和潮湿的土壤,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科学探究的原则:设置对照实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要进行多次实验,对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呢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6.【答案】A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A、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实验变量是水分,说明水分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符合单一变量原则,符合题意;
B、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实验变量是水分,但是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影响、干扰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C、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沙,实验变量是水分和土质,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符合题意;
D、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一侧盖木板,一侧盖玻璃板,有水分和光照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1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须包含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ABC都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的海洋生物只包含了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所以不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生产者。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必须要有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18.【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组成;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是生产者。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必须要有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1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ABD、沙蚕、狼和蛔虫都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BD不合符题意;
C、蚯蚓能够分解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进行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0.【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水、阳光、空气、矿物质等,A错误;
B、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B正确;
C、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这条缺少绿色植物(生产者),C错误;
D、人是消费者,通过摄食其他生物或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D错误;
故选:B。
【分析】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但分解者还包括其他生物,如蚯蚓、甲虫等。
21.【答案】A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必须为生产者,其他环节为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A正确,BCD书写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规则:起始环节必须为生产者,其他环节为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必须由被捕食者指向取食者,终点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
22.【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在甲→乙→丙→丁这条食物链中,若丙数量增多,则丙的食物乙数量会减少,乙减少,使食物甲的数量会增多;应为食物丙增多,则丁的数量也会增多,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短时间内:若某种生物数量减少(增加),则以此生物为食的生物数量也会减少(增加),而被此生物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增加(减少);经较长时间: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增加),则以此生物为食的生物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加(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而被此生物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先减少后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23.【答案】D
【知识点】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食物链“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中,营养级最高的是蛇,所以体内含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蛇。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
2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农田生态系统的成分最简单,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弱,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 能力就越强。例如, 一般情况下,森林生 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 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 强一些。
2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 A、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
B、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持续的稳定,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随意引进某种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26.【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 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
B、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B符合题意;
C、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C不符合题意;
D、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温度、土壤和空气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叫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动物叫消费者;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27.【答案】B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 人类是陆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立足点岩石圈表面,故答案为:B。
【分析】 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够 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 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这一
圈层内,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例如,多姿多彩的花 草树木,形形色色的各类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 兽,形态各异的水生生物,无处不在的细菌、真菌, 等等。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人类的活动 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A、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A错误;
B、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B错误;
C、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正确;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9.【答案】C
【知识点】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答案为:C。
【分析】地球的直径长达一万多千米,而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 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为地球最大生态系统。
3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解析】【解答】 A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作用,沼泽是比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AC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B不符合题意;
D、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类型:
分布 特点 作用 主要生物
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提供大量木材及林副产品,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被誉为“绿色水库”,最能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动物以树栖、攀援生活为主。
草原生态系统 较干旱地区 动植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简单且变化剧烈。 提供丰寓的生物资源,如药材、动物皮毛等。能够保持水土。 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以善于奔跑者和挖洞穴居者为主。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 水盐度高,受阳光、温度、含氧量影响大,藻类植物和动物种类很多。 维持水循环、调节气候、生物资源丰富。 植物以微小浮游植物为主;动物种类多且大多可游动。
湿地生态系统 多水或过湿之地(潜水海洋、沼泽) 动植物种类多,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很多种类的沼泽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还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湿地中的植物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动物种类也异常丰富。
淡水生态系统 河流,湖泊或池塘等 藻类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很多。 调节气候,作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进行淡水养殖等。 淡水生物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建立 生物种类较少,以农作物为主,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结构简单、易退化。 提供人类所需要的农作物及副产品。 农作物
城市生态系统 人工建立 人起主导作用,高度依赖其他生态系统,强烈干扰其他生态系统,自动凋节能力差,容易出现环境问题。 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是人,植物种类和数量很少,植被覆盖率低,不稳定。
31.【答案】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等量湿土;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不可以;容易出现偶然性,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土壤的潮湿程度;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2)问题为 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假设为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者不影响鼠妇的生活;
(3) ② 一侧放干土,另一侧放等量湿土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相互对比。 ③ 在铁盘两侧的中央放入大小相同的鼠妇,这样设计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防止鼠妇身体状态不同对结果产生影响,取1只鼠妇,偶然性太大。
(5) 由表得干土鼠妇少,湿土鼠妇多,所以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6) 实验中土壤的潮湿程度不同,所以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
(7) 从小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实验结束后放回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 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32.【答案】(1)水稻→昆虫→蜘蛛→鸟
(2)太阳能
(3)分解
(4)增加
(5)拟水狼蛛
【知识点】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
【解析】【解答】(1)图中的食物链有:水稻→昆虫→青蛙,水稻→昆虫→蜘蛛→鸟,水稻→昆虫→鸟,可见,食物链最长的为:水稻→昆虫→蜘蛛→鸟。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图中,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水稻固定的太阳能。
(3)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4)根据食物链“水稻→昆虫→青蛙”可以看出,若该生态系统的青蛙被大量捕杀,会使昆虫的天敌大量减少,所以它的数量在短时期内会增加,当人们意识到乱捕滥杀的危害后,停止了对青蛙的捕杀,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题干中铕元素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表格中,拟水狼蛛体内铕含量最高,所以,拟水狼蛛捕食叶蝉能力最强。
故答案为:(1)水稻→昆虫→蜘蛛→鸟;(2)太阳能;(3)分解;(4)增加;(5)拟水狼蛛。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以,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33.【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地球之肾;捕食和竞争;太阳能;物质
(3)自动调节;弱;少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产生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资料二中提到的贝类、虾、鱼、蟹、鹭鸟等候鸟都属于消费者。除资料二中提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
(2)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早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鹭以鱼为食物,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后时鹭和鱼都以虾为食物,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养育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因此鹭鸟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在一般情况下,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由资料二可知,人类应避免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为该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这种能力较弱,这与其内的生物种类较少有关。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4.【答案】(1)大气;水;岩石
(2)氧气;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共同家园,我们要保护生物圈
【知识点】生物圈的概述;生物圈的范围
【解析】【解答】(1)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填:大气;水;岩石
(2)结合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模拟生物圈进行了“生物圈Ⅱ号”实验,但最终因“生物圈Ⅱ号”中氧气含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碳等含量猛增,导致靠昆虫传粉的植物枯萎,粮食大幅减产,科学家们无法继续生活而提前结束。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共同家园,我们要保护生物圈。
故填:氧气;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共同家园,我们要保护生物圈
【分析】(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唯一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