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马诗》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这首诗通过对马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忠诚和英雄气概的向往和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马诗》的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马的诗句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直接揭题:马诗。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2. 认读生字“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李”有哪些常见的字?(如:李白、李明等。)由“白、明”而引出“李贺”。(板书:李贺)简要介绍李贺的成就及身份。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3. 再读题目,理解“马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这里的“诗”指的是“马诗”,即关于马的一首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4. 教师出示《马诗》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想象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相机补充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的认知,既便于学生理解诗意,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到读懂诗句的意思,最后读出感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练读诗句,读通读顺即可。
2. 请学生朗读诗句,教师相机正音。
3. 学生再读诗句,试着在逐句理解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凸显语文学科特点。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体现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针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急促的语气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字音指导不可小觑,“字正腔圆”地朗读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教师不必过于强调对诗句的逐词串讲和繁琐分析。
(三)品读诗句,想象意境。
1. 边疆战事是何时发生的?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何)这个字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之漫长)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将士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再次朗读诗句。
2. “大漠沙如雪”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由景而生情再读诗句。引导学生说说可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茫茫大漠?(学生自由表达)大漠的特点是地域空旷、景象荒凉、气氛冷寂,但“燕山月似钩”中的一弯冷月却是皎洁、明亮。“月”与“沙”的对比和呼应给人以美感,一个“钩”字更平添了几分悲凉与凄清之美。难怪有人称这“燕山月似钩”是边疆战事给人间的第一声清冷而幽美的惊叹!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诗。(板书:景凄美)
3.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说自己的理由。(何当、快走)诗人借“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和壮志凌云的精神风貌。(板书:情豪壮)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倾注于自己的朗读当中。在朗读中深入感悟、体会、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传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一方面要强化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如读准字音、恰当断句、准确把握语速和语调等;另一方面要注重朗读品质的提升,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实现朗读与感悟的有机结合。
(四)诵读全诗,拓展延伸。
1. 学生配乐朗读全诗,并背诵下来。
2. 教师提供拓展阅读篇目,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布置作业。
1. 默写《马诗》。
2. 完成《学习指导》中该课时的内容。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诗的积累和感悟能力。
六、教学总结
本课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边塞诗,通过咏马表现了诗人想一展抱负、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感伤。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感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中还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丰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重视朗读指导和诗句的理解感悟,同时突出了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朗读指导和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想象意境时可能过于繁琐,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程;另外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内心感受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