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10.《石灰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10.《石灰吟》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08:0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于谦所作的一首诗。诗歌通过描写石灰的制作过程,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意境高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歌的大意。
2. 能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感受诗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体会诗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石灰和于谦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和于谦的生平事迹。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出示石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了解石灰吗?石灰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2. 教师介绍石灰的制作过程和于谦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的情感和主题。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深受人民爱戴。通过对于谦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的情感和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教师范读后,学生自读课文,强调重点字音和节奏。学生自由练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自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2. 教师出示关于石灰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石灰的特点和形态。学生通过观察石灰的图片和资料,初步感知石灰的形象和特点。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情感体验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 指名学生朗读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并思考: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来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学生思考后交流讨论:这两句诗描写了石灰的开采和烧制过程,其中“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烈火焚烧”则表示石灰石在高温下受热分解的过程。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句的深刻内涵。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诗句并强调重音和停顿等技巧。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
2. 指名学生朗读诗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并思考:这两句诗中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交流讨论:这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怕牺牲、坚守信仰的决心,“粉骨碎身全不怕”表示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表示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保持清白、正直与美好。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诗句并强调语调和语气等技巧。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律感。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和思考探究等活动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想象拓展,布置作业
1.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诗歌中描绘的情境。学生通过想象来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想象中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本诗;搜集于谦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并选择其中一首写一篇读后感或赏析文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和石灰的精神品质,体会到了诗人于谦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像石灰一样坚强不屈、保持高尚的志向和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