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10.《石灰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10.《石灰吟》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08:0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这首诗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整首诗语言平实,句式简练,意境深远,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让学生了解明代历史背景和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含义和用法,掌握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
2.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探究,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蕴和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石灰的赞颂之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忠诚清白、坚强不屈、甘愿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味,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古诗的背景、作者、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石灰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石灰是怎样制作的吗?”、“你们觉得制作石灰的过程困难吗?”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石灰吟》的作者于谦,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通过PPT课件或图片展示于谦的相关资料,如他的生平和诗歌作品等。
2. 作者简介
(1)教师向学生介绍于谦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可以通过PPT课件或图片展示于谦的相关资料,如他的生平和诗歌作品等。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于谦的简介,让学生自主了解诗人的更多方面。可以让学生朗读或默读相关内容,并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3. 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同时可以展示诗歌的节奏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节奏感。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和断句。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强调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朗读心得。
4. 细读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阅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可以通过讲解、图解或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这句诗中,“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指的是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使人感到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中,“粉骨碎身”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个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以上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这些精神正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要学习和追求的。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同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互动游戏等形式增强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5. 总结升华
(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PPT课件或板书等形式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学习要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了《石灰吟》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味,掌握了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感受到了诗人所表达的忠诚清白、坚强不屈、甘愿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明代历史背景和文化,提高了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石灰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关于于谦或明代诗歌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时间较紧,有些问题可能没有讲得足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时间的分配和课堂氛围的调节,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