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9:54:15

文档简介

向明中学2023-2024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
参考答案
1-5.DACBD 6-10.DAABC 11-12.BC
13.变化:由称“番”“夷”等到称“西洋”“泰西”“洋”“外国”等。由歧视性、蔑视性称呼转向中性、平等的称呼。(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影响:打破闭关自守状态,增进国人对世界了解;促进向西方学习,推动洋务运动开展;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促进近代外交意识滋长。(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14.(1)重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2分)
突出表现: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贸易顺差以及白银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
(2)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对当时的中国还是当时的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能否积极面对决定当时以及未来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总分不超过6分)
15.(1)不同:材料一康有为自述联名上书遭到清廷拒收;材料二根据宫廷档案记载判断清廷没有收到康有为组织的联名上书。(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初步结论: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对是否有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公车上书一事存疑。(共2分)
(2)史料类型角度: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为“上书”当事人。由于个人易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加以叙述,有时包含着当事人的主观意图,史料价值有待考证。(答出史料类型得2分,答出史料价值得2分,共4分)
材料二属于对“上书”历史档案的研究。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答出史料类型得2分,答出史料价值得2分,共4分)
史料实证的角度:
对“上书”存不存在这一问题,哪个更接近历史真实,在独立探究时,要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要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要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以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16.示例一
论题: 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 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 “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8分)
由此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2分)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8分)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向明中学2023-2024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宴饮诗是《诗经》中的重要题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这体现了当时( )
A.周天子对功臣的嘉奖 B.周王朝内部等级分化
C.族群内外的和谐统一 D.礼乐致和的政治观念
☆下面是四川地区出土的三块东汉市井画像砖,描绘了东汉市肆情况、市楼(古时建于集市中、上立旗帜,以为市吏候望之所)分布和贸易情景。这些画像砖( )
A.折射出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
B.印证了当时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
C.能够完整地还原东汉市井真实面貌
D.反映出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集中贸易的市
☆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了十几批遣唐使。阅读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日本所派遣唐使情况(部分)
A.中外文化交流形式多样 B.唐文化开放包容
C.政治局势影响中外交流 D.东亚文化圈形成
☆宋初,御史台台官负责言事,谏官负责弹劾;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文武百官、荐举官员、谏诤皇帝、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
A.监察机构内部出现对立 B.通过台谏合一强化了皇权
C.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D.台官与谏官丧失监察职能
☆下图是清代顺治至咸丰年间徽州休宁县朱姓地主置产簿提到的田地契约比例图。由此可见,当时( )
(注:田底,指土地所有权;田皮,又称田面,指土地使用权。)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加强 B.大土地所有制有所发展
C.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D.土地租佃有了新的发展
☆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 10 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10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10年。这说明( )
A.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B.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D.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文中所说的“进步”是指( )
A.洋务事业由军事发展到教育、交通和民用工业
B.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C.近代化的路径由实现国家富强到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变革方式由中体西用到维新改良再到革命
☆据 1912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当时仅注册的农业公司就有 171家,这些公司或由官方倡导成立,或由绅商创办,基本采用西方公司招股形式,采用近代管理和经营方式,经营垦殖、畜牧、土地等。这些公司的成立( )
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C.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得益于北洋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当时是为了用兵西北,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后来总揽军政大权。军机处的设置( )
A.是国家军事发展的必然产物 B.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解决了西部边疆的动乱 D.导致了国家决策权的转移
☆☆☆近代上海某报纸曾刊载文章《纪苏州一车夫》,文中写道:“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太平天国时期,地主文人沈梓在日记中说:“徐抚军(指曾任江苏巡抚的徐有壬)合两浙官员禁除赌匪,穷年累月而不得,而伪忠王以一土寇之号令一朝灭之而肃清。”吴江人柳兆薰在其日记中也称:“长毛往来,市人不惊。”这说明( )
A.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 B.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
C.二人都认同太平天国政权 D.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却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据此分析( )
A.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B.晚清政府高官思相保守
C.民族危机加速思想启蒙 D.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近代中国对外称词的演变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请根据下表,概括指出1860年后中国对外称词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共8分)
材料 对外称词的演变
——据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4分)
材料一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 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 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 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 17 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葡萄牙人获得我国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地区的转口贸易把国家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我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 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 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 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单谈谈你的认识。(6分)
☆☆对同一历史事件,考辨史实的真伪,史料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关于“公车上书”的一些说法提出了诸多疑问。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1895年)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 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 7次,加入人数为 135 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15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对此可得出什么初步结论 (6分)
(2)请从史料类型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评析上述材料对研究“上书”焦点问题的价值。(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