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9:56:36

文档简介

瓜州县第一中学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据材料“陶窑限定在专门的地点,位于环绕居住区的壕沟之外,与居住区明显分割”,可以看出陶窑区和居
住区是分开的,有独立的生产区域,说明社会分工已经出现,C项正确:社会分工的出现,不代表阶级分化明
显,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城市的规划状况,排除B项;此时早期国家尚未形成,排除D项。
2.A根据材料“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述(邵分)…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
(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收藏)。…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
智(知),与食肉,当同罪。…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诉)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
甲妻、子与甲同罪。”可知,《秦律》中描述的都是在发生案件时,根据案件的金额大小、是否知情等因素来进行
定罪量刑,体现了其定罪量刑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和体现民本思想、等级秩序和儒家伦理的信
息,排除B项C项和D项。
3.B此时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多元化,表明政权更替频繁、多个民族政权并存,政治格局频繁变动,B项正确;
此时,北方战乱频繁,影响丝路畅通,A项“交流空前”表述错误,排除;C项错把丝路东方地点解读为沿线城
市兴盛;D项错把北方个别城市的兴盛解读为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4,D由材料“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
行情自由定价“可知茶农完税后可以自由贸易,商人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定价,说明政府放宽对商品贸
易的限制,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故选D项;封建社会专卖制度一直存在,并未解体,排除A项;宋代商业并
未突破封建社会的束缚,排除B项:“主导”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5.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重在通过考查外在的事物以获得“理”,王阳明对“格物
致知”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将其与人的本心相联系,表明王阳明心学既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又在其基础上实
现了创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C选项
错误,王阳明在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中强调的是个人的本心,没有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选项错误
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而王阳明心学不是具有启蒙性质
的进步思想。
6.B据题干信息可知,近代早期工矿企业一种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寻求封建专制政权的荫庇:另一种聘请外国
经理,向外国政府注册,寻求外国的荫庇,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早期工矿企业面临国内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
的挤压,独立生存发展的环境恶劣,不得不采取材料所述办法寻求庇护,以求在夹缝中生存,B项正确;近代
早期工矿企业性质是近代企业,但不具有官僚资本主义的性质,排除A项:材料提及两种企业在寻求力量庇
护方面不同,未提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差异,排除C项;近代早期工矿企业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材料看不出
“开始”,排除D项。
7.C据本题材料及图片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13一1915年,年均新注册的公司数量与1903一1908年相比,
有大幅增多,每家注册公司的资本大幅下降,反映了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说明当时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C
项正确;小企业规模小,数量的增多说明民族工业竞争力较弱,而不是增强,排除A项;一战在1914年刚爆
发,材料中现象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无太大关系,排除B项:政府投资工业多是大额投资,而材料中每家公司
投资资本额大幅下降,不能说明政府加大了工业投资,排除D项。
8.A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这个社会里,产业的主有权是在社
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可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由劳工管理社会,其
中社会财富掌握在一般人的手里,体现了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理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
与广大人民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指1924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
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与题干
信息无关,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A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52年爱国防疫运动”“打败美帝国主
义的细菌战”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美国在朝鲜北方和中国部分地区秘密实施细菌战,我国喊出口号“人
人都来参加爱国防疫卫生运动,彻底打败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可见抗美援朝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
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体系”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排除C项;材料不仅体现了环
境卫生和新农村建设,还体现了国内外形势与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关系,排除D项。
10.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博物馆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材料中提到的《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见
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也彩显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B项正确;《富春山居图》之所以分
藏于海峡两岸,是因为解放战争,与殖民侵略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博物馆对文明延续的作用,没
有涉及到有关国民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博物馆服务于人民大众,主旨是博物馆对文化的
【高三期末·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9126C瓜州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三 历 史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聚落遗址里都有为数不多的几座陶窑遗迹。陶窑限定在专门的地点,位于环绕居住区的壕沟之外,与居住区明显分割。这体现了当时
A.阶级分化明显 B.城市规划合理
C.社会分工出现 D.早期国家形成
2.下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的记述(部分)。由下表可知《秦律》
序号 记述
(13) 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 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收藏)。
(15) 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
(16) 削(夜间)盗,藏(赃)直(值)百五十,告(告诉)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
A.体现定罪量刑 B.蕴含民本思想 C.保障等级秩序 D.强调儒家伦理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4.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
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
【高三期末·历史 第1页(共6 页)】 9126C
5.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C.强调了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6.有学者在论述近代早期工矿企业创建的情形时说,一种情形是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寻求封建专制政权的荫庇;另一种情形是企业持上外国字号,聘请外国经理,向外国政府注册。该学者意在表达,近代早期工矿企业
A.具有官僚资本主义的性质 B.独立生存发展的环境恶劣
C.经营管理的模式多元并存 D.开始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7.下图是中国两个不同时段新注册公司的情况对比。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 B.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国内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D.民国政府加大了工业投资
8.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其特别介绍和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况:“在这个社会里,产业的主有权是在社会上一般人的手里,由劳工来管理的”;“主张自由收用”。这些描绘反映了
A.中国人崇尚天下为公的情怀 B.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机趋向成熟 D.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
9.如图是 1952 年爱国防疫运动蓬勃发展中广泛张贴的宣传海报,可以用来说明
【高三期末·历史 第2页(共6页)】 9126C
A.抗美援朝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B.新中国已建立起医疗卫生防疫的体系
C.建国初期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成效显著
D.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
10.2011年“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举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富春山居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的《富春山居图》终于重相逢,名画的传奇身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这反映出博物馆
A.见证了殖民侵略的历史 B.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C.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D.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职能
11.3—6世纪,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其他民族也逐步迁徙到中原。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起国家,灭亡西罗马帝国。上述现象蕴含的历史信息
A.日耳曼人借鉴了匈奴人的经验和教训
B.匈奴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相互学习推动
C.上述民族的迁徙属于早期印欧人迁徙
D.亚欧民族大迁徙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12.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是很多的,如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其根本原因是
A.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希腊罗马文化 B.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优越位置
C.意大利拥有优秀的文学和艺术家 D.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快
13.1726年5月,遭受专制迫害的伏尔泰逃到英国后,他的第一印象是“那晴朗明媚的艳阳天,似乎英国的天都要比法国的蓝”“英国人生活自由而富足,艺术被尊崇,被奖励”。于是,他由衷地发问:“椰子能够在印度结果,在罗马会不会成熟 ”据此可知,伏尔泰
A.倡导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尺度 B.主张自由生产和自由竞争
C.推崇英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D.强调主权在民和人文精神
14.18 世纪,英国伦敦出现一批私人捐助的慈善药房,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医疗服务。19世纪,一些医学界人士也通过慈善药房对劳动人民提供专业医疗。这反映出
A.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渐增强
B.民主政治思想的日益深化
C.社会财富增加推动医学进步
D.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突出
15.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记述了 1940年3月在巴黎的见闻:“各行各业都有势力强大的团体公开赞成停战……有人认为与希特勒相比,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敌人 部分政府官员甚至主张割让部分非洲殖民地,以便讨好这个魔鬼。”这些记述揭示了当时法国
A.意图维护《凡尔赛条约》 B.对苏德战争的漠不关心
C.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D.意识形态对战局的影响
16.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高三期末·历史 第3 页(共6页)】 9126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同时,作为科考内容的儒家经典对“四维八德”十分强调。这就使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尽忠,重视民间疾苦作为为官的基本信条。作为治国的官员,清廉和品德就成为他们所要奉行的教义。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政府以枢密令正式确立“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这一文官考试制度,并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把考试程序与录用条件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 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适用范围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差异及成因。(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 1887 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
【高三期末·历史 第4页(共6页)】 9126C
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
【高三期末·历史 第5页(共6页)】 9126C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 3000年左右 在古代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在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在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代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在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 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开始侵略印度,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