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麻扎村位于吐鲁番火焰山南麓峡谷的绿洲中,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传统民居聚落典范,保存了独特深厚的地域文化。下图为麻扎村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麻扎古村选址在山麓峡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独特,气候暖湿 B.地处绿洲,水源较足
C.沿河布局,水运便利 D.泥沙淤积,土壤肥沃
2、推测麻扎村传统民居具有的建筑特点( )
A.屋顶尖斜 B.门窗高大 C.墙体轻薄 D.多以土筑
3、以下说法,最能真实反映麻扎村生产生活状态的是( )
A.村落中部地势低平,易积水成灾,民居废弃率最高
B.村落以清真寺为中心,突显了佛教在居民心中的尊崇地位
C.耕地沿水分布,民居与耕地相依,属绿洲灌溉型村落
D.因地制宜,形成以牛羊饲养为主,葡萄种植为辅的生产方式
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农民常用地膜有两种,一种是白地膜(无色透明地膜);另一种是黑地膜(透光率约10%)。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白地膜直接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④
5、北方农民夏季用黑地膜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土壤肥力 B.抑制杂草生长
C.保持土壤温度 D.扩大昼夜温差
绿色屋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某研究小组为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植被对绿色屋顶径流的调控效益而设计了实验装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实验中,排水孔出水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蒸发 D.地表径流
7、若在实验中增加植被覆盖率,则会出现的结果是( )
A.塑料桶中收集到的雨水更多 B.导流槽中径流峰值出现时刻提前
C.植被蒸腾损耗的水量会更少 D.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会放缓
8、绿色屋顶被广泛应用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城区的蒸腾量,降低空气湿度 B.吸烟滞尘,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C.减少城市地下径流,根除城市内涝 D.增大昼夜温差,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我国华北某山坡山峰海拔约2200m,山谷海拔约900m,局地环流显著。下图为某年冬季该山坡不同气象站点山谷风日变化示意图,风力大小与线段长度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山坡的朝向最接近( )
A.南 B.西 C.东 D.北
10、结合上述图表,以下内容正确的是( )
A.低海拔地区谷风强于山风 B.中海拔地区风速较大
C.中海拔地区谷风持续时间大于山风 D.高海拔地区山谷风风向近乎相反
11、下列有关海坨山局部环流分析内容正确的是( )
A.日出后,山谷风立即发生转换
B.夜晚,谷地辐射冷却降温快,出现逆温现象
C.正午,热力环流强度最大
D.白天,随短波辐射的变化,谷风先增强后减弱
丹霞梧桐是多年生落叶阔叶小乔木,主要生长在海拔180米左右、坡度超过60°、土壤较贫瘠、节理发育的广东丹霞山崖壁上。下图为丹霞梧桐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丹霞山自然带的基带是( )
A.热带季雨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山地针叶林带
13、丹霞梧桐落叶的主要原因( )
A.热量低 B.降水少 C.光照弱 D.风力强
下图为“渤海沿岸三个海洋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三个海洋站表层海水月平均盐度最低值可能出现在( )
A.4月 B.7月 C.8月 D.10月
15、与秦皇岛站相比,唐山三岛站表层水温年较差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入海径流较多 B.太阳辐射较强
C.冬季风力较大 D.海水深度较浅
兰萨罗特岛全年降雨稀少,十分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火山灰几乎覆盖了全岛,到处都是一望无际黑色土壤。然而这里却盛产葡萄,人们在山谷的地面和较低的斜坡,挖掘了大量的鱼鳞坑(坑宽3-4米,坑深1—1.5米,坑边用石块垒半圆形石墙),将单株葡萄种植在单个坑里,形成了著名的火山葡萄园。下图示意葡萄园里的鱼鳞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兰萨罗特岛土壤呈黑色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温高导致土壤呈焦黑色 B.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成土母质是黑色的火山岩 D.土壤发育时间较长
17、与平整的土地相比,采用鱼鳞坑种植葡萄主要是为了( )
A.增大昼夜温差 B.增加土壤肥力
C.便于葡萄采摘 D.收集坡面径流
图为“2010年前后我国各地区城镇人口增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2010年以后( )
A.广东省城镇人口增长最多 B.河南省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C.总体上沿海省市城镇人口增长放缓 D.内陆省区的城市化速度减慢
19、2010年前后我国各地城镇人口增长状况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沿海城市产业升级 B.城市经济发展滞缓
C.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D.逆城市化进程加快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密切相关。安顺花江大峡谷位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属干热河谷。河谷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变化显著。图示意当地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当地土壤有机碳表层聚集现象明显,主要是因为地表( )
A.淋溶作用较弱 B.人为干扰较少
C.生物类型多样 D.植被凋落物多
21、推测形成花江大峡谷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基岩 B.坡度 C.气温 D.降水
下图示意内蒙古高原中的一条“蛇曲”,“蛇曲”给我们展示了河流弯曲的温婉之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形成河曲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侧蚀 D.风力堆积
23、图中由甲至乙的地形剖面(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是下列的( )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俄罗斯人口分布图(单位:人km2)。
材料二 “圣图线”是俄罗斯的人口分界线。受自然环境、开发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俄罗斯“西欧洲密、东亚洲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将长期存在。研究2010-2017的人口数据发现,俄罗斯的人口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莫斯科州外围区域却成为俄罗斯人口减少最快的区域之一。
(1)简述俄罗斯的人口分布特征。
(2)分析俄罗斯“圣图线西南侧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原因。
(3)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目前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7月28日台风杜苏芮在福建沿海登陆并一路北上,受杜苏芮与新生台风卡努的影响,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连续降水达333~470毫米。
本次强降水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北京门头沟区和房山区造成了严重人员与财产损失。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地形与行政区图”。
(1)简述造成门头沟与房山两区特大洪涝灾害的水循环异常环节。
(2)结合水循环环节,分析造成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3)简析北京市防御特大洪涝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东北黑土是世界上肥力最高的土壤,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长期的开垦,黑土厚度由最初的80100厘米,减少到20~30厘米,黑土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养护黑土成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重中之重,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梨树模式”应运而生。“梨树模式”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左图示意我国黑土分布及梨树县位置。右图为梨树县气候资料统计图。
(1)描述梨树县主要乔木植被的特征。
(2)结合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平原成为全球四块黑土带之一的成因。
(3)分析“梨树模式”对黑土的养护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A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水源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山麓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形成绿洲,形成聚落,B正确。河流径流量小,无法发展水运,C错误。土壤是否肥沃对吐鲁番地区聚落影响小,D错误。故本题选B。
2、答案:D
解析:吐鲁番降水少,房屋平坦,A错误。吐鲁番多大风和风沙,门窗应比较矮小,B错误。吐鲁番地区气温低,为保暖防寒,墙体较厚,C错误。当地植被少,多土沙,土筑建筑便于就地取材,D正确。故本题选D。
3、答案:C
解析:该地区气候干旱,不易形成水灾,A错误。清真寺为伊斯兰教建筑,B错误。该气候干旱,只有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才有可能出现绿洲、耕地和聚落,C正确。由图可知葡萄种植面积大,农业发展以葡萄种植为主,D错误。故本题选C。
4、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由于白地膜属于高压膜,厚度只有0.03mm,其透光性好,地温高,容易与土壤粘着,适于北方地区。主要用于蔬菜、瓜类、棉花及其他多种作物。白地膜(无色透明地膜)透光性好,使地面气温升高,直接影响③地面辐射,使地面辐射增强,C正确。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覆盖黑色地膜跟土壤肥力无关,A错误。黑色地膜透光率仅10%,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可用于杂草多的地区,节省除草成本,B正确。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不易下传热量、抑制土壤增温,C错误。黑色地膜缩小了昼夜温差,D错误。
6、答案:B
解析:降水之后,水分不断下渗,当土壤中水分饱和之后,多余的水分会从排水孔流出,这部分水属于地下径流,B正确,不是降水、蒸发、地表径流,AC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植被覆盖率越大,被植被吸收的水分越多,从排水孔流出的水减少,塑料桶中收集到的雨水会更少,A错误。植被对降水有截留作用,植被覆盖率越大,截留作用越显著,下渗的雨水减少,且下渗作用滞后,会导致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放缓,且导流槽中径流峰值出现时刻滞后,B错误,D正确。植被覆盖率越大,植被蒸腾损耗的水量会更多,C错误。故选D。
8、答案:B
解析: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则会增加城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城区的蒸腾量,提高空气湿度,A错误。植被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B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减少城区的地表径流,增加城市地下径流,减少洪涝发生概率,但不会根除城市内涝,C错误。植被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B。
9、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山坡总体上白天的谷风以偏南风为主,夜晚的山风为偏北风为主,且海拔1289m处谷风(偏南风)强烈,山风(偏北风)较弱,故该山坡朝向南面,因此A对,排除BCD,故选A。
10、答案:A
解析:读图表,海拔1289m处谷风(偏南风)强烈,山风(偏北风)较弱,低海拔地区谷风强于山风,A对;该山坡不同海拔气象站点的风速一致(2m/s),B错;中海拔地区谷风持续时间小于山风,C错;高海拔地区山风以西北风为主,谷风以西南风为主,两者风向都以偏西风为主,不是近乎相反,D错。故选A。
11、答案:D
解析:读图为华北某年冬季某山坡不同气象站点山谷风日变化,冬季日出晚于6时,读图可见日出后,山谷风未立即发生转换,A错;夜晚使山坡降温较快,冷空气顺坡而下,使山谷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出现逆温现象,B错;此热力环流形成根本原因是山坡与山谷热力性质差异,热力环流强度最大时应为山风或谷风最强时,如图,并不是出现在正午,C错;谷风形成的根本原因白天山坡与山谷热力性质差异,而白天山坡与山谷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所以白天,随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山坡与山谷热力性质差异会变化,谷风变化规律为随太阳辐射先增强后减弱,D对。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丹霞山位于广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的基带为常绿阔叶林,B正确。热带季雨林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C错误;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针叶林气候区,D错误。故选B。
13、答案:A
解析:丹霞梧桐落叶主要应在秋季落叶,秋季随着气温降低,热量变差,植被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落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A正确。广东等地区秋季降水并不少,B错。光照不是导致植被落叶的主要因素,C错。如果风力强,植被多匍匐生长或树冠呈旗状,风力不是导致植被落叶的根本性因素,D错。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渤海湾海水盐度受地表径流影响较大,我国河流的主要汛期在夏秋季,我国雨带在7、8月份推移至华北地区,所以,渤海海水盐度最低值应该出现在8月份,排除ABD,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海水水温受气候、洋流、深度、等因素影响。结合图文资料,秦皇岛站与唐山三岛站附近无河流注入,排除A;两地纬度相差不大,太阳辐射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较小,排除B;秦皇岛站与唐山三岛站冬季风力大小并没有体现,排除C;图中秦皇岛站等深线较为密集,唐山三岛站等深线较为稀疏,证明秦皇岛海水较唐山海山深,因此唐山三岛站海水温度年较差大,D正确。故选D。
16、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兰萨罗特岛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分布多,黑色火山岩是土壤的成土母质,受其影响土壤呈黑色,故C正确。土壤颜色的深浅与腐殖质有关,腐殖质含量多时,土壤呈黑色。该地全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植被少,有机质来源少,温度高,有机质分解快,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故A、B排除。土壤发育时间不是土壤呈黑色的原因,故D排除。故选C。
17、答案:D
解析:由地理位置可知,该岛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北信风控制,沿岸寒流降温减湿,因此为热带沙漠气候。所以该区域种植葡萄的限制性条件是水分,葡萄园里的鱼鳞坑主要目的是收集水分。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城镇人口的发展情况。 A.读图可知,2010年后,河南省城镇人口增长最多,而不是广东省,故A错误;B.该图中是城镇人口增长情况,不是城市化速度,故B错误;C.读图可知,江苏、广东等沿海省市的城镇人口增长放缓,故C正确;D.内陆省区的城镇人口增长加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速度,故D错误;E.内陆省区的城镇人口增长加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速度,故E错误。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人口迁移的原因。读图可知,2010年前后沿海城市人口增长趋缓,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区城市产业升级,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迁移到中西部,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外迁减少。故A正确,BCD错误。
20、答案:D
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大峡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A错误;人类活动减少,会导致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多也有可能减少,B错误;生物类型多样不会使有机碳在土壤表层聚集,C错误;植被制落物主要集中在表层,且表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有利于测落物腐殖质积累,D正确。故选D。
21、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随海拔升高,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趋势是升高,原因是海拔升高,气温变低,蒸发变弱,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增加,有机碳补充多;另外气温变低,有机碳的分解速度变慢,C正确;海拔变化不会导致基岩和坡度发生明显变化,AB错误;海拔在较低海拔处随海拔上升,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强,有机碳减少,D错误。故选C。
2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河曲地貌形成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由于河流不断向两侧侵蚀形成,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3、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位于河曲处,甲位于河流弯曲的凹岸,以侵蚀为主,河床较陡,乙位于河流弯曲的凸岸,以堆积为主,河床较缓。据此可排除CD;同时内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约为1000—1200米左右,B正确,A错。故选B。
24、答案:(1)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西部稠密,东部稀疏;南部稠密,北部稀疏;西南侧人口密度大,东北侧人口密度小。
(2)自然原因:俄罗斯南部纬度低,气候较温暖;地形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原因: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体系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生产便利。
(3)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俄罗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发展水平较高;邻近海洋,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较少,地广人稀,因此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解析:(1)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主要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的角度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俄罗斯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在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人口较多,东部地区人口较少,南部地区人口较多,北部地区人口较少,所以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匀,总体来说,西南稠密,东北稀疏。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西南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气候较温暖;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西南侧开发时间较早,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相对发达;城市数量多,发展水平高,城市体系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便于开展生活生产;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工农业较为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3)分析人口合理容量是主要依据当地的资源、技术与对外开放程度等角度来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俄罗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能够容纳和养活的人口较多,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较高,浪费的资源较少;邻近海洋,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可以进口来自国外的资源,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较少,土地面积最大,地广人稀,因此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25、答案:(1)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异常增多。
(2)北京西部为山区,暖湿气流受地形强烈抬升,形成特大暴雨;上游山区汇水快,地表径流大增;下游平原排水慢,导致溢水成洪,双台风借助副高从低纬海洋输送大量的暖湿气流。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转移灾区人口;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确保灾区物资供给和应急自救能力。
解析:(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房山区和门头沟位于山脉南侧,在台风杜苏芮北上过程中,大量水汽被输送至该区域,在遇到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后,导致该地出现地形雨以并且降水时间长,最终导致该区域地表径流明显增多。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涝灾害可从来水和去水两个角度展开,由于北京西部为山区,台风杜苏芮携带的大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阻挡抬升之后,最终形成强烈的地形雨,导致短时间降水较多,且由于山区地表径流流速快,汇水速度快,最终导致汇聚至北京的径流量大增;河流下游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较慢,排水速度慢,由于该区域来水较快且多,去水慢,最终导致该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3)北京市防御特大洪涝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从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作答;政府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早发现灾情并及时转移灾区人口;政府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居民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确保灾区物资供给和应急自救能力;个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6、答案:(1)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叶片较为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垂直结构较为简单,分层较少。
(2)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量大;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慢;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3)秸秆还田为黑土补充大量有机质;秸秆覆盖、少耕可有效地防止水蚀和风蚀,减轻表层黑土流失;秸秆覆盖、少耕可以减少黑土水分蒸发,提高黑土蓄水和保墒能力;秸秆还田使黑土保水通气性能得到改善,肥力提高;少耕可少翻动土层,降低黑土透气条件和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减缓有机质分解速度,实现有机质积累;少耕可以减少对黑土结构破坏,提高黑土肥力。
解析:(1)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叶片较为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垂直结构较为简单,分层较少。
(2)温带季风气候,东北地区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量大;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对土壤养分的消耗慢;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3)秸秆还田为黑土补充大量有机质;秸秆覆盖、少耕可有效地防止水蚀和风蚀,减轻表层黑土流失;秸秆覆盖、少耕可以减少黑土水分蒸发,提高黑土蓄水和保墒能力;秸秆还田使黑土保水通气性能得到改善,肥力提高;少耕可少翻动土层,降低黑土透气条件和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减缓有机质分解速度,实现有机质积累;少耕可以减少对黑土结构破坏,提高黑土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