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单元素养综合训练
(2023·四川成都月考)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口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①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条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衍生出一系列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比如,医疗教育设施等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合理、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发展的不均衡、快速交通建设产生的局部噪声干扰等。鉴于此,将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定义为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政府政策和市场排斥的作用,某些区位(如居住小区)对城市绿地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和商业设施等具有较低的可获得性,以致在该区位生活的人感受到针对其群体的高度歧视,并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失落感。下图为郑州市部分区域的居住环境剥夺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4.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
B.人口城镇化速度过快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市劳动力不足
5.郑州市各项设施建设最完善的城区是( )
A.二七区
B.管城回族区
C.惠济区
D.金水区
6.对于管城回族区东部而言,应( )
A.限制人员通行
B.加强隔离墙建设
C.禁止工程建设
D.减少工业生产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中的绿地、公园、湿地等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下图为重庆雨水花园实景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路牙石缺口最直接的作用是( )
A.消除城市环境污染
B.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C.便于绿地中雨水及时排出
D.便于路面积水及时排入下沉绿地中
8.下列关于雨水花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汽输送速度加快
B.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
C.地下径流不断减少
D.水循环的周期逐渐变短
(2023·内蒙古通辽高一期末)阅读唐朝诗人王建的古诗作品《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据此完成9~10题。
9.诗句描述的是( )
①乡村 ②城镇 ③平原 ④山区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2023·湖南临澧月考)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浙江水乡乌镇、重庆过江索道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表述不属于地域文化的特性的是( )
A.区域性
B.相对稳定性
C.多样性
D.创新性
12.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有( )
①建筑风格 ②生活水平高低 ③宗教信仰 ④消费习惯 ⑤习俗 ⑥教育水平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3.“浙江水乡乌镇”与“重庆过江索道”反映出两地( )
A.地形地势不同
B.气候条件不同
C.植被状况不同
D.农作物熟制不同
(2023·四川宜宾月考)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村中建筑密集排布,沿溪流自上而下建设,水道互通,民居白墙黑瓦,房屋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下图为安徽宏村实景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对宏村聚落形态影响较大的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河流 ③地形 ④矿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马头墙”建筑景观独具特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政治
C.地域文化
D.经济水平
山西省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下图为乔家大院建筑景观。据此完成16~17题。
16.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
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
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17.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木雕中出现了火车,说明 ( )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
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读甲、乙两图,完成18~19题。
甲
乙
18.甲图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 )
A.非农业人口增加
B.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
C.城镇规模扩大
D.城镇等级提高
19.据乙图推断,该城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交通拥堵
C.城市内涝
D.住房紧张
20.(2023·陕西渭南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中各分区布局合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推断a、b、c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因城市发展需要,现欲在甲处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图中②③④三地中,哪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素养综合训练
1~3.1.C 2.A 3.B 第1题,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第2题,读史前某原始村落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居民点布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所以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第3题,图中区域①位于河流上游河谷地带,其聚落可能沿河分布,呈条带状。
4~6.4.B 5.D 6.B 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城市居住环境剥夺现象是城市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城镇化速度过快,导致基础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故选B。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州市金水区基本属于无剥夺型,即其各项设施和服务基本满足居民需求,表明其各项设施建设最完善。故选D。第6题,据图可知,管城回族区东部主要为噪声环境剥夺型,噪声主要是交通、建筑、工业生产导致的,限制人员通行、禁止工程建设、减少工业生产虽然会减少噪声,但是会影响该区经济发展及居民正常生活,不可取,所以A、C、D错误;加强隔离墙建设可以降低噪声对居民的影响,B正确。
7~8.7.D 8.B 第7题,结合材料分析,重庆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的具体表现,主要功能为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图中路牙石缺口连接了路面和绿地,其最直接的作用是便于路面积水及时排入下沉绿地中,而不是便于绿地的雨水及时排出,C错误,D正确;路牙石缺口不能消除城市环境污染,A错误;路牙石缺口不能直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B错误。故选D。第8题,结合材料分析,雨水花园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有助于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B正确;水汽输送主要通过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实现,雨水花园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A错误;雨水花园可以滞留雨水,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C错误;雨水花园不会使水循环的周期变短,D错误。故选B。
9~10.9.C 10.A 第9题,“板桥斜”说明地形崎岖,是山区,④正确,③错误;“鸡鸣”“浴蚕”等说明是乡村,①正确,②错误。故选C。第10题,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大,平地狭小且分散,因此村落规模小而分散(注意诗句中“一两家”),因此地形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A正确;诗中的信息不能反映出气候、土壤等是造成村落规模小而分散的主要影响因素,B、D错误;河流对聚落的影响中,为获取水源和依赖河流发展交通,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不能解释该地聚落小且分散的特征,C错误。故选A。
11~13.11.D 12.C 13.A 第11题,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以及相对稳定性。故选D。第12题,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地域文化包括城市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而生活水平高低、教育水平和消费习惯与地域文化无关。故选C。第13题,浙江乌镇与重庆的气候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差异不明显;植被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差异不大;两地农作物熟制均为一年两熟或者三熟;乌镇地处江南地区,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河汊纵横,形成特有的水乡特点,而重庆地势起伏大,多大江大河,河流成为交通的障碍,所以建有过江索道。因此,“浙江水乡乌镇”与“重庆过江索道”反映出两地地形地势不同。故选A。
14~15.14.B 15.C 第14题,据材料可知,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村中建筑密集排布,沿溪流自上而下建设,水道互通,因此对宏村聚落形态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河流和地形,②③正确。故选B。第15题,“马头墙”坡度较大,高低错落,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可以增加美感;“马头墙”较高且向外延伸,可起到遮阳的作用;村中建筑密集排布,“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因此,“马头墙”建筑景观独具特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域文化。故选C。
16~17.16.B 17.A 第16题,院门向东,应是朝向日出方向,A错误;正房高大,显示尊卑有序,B正确;屋檐倾斜是为了雨季排水,C错误;高墙深院,冬季可以防风,D错误。第17题,在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火车,说明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融合,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A正确。
18~19.18.C 19.C 第18题,由甲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Ⅱ,该地区的城镇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因此,甲图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扩大。故选C。第19题,由乙图可知,城镇化主要对降水量、径流量产生影响,城镇化使地表硬化面积、建筑面积增加,植被减少,地表水下渗减少,降水在短时间内无法下渗和排出,易造成城市内涝。故选C。
20.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区占地面积小,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该处交通便利,能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故a为商业区。居住区位于商业区外围,占地面积最广,故b为居住区。工业区位于城市的郊区,地价低,且须考虑环境因素,故c为工业区。第(2)题,钢铁厂布局要考虑原料、水源、动力、环境等诸多因素,布局时应尽量靠近煤铁等资源、水资源,远离城区,并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读风频图可知,该地最小风频位于西南和西北方向,甲地位于城区西南方向,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污染的空气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邻近铁矿,资源丰富,原料充足;甲地位于河流沿岸,靠近河流,水运便利,且有充足的水源。综上所述,甲处布局钢铁厂较合理。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绿化带应该布局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主要是为了减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读图可知,图示③地位于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且二者距离较近,应建设绿化带,减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污染,美化环境;②地远离城区,无设置绿化带的需求;④地位于文化区与居住区之间,无设置的需求。综上所述,③地最有必要建立绿化带。
答案 (1)a:商业区。理由:占地面积小,且位于市中心附近。b:居住区。理由: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c:工业区。理由: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及河流的下游地区,且靠近河流、公路,交通便捷。
(2)合理。甲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位于较小风频的上风向,污染的空气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且有充足的水源。
(3)③地。原因: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②地远离城区,④地位于居住区和文化区之间,二者没有必要建绿化带;③地位于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建设绿化带有利于减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