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件(共3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0 07: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编版)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高考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与探究
本节精练
【唯物史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 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 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 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 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 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隋 唐 宋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康熙:南书房 雍正:军机处
三公 三司 六卿
西周
分封制
废行省 设三司
省 — 府 — 县
中书省制


郡国制 推恩令
地方收权 文臣通判 分权
节度使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二、知识坐标
废宰相
权分六部 设内阁

郡县制

内外服 方国
省— 路— 府— 州— 县
道— 州— 县
州— 郡— 县
省— 府— 县
路— 府— 县
地方:
中央:
三公 九卿
郡— 县
行省等
中外朝
行省


国家政权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张帆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国家以秦朝为界限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这是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国家 政权性质和运行形式的不同,夏商周时期是王 国,自秦以后是帝国。
从王国到帝国,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漫长 的历史演变,在这一演变的过程中,支撑其演 变的动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演变的主 要内容就是国家管理权力的分配,体现为政治 制度的演变过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演变的轨迹,探究它的基本特征及其给 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启示。
新课导入
朝代 制度 轨迹
夏朝 王位世袭制,启继位 出现
商朝 内外服制 发展
西周 分封制和宗法制 完善
东周 春秋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瓦解
转型
战国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出现 萌新
材料1 天生民而立之 君,使司牧之,勿使失 性。有君而为之贰,使 师保之,勿使过度。是 故天子有公,诸侯有
卿……以相辅佐也。善 则赏之,过则匡之,患 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这段话的大意: 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不让民众
失去天性;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用古老的原始民主传 统,劝诫晋悼公要做一个好的国君。
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1:依据教材,梳理这一时期
三、知识梳理与探究
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 建立了世袭制王朝国家夏,禹就是夏朝的君主。
材料2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
谓小康。
—— 《礼记·礼运》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 贤 → 传 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
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特征之一
其亲,各子其子, 为 己……是
传贤
材料3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 囚尧,复堰塞(搪塞)丹朱(尧之子), 使不与父相见。
—— 《竹书纪年》
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 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荀子》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 “益(禹晚年培
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 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说明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久远古书文献相互矛盾难以考证
B.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场影响
D.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
B
对点训练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深化拓展
有学者指出,商代王位继承有两条
原则: 一是按照“子以母贵 ”的原 则, “把非正式配偶,即庶妃妾所 生的子排除在王位继承以外 ”;二 是“在有王位继承权的兄弟中,将 长子置于特殊的地位 ”。据此可知, 商代 C
A.宗法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
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材料3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 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 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 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商朝制度
1.中央: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
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2.地方: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
王畿四周是外服。
对点训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王
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 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 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
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诸 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 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积极影响: 1.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使周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民族的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消极影响: 1.层层分封,形成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2.诸侯有相对独立性, 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全国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
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 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 差别明显。这表明 C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对点训练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西周制度
分封制
材料4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
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
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
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 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宗法关系来统
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 “家君 ”,君
”,君父同伦, 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 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 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宗法制
宗法制: 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级贵族相对周天子 是小宗,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 于统治集团的团结和稳 定,巩固统治秩序。
(2019全国Ⅰ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
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
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西周制度
问题4: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对点训练
材料5 贵族们的衣食住行,车马舆服各 个方面都有清晰的规定。有以多为贵的。 如宗庙数量上,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上海单科)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 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 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 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 ”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A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西周制度
礼乐制
(1)目的: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稳定统治秩序。
(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 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神、
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 统治秩序的稳定。
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
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有以小为贵 。点如训饮练食上, “天子一
礼乐制
天下归心
政治制度 (
分封制
表)
归宗
家国一
西周为避免“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殷复兴,诸侯归之 ”的局面再次出现,
进行了“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 天下归心 ”的制度设计。西周的制度 设计
A. 削弱了诸侯势力
B. 蕴含着大一统思想
C. 实现了权力集中
D. 促进了周文化传播
A
维护工具
对点训练
深化拓展
天下 归周
血缘纽带
(里)
材料6 西周、春秋时期,氏族制残余犹 未完全泯灭,这一时期仍存在的原始民主 制遗存有: 一、臣僚对国君的辅贰制(以 卿佐辅佐君主),最高执政在君主行为失 度或社稷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可以以“ 师保 ”的身份行使驳议、立君、摄政的特 殊权力。二、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的 朝议制。三、国人参政制。当时政体虽以 贵族专制为主,但臣权、民权对君权依旧 可起到某种制约作用。
——摘编自徐鸿修《周代贵族专 制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四)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
传统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
自由民“ 国民 ”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
然有一定影响。
问题5:据材料6,结合所学,指出西周、
春秋时期国君权力在哪些方面受到限制?
臣僚的辅政权,议政方式,参政群体等
材料7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 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 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 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 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了富国强兵,纷 会制度改革。变 流,各国通过变 立起君主专制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
表现: 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
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产生。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
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 解体;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2023湖南)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 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A
问题6: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对点训练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五)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
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2)理论基础: 法家集权思想;
(3)政治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建立集权统治来保护其利益; (4)自然环境: 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
(5)前提条件: 秦的统一。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秦朝是正式形成期,但是早在春秋战国就已开始过渡转型。
(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
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 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 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 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专制主义 ”指国家政权的 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 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对点训练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确立 原因
C
从汉到元
明 清
秦 朝
(一)概念区分
注:
材料9 天下之事无小
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材料10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
的衣服称衮服,有12
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11 “朕为始皇帝
传之无穷。 ”
1.皇帝制度 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 一
秦朝建立后,有人对秦始皇说: “黄帝 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 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山自 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 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 其水德之瑞。 ”秦始皇于是更命河曰“ 德水 ”,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 … …,事统上法。秦始皇的应对举措,意 在
A. 宣扬君权至上思想 B. 扩大五行之说影响 C. 证明权力的合理性 D. 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C
对点训练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特点:
)中央
(一
u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 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 出“ 家天下 ”的特点。
u参政方式: 三公九卿
以“廷议 ”的方式讨论国
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 廷议 ”可以集思广益,减 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 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秦汉时设朝议制度, 遇军国大事及君王难 断之事,皇帝便会召 集群臣,商谈解决方 案,结果一般由宰相 领衔上奏,最终决断 权归皇帝所有。这一 制度反映了 D
A.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
2.三公九卿制
问题7:结合图片,理解皇权下的三公对九 。练
材料12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
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问题8: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郡县制的作用?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
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 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 ”之开端,主 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2023浙江)春秋战国时期, “天下共苦战
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 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 ”“天 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有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对点训练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郡县制
材料13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
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律》 材料14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 具知天下厄塞(注:阻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 者,以(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 司马迁《史记》
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 文书制度 问题9: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 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
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
为汉承秦制提供了重要
资料和价值;为后世社 会治理提供借鉴。
问题9:看漫画和材料,指出君臣关系演进的
历史趋势?
1. (天津卷)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
2.(2020浙江)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 官为宰相的记载。 一些官员以“参议朝
政 ”“参知政事 ”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 老重臣则以“平章事 ”或“ 同三品 ”等名 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 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
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 ”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材料15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 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 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 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 ”的 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
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 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 一坐群 站, ……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 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对点训练
(一)中央政治制度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西汉: 中外朝制度
东汉: 确立尚书台为新的
行政中枢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
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清朝: 设军机处
1.汉代—— 中外朝制
(1)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 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尚书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
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
【自学】梳理权力中枢的演变历程
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


《贞观政要》
(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
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 台,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 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
2.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 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 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
唐太宗时, 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 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作用:
①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 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材料16 “ 对尚点书训置 、右仆射,分
问题10: 据材料归纳三省六部的作用?
C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
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 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掌军政,长官由文官担任, 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
三司:专管财政。
材料18
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 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官地位与宰相相等。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 来由 “三司
宋代二府三司制有何特点?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
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 ……三司 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 兵非职事也。 ”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 枢机制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海南单科)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
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 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
多设机构,增加人数,
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 削弱,皇权加强。
问题1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指出
对点训练
3.宋代——二府三司制
材料19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 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 “统六官, 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 天子,理万机 ”。
—— 《元史》
(1)原因: 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
繁多;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 繁就简;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
内乱频繁。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
4.元代的中书一省制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
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
问题1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元朝实行
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设1(立全丞国相卷。)自明秦初始朱置元丞璋相严,禁不宦旋官踵读 亡识。字汉,、 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 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A
2.(全国卷)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 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 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
明 A.皇权渐趋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B B.君主集权加强 D.首辅权力失控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
5.明代——废宰相、设内阁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 相,宰相制度终结。
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 值守,是为“ 内阁 ”;内阁大学士备 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材料21 “ 自古三对公点论 练,六卿分职,不闻
材料23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 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 需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地近 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24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 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 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 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 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一)中央政治制度
6.清朝——军机处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 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 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 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 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 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政治制度
6.清朝——军机处
上 下 退
史料25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 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 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 重臣受内官压制, ……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 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 ” 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 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与中枢政要。 ……明宣 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各书“票
拟 ”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 ”。雍正时 期的军机处……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 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政治制度史》
隋至
1.总体趋势是相权逐渐消弱,君权
逐渐强化。
2.既实行宰相分权,又注重事权的
相对集中;
3.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
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 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机构;
4.宰相由实位转向虚位,如内阁大
学士假借有关名号以他官兼任,行 使宰相职权,反映了“宰相 ”权威 的下降。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归纳: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郡县制 : 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西汉景帝、 武帝后,诸侯国
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 ”变为一级行政 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军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道、州、县三级制 :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政治制度
问题13:据教材,梳理这一时期地方
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 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
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 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
元代)
①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②采取“犬牙交错 ”的原则
③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 一个省级行政区
消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 的地理环境,比较容易控制
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 历史传统等来确定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 一体化趋势较强
易产生割据势力
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政治制度
秦汉以来) 犬牙交错(
读图片,学历史
山川形便(
特点: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
变化的主因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
基本方法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
变迁的主线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
变化的特征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知识总结】
1.(2021湖南)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 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 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 .地方势力膨胀 B.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中央财政紧张 D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2.(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 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 议政务、同署文书, “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 要目的是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时期 中央
地方
先秦
秦朝
两汉
魏晋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26 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 遗产。 ……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 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该制度有 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 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 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意义: 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是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
变革;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地方分留 部分权力,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元代社会 和后世影响深远。
四、探究拓展
行省制
赖①,政从治大:禹有治利水于到多清民代族多统次一治国理家黄的河建,无不①集经中济了:大封量建的社人会力末物期力,,束这缚是社靠会生
材料27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 大积极统方的面性:质,其 、出消 极 方和。面 有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 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 、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农业对水利
成多民族、大


国家
、推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 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有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 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 世界的古代文明。
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 史发展的因素。
③思想文化: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 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 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
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 ②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
立、巩固和发展。 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 发展。
【历史理解】 认识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28 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 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
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
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
材料29 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
……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
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
——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
杀……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
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 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 凶暴。 ……
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
材料30
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
专制政体是既
一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一笔抹
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
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 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 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 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 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阅读史料,体会认识“中央集权制度”
四、本节精练
1.(2021湖南)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 ”后,商 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 “最长,仁孝
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2.(2021广东)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 “事无
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3.(2020浙江)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 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④六部直属皇帝 D. ①②③④
D
4.(2020浙江)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
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 ”从
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 ”的是 C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5.(2019浙江)有学者认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 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 B.增设“参知政事 ”
6.(2022湖南)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
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
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C.南书房地位提高
C.强化“外朝 ” D.实行察举制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