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09: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学习目标
1. 能通过思考与讨论,理解选择性阅读的阅读方法和批注方法。
2. 能通过梳理与整合,自主建构《经典常谈》的阅读框架。
3. 能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明确《经典常谈》名著导读课学习的核心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等。
了解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了解背景
《经典常谈》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
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
《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
内容概述
1.内容:是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2.目录: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
速记:四书五经说文解字,国策史记子赋诗文。
读书方法指导
选择性阅读
1.概念: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适用于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
2.方法: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如: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
(2)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需要的内容来阅读。
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
兴趣引领,串读经典。
阅读任务群
任务1:泛读《经典常谈》,概括各篇中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完成“‘经典’故事登记表”。
任务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完成包括经典形成过程、诸子简介、诗文发展的“‘经典’形成记”。
任务3:举办“《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讲述“‘经典’故事”和“‘经典’形成记”。
经典故事登记表
1.泛读《经典常谈》,概括各篇中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完成登记表。
序号 篇目 相关历史事件或故事
1 《说文解字》
2 《周易》
3 《尚书》
4 《诗经》
5 《三礼》
6 《春秋三传》
7 《四书》
经典故事登记表
1.泛读《经典常谈》,概括各篇中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完成登记表。
序号 篇目 相关历史事件或故事
8 《战国策》
9 《史记》《汉书》
10 《诸子》
11 《辞赋》
12 《诗》
13 《文》
经典故事登记表
1.泛读《经典常谈》,概括各篇中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完成登记表。
序号 篇目 相关历史事件或故事
1 《说文解字》 仓颉造字
2 《周易》 伏羲画卦
3 《尚书》 尧帝禅让虞舜,太康失邦,后羿代夏
4 《诗经》 召公勤政爱民,“生死契阔,与子偕老”
5 《三礼》 周公制礼
6 《春秋三传》 孔子作《春秋》
7 《四书》 孔子因材施教,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经典故事登记表
1.泛读《经典常谈》,概括各篇中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完成登记表。
序号 篇目 相关历史事件或故事
8 《战国策》 张仪“合纵”与苏秦“连横”
9 《史记》《汉书》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班固写《汉书》的波折
10 《诸子》 庄周梦蝶,塞翁失马,白马非马
11 《辞赋》 屈原创《楚辞》,洛阳纸贵
12 《诗》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13 《文》 “古文运动”、宋元话本、明代八股文
经典著作形成记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说明经典的形成过程、诸子简介或诗文发展。
示例1:汉字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经典著作形成记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说明经典的形成过程、诸子简介或诗文发展。
示例2:《诗经》的形成过程
周代设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采诗官”,他们摇着木铃铛到民间去采集诗歌,然后把采集来的诗歌汇集到朝廷的乐官那里,由乐官进行整理。天子为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常命朝廷官员以诗歌的形式进谏。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对政治进行讽谏或赞颂。孔子时代,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经典著作形成记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说明经典的形成过程、诸子简介或诗文发展。
示例3: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经典著作形成记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说明经典的形成过程、诸子简介或诗文发展。
示例4:诗歌的发展变化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3.在老师指导下,召开阅读交流会。
《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
1.在小组内部交流“任务一”和“任务二”;
2.小组内评选出“经典故事”和“经典形成记”代表各两名,代表小组参加班级交流活动。
3.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评价量表,选出学生评委,确定主持人,设计活动流程;
4.召开阅读交流会,对获胜小组和个人给予表彰。
前后勾连,比读经典。
阅读任务群
任务1:重读《〈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三章》,从中摘录体现两部经典不同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的语句,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任务2:再读《四书第七》和《诸子第十》,选择“四书”中任意一部经典写一段推荐阅读导语。
任务3:小组合作制作一张“诸子风采”小报。
1.重读《〈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三章》,体会语言和思想内涵。
比读经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语录体,语言简练,用意深远,词约意丰,具有哲思之美。
1.重读《〈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三章》,体会语言和思想内涵。
比读经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论辩体,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1.读《四书》和《诸子》,选择任意一部经典写一段推荐导语。
推荐经典
示例1:《论语》阅读推荐语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读《红楼梦》只能算半个中国人。我们来套用一下这句话,不读《论语》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论语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了,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影响至深!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它能让我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向内观照。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密码,是孔子留给我们打开圣贤大门的钥匙。
1.读《四书》和《诸子》,选择任意一部经典写一段推荐导语。
推荐经典
示例2:《大学》阅读推荐语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学》就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该书绵延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和历史情怀。阅读《大学》有益于青少年立德树人的教育,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诸子风采
3. 小组合作制作一张“诸子风采”小报。
诸子风采
3. 小组合作制作一张“诸子风采”小报。
诸子风采
3. 小组合作制作一张“诸子风采”小报。
聚焦单篇,精读经典。
阅读任务群
任务1:阅读《诗第十二》,小组合作绘制中国诗歌发展脉络图。
任务2:小组合作搜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结合《诗第十二》的内容,制作“古典诗歌名句汇集册”并阐述理由。
任务3:在中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喜爱的,以“我心中的偶像诗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1.阅读《诗第十二》,小组合作绘制中国诗歌发展脉络图。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图
1.阅读《诗第十二》,小组合作绘制中国诗歌发展脉络图。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图
示例1:《古典诗歌哲理名句汇集册》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哲理: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
哲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哲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
古典诗歌名句汇集册
2.小组合作搜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结合《诗第十二》的内容,制作“古典诗歌名句汇集册”并阐述理由。
示例2:《古典诗歌送别名句汇集册》
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
古典诗歌名句汇集册
2.小组合作搜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结合《诗第十二》的内容,制作“古典诗歌名句汇集册”并阐述理由。
示例3:《古典诗歌登高名句汇集册》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7.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
古典诗歌名句汇集册
2.小组合作搜集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结合《诗第十二》的内容,制作“古典诗歌名句汇集册”并阐述理由。
示例1:《我的偶像——李白》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诗坛泰斗,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在我心中,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白,他是我永远的偶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生活的点点滴滴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我心中的偶像诗人
3.在中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喜爱的,以“我心中的偶像诗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李白之所以成为我的偶像,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的诗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内容上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探索。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正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
李白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壮丽。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节描绘,比如《将进酒》中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热情和豪放。同时,他在诗歌中对自然的描绘也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庐山谣》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除了他的诗歌,李白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为人正直、豁达,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立的精神。他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仰。他的这种人格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自己理想的信念。
李白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的诗歌和人格魅力都吸引了我。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壮丽。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深深地敬佩。他是我永远的榜样,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目标。
我心中的偶像诗人
示例2:《我的偶像李清照》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正如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你。
——题记
遨游于宋代诗词的海洋,我惊喜的发现,有一位女子,她像严冬傲放的寒梅坚强不屈,又犹如迎春花般娇艳妩媚,她的每一句诗词读起来都妙不可言,而每一句又都是她生活的写照。她似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她就是我偶像李清照!
我心中的偶像诗人
3.在中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选择一个自己最为喜爱的,以“我心中的偶像诗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在我心中,她是不惧世俗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时,她正在船上与伙伴玩耍,谁知误入了荷花池。她活泼,快乐,又无所顾忌。她的悠闲又惬意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啊!
在我心中,她是英勇无畏的。那时她15岁,父亲李格非拿着朋友张耒写的《读中兴颂碑》:“闺女,给你看看什么叫诗,好好学着点。”李清照拿起来一看,觉得不太对劲:“如果不是唐玄宗荒唐误国,何用郭子仪中兴唐朝?为什么不追根溯源,寻找原因呢?”她提笔就对张叔叔的大作进行深刻批判。她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惧怕他人的眼光,真的令人敬佩。
在我心中,她又是多愁善感的。风雨落花,繁华的背后是萧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字美,情美,可背后却是颠沛流离。
我心中的偶像,“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不仅仅是一个寄情于诗,多愁善感的女诗人,还是屹立在北宋的一支红梅,傲然于世,也傲然挺立在我的心中。
我心中的偶像诗人
通过这组阅读任务群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学到《经典常谈》所蕴含的知识,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能够通过阅读,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进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同时掌握多种阅读名著的方式,提升阅读能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