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云南滇池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泥质红陶器上,留下了稻穗和稻壳的痕迹,甚至还留下了整粒稻壳。这可用于研究
A.农业文明的起源 B.氏族社会的形成
C.早期国家的发展 D.贫富分化的出现
2.有学者在描述战国时期一场变革时说道:“驱民‘农战’,‘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则打开平民阶层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缺口,废除贵族把持朝堂的‘世卿世禄’制。”这场变革是
A.共和行政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商鞅变法
3.秦汉以来儒家思想发生了嬗变,趋向于功利、皇权、等级、秩序,大大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这使得
A.皇权至上确立 B.儒学获得尊崇
C.等级社会出现 D.民众抛弃儒学
4.表1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
表1
出处 内容
《吴书 孙权传》 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晋书 孔愉传》 句章县(今宁波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
A.东晋时期吏治清明 B.南方水利设施完备
C.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5.四弦琵琶是源于伊朗的弦乐器,图1的四弦琵琶由
唐政府作为礼品赠予了访问中国的日本使节,该琵琶
可用于研究唐代
A.中外交流的状况
B.海外贸易的繁盛
C.手工技艺的成熟
D.民族交融的程度 图1
6.契丹从政权建立伊始就强烈认同于“中国”的心理和将中原王朝制度、文化与自身传统结合时的高度自信,造就了其民族政策中相对宽容的一面。辽朝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制度是
A.猛安谋克制 B.四等人制 C.女真进士科 D.南北面官制
7.盛行于明至清初的土司制度,较之前代的羁縻制已属历史的进步,但仍带有一定的割据性,也阻碍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为此雍正帝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宣政院 B.实施改土归流 C.设立理藩院 D.册封土司首领
8.英国作为海军强国兴起有赖于外贸,这大概使它与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之结果是道光二十二年中国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与城下之盟紧密相关的是
A.中国被迫接受了协定关税 B.增开苏州为通商口岸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
9.圆明园之火,烧掉了清朝统治者长期闭关而形成的自大心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把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付诸行动,开展求强求富的运动。这一运动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10.某学生研究某历史事件时,搜集了多种口述史料,包括《拳时北京教友致命》《拳祸记》《献县教区义勇列传》《庚子教会华人流血史》等。该事件为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11.1915-1918年间,只有少数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后,全国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出版刊物达到400多种。除此之外,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成立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团体。由此可知,1919年后马克思主义
A.广泛传播 B.理论体系已经成熟
C.成为主流 D.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2.“边界自毛部去春(1928年)自湖南与朱部会合重来以后,确定了建立罗霄山脉中段割据政权的决心。……于是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的割据。”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红军长征胜利 D.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13.与表2所列史实最相关的主题的是
表2
1933年 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1935年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激起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
1936年 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
A.局部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全面抗战 D.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4.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由此可知
A.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B.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C.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15.重庆谈判前,毛泽东对战后中国的形势和国共两党的地位及得失,作了认真精辟的分析,十分肯定地选择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代替了原来的抗战、团结、进步。由此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
A.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B.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16.周恩来曾说:“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现在对美帝如果不抵抗,一着输了,就会处处陷于被动……反之,如果给予打击让它陷入泥坑,敌人就无法再进攻中国。”与之紧密联系的事件是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越南战争
17.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设想在全国范围内,要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逐步把它纳入国家的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轨道。此后开展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8.图2为钱学森大学时代的一份考卷(部分),老师原本给满分,但卷子发下来后,钱学森却发现,一道答题中“Ns”漏写了一个“s”,他主动向老师报告了这个情况,老师扣掉了4分。由此反映出钱学森治学态度
A.勤奋善学
B.严谨细致
C.敢于创新
D.敬业守信 图2
19.这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的首次伟大实践,也是国际社会解决不同制度冲突矛盾的典范。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A.香港回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澳门回归 D.两岸“三通”实现
20.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最后走向开放、融合,是各地区、各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平台的中国方案是
A.联合国大会 B.《巴黎协定》
C.“一带一路”倡议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1.图3为一历史专著中某章节的目录,据此分析该章节讲授的内容为
A.古印度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希腊文化
D.古罗马文明 图3
22.从埃及的图画里可以看出,克里特的水手们在埃及和克里特之间进行着相当可观的商业,克里特的宗教则与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教有着许多的相同点。由此可知
A.古代埃及贸易发达 B.希腊艺术缺少创造性
C.古代文明存在交流 D.希腊宗教从属于亚洲
23.1130年,英王亨利一世给伦敦颁发的特许状规定:“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这表明伦敦
A.摆脱了专制王权 B.实现了民主制 C.确立了君主立宪 D.获得了自治权
24.它的崛起敲响了拜占庭帝国的丧钟,头戴方巾的土耳其人最终将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的首都。它是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5.班图人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当许多非洲土著居民还在以狩猎、采集为主时,他们已经农业和畜牧业并进。班图人最早培育的农业作物是
A.大麦、小麦 B.甜高粱、西瓜
C.水稻、芋头 D.玉米、马铃薯
26.在很长的时间内球形大地说只能是科学猜想和假定,而今天“地球”这个词已经确凿无疑。“地球”的确定得益于
A.迪亚士的航行 B.地图学家的绘制
C.新航路的开辟 D.丝绸之路的开通
27.疾病的肆虐导致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但这并没有成为美洲发展的瓶颈,欧洲人在非洲找到了解决之道。这一解决之道
A.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B.彻底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
C.导致了印度洋贸易的衰退 D.为机器大生产解决了劳动力
28.威廉·透纳是一位擅于捕捉时代气息的画家,图4是其代表性画作,题为《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铁路》。该画作最可能创作于
A.1735年
B.1844年
C.1909年
D.1945年
图4
29.这一原则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殖民地的干涉与扩张,对拉美独立后的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支持;但也潜伏着美国与欧洲列强争夺整个美洲控制权的斗争。这一原则是
A.大棒政策 B.门户开放政策
C.门罗宣言 D.金元外交
30.主张“联美”的人意识到不能幻想得到哪一国的真正援助,因为这次会议“英美日都在分赃的一方,中国却在被分的一方。”该会议最可能是
A.柏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开罗会议 D.华盛顿会议
31.列宁指出“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不高和组织性不强,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该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级手中。”此后俄国进行了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农业集体化
32.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在他的努力下,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他是
A.圣马丁 B.玻利瓦尔 C.桑地诺 D.甘地
33.《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做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这体现了联合国的
A.“全体一致”原则 B.“大国一致”原则
C.强权政治 D.公平公正
34.1961年,赫鲁晓夫在给肯尼迪的信中这样写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一致同意,这场危机不应该朝着一个‘沸点’发展,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寻求一个理智的解决方案。”信中反映的事件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35.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应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将原有固定资本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更新。198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的固定资本分别增长为3.09倍、10.09倍、5.65倍、3.81倍、3.18倍。由此可知
A.战后英国经济一蹶不振
B.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
C.自由放任主义普遍流行
D.日本经济发展超过美国
36.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西方国家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副作用,国家站在“中立”立场上调节社会利益分配,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表明战后西方国家
A.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B.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C.彻底变革生产关系 D.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7.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十”概括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十年,匈牙利用了十个月,民主德国用了十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十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十个小时”。由此可知
A.两大阵营对峙完全形成 B.东欧国家实现独立
C.美苏两极格局走向崩溃 D.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38.从1962年开始在不到40年之中,韩国政府提出“出口第一主义”“先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的策略,取得了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韩国
A.政府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B.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趋于完备 D.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9.在国际舞台上,新兴大国正在演化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力量,冲击着几个世纪以来统治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逐步形成“多个发展中心”。这表明
A.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B.霸权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新兴大国成为世界主导
40.普遍贫困是许多前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主要特征,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尽力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收入水平,消灭贫困。但只有少数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实现了目标。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
A.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B.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经济增长依赖于发达国家 D.社会内部贫富分化严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苏共二十大暴露出的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深刻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重新分析了当时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尝试。在经济发展方面,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政策方针;在文化建设上,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指南;此外,还对国内的社会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1957年春,毛泽东还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这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郭英菡《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我国所做探索的意义。(6分)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权宣言》(部分)
第一条 在权力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
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摘编自梅雪芹主编《世界近代史资料汇编》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人权宣言》否定旧制度的表现,指出其颁布的背景。(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权宣言》明确的原则及其颁布的影响。(6分)
2024年扬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试卷(二)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A D B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B C C D B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D D B C A B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B D B B C A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41.(10分)
(1)成就:发表《论十大关系》;召开中共八大,分析了主要矛盾,确立了正确的经济方针;明确“双百”方针;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4分)
(2)意义:《论十大关系》,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论述了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问题。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分)
42.(10分)
(1)表现:否定了专制王权;否定了等级制度。(2分)
背景:启蒙运动的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任2点得2分)
(2)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任2点得2分)
影响:宣告了法国旧封建王权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任2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