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
生物试题
分值:100分 时长:75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8小题,36分)
1、以下关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其合成的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B.线粒体含有呼吸酶,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蓝藻为原核细胞,在生态系统中做生产者,可进行光合作用
2、科学家利用细胞结构完全被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细胞色素C(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一种蛋白质)和dATP(三磷酸脱氧腺苷)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的效巢显著增加
B.据图判断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
C.有细胞色素C参与的细胞呼吸过程伴随着ATP的消耗
D.dATP与ATP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dATP特有腺嘌岭
3、“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比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没有核仁就不能形成核糖体,进而不能合成蛋白质
B.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有机物携带着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辅相成
C.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遗传信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的调控
D.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发明的“诱导分化疗法”联合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该病。维甲酸通过修饰融合基因 PMLRARa,使癌细胞重新分化“改邪归正”:三氧化二砷则可以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细胞发生部分分化并最终进入凋亡。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种白血病是早幼粒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B.这种白血病与早幼粒细胞产生新的基因有关
C.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均改变了癌细胞的 DNA 结构
D.“诱导分化疗法”将有效减少病人骨髓中积累的癌细胞
5、某自然生长条件下随机授粉的XY型性别决定植物,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有一对等位基因N和n,N基因控制叶片宽阔,n基因控制叶片狭长。该植物的某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雌雄植株各占50%,且狭长叶个体占12%,则有关该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花粉过程中,有等位基因N和n的分离现象
B.该种群中n基因频率为0.2
C.该种群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改变
D.阔叶雌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6、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越图,单、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X、Y代表激素名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Ⅰ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血糖进行夫氧呼吸产生CO2
B.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图I中A液增多
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与图中Y激素分泌有关
D.图Ⅱ中甲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能分泌激素,还能受激素调节
7、临床上常用以吗啡为代表的麻醉性镇痛药,吗啡通过激活感觉神经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致痛物质释放减少,最终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但具有成瘾性。科学家为研究新型镇痛药,设计了实验装置(图甲,电表I的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电表Ⅱ的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并建立了痛觉产生的神经通路模型(图丁)。科学家发现河豚毒素(TTX)可以特异性且快速阻断Na*通道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来镇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废增大
B.刺激P点,电表I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分别为图乙和图内
C.停用TTX后刺激P点,电表I指针偏转幅度变大,最大处Q点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X物质可代表吗啡,长期使用吗啡后突然停止,可能使得致痛物质释放量迅速增加
8、俗语讲“积懒成笨”,这可能与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引起突触结构的改度,形成抑制效应有关,部分机制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谷氨酸,需要消耗ATP
B.谷氨酸与去磷酸化的A受体结合后,Na+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兴奋
C.谷氨酸与B受体结合居,Ca +内流引起突触后膜上A受体减少
D.受体数量减少和结构的改变均可能导致抑制效应
9、针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它利用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部位(穴位),引发一系列生理调节作用。低强度电针通过刺激小鼠后肢“足三里”穴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胞外Ca +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属子中枢神经系统
B.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导致抗炎功能降低,使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D.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饼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腹部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2神经元
10、如图表示人动脉血压维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反射过程。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后续的反射过程,使人头晕甚至晕厥,即“衣领综合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节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脑干
B.“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所致
C.人表现“衣领综合征”时,兴奋保在神经组织中传导
D.以上过程说明神经调节的过程中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
②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衣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淋包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噬细胞
⑤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本起作用
⑥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⑦调查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可用抽样检测法
⑧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⑨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晌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12、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闷麦法”是把已经处于萌动状态的冬小麦种子装在罐中,在冬天的低温条件下储存40~50天,以便于春季播种时可以达到与秋播一样的效果。该方法运用了春化作用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闷麦”后种子中的脱落酸含量增加会促进细胞分裂
B.“闷麦”是为了去除种子中的乙烯
C.“闷麦”的目的是提高种子的呼吸速率
D.“闷麦”后种子中的赤霉素含量增加会促进种子萌发
1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 过程吸收的CO 总量与Y 、Y 、Y ……及Z过程释放的CO 总量相等
B.Z 、Z 、Z ……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 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 过程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14、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鲸落中发现了大量以鲸尸为食的动物还发现存在能利用硫化氢氧化产生的化学能为能量来源的硫化细菌。近年来全球的鲸落数目正在不断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鲸落形成后仍然存在群落演替现象
B.鲸落中的硫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
C.鲸落促进海洋上层有机物向中下层运输
D.流经鲸落的总能量是深海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15、信号分子在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I、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表示体液免疫过程,E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可产生抗体
B.若表示反射弧中的某部分,则E可表示神经递质,F表示受体蛋白
C.若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I代表胰岛A细胞
D.若表示水盐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则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
16、“窗前修竹霭如云,巧语春禽只听闻”是宋朝孙正平《春日岭南》中对岭南风光的描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修竹”和“春禽”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高低错落的修竹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
C.“春禽巧语”是通过物理信息调节种间关系和促进种群繁衍
D.能量在“修竹”和“春禽”之间是单向的,物质在“修竹”秘“春禽”之间是循环利用的
17、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I和Ⅱ为幼年期,Ⅲ和IV为成年期,V和VI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
C.甲、乙两地阴坡乔木的年龄结构构为增长型
D.该乔木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8、某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生产者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固定的值,单位是J/(cm 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太阳能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V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B.植食性动物摄取食物的过程存在种间信息传递
C.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
D.枯枝落叶层中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
二、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64分)
19、(10分)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当线粒体受损时,细胞通过清理受损的线粒体来维持细胞内的稳态。我国科研人员对此开展研究。
(1)线粒体中进行的代谢反应会生成大量ATP,这些ATP被用于细胞内多种 (选填“吸能”或“放能”)反应。
(2)科研人员推测受损线粒体可通过进入迁移体(细胞在迁移中形成的一种囊泡结构)而被释放到细胞外,即“线粒体胞吐”。为此,科研人员利用绿色荧光标记迁移体,红色荧光标记线粒体,用药物C处理细胞使线粒体受损,若观察到 ,则可初步验证上述推测。
(3)为研究受损线粒体进入迁移体的机制,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
①真核细胞内的 锚定并支撑着细胞器,与细胞器在细胞内的运输有关。
②为研究D蛋白和K蛋白在线粒体胞吐中的作用,对用红色荧光标记了线粒体的细胞进行相应操作,检测迁移体中的红色荧光,操作及结果如图1和2.图1结果表明,K蛋白 。图2结果表明, 。
(4)研究表明,正常线粒体内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形成线粒体膜电位,而受损线粒体的膜电位丧失或降低。科研人员构建了D蛋白基因敲除的细胞系,测定并计算经药物C处理的正常细胞和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的线粒体膜电位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D蛋白基因敲除细胞系线粒体膜电位的平均值升高的原因是 。
20、(11分)某脆性×仇色休绰合(一种智力低下综合征)家系,如图1所示。X染色体上F基因的某区域在在(CGG)n二按苷酩片段重复,正常基因(F)、前突变基因(F)和全突变基因(f)的相关兰异。加图﹖所示,研空发现,卵细胞形成过程中,F基因的(CGG)n重复次数会显著增加,而精子形成过程中则不会增加。
(1)据图判断,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 (显性/隐性)遗传病。
(2)下列关于该病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要表达F蛋白的个体,表现即为正常
B.含f基因的男性一定患病
C.脆性X综合征的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D.含一个f基因的女性可能患病
(3)图中I-1的基因型可能是 。
(4)下列图示中表示I-1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图(图中所示为性染色体)是
(5)已知I-2的基因型是XF+XF+,II-2为男孩,则I-2是否患病 。请判断并写出分析过程 。
21、(14分)剧烈运动时,人体大量出汗,同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需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相关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增加,出现应激性调节。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表格。
剧烈运动时人体的部分调节
信号分子 乳酸 ① 胰岛素、神经递质和血糖 神经递质及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
靶细胞(或作用物质) 缓冲物质② 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③ ④ 肾上腺皮质细胞
调节结果或意义 维持pH稳定 维持渗透压稳定 促进⑤,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增加醛固酮的分泌量,维持⑥含量平衡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 内分泌腺⑦,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2、(14分)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下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PIFs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
(1)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 作用。
(2)phyB存在非活化(Pr)和活化(Pf)两种乙烯(一)形式。正常光照环境下,R/ER-较高,phyB主要以 形式存在,其可进入细胞核,通过抑制PIFs与BZR1、ARF6的启动子结合,以调控其转录,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
(3)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轴伸长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 以适应“荫蔽胁迫”环境。据此分析,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产量(种子或果实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4)阳生植物受到周围植物遮蔽时,茎伸长速度加快,使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这种现象称为避阴反应,而阴生植物通常无此反应。研究发现,光敏色素使植物感知其他植物的遮阴。现有野生型和光敏色素B突变型(缺乏有功能的光敏色素B)拟南芥若干,利用这两种拟南芥验证光敏色素B使植物具有避阴反应,请补充表格中的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处理方式 ①正常光下(不遮阴) ④
实验 结果 野生型 ② ⑤茎明显伸长(避阴反应)
光敏色素B突变型 ③茎伸长不明显(无避阴反应) ⑥
23、(15分)在寻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因其独特的代谢类型而被寄予厚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了一个 ,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 。兔子等以草为食物,其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途径有 。
(2)为研究乔木丰富度与森林碳存储能力间的关系,我国科学家选取42种乔木,在一片约600亩的空地上设立了566个面积为1亩的样地,每个样地中随机种植植株数量相同,物种数目不同的乔木,连续5年测定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1和图2。研究人员尝试用下图来解释上述结果出现的部分原因。请选取下列合适的选项填在下图中相应的位置上,以使下图的逻辑自洽。
a.样地乔木丰富度水平高
b.各类资源利用更充分
c.不同生长周期的乔木搭配
d.喜阴与喜阳的乔木搭配
e.相对较高的乔木与相对较矮的乔木搭配
f.时间利用更充分
g.垂直空间利用更充分
h.水平空间利用更充分
i.树种间存在“优势互补”的效应
(3)森林中植被生物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准确,在布设样方时应该注意 (写出2点即可)。【、D【详解】A、真核细胞叶绿体光反应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A错误:B、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野,,
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C错误;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N③
可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D正确:故选D。州中数数刻物本
何变光非到
2、B【详解】A由图知在有ATP的情况下,随着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加,促细胞凋亡的效果增加,A错【】
误。B.据图判断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调亡,B正确。C.据题惫无法判断有细胞色素C参I从心
与的细胞呼吸过程伴是否随着ATP的消耗,C错误。人D.ATP与ATP在化学组成E的差异是ATP特有脱许
题愿这标浴一承木电
,网提零塘0折的弹如强,塘雄人血潮园
氧核糖,D错误。4
3、A【详解】A、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攀但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也能形减核糖体,A错误;B、家光合作用,
将光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有机物携带着能童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生态系统,产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直配
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B正确:C、神经学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生物体维持机一兵:品
体平衡的主要调节机制,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遗传信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的
品突稀西
调控,C正确:D、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4
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的稳定,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D正确。故选A,始等素篇水的台堂司
4、C【详解】A由题意和图分析可知是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故A正确。B时因为易位后产生了新甲一
的基因即融合基因,故B正确。C、三氧化士砷是引起癌蛋白的降解病没有改变癌细胞中DNA的结构,故增
C错误。D、“诱导分化疗法”最终使癌细胞变为正常或使癌变的凋亡,故能有效减少病大骨骼中积累的癌细本
胞,故D正确。故选C。
5、B【详解】A、由题意可知,基因N和n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雄性个体,,
的基因型为XY或XY,所以形成花粉过程中,没有等位基因N和的分离现象,'A错误,B、据题意可
同莺(
知,该植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且雌雄植株各占50%,那么雌雄中某基因频率与种群中该基因频率相等,份蘑(c
假定种群中基因频率为x,雌性个体中狭长叶个体占为x之,雄性个体中狭长叶个体比为因为种群中整
狭长叶个体占12%,因此可得等式22+x2=12%,解得x=1/5,即基因频率为1/5,B正确:C该植物种【】
群处于遗传平衡,随机授粉一代,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C错误:D阔叶雌株中(XX2.差关
1),能稳定遗传的占2/3,D错误。故选B。A白1见3册
管#风是数分台子且四基3月
6、A【详解】A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CO2,A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部
A组织液增多,B正确:C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是缺碘导致图Ⅱ中申状腺激素无法合成,导致③④是抑制作米元
用减弱,X、Y激素分泌过量而促进甲状腺代偿性肿大,C正确:D、图Ⅱ中下丘脑甲既是神经系统的部头
分,又能分祕激素,还能受激素调节,D正确。故选A。
7、D【详解】A、电表I两电极位于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侧,静息时,K+通过K+通道蛋白顺浓度梯度由细胞
)
内流向细胞外,者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K+外流速度减慢,则电表I的指针右偏幅度减小,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
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I、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电表I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
图乙基本相同,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与图丙不同,B错误;C、河豚毒素(TT)可以特异性且快速阻断Na
通道,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若停用TTX后刺激P点,N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电表
I指针偏转幅度变大,但指针偏转幅度最大处Q点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D、图丁中X物质
可代表吗啡,吗啡通过激活感觉神经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引起一系列反应,使致痛物质释放减少,最
终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长期使用吗啡后突然停止,会使得致痛物质释放量迅速增
加,D正确。故选D。
8、B【详解】A、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谷氨酸,该过程需要消耗ATP,A正
确:B、由图可知,磷酸化的A受体(A受体与磷酸基团结合的复合体)会产生Na内流的现象,导致突触
后膜产生兴奋,B错误;C、谷氨酸与B受体结合后,Ca2+内流一起细胞内PP2BPP1增加,PP2BPP1可以
促进磷酸化的A受体的内吞,从而使突触后膜上A受体减少,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大脑海马区突
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A受体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A受体被内吞,从而使谷氨酸的作用减弱,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