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专项复习:机械运动1
一、选择题
1.(2023八上·合江期中)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枯叶飘落
C.鲜花怒放
D.骏马奔腾
2.(2018八上·大庆月考)蹦极是一种极限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 D.跳台
3.(2023八上·昌黎期中)如图所示是摄影爱好者捕捉到的“乌鸦骑乘老鹰”的精彩画面,下列能描述图中两者相对静止的成语是( )
A.分道扬镳 B.背道而驰 C.并驾齐驱 D.各奔东西
4.(2023八上·青龙期中)在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m/s2
B.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长
C.物体在1秒钟内前进了3m,则这1秒钟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3m/s
D.以3m/s的平均速度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每秒钟一定前进3m
5.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6.(2023八上·房山期中)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的成绩平了110m栏的世界纪录。“12.91”是表示时间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时 B.分 C.秒 D.毫秒
7.(2023八上·鸡西期中)四位同学分别用一把分度值是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
A. B. C.25.81 D.
8.(2023八上·兴宾期中)下列数据中,与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最接近的是( )
A.70μm B.26cm C.7.5dm D.1.6m
9.(2023八上·富川期中)小聪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2.35cm、2.36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 cm C.2.35 cm D.2.61 cm
10.(2023八上·桂林期中)如图所示测量圆的直径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2023八上·香洲期中)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题图是餐厅里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选填“机器人”或“地面”);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12.(2023八上·龙马潭月考)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平均速度大约是30m /s,相当于 km /h。速度是一个反映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观众比较快慢的方法是 ,裁判在百米赛跑的终点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 。(选填“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
13.(2023八上·襄州期中)下表是简化的2018年北京南至上海虹桥G101次列车时刻表。G101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 km;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 km/h。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里程km/h
北京南 06:43 06:43 0
济南西 08:37 08:41 406
曲阜东 09:13 09:15 535
14.(2023八上·襄州期中)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 和分度值,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15.(2023八上·桂林期中)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L1=18.82c m、L2=18.83cm、L3=18.81cm、L4=18.805cm、L5=18.80cm。
⑴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⑵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⑶这本作业本长度是 cm。
三、实验探究题
16.为了锻炼阳阳同学的独立能力,今年五·一节,妈妈让她独自乘火车去合肥看望姥姥.
(1)她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阳阳看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阳阳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2)在行驶的列车上,阳阳同学看见邻座一位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________.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
(3)因为火车在开动时不断的颠簸,在开动的火车上写字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阳阳同学看到有人用皮带把写字板固定在手臂上,这样就能在写字板写上漂亮的字了,如图所示.你能帮她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
17.(2023八上·荔湾月考)楚阳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1)楚阳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v= m/s.
(2)楚阳还需要用 测量步行上学所需的 ,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用前面所列的符号表示).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 不变.
18.(2023八上·青龙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等工具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中需要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2)实验中可测得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路程,若通过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为2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3)若实验中上半路程AB、下半路程BC、全程AC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3,则三个速度从小到大的关系是 。
19.(2023八上·盘龙月考)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20.(2023八上·惠州期中) 正确使用刻度尺要注意:
(1)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 ,尺的位置要与物体平行;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并带上单位;
(3)进行多次测量求 以减小误差;
(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如图总长度是 。
四、计算题
21.(2019八上·蚌埠月考)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100m跑项目中,取得18s的成绩。求:
(1)小明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小明100m跑所用实际时间为多少秒?(已知声速为340m/s,人看到冒烟的时间忽略不计,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2.(2023八上·襄州期中)用激光测速仪测量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在激光从地球发射到月球后再反射回地球的过程中,所需时间为2.56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五、简答题
23.(2018八上·和平期中)马路宽为D,一辆长为l1、宽为d的汽车以速度v1在路中间匀速向前行驶,此时距车头s处有一辆长为l2的自行车要横穿马路,如图所示,则自行车为了安全通过马路,它行驶的速度应在什么范围?(温馨提示:推导计算过程中需要的物理量请提前设定)
六、科普阅读题
24.(2023八上·成都月考)“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
两个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竖直运动到位置,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
(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光源每隔闪亮一次,则从位置竖直下落到位置的过程中,甲球所用时间为 ,甲球所用时间 乙球所用时间,甲球的平均速度 乙球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七、综合题
25.(2023八上·六盘水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小区地下车库的一条道路,道路尽头及两侧均是建筑墙体,小刚在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想利用回声知识来测量这条路的长度,已知人能区别开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以上。小刚在道路起点使汽车鸣笛,经过后听到道路尽头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则:
(1)汽车鸣笛声的频率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2)若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汽车鸣笛后能区分出两侧墙体传回的声音吗?
(3)这条路的长度是多少?
(4)若鸣笛的同时,汽车以的速度向前运动,在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了多少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A.行星运转,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机械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枯叶飘落,有位置变化是,是机械运动,B不符合题意;
C.鲜花开放,没有位置变化,不是机械运动,C符合题意;
D.骏马奔腾,有位置变化,是机械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有位置变化,是机械运动。
2.【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地面相对于他自己越来越远,因此蹦极者选自己为参照物,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故A正确;
由“看到地面越来越远”知:研究对象是地面,一般不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故B错误;
若以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为参照物,则另一个蹦极者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C错误;
若以跳台为参照物,跳台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面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 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乌鸦和老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也是静止的。
A、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彼此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相对运动的,故A错误。
B、背道而驰原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彼此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相对运动的,故B错误。
C、并驾齐驱原指几匹马并排拉一辆车,一齐快跑,彼此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相对静止的,故C正确。
D、各奔东西指各自走各自的路,彼此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相对运动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为了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被选作为参考对照的物体叫参照物。被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则被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是运动了,如果距离没有变化,则被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是静止的。
4.【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m/s,故A错误;
B.根据s=v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长,而题目没有限制时间相同,故B错误;
C.物体在1秒钟内前进了3m,则这1秒钟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3m/s,故C正确;
D.以3m/s的平均速度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每秒钟内前进的距离可能大于3m,也可能小于3m,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速度的定义和单位判断;
B.根据s=vt判断;
C.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判断;
D.根据平均速度的意义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特点的理解,对于加速运动的物体,其前半程的平均速度要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m/s,因此选项A、B、D都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做加速运动的物体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其全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6.【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
【解析】【解答】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的成绩平了110m栏的世界纪录,即时间12.91s,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时间的国际单位为s,常用单位为h、min和ms,据此分析判断。
7.【答案】A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读取示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结果若以cm为单位,应有两位小数,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长度中,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8.【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理课本的长度,结合数据解答。
9.【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这个物体的长度为:。
故选A。
【分析】计算从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10.【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测量圆的直径首先要找到直径,图中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并和直尺垂直,两个直角边的距离即为圆的直径长度,故A正确;
B.图中三角板和地面夹住圆后,直角边和水平地面的距离等于圆的直径,但是因为刻度尺的0刻度线没有对准水平地面,故不能测出圆的直径,故B错误;
C.D.两图中都不能准确确定圆的直径,故CD错误。
【分析】测量圆的直径,首先要确定圆的直径,然后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刻度尺测量物体时,要让0刻度线或者一个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边,然后读出另一侧所对应的刻度。
11.【答案】机器人;运动;相对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机器人;
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确定研究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研究物体的参照物之间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研究物体的参照物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12.【答案】108;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时间比时间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30m/s=108km/h;百米赛跑时,观众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判断速度;裁判利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判断速度。
【分析】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利用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判断速度大小。
13.【答案】129;21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 s=535km-406km=129km。从北京南至曲阜东运行时间为t=2h30min=2.5h,路程为,所以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由表格读出允许路程和时间,有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关键不能把起点站和终点站搞错了。搞清楚出发时间和到站时间。
14.【答案】量程;3.10cm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图中刻度尺示数为3.10cm。
【分析】刻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15.【答案】1mm;L4(或18.805cm);18.8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长度测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题中数据可知,对应分度值为1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2)第四个数据 L4=18.805cm 不合理,只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计算平均值,去掉不合理的数据,四次数据的平均值为:。
【分析】(1)所测量数据的最后一位为估读数字,估读数字前一位对应的单位即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2)读数时,不是位数越多越准确,只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再往下估读没有意义;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16.【答案】(1)阳阳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2)B
(3)写字板与手固定后,车无论是否颠簸,手与写字板位置始终相对静止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答: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论就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阳阳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2)小孩别动是相对于座位来说的,所以这个参照物是小孩子的座位;
故答案为:B(3)写字板与手固定后,车无论是否颠簸,手与写字板位置始终相对静止。
【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17.【答案】(1)1.25
(2)秒表;时间t;s=vt;快慢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公式可求出速度为。
(2)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求路程的公式为s=vt。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的速度快慢保持不变。
【分析】(1)题中给出路程和时间,直接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速度大小。
(2)测出了速度大小,再用秒表测出时间,最后利用公式s=vt,就可以求出自家到学校的距离。
18.【答案】(1)刻度尺;停表;
(2)0.4
(3)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2)根据图片可知,AC的距离为s=80cm=0.8m,则AC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3)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不断增大,则小车的距离越靠下,则平均速度越大,因此: 。
【分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2)根据图片确定AC的距离,然后根据计算AC之间的平均速度;
(3)根据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变化规律解答。
19.【答案】(1)A;C;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4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
(2)DBEC
(3)A;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步骤如下: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2)则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DBEC。其中没有必要的步骤为测细铜丝的长度L,故选A。
铜丝的直径和L1除以铜丝的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不能用细铜丝的长度L,那么错误的步骤为C,应该修改为: 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4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 。
(3)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则测出的是铜丝直径和空隙的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会导致测出的直径数据发生变化,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产生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分析】(1)(2)根据缠绕法测铜丝直径的实验过程分析;
(3)根据长度测量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判断。
20.【答案】(1)边缘
(2)下一位
(3)平均值
(4)1mm;5.00cm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边缘,尺的位置要与物体平行;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带上单位;
(3)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那么分度值为:1cm÷10=0.1cm。则金属丝直径的和为;15.00cm-10.00cm=5.00cm。
【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
(2)根据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解答;
(3)根据减小误差的方法解答;
(4)刻度尺的分度值=大格长度÷中间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1.【答案】(1)解:小明的平均速度是
答:小明的平均速度是5.56m/s
(2)解:枪声传递时间为
小明所用实际时间为
答: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小明100m跑所用实际时间为18.29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2)根据路程和声速的比值计算声音的时间,计算实际时间。
22.【答案】3.84×108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
【分析】2.56s内光在地球和月球之间走了一个来回。
23.【答案】解:第一种情况,当汽车还没有到达时,自行车横穿马路,如图甲:汽车行驶的时间:t= ,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l2+ d+ D,自行车要在 之前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2> .
第二种情况,当汽车完全通过时,自行车才横穿马路,如图乙:汽车行驶的时间:t= ,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 D d,自行车要在 之后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2<
综上所述,自行车行驶速度的范围:v2> 或v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先根据t=计算汽车行驶的时间,然后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取值范围.注意本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汽车还没有到达时,自行车先穿过马路;另一种情况是汽车已经通过时,自行车再通过马路.
24.【答案】(1)匀速;变速
(2)0.1;大于;小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小球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距离,则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断增大,则小球乙做变速直线运动。
(2)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b的过程中,甲用的时间:0.02s×5=0.1s,乙所用的时间:0.02s×3=0.06s,即甲所用的时间大于乙的时间。两个小球通过的距离相等,根据可知,甲球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球的平均速度。
【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相同时间内小球通过距离大小,根据分析小球速度的变化;
(2)根据图片确定间隔数,然后乘以每个间隔对应的时间的对小球运动的总时间,最后根据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25.【答案】(1)小于;属于
(2)人耳能区别开回声和原声的最小距离为;
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故汽车鸣笛后不能区分出两侧墙体传回的声音;
(3)这条路的长度为;
(4)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则即,
代入数据可得,
解之得,
所以小刚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的距离.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①汽车鸣笛声的频率小于20000Hz,这样我们才能听到,然后进行避让;
②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影响人们的学习和休息,属于噪声。
【分析】(1)①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高于20000Hz和低于20Hz的声音,人类都听不到;
②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2) 人能区别开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以上 ,根据 计算出人能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最小距离,然与15m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回声测距的公式 计算这条路的长度。
(4)当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距离与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鸣笛时车到障碍物的距离的2倍,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出时间t3,最后根据s车=v车t3计算汽车运动的距离。
1 / 1人教版物理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专项复习:机械运动1
一、选择题
1.(2023八上·合江期中)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枯叶飘落
C.鲜花怒放
D.骏马奔腾
【答案】C
【知识点】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A.行星运转,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机械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枯叶飘落,有位置变化是,是机械运动,B不符合题意;
C.鲜花开放,没有位置变化,不是机械运动,C符合题意;
D.骏马奔腾,有位置变化,是机械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有位置变化,是机械运动。
2.(2018八上·大庆月考)蹦极是一种极限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 D.跳台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地面相对于他自己越来越远,因此蹦极者选自己为参照物,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故A正确;
由“看到地面越来越远”知:研究对象是地面,一般不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故B错误;
若以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为参照物,则另一个蹦极者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C错误;
若以跳台为参照物,跳台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面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2023八上·昌黎期中)如图所示是摄影爱好者捕捉到的“乌鸦骑乘老鹰”的精彩画面,下列能描述图中两者相对静止的成语是( )
A.分道扬镳 B.背道而驰 C.并驾齐驱 D.各奔东西
【答案】C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 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乌鸦和老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也是静止的。
A、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彼此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相对运动的,故A错误。
B、背道而驰原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彼此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相对运动的,故B错误。
C、并驾齐驱原指几匹马并排拉一辆车,一齐快跑,彼此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相对静止的,故C正确。
D、各奔东西指各自走各自的路,彼此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相对运动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为了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被选作为参考对照的物体叫参照物。被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则被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是运动了,如果距离没有变化,则被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是静止的。
4.(2023八上·青龙期中)在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m/s2
B.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长
C.物体在1秒钟内前进了3m,则这1秒钟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3m/s
D.以3m/s的平均速度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每秒钟一定前进3m
【答案】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m/s,故A错误;
B.根据s=v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长,而题目没有限制时间相同,故B错误;
C.物体在1秒钟内前进了3m,则这1秒钟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3m/s,故C正确;
D.以3m/s的平均速度作变速运动的物体,每秒钟内前进的距离可能大于3m,也可能小于3m,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速度的定义和单位判断;
B.根据s=vt判断;
C.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判断;
D.根据平均速度的意义判断。
5.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1.5m/s B.2m/s C.1m/s D.2.5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加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特点的理解,对于加速运动的物体,其前半程的平均速度要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的平均速度是:;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m/s,因此选项A、B、D都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做加速运动的物体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其全程的平均速度应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6.(2023八上·房山期中)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的成绩平了110m栏的世界纪录。“12.91”是表示时间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时 B.分 C.秒 D.毫秒
【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
【解析】【解答】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的成绩平了110m栏的世界纪录,即时间12.91s,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分析】时间的国际单位为s,常用单位为h、min和ms,据此分析判断。
7.(2023八上·鸡西期中)四位同学分别用一把分度值是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
A. B. C.25.81 D.
【答案】A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读取示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结果若以cm为单位,应有两位小数,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测量长度中,读取示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8.(2023八上·兴宾期中)下列数据中,与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最接近的是( )
A.70μm B.26cm C.7.5dm D.1.6m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理课本的长度,结合数据解答。
9.(2023八上·富川期中)小聪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2.35cm、2.36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 cm C.2.35 cm D.2.61 c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这个物体的长度为:。
故选A。
【分析】计算从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从而减小测量误差。
10.(2023八上·桂林期中)如图所示测量圆的直径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测量圆的直径首先要找到直径,图中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夹住圆并和直尺垂直,两个直角边的距离即为圆的直径长度,故A正确;
B.图中三角板和地面夹住圆后,直角边和水平地面的距离等于圆的直径,但是因为刻度尺的0刻度线没有对准水平地面,故不能测出圆的直径,故B错误;
C.D.两图中都不能准确确定圆的直径,故CD错误。
【分析】测量圆的直径,首先要确定圆的直径,然后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刻度尺测量物体时,要让0刻度线或者一个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边,然后读出另一侧所对应的刻度。
二、填空题
11.(2023八上·香洲期中)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题图是餐厅里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选填“机器人”或“地面”);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答案】机器人;运动;相对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机器人;
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确定研究的物体,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若研究物体的参照物之间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研究物体的参照物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12.(2023八上·龙马潭月考)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平均速度大约是30m /s,相当于 km /h。速度是一个反映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观众比较快慢的方法是 ,裁判在百米赛跑的终点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 。(选填“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
【答案】108;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时间比时间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30m/s=108km/h;百米赛跑时,观众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判断速度;裁判利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判断速度。
【分析】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利用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判断速度大小。
13.(2023八上·襄州期中)下表是简化的2018年北京南至上海虹桥G101次列车时刻表。G101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 km;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 km/h。
站名 到站时间 出发时间 里程km/h
北京南 06:43 06:43 0
济南西 08:37 08:41 406
曲阜东 09:13 09:15 535
【答案】129;21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表格数据可知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 s=535km-406km=129km。从北京南至曲阜东运行时间为t=2h30min=2.5h,路程为,所以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由表格读出允许路程和时间,有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关键不能把起点站和终点站搞错了。搞清楚出发时间和到站时间。
14.(2023八上·襄州期中)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 和分度值,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量程;3.10cm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图中刻度尺示数为3.10cm。
【分析】刻度值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15.(2023八上·桂林期中)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L1=18.82c m、L2=18.83cm、L3=18.81cm、L4=18.805cm、L5=18.80cm。
⑴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⑵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⑶这本作业本长度是 cm。
【答案】1mm;L4(或18.805cm);18.8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1)长度测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题中数据可知,对应分度值为1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2)第四个数据 L4=18.805cm 不合理,只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计算平均值,去掉不合理的数据,四次数据的平均值为:。
【分析】(1)所测量数据的最后一位为估读数字,估读数字前一位对应的单位即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2)读数时,不是位数越多越准确,只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再往下估读没有意义;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三、实验探究题
16.为了锻炼阳阳同学的独立能力,今年五·一节,妈妈让她独自乘火车去合肥看望姥姥.
(1)她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阳阳看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阳阳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2)在行驶的列车上,阳阳同学看见邻座一位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________.
A.铁路边的树木 B.小孩子的座位
C.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铁轨
(3)因为火车在开动时不断的颠簸,在开动的火车上写字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阳阳同学看到有人用皮带把写字板固定在手臂上,这样就能在写字板写上漂亮的字了,如图所示.你能帮她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
【答案】(1)阳阳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2)B
(3)写字板与手固定后,车无论是否颠簸,手与写字板位置始终相对静止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答: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论就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阳阳同学是以另一辆刚离站的列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所乘火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2)小孩别动是相对于座位来说的,所以这个参照物是小孩子的座位;
故答案为:B(3)写字板与手固定后,车无论是否颠簸,手与写字板位置始终相对静止。
【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17.(2023八上·荔湾月考)楚阳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1)楚阳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v= m/s.
(2)楚阳还需要用 测量步行上学所需的 ,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用前面所列的符号表示).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 不变.
【答案】(1)1.25
(2)秒表;时间t;s=vt;快慢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公式可求出速度为。
(2)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求路程的公式为s=vt。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的速度快慢保持不变。
【分析】(1)题中给出路程和时间,直接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速度大小。
(2)测出了速度大小,再用秒表测出时间,最后利用公式s=vt,就可以求出自家到学校的距离。
18.(2023八上·青龙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等工具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中需要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2)实验中可测得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的路程,若通过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为2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3)若实验中上半路程AB、下半路程BC、全程AC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3,则三个速度从小到大的关系是 。
【答案】(1)刻度尺;停表;
(2)0.4
(3)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v;
(2)根据图片可知,AC的距离为s=80cm=0.8m,则AC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3)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不断增大,则小车的距离越靠下,则平均速度越大,因此: 。
【分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2)根据图片确定AC的距离,然后根据计算AC之间的平均速度;
(3)根据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速度变化规律解答。
19.(2023八上·盘龙月考)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答案】(1)A;C;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4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
(2)DBEC
(3)A;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步骤如下: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2)则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DBEC。其中没有必要的步骤为测细铜丝的长度L,故选A。
铜丝的直径和L1除以铜丝的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不能用细铜丝的长度L,那么错误的步骤为C,应该修改为: 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4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 。
(3)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则测出的是铜丝直径和空隙的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会导致测出的直径数据发生变化,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产生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C不合题意。
故选AB。
【分析】(1)(2)根据缠绕法测铜丝直径的实验过程分析;
(3)根据长度测量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判断。
20.(2023八上·惠州期中) 正确使用刻度尺要注意:
(1)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 ,尺的位置要与物体平行;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并带上单位;
(3)进行多次测量求 以减小误差;
(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如图总长度是 。
【答案】(1)边缘
(2)下一位
(3)平均值
(4)1mm;5.00cm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边缘,尺的位置要与物体平行;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带上单位;
(3)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那么分度值为:1cm÷10=0.1cm。则金属丝直径的和为;15.00cm-10.00cm=5.00cm。
【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
(2)根据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解答;
(3)根据减小误差的方法解答;
(4)刻度尺的分度值=大格长度÷中间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四、计算题
21.(2019八上·蚌埠月考)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100m跑项目中,取得18s的成绩。求:
(1)小明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小明100m跑所用实际时间为多少秒?(已知声速为340m/s,人看到冒烟的时间忽略不计,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解:小明的平均速度是
答:小明的平均速度是5.56m/s
(2)解:枪声传递时间为
小明所用实际时间为
答:如果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小明100m跑所用实际时间为18.29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2)根据路程和声速的比值计算声音的时间,计算实际时间。
22.(2023八上·襄州期中)用激光测速仪测量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在激光从地球发射到月球后再反射回地球的过程中,所需时间为2.56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答案】3.84×108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
【分析】2.56s内光在地球和月球之间走了一个来回。
五、简答题
23.(2018八上·和平期中)马路宽为D,一辆长为l1、宽为d的汽车以速度v1在路中间匀速向前行驶,此时距车头s处有一辆长为l2的自行车要横穿马路,如图所示,则自行车为了安全通过马路,它行驶的速度应在什么范围?(温馨提示:推导计算过程中需要的物理量请提前设定)
【答案】解:第一种情况,当汽车还没有到达时,自行车横穿马路,如图甲:汽车行驶的时间:t= ,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l2+ d+ D,自行车要在 之前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2> .
第二种情况,当汽车完全通过时,自行车才横穿马路,如图乙:汽车行驶的时间:t= ,自行车要安全通过马路,行驶的距离是: D d,自行车要在 之后通过,所以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是:v2<
综上所述,自行车行驶速度的范围:v2> 或v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先根据t=计算汽车行驶的时间,然后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取值范围.注意本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汽车还没有到达时,自行车先穿过马路;另一种情况是汽车已经通过时,自行车再通过马路.
六、科普阅读题
24.(2023八上·成都月考)“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
两个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竖直运动到位置,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
(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光源每隔闪亮一次,则从位置竖直下落到位置的过程中,甲球所用时间为 ,甲球所用时间 乙球所用时间,甲球的平均速度 乙球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匀速;变速
(2)0.1;大于;小于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小球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距离,则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乙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断增大,则小球乙做变速直线运动。
(2)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b的过程中,甲用的时间:0.02s×5=0.1s,乙所用的时间:0.02s×3=0.06s,即甲所用的时间大于乙的时间。两个小球通过的距离相等,根据可知,甲球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球的平均速度。
【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相同时间内小球通过距离大小,根据分析小球速度的变化;
(2)根据图片确定间隔数,然后乘以每个间隔对应的时间的对小球运动的总时间,最后根据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七、综合题
25.(2023八上·六盘水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小区地下车库的一条道路,道路尽头及两侧均是建筑墙体,小刚在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想利用回声知识来测量这条路的长度,已知人能区别开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以上。小刚在道路起点使汽车鸣笛,经过后听到道路尽头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则:
(1)汽车鸣笛声的频率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2)若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汽车鸣笛后能区分出两侧墙体传回的声音吗?
(3)这条路的长度是多少?
(4)若鸣笛的同时,汽车以的速度向前运动,在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了多少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1)小于;属于
(2)人耳能区别开回声和原声的最小距离为;
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故汽车鸣笛后不能区分出两侧墙体传回的声音;
(3)这条路的长度为;
(4)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则即,
代入数据可得,
解之得,
所以小刚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的距离.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①汽车鸣笛声的频率小于20000Hz,这样我们才能听到,然后进行避让;
②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影响人们的学习和休息,属于噪声。
【分析】(1)①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高于20000Hz和低于20Hz的声音,人类都听不到;
②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2) 人能区别开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以上 ,根据 计算出人能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最小距离,然与15m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回声测距的公式 计算这条路的长度。
(4)当听到回声时,汽车行驶的距离与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鸣笛时车到障碍物的距离的2倍,据此列出方程计算出时间t3,最后根据s车=v车t3计算汽车运动的距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