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10:35: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蒹 葭 《诗经》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反复朗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语言特点。
3.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体会《诗经》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了解作品:《诗经》
《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特点,《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宫廷用于祭祀的乐歌。
文体知识: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1.学习诵读,理解诗意。
蒹葭(jiān jiā)
溯(sù)洄(huí)
萋萋(qī)
未晞(xī)
湄(méi) 跻(jī)坻(chí) 涘(sì)
沚(zhǐ)
读准字音
读出韵脚
感知文意
学会诵读
学会诵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准字音
读出韵脚
感知文意
学会诵读
学会诵读
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同桌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写在黑板上。
交流积累
蒹葭: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晞:晒干。
湄: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记一记
大片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在河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又漫长。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在小洲上。
河畔芦苇繁又密,清晨露滴仍有迹。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曲折又漫长。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在沙滩上。
读一读
2.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快速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快速默读全诗,思考: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2.诗歌每个小节的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三个诗节之间有什么联系?
4.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
1.诗歌内容。
整体感知
内容:诗歌描写主人公反复追寻“伊人”,“伊人”却可望而不可即。
诗节层次:
1.描写水边秋景:萧索凄迷;
2.点明诗歌主题:追寻伊人;
3.描绘追寻情状:可望不可即。
2.诗歌三个小节之间的联系。
整体感知
1.水边秋景:露水状态的变化(为霜、未晞、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也为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提供特定的背景,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
2.点明主题:追寻伊人,伊人所在方位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3.追寻情状: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道路的艰险、坎坷、曲折、漫长(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的深情执着,也暗示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3.诗歌情感
整体感知
情感:由爱慕、思念,到失落、惆怅,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
1.爱慕、思念: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主人公一直在苦苦追寻“伊人”,表现出强烈的爱慕与思念之情。
2.失落、惆怅:主人公克服艰难险阻上下追寻,“伊人”却踪迹飘忽,难以寻觅,可望而不可即,写出了主人公的失落、惆怅。
4.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伊人”形象?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整体感知
“伊人”形象
1.爱情说:“伊人”是意中人;
2.政治说:“伊人”是贤能之人;
3.理想说:“伊人”是人生理想。
启示: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3.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学习写法
(1)比兴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①以景起兴,描写水边秋景,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伤感。
②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衬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学习写法
(2)重章叠句: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般作用: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②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③形成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重章叠句
1.水边秋景:露水状态的变化(为霜、未晞、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也为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提供特定的背景,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
2.点明主题:追寻伊人,伊人所在方位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3.追寻情状: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道路的艰险、坎坷、曲折、漫长(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的深情执着,也暗示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学习写法
1.诵读体会,诗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的?
学习写法
(3)时空变化: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①时间:露水状态的变化(为霜、未晞、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②空间:伊人所在方位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品析诗句
提示:
可以从炼字、情感、手法、画面、意象等角度考虑,选择自己理解最深入的一句诗进行赏析。
注意表达要充分,格式要正确。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炼字角度
1.苍苍、萋萋、采采:形象地写出了水边芦苇的茂盛繁密,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运用叠词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2.宛:“好像、犹如、仿佛”的意思,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怅惘伤感之情。
3.跻:表现出盘曲的小路不断升高而难以攀登,蕴含着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品析诗句
任选角度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写法角度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起兴,描写水边秋景,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伤感。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衬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从上游到下游,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的深情执着,也暗示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品析诗句
主旨上:诗歌描写了主人公反复追寻“伊人”,“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惆怅之情。
课堂小结
写法上:1.比兴手法;
2.重章叠句。
试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何异同。
巩固练习
1.相同点:①都属于“国风”,即当时的民歌。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③在语言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④用词上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2.不同点: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与伤感之情。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课下仔细诵读《蒹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绘画、书法、配乐朗诵、微电影等,然后在班级交流。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