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人物对话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学问的态度是怎样求知的,并懂得“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学问的态度是怎样求知的。
难点:体会孙中山刻苦求知的态度,懂得“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出示孙中山先生的图片,请学生交流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
2.教师小结: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非常重视学习和思考。他曾经说过:“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是他在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时,鼓励同学们要大胆质疑、多问问题的一句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背(bèi)
笔画顺序:竖、横、提、撇、竖弯钩。
组词:背诵、背面、背负
造句:他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篇文章。
诵(sòng)
笔画顺序:点、横折提、横撇、点、横撇、竖钩。
组词:朗诵、背诵、歌颂
造句:她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首诗歌。
例(lì)
笔画顺序:撇、横、竖、撇、点、竖、横折、横。
组词:例子、示例、举例
造句: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
圈(quān)
笔画顺序:竖、横折、点、撇、横、横、撇、捺。
组词:圆圈、画圈、圈地
造句: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完美的圆圈。
段(duàn)
笔画顺序:撇、横、竖、横、撇折、点。
组词:段落、一段路、阶段
造句:这个段落很好地总结了文章的主题。
糊(hú)
笔画顺序:点、撇、横、竖、撇、点 、点 、竖 、横折钩 、竖 、横折 、横。
组词:模糊、糊涂、粘糊
造句:他的视力不好,看东西总是很模糊。
涂(tú)
笔画顺序:点 、撇 、横 、竖 、撇 、捺 、撇 、横折弯钩 。
组词:涂抹、涂鸦、涂改
造句:他在墙上随意涂抹,把原本干净的墙面弄脏了。
呆(dāi)
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竖钩。
组词:呆板、发呆、痴呆
造句:他坐在那里,一副呆若木鸡的样子。
戒(jiè)
笔画顺序:横折钩 、撇 。
组词:戒除、戒尺、戒严
造句:他决定戒除抽烟的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挨(āi)
笔画顺序:撇 、点 、点 、撇 、横 、竖 。
组词:挨着 (同“挨近” ) 。
楚(chǔ)
笔画顺序:横 、竖 、撇 、点 、横 、竖 、横 。
组词:楚国、楚辞、楚剧
造句:楚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2.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书写课后要求写的字,强调注意事项。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孙中山认真学习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相机指导朗读相关句子。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不愿意不求甚解地读书,而希望通过问老师来达到真正明白知识的目的。
(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引导学生体会孙中山当时的心情非常坚定,他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一定要求得明白。
(3)“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孙中山认真学习、用心记忆的刻苦精神。
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为什么孙中山壮着胆子问问题?老师对于他的问题持什么态度?等问题。
3.课文分段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时的一段经历。他按照惯例把书交给先生,并流利地背出了昨天所学的功课,这得到了先生的认可和点头赞许。然而,孙中山虽然能够背诵,却对书中的意思一无所知,这引发了他的困惑和思考。他意识到这样糊里糊涂地背诵并没有什么意义,于是鼓起勇气向先生询问所背内容的含义。
这段文字通过孙中山的疑惑和勇气展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求知欲。他不再满足于机械地背诵,而是主动寻求理解,这种态度显示了他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当时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即重视记忆而非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空间。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孙中山的疑惑和勇气,展现了他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教育方式的局限性。这种表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孙中山的内心世界和学习态度,同时也引发了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思考。
【第3自然段讲解】
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孙中山提出问题后,课堂上的反应。孙中山的问题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说明他的问题出乎大家意料,也暗示了当时的教育环境是机械背诵为主,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则进一步强调了问题的突然和严重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紧张、安静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一句通过描绘同学们的反应,进一步突出了孙中山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教育环境和课堂氛围的局限性。这种表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孙中山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精神,同时也引发了对教育环境和课堂氛围的深入思考。
【第4自然段讲解】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私塾先生的严厉和严肃。他手持戒尺,走到学生面前,语气严厉地询问孙中山是否会背诵昨天所学的功课。这种态度表明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容许有任何马虎或敷衍的态度。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教育方式的特点之一强调死记硬背而非理解。老师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课本内容,而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句话通过描述私塾先生的言行举止,展现了当时教育的特点和局限性。这种表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教育环境和课堂氛围,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思考和探讨。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孙中山能够流利地背诵课文。他不仅熟记书中的内容,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表现体现了孙中山在学习上的刻苦努力和卓越才华。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教育方式的特点之一强调死记硬背而非理解。老师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课本内容,而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现代教育方式和理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6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孙中山向先生提问后,先生的反应。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并解释道:“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这种表现体现了先生对孙中山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教育方式的特点之一强调死记硬背而非理解。老师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课本内容,而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现代教育方式和理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7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对课堂氛围的描述,表明先生讲解得非常详细,而且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这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也体现了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同时,这也表明了先生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他能够用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这句话通过描述课堂氛围和教育环境,强调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用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来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生。同时,也呼吁我们反思现代教育方式和理念,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8自然段讲解】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这句话表明了当时教育环境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对老师和权威的尊重。在私塾教育中,学生通常对老师和权威持有敬畏之心,不敢轻易挑战他们的权威或提出质疑。然而,孙中山却敢于向先生提问,这体现了他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精神。
同时,这也反映了孙中山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不仅认真听讲、背诵课文,还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态度是值得推崇的。我们应该反思现代教育方式和理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9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孙中山对提问的回应,他表示自己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即使挨打也值得。这种态度表明了他对学习的执着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孙中山的回答也反映了当时教育方式的特点之一强调死记硬背而非理解。老师只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课本内容,而不关心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现代教育方式和理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教师范读)
5.学生交流对“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理解,教育学生学习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四、总结: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孙中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孩子,而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他不满足于只是机械地背诵书中的内容,而是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勇敢地向先生提问。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其次,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孙中山的行为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应该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孙中山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表明他对于学习的困难和挑战有着正确的态度,不怕困难、不畏挑战。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五、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教师出示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畅所欲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谈体会和感受,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布置作业:积累本课学习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