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题(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达·芬奇的绘画就曾经涉及当时欧洲医学中较为先进的解剖学,他通过美术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了解剖学的认知;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火”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作者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热情参与文艺众创,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有关古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古画的讲法还有很多,像古画这样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样式还有很多。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节选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B.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
C.与西欧某些画家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用照片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D.“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它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代数几何为主,将观众个体的情绪可视化为几何图像,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科技对艺术的赋能。
B.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诸多创作,证明了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
C.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融”起来的方式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
D.“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可以理解为“动起来”的古画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B.航天工作者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用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
C.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长卷《冰嬉图》,借助三维动画,画上160组“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得以“复原”。
D.“果亲王”讲述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中的文房摆设、服饰妆容,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谈及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
4.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5.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谁在窗外徘徊
夏艳平
夜有些深了,世界慢慢静了下来。
童子介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准备起身回家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不,应该是感觉到窗外有响动。那响动,轻微,细碎,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但他还是感觉到了。
童子介装着仍在看文件,目光却折向了窗外。从明亮的灯光里看出去,窗外的世界一片朦胧。
童子介把两只耳朵竖了起来。
童子介断定,窗外有人。
童子介有了警觉。
童子介不能不警觉。他记起来,从他走进这间办公室的第一个晚上,窗外好像就有这响动。
水城是个复杂的地方,前任县委书记和县长,就是被人举报后落马的——有人将他们收受贿赂时的录像,直接寄给了上级纪委。
水城出现塌方式腐败后,上级把童子介从邻县调来担任县委书记。上任还不到半个月,就被人盯上了?
童子介轻轻地笑了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难道自己身上有了“缝”?
童子介并不怕人盯。他到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高高的围墙拆了,他要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自由进出。接着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楼,而且无论昼夜,只要他在办公室里,门就不会关着,窗帘也只是一个装饰,不会闭合的。
童子介知道,老百姓希望他这样,他也应该这样。为老百姓办事,还怕老百姓看到?
童子介缓缓地站起身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还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他是有意给窗外报信呢。可窗外并不买账,那响动连节奏都没变一下。童子介感觉,那人应该就在他窗外不远处,来回地踱着步。
“不对呀,他要是来监视我的,见我起身,早跑得没影儿了,哪会还有响动?莫非是来反映情况的?”童子介凝眸一想,觉得有这种可能。前任领导虽然落马了,但案子并没有完全了结,有些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审理中。自己初来乍到,别人可能还拿不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反映情况,又有些犹豫。
童子介缓缓地走出了办公室。
外面有淡淡的月光,但比室内还是暗了不少。童子介把眼睛微微地闭了一下,稍稍适应后才睁了眼往办公楼后面走去。
办公楼后面是一块开阔的草坪。草坪与办公楼之间,有一道约半人高、修剪得齐齐整整的绿化带。
童子介看到,从窗口处泄出来的灯光,漫过那道绿化带,落在了草坪上。这样,那块草坪上就有了一块长方形的金色瀑布。
童子介还看到,在那块金色瀑布的边缘,有一个人来回踱着步。他不由笑了起来,自己的感觉还真准呢。
那个人走得很有规律,走过一段就折转身子往回走,走过一段又折转身子往回走。他走的线路,与办公楼和绿化带平行,径长比他办公室的宽度稍长,大概五六米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人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
那个人走得很投入,童子介怕吓着了他,就站在办公楼的拐角处,轻轻咳嗽了一声。听到咳嗽声,那个人停住脚步,朝童子介这边看了一下,然后,缓缓地转过身,朝着另一端走去。
“请留步。”童子介赶紧喊了一声,那个人就停了下来。
童子介一惊,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老人。
童子介愣怔半天才说:“老人家,您有事吗?来,跟我进屋吧。”老人摇了摇头,说:“没事,睡不着,我随便走走。”
童子介说:“正好,我也睡不着,我陪您。”老人说:“那哪儿行啊?你明天还有事,不像我这个老头子。”童子介说:“没事,反正睡不着。”
童子介陪老人在草坪上慢慢走着。老人问童子介:“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有点儿怪,这夜半更深的,还在这里瞎转悠?”童子介说:“没事,老人多转转有好处。”童子介说完,听到老人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沉默过后,老人告诉童子介,他是刘清明的父亲。童子介又是一惊,刘清明就是水城刚落马的县委书记啊!
老人说,刘清明读书很聪明,中考考了个全校第一,上了县一中。一个农村孩子能上县一中,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他把刘清明送到学校后,就去深圳打工,他要为刘清明攒足上大学的学费。
三年后,老人把学费攒足了,可刘清明落榜了。刘清明母亲去世得早,他去打工后,刘清明没人管教,整天跟几个坏孩子搅在一起,打架斗殴,不好好学习。老人无奈,就辞工回家,陪着刘清明复读。这一年,老人时刻紧盯着刘清明。最后,刘清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
说到这里,老人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我真是糊涂啊!明知他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却不盯着他。我要是像他高中复读时那样,一直盯着他,兴许他就不会出事儿了。”
老人抬手擦了擦眼睛,接着说:“我知道,现在后悔也迟了,可每天夜里,我还是忍不住要来这里。我真的希望,屋子里面坐着的,是他。”
老人说话时,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夜有些深了,世界慢慢静了下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写出了童子介勤奋的工作精神。
B.童子介拆掉围墙,办公的时候不关门,都在向人们暗示自己坦坦荡荡,在任上一定会亲民务实。
C.童子介在拐角处轻轻咳嗽一声,既是想引起那位老人的注意,又不想因为突然打招呼而吓着他。
D.老人所说的刘清明上学时整天跟坏孩子搅在一起,预示着他成为领导者后将因贪腐而成为罪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外人小心翼翼而担心被发现的心态,也写出了童子介耳力之强、警惕性高。
B.老人对身份的交代,照应了前文所说的县委书记落马的内容;而对老人走路规律、所走线路的描述,照应了题目中的“在窗外徘徊”。
C.结尾时的“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透露出老人复杂的心理,同时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D.小说的故事情节极简单:童子介夜晚工作时听到窗外有响声,出来遇一老人并与之进行了对话。但它以小见大,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8.小说情节简单,却多设悬念,颇有引人入胜之功,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9.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本文是怎样表达这一主旨的?(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军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袁绍讨公孙瓒》)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指“……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
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察,亦可配合进攻。
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中的“蹙”字意思不同。
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瓒因听闻童谣中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筑丘建楼,以守代攻。
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赖援救,消极怠战。
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侦察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公孙瓒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译文:
(2)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译文: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①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②学凤凰。
【注】 ①本诗写于作者年轻时代。②伶伦: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森然”写一径翠竹郁郁葱葱,“四座凉”写翠竹遮挡了阳光,为下面的人留下清爽之阴。
B.次句写径旁之竹的阴影拖得很长,内容上暗示竹之高而且多,结构上与第一句形成了照应。
C.第三句写竹直而瘦,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第四句强调竹老而刚,表达了作者的赞许之意。
D.颈联将翠竹与蒿藜进行了对比:同样承受了雨露,但只有竹可以与松柏一样能够经霜凌寒。
16.从全诗看,尾联可谓画龙点睛之句,请对其作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写花朵虽美却无人欣赏,侧重写出了战乱造成了城郭残破、人烟稀少的悲惨境况。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 , ”的道理,是作者从唐庄宗先劳苦以成功、后享受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
(3)苏轼《赤壁赋》中“ ”,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描写音乐的高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时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把一朵朵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株小草……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空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 ① 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 ② 月色里……
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 ③ 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 ① ,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 ),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 ② ,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 ③ ,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牵牛花,你永远高挂在别人的肩上,开自己的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综合检测题(四)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可见,不是“天然”。B.“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错误,材料一中所说“添乱”是一种抽象化说法,有特殊含义,指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D.“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错误,材料二是说“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可见,它只是一种新的打开方式,并不能取代对原作的直接欣赏。故选C。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代数几何为主”错误,材料一是说“几何图形”,而据材料“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可知,代数几何只是互动设置作品受启发的图形。故选A。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论述科技与艺术(绘画)的关系。B.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突出科技与奥运的关系,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故选B。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可知,提及艺术创作对科学的帮助,以及艺术创作与科技的分歧。根据材料二“‘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以古画为例,“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可知,提及科技在艺术作品传播与欣赏中的作用。
答案:不同点:①材料一提及艺术创作对科学的帮助,以及艺术创作与科技的分歧;②材料二提及科技在艺术作品传播与欣赏中的作用。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如果认同“感受到的世界更美好”:结合材料一“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可知,科技使普通人以创作的方式感受世界。结合材料二“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可知,科技使观者的体验更丰富。结合材料二“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可知,科技能使观者同时体验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到世界多样的美,如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多种媒介的融合。
如果认同“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结合材料一“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可知,“情绪几何”将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艺术作品的呈现外感化,人的自主感悟力肤浅性退化。结合材料二“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作者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可知,科技赋能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欣赏,把观众带入其中的情境,感知能力增强的同时,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就会变得被动。结合材料二“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可知,使古画活起来的同时,人物对古画的讲解使观众自主感悟力的能力受到影响,科技对艺术的融合可能使观众的艺术感受纷繁杂乱。
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感受到的世界更美好”。①科技使普通人以创作的方式感受世界。比如“情绪几何”装置,让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参与者不仅能感受到,还能“看到”自己的情绪。②科技使观者的体验更丰富。比如科技使“古画”变得立体,“人在画中游”的欣赏方式带给观者多感官沉浸式的艺术体验。③科技能使观者同时体验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到世界多样的美,如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多种媒介的融合。
示例二:我认同“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①科技使得艺术作品的呈现外感化,人的自主感悟力肤浅性退化。如“情绪几何”,将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在数学、艺术、心理融合上是巨大的进步,但将由“心”去感受的情绪转移到用“眼睛”去看,这种外化在人们的感悟力上是一种退化。②科技作用于艺术作品的传播,观众的审美体验是被动的,感悟力的“自主性”退化。如“画游系列”使作品呈现的角度一致化、审美固定化,观众失掉了“卧游”古画时“各美其美”的个性审美自由。③科技作用于多种艺术形式或者媒介的融合,使观众的艺术感受纷繁杂乱,自主感悟力的“静悟”受到影响。如“此画怎讲”中人物对古画的讲解过于偏重故事性、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专业性。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预示着他成为领导者后将因贪腐而成为罪人”错误,刘清明后来在父亲的监督下成功考上了重点大学,说明缺少监督就可能走上歪路,领导干部需要人民的监督。故选D。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写出了窗外人小心翼翼而担心被发现的心态”错误,“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是童子介的主观感受,童子介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后,那人并没有走,还是来回踱着步,说明窗外人并没有小心翼翼担心被发现的心态。故选A。
答案:A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特点的能力。小说题目“谁在窗外徘徊”,设置了悬念,这是一个疑问句,到底是谁在徘徊?在谁的窗外徘徊?为何徘徊?以疑问引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小说开头“童子介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准备起身回家时,听到窗外有响动……童子介断定,窗外有人。童子介有了警觉”“上任还不到半个月,就被人盯上了”,写童子介很警觉,发觉窗外有人,猜疑有人盯上了自己,但不知是谁,不知身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情节发展部分,“童子介缓缓地站起身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还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他是有意给窗外报信呢。可窗外并不买账,那响动连节奏都没变一下”,童子介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后,那人并没有走还是来回踱着步,说明不是来监视他的,那是来干什么的?再一次强化了读者的好奇;“自己初来乍到,别人可能还拿不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反映情况,又有些犹豫”,写童子介又猜测有人是反映情况,使读者也增加了猜测。“那个人走得很有规律,走过一段就折转身子往回走,走过一段又折转身子往回走。他走的线路,与办公楼和绿化带平行,径长比他办公室的宽度稍长,大概五六米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人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反复描述那人的怪异行为,却迟迟不揭示那人是谁,进一步引发读者探究的欲望。
答案:①小说题目“谁在窗外徘徊”以疑问引发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②小说开头写童子介很警觉,发觉窗外有人,猜疑有人盯上了自己。再一次强化了读者的好奇。③情节发展部分写童子介又猜测有人是反映情况,使读者也增加了猜测。④反复描述那人的怪异行为,却迟迟不揭示那人是谁。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旨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以窗外的脚步声引出故事,童子介来当县委书记,发觉有人在窗外徘徊,疑似有人监督,“童子介并不怕人盯。他到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高高的围墙拆了,他要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自由进出。接着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楼,而且无论昼夜,只要他在办公室里,门就不会关着”“童子介知道,老百姓希望他这样,他也应该这样。为老百姓办事,还怕老百姓看到”,童子介内心坦荡,主动接受老百姓监督。通过介绍童子介的心理及具体做法表明,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就不怕有人盯的道理;随着情节的发展,交待老人徘徊的前因后果,“老人时刻紧盯着刘清明。最后,刘清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明知他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却不盯着他。我要是像他高中复读时那样,一直盯着他,兴许他就不会出事儿了”,老人没有监督好儿子,致使儿子贪腐落马,突出刘清明未被监督而走向贪腐的教训,表明领导者是应该被监督着的。在童子介和刘清明在水城为官的不同表现中表达了小说的主题,党员干部应廉洁自律,像童子介那样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无私无畏,坦荡为官做事,对得起党和人民,才能对得起家人。
答案:主旨:党员干部应廉洁自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才能对得起家人。
表达:①借对童子介的心理描写,揭示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就不怕有人盯的道理;②借对老人的语言描写,突出刘清明未被监督而走向贪腐的教训。
10.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坚守旷日”的意思是如果坚守一段时间,“或可使绍自退”的意思是也许可以使袁绍自行撤退,两者语意均完整,据此可确定应分别在“旷日”“自退”后断开。“若舍之而出”是与“坚守旷日”情况相反的假设,“后无镇重”是这个假设的结果,据此可在“出”后断开。
答案:D J O
11.解析:《谏逐客书》中的“赍”指“把东西送给人”,与文中“赍”的意思不同。
答案:D
12.解析:“童谣中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错误,童谣说的是“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并没有点明“唯有易县可以避世”,由“瓒自谓易地当之”可知,是公孙瓒自认为童谣中说的是易县。
答案:A
13.答案:(1)那些士大夫都自认为身居要职应当享受富贵,不知道感谢他人恩惠。
(2)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
14.解析:概括分析原因。由“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可以概括出军事策略方面的原因: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由“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可以概括出对人态度方面的原因:不体恤将士,使人心离散。由“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可以概括出具体作战方面的原因:密信被截,计划失败。
答案: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使人心离散;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
【参考译文】
兴平二年。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志向气概更加强盛,倚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失而忘却别人的善行,就算是极小的仇怨(睚眦)也一定要报复。对名望在他之上的有德的士大夫(衣冠善士),他一定会用律法陷害,对才能优秀(材秀)的人,一定会压制使其处于困窘的境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都自认为身居要职应当享受富贵,不知道感谢他人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到处侵凌百姓,百姓怨恨他们。
在此之前,有童谣说:“燕国南疆(南垂),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公孙瓒自认为易县就是童谣中所说的地方,于是迁移军队镇守易县,环城挖掘十道壕沟,在沟里筑起高大土丘(京),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楼。有人问他原因,公孙瓒说:“兵法上说,百尺高楼不可进攻。现在我的各个军营有几十重瞭望高台,储存粮食三百万斛,吃完这些粮食,足以等到天下局势发生变化了。”
建安三年冬季十二月,袁绍接连多年攻击公孙瓒都不能取胜,于是写信告诉公孙瓒,想和他消除仇怨(释憾)互相联合。公孙瓒不予理睬,反而加强守御戒备。在此之前,公孙瓒的别将有被敌人包围了的,公孙瓒不去援救,还说:“救了这一个人,以后会使其他将领都依赖(恃)援救,不肯努力奋战。”等到袁绍前来进攻时,公孙瓒所辖之地南境的一些别营中,(将士们)估计自己坚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没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的军队直抵易县城门,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的诸位统帅求援,想亲自率领善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出奔西山,集结黑山的兵众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关靖劝谏说:“现在您的将军士兵没有不怀着离散之心的,之所以还能坚守,是因为顾念住在这里的家中老小,并且依赖将军在此主持大局。如果坚守一段时间,也许可以使袁绍自行撤退,如果舍弃大家出城,后方就没有具有权威的人物了,易京的陷落,便随即到来了。”公孙瓒这才停止了行动。袁绍逐渐加强攻击,公孙瓒的部众日益窘迫。
四年春季三月,黑山统帅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兵众分三路援救公孙瓒,军队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携带书信告诉公孙续,让他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点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作战。袁绍的侦察兵(候)截获了这封书信,袁绍便派兵按约定时间点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战,袁绍布设的伏兵袭击了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坚守。袁绍命令挖地道,一直凿到城楼下,于是点火烧毁楼中木柱,城楼就倒塌了。公孙瓒估量自己必定不能存活,便勒死他的姊妹、妻子儿女,然后纵火自焚。关靖叹息说:“先前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突围,未必不能成功。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骑马冲入袁绍军队中而死。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说法错误。“人怜直节生来瘦”是描写竹子生来就挺劲有节,这是对竹子品格的赞颂,“怜”在此有喜爱之意,而非怜悯。故选C。
答案:C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本诗的尾联“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的意思是:欲将竹管送给伶伦制成乐器,以奏凤鸣之音。这里运用伶伦学凤凰鸣叫的典故,表明竹子只有在伶伦的手中才能成就其最大的效用。此处作者以竹子自喻,指出自己正直有气节,也有非常的才干,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如今只是缺少伶伦一样的人物来赏识提拔。这一联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自信刚强的决心,也表达了渴望被赏识任用愿望。而“烦君惜取根株在”一句也隐含要珍惜人才,不要让贤才埋没,而应让其发挥真实才干之意。
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要珍惜竹子、物尽其用之意,隐含要珍惜人才、让其发挥真实才干之意。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如竹子般正直、不畏艰难的士人,渴望被赏识任用。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逸豫、舞、幽壑、瘦。
答案:(1)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舞幽壑之潜蛟 老鱼跳波瘦蛟舞
18.解析:①处语境形容月光隐约朦胧的意境,应填“缥缥缈缈”。缥缥缈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②处语境形容故乡的月色,应填“如诗如画”。如诗如画:形容风景美丽。③处语境强调众多,应填“成群结伙”。成群结伙:众多人物聚集在一起。
答案:缥缥缈缈 如诗如画 成群结伙
1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排比修辞看,“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朵朵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句式对称,节奏鲜明,同时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句意看,修饰语用“一缕缕”“厚甸甸”“一朵朵”“鲜润润”“一声声”“热乎乎”,能够调动各种感官,在句意上更加突出乡情的细腻与温馨,有人间烟火气。从用词看,连续使用“缕缕”“甸甸”“朵朵”“润润”“声声”“乎乎”等叠词,且用数量词和形容词加以修饰,有音乐美,音韵和谐,很有节奏感,同时也有画面感,让人似乎闻其香,让乡情有温度,可触可感。
答案:运用排比,将“情思”“吻”“问候”分开来写,前面分别用“一缕缕”“厚甸甸”“一朵朵”“鲜润润”“一声声”“热乎乎”加以修饰,不仅句式对称,节奏鲜明;使用叠词,音韵和谐,也能强调突出乡情之重之浓之细腻,增强亲切感。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我……,它……”中途易辙,改换了主语,改为“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二是“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搭配不当,改为“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答案: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由第一段空前部分只是谈中国画,空后谈“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可知,应该有“中国画”与前文衔接,排除A、D。由“因为”一词,可见要强调结果,故要填“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排除C。故选B。
答案:B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能力。文段主要意思是说中国画的本质是文人化。第一空,这里作段首语,是一个总结句,由后文“便很快成为主流”及“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中“便”“很快”强调时间短,故可填“文人画兴起不久”。第二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对应“在绘画之中”,此处应填“在绘画之外”。第三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前句是说西方的写作人作画,后面应说中国的文人作画的情况,据此应填“中国的文人作画”。
答案:文人画兴起不久 在绘画之外 中国的文人作画
23.【审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性质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牵牛花意象是我们熟悉的,要全面、准确地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才能正确立意。牵牛花虽然花茎很细,很不起眼,但是它善于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缠绕在一切可攀爬的物体上,无论风吹雨打,都不会示弱。只知道向上,最终开出自己艳丽的花朵。从肯定的角度看,牵牛花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由此联想开去,人生在世,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匡衡凿壁借光,得到了知识的滋润,步入了学问的殿堂。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站到巨人的肩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善于凭借是人生的智慧。从否定的角度看,牵牛花依附于其他,缺乏独立性,由物及人,我们不要有依赖性,而应独立天地间,保持精神与人格的独立。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善假于物方能成功。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牵牛花之所以在高处开出鲜艳的花是因为它善假于其它物的力量。接着列举诸葛亮草船借箭、沃森和克里克、荀子《劝学》的例子分别论证善假于物是取得成功的秘诀、善假于物是取得成功的阶梯、善假于物是取得成功的明灯,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善假于物是明灯照亮我们曲折坎坷、沟壑纵横的路,善假于物是秘诀、是阶梯、是力量,它铺垫了通往人生最高峰的路。
【参考立意】
1.善假于物,方可远足。
2.拥他人助,铸辉煌梦。
3.外力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4.克服依赖,独立生活。
5.好风凭借力。
6.立巨人肩上,舞出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