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整体认知
学 习 目 标 目标1:能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原因;能简析佛道儒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目标2:能梳理魏晋以后的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史实与特点;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
目标3:能概括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能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重点 分析儒佛道的冲突与走向融合的原因、感受三国至隋唐文化的魅力与世界影响力
难点 分析儒佛道的冲突与走向融合的原因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自主预学
互动学习
整体认知
预学任务1:阅读课本,陈述佛道儒三教地位变化相关史实。
参考答案: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自主预学
互动学习
整体认知
预学任务2:阅读课本,梳理文学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成就,完成下表。
表一:文学
名家名著 特点
魏晋南北朝
唐代 李白、杜甫的唐诗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崇尚老庄的玄学,逃避现实政治斗争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自主预学
互动学习
整体认知
预学任务2:阅读课本,梳理文学艺术与科技领域的成就,完成下表。
表二:艺术
名家名著 特点
书法
绘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王羲之《兰亭集序》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
以形写神,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佛教气息浓厚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自主预学
互动学习
整体认知
表三:科技
成就 地位
数学
--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
医学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地理学
--
其他 天文学上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建筑上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
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目标1
能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原因;并能简析佛道儒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任务一:研读史料后,能结合课本对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概述。
史料:
当时佛法之所以盛行,《南史》记载:“郡下佛寺500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尚有一积极的正因,则由其时中国实有不少第一流人物具有一种诚心求法、宏济时艰之热忱是也。其品德学养尤著者,如道安、如法显、如竺道生……故使佛教光辉,得以照耀千古。若仅谓佛讲出世,与一时名士清谈气味相投;而社会民众,亦以身丁茶毒,佛讲未来,堪资慰藉;并出家可以逃役,即获现实福益。
——整理自钱穆《国史大纲》等
讨论: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原因与影响。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讨论: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原因与影响。
答案示例:
原因:
(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2)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
(3)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
影响:
(1)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2)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任务一:阅读唐代关于“三教讲论”的史料,能对当时这种现象进行评述。
史料:
唐朝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讲论,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撰",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讲论的目的是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讨论:阅读史料及课本,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简评。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讨论:阅读史料及课本,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简评。
答案示例:
简评:唐朝时三教讲论长期延续,体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时代特征;由官方组织、皇帝主持和官员参与,有利于三教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和融合,避免了冲突,推动了古代中国不同流派思想和不同阶层文化之间的融合,有利于思想文化的进步和文化的下移;为三教合归儒培育了思想土壤。
(示例仅供参考)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目标3
能概括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能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任务:从历史遗留窥探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用相关史实对该时期中外交流进行阐述。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史 料 摘 要 出处
史料一 波斯绘画艺术对敦煌石窟壁画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联珠纹边饰壁画之一:第397窟初唐西壁龛沿画联珠纹边饰等 敦煌石窟壁画
史料二 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 鳌沈崩巨岸,龙斗出遥空。学得中华语,将归谁与同。 唐·顾非熊《送朴处士归新罗》
史料三 “唐朝有轻薄士流出刺一郡,郡人集其歌乐百戏以迓之。至有吞刀吐火、吹竹按丝、走圆跳索、歌喉舞腰。” 摘自《太平广记》
史料四 课本第46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纲要·上》
讨论: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唐代相关史实进行解释。
(要求:写出观点,史论结合。)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讨论: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唐代相关史实进行解释。
(要求:写出观点,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主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交融发展。
解释:唐朝是当时世界头等强国,思想的裂变与解放、社会开放的环境、丝绸之路的兴盛以及中外僧侣的努力无一不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唐与周边邻国的经济、文化往来和贸易活动十分频繁,唐朝对外经济交流的对象主要是西域、中亚、印度、南海及渤海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日本还多次派遣遣唐使积极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唐朝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对外贸易,双方交易品的种类繁多,输入品以马匹、毛皮、香料、药材、禽兽、木棉、布匹和其他奢侈品为主,输出品以丝织品、瓷器、茶叶、铜器、铁器、土特产品和杂货为主。当时的中外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亚洲与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学习检测
知识归纳
互动学习
自主预学
思维建构
学生独立完成主干知识的网络结构化梳理,加强知识的体系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