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30.诗词五首迢迢牵牛星第一首文学常识了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作者无从查考。但应该不是一个人。后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将抒情、议论、写景融为一体,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全诗借神话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所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写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惨境遇,抒发因爱情受挫而痛苦忧伤的心情。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内容了解:(虽)隔一条清清的银河,(但他们)只能含情注视对方而不能用话语交流.(抒情) (看着)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写景)(织女)举起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札的穿梭纺织。(想象中织女的痛苦生活)(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从早到晚也织不出一段布来,眼泪零落如雨.(想象中织女的痛苦生活) 银河水看起来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议论)遥远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明亮形容手指细长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布帛落相隔多少清澈、晶莹的样子隔含情凝视的样子品味叠字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写星辰的光辉(亮)纤纤:写双手的形状(美)札札:写织机的声音(忙)盈盈:写水流的形态(清)脉脉:写人物的神态(情)情中景 景中情相思 怨别《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思考 这首诗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不但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借神话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所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写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惨境遇,抒发因爱情受挫而痛苦忧伤的心情。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第二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是继屈原后,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其独特风貌的诗人。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著有《李白全集》,有诗近千首。 了解李白: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品读(长江)远远地渡出荆门山,来跟着我游览楚国大地。(白天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消失尽尽,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野,依旧滔滔不绝。(晚上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观天空)运气簇拥而至,就像海上结成了座座楼阁,美妙绝伦。(我)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这家乡的水啊,陪伴(我)远行万里。渡 远 荆 门 外,来 从 楚 国 游。山 随 平 野 尽, 江 入 大 荒 流。月 下 飞 天 镜, 云 生 结 海 楼。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交代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伴随广阔无边的原野。 比喻明月。 即蜃楼,海上形成的一种幻景。 爱平坦广阔的原野消失依旧绘景叙事船过荆门所见-山水(远景)变换视角,描写眼前-月云(近景)由景及情,留恋故乡。抒情云彩兴起乘船远行讨论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
怎样的一幅境界,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此句描写了一幅长江出峡图,高山在原野的尽头,长江从那里出来,流入一望无际的平原。这正是作者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写照,表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2、诗人是如何巧妙地表达爱恋故乡的情感的? 明确:作者在最后两句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写故乡山水送诗人乘舟远游,巧妙表达了诗人爱恋故乡的真情实感。3、对于本诗中“送别”情绪你是怎样理解呢? 明确:此诗与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李白从 “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方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中的“送别”应该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4、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出四川过荆门山的沿途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春 望杜甫第三首了解杜甫: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襄阳(今湖南巩县)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他的诗各体兼备,佳作甚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其诗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他也被称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践踏得破败不堪。因为战乱,诗人被迫只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写诗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都虽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花儿就想痛苦流泪,听到鸟鸣反而心惊胆寒。战火连连不断,一直到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所见所感所盼所思寄情于物触景生情心念家人充溢离情翘首望景低头沉思感时恨别,忧国思家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探讨1、诗题“春望”“望”的是什么?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2、你是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 本联是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花儿,也禁不住悲伤溅泪,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抒惊心。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3、如何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无处不表现出诗人忧国思家之情。诗人看到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想到连连不断的战争,怎能不产生忧国忧民之情。但作者并未直接陈述,而是用“白头搔更短”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 所以,本诗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作者简介解题: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羌:qiāng你掌握了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写出风和雪有何特点?
品读探讨: 北风在地面打着卷儿,坚韧的白草都被吹折了。前一句通过:”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 通过“折”字写出狂暴肆虐的情态。后一句通过“即”字写出了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心情。所以这两句诗写出了风大雪早的特点。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呢? 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树梨花顿时盛开。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品读探讨: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气氛? 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4、“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品读探讨: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设想一下此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惆怅的感情。已经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了,雪地上只留下马蹄足迹。我们何时能再想见?我何时才能归京呢?(自由发挥想象能展现惆怅心情即可)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的环境背景的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西江月
第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了解作者品读:西 江 月
辛 弃 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坦然幽静(反衬)陶醉丰收(侧面)骤雨气象(衬托)焦急欣喜(烘托)半夜里,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一阵微风吹来,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惹得蝉儿嘶鸣。在醉人的稻花香中,只听见一阵阵蛙鸣,好像在交谈今年的丰收。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现出来了村月夜图 喜悦意境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探讨: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作者先从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埋下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此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明确: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它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3、如何欣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探讨:明确: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地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真是妙趣横生。4、这首词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和下片“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时怎样的的感受?明确:闲适、喜悦。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收前景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