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分层检测案1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基础强化题组】(学业水平三)
1.下列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积极影响的是( )
A.森林的大量砍伐
B.海洋鱼类的过度捕捞
C.随意排放工业废水
D.合理利用土地
2.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源分布不均
B.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C.资源利用
D.人口膨胀并集中
4.下列措施不能减少酸雨危害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B.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
C.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D.限制一氧化氮的排放
5.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酸雨形成,以下不属于酸雨危害的是( )
A.土壤肥力下降 B.水体的富营养化
C.植物易染病害 D.损害建筑物
6.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臭氧的减少将导致( )
A.农作物产量增加
B.人体免疫功能减退
C.人类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D.各地普降酸雨
7.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CO2排放
D.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8.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B.②
C.③D.④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小
B.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
C.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D.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
10.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在生态系统中,碳主要以_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碳以________形式存在。
(2)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者的是________。
(3)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A的________过程。A、B、C通过________过程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
(4)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请说出两项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应用题组】(学业水平四)
11.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图中四个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
A.新疆B.西藏
C.山西D.河南
12.一般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如图为研究时段内我国部分地区人均GDP增长率相对值和生态足迹增长率相对值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地区整体人均GDP低于西部地区
B.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
C.新疆处在非常不利的发展状态中
D.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增长率是负值
13.关于CO2排放,我国有明确的减排要求,提出努力争取尽早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与吸收相等)的目标。如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可知,推行植树种草的举措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C.曲线段5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流动的主要形式是CO2
14.(不定项选择)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1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 下图为“某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支系统组成的。
(2)说明该国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
(3)据图指出该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
【素养养成练】
16.如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________________战略。
课后分层检测案12
1.解析:森林的大量砍伐、海洋鱼类的过度捕捞、随意排放工业废水会造成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保护没有积极意义;合理利用土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对生物圈有积极影响。
答案:D
2.解析:“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产出比农田低,故其生态足迹要大于农田,C正确;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产量,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答案:B
3.解析: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B符合题意。
答案:B
4.解析: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污水排放主要污染水源如江河、湖泊,对大气影响较小,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答案:C
5.解析: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使土壤肥力下降,与题意不符,A错误;酸雨会污染水体,不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与题意相符,B正确;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使植物易染病害,与题意不符,C错误;酸雨会腐蚀建筑物,与题意不符,D错误。
答案:B
6.解析:臭氧的减少将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A错误;臭氧的减少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B正确;臭氧的减少会使人类遭受到短波辐射的伤害,C错误;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向空气中排放酸性物质导致的,与臭氧的减少无关,D错误。
答案:B
7.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A错误;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也可通过化能合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C正确;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D正确。
答案:A
8.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由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国家中,③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最高。
答案:C
9.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错误;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消耗的能源更多,会增大生态足迹,B正确;人口负增长时,会出现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C正确;人口增长过快会增加环境压力,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D正确。
答案:A
10.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据图可知,A可利用光能,故为生产者,B捕食A,故为消费者;A和B均有箭头指向C,故C为分解者。(3)A为生产者,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A的光合作用;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过程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大力植树种草,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答案:(1)二氧化碳 有机物 (2)B C (3)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4)全球性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力植树种草
11.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西藏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其余的三个地区都是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因此题图中四个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西藏。
答案:B
12.解析:图中只反映了人均GDP增长率,并没有体现人均GDP,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也最大,B错误;新疆是题图地区中人均GDP增长率最低的地区,生态足迹增长率较大,经济发展缓慢,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较大,C正确;大多数地区的生态足迹增长率都为正值,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增长率应是正值,D错误。
答案:C
13.解析:曲线段2和3中,随着植物登陆、出现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多,使CO2浓度下降,表明我国推行植树种草的举措,有利于缓解CO2浓度升高状况,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A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会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B正确;曲线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大气中CO2浓度升高,C正确;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而生物群落内碳流动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错误。
答案:D
14.解析: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明显下降,B错误。
答案:ACD
15.答案:(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该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人口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3)碳足迹。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16.解析: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的消费活动又将废弃物输出给环境,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答案:(1)物质和能量 (2)废弃物 (3)环境 (4)反馈 (5)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6)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做好国土整治 可持续发展课后分层检测案1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基础强化题组】(学业水平三)
1.以下哪项不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
A.森林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
C.生物进化 D.生物入侵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3.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下列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湿地能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B.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
C.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
D.草地中某种不知名的昆虫
4.甘草、五灵脂可用作药材,橡胶树可提取橡胶,人们受响尾蛇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启发研制出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这些都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以上都正确
5.当前,有不少专家认为:“华南虎在自然界已不存在可自我延续与恢复能力,人工繁育华南虎进行野化训练和放归自然,促进其种群复壮,是拯救华南虎的必然途径”。为此,我市于2008年在韶关市国家森林公园里建立了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用以保护华南虎。请你判断该措施属于( )
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D.法制教育和管理
6.龙血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南、海南等地的观赏树种,其树脂可加工成一种名贵的中药。随着人们对龙血树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破坏,龙血树已被列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龙血树对人类具有直接价值
B.人类活动是造成龙血树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
C.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龙血树的基因进行保护
D.建立龙血树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类对龙血树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7.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水力可以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工业CO2的产生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8.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9.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获得的福利。给人类带来福利的生态系统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资本”。自从地球上人口膨胀之后,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重要意义缺乏认知,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对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的评价,成为目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资本”,这份“自然资本”不仅包括不需要人类活动就已经存在于自然系统中的产品,还包括我们常说的________的价值。
(2)下图是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状态、压力及其相应的关系的示意图。
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高,则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相对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______等。
(3)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某村原本因为土壤盐碱化而致贫,后来利用盐碱地大面积种植耐盐的芦苇、盐角草和碱蓬等重要工业原料而脱贫,从研究能量流动意义的角度分析,这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应用题组】(学业水平四)
10.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11.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下列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资
12.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同建成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曾被评为中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A.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B.对今后的生物科学研究具有直接价值
C.其建立可以完全阻止野生生物的灭绝
D.由于是人工建立的,因此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价值
13.(不定项选择)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叙述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B.雾霾天气影响物种生育的温度、光照、p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C.将作物秸秆当燃料燃烧,加快了物质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D.“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4.(不定项选择)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15.近年来,由袁隆平率领的“海水稻”科研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县栟茶方凌垦区进行试产。“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专家表示这创下了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海水稻因为其耐盐碱的神奇特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海水稻(海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具有抗盐碱、抗病虫害、耐脊薄、耐淹等优势。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海水稻最先由农学家陈日胜发现并选育,但最初海水稻单株产量低。在陈日胜研究的基础上,袁隆平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海水稻的产量。该育种方法遵循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生长在正常和高盐条件下的海稻86和常规水稻品种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有大量的基因在两个品种间的表达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海水稻使“沧海(沿海滩涂)变良田”,从而改善土壤条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3)种植海水稻后该地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请简述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水稻和普通水稻属于同一物种。请推测由普通水稻到海水稻是否发生了生物进化?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养成练】
16.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形增长,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______,群落发生______演替。
(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
方法: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
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分层检测案13
1.解析:森林面积减少使生物栖息环境减少,使生物多样性减少,A不符合题意;环境污染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生物进化不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C符合题意;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解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外来物种入侵会使本地物种在种间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B错误;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说明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间接价值主要指生态功能,而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D错误。
答案:C
3.解析:B项蝉蜕作为药物,属于直接价值;C项芦苇作为原材料,属于直接价值;D项不知名的昆虫,不确定其具体用途,属于潜在价值。
答案:A
4.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直接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价值、文学艺术创作、旅游观赏等。该题体现的是药用价值、工业原料和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答案:A
5.解析:人们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叫做易地保护,故建立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来保护华南虎属于易地保护,B正确,A、C、D错误。
答案:B
6.解析:据题意分析,龙血树有重要的直接价值,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掠夺式采伐和破坏。应对龙血树进行合理的利用,而不是完全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D
7.解析:对人类有食用、药用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价值的均属于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属于间接价值;作用尚不清楚的为潜在价值。选项A、C均属于直接价值,D项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价值。
答案:B
8.解析:从国外引进的观赏类植物一旦流入自然生态系统,可能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造成严重灾害;若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其天敌会因食物减少而死亡,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因此,应通过生物防治将黄鼠控制在一定的数量内,使其不对草场造成危害即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之一是易地保护,用于保护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的动物,东北虎属濒危物种,应进行易地保护;水葫芦是外来物种,因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造成河道堵塞等危害,若将其天敌引入我国,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危害。
答案:C
9.解析:(1)生态系统常常被描述为“自然资本”,这份“自然资本”不仅包括不需要人类活动就已经存在于自然系统中的产品,还包括我们常说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高,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3)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生物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自我调节 环境污染
(3)能量流动关系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解析: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地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
答案:D
11.解析:改造前优势种无水生植物,改造后物种数目增多,水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因此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因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改造的目的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而不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物资。
答案:D
12.解析:种质资源又被称为遗传资源,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在基因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的种质资源库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其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能完全阻止生物的灭绝;人工建立的种质资源库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答案:B
13.解析: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保证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数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A正确;雾霾天气影响物种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温度、光照、pH等环境条件,会破坏生物多样性,B正确;将作物秸秆当燃料燃烧,虽加快了物质循环,但其中的能量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其它生物所利用,降低了经济效益,C错误;“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答案:ABD
14.解析:用样方法调查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无瓣海桑种群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该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若外来植物的适应性很强,则其可能会取代本地植物,所以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D正确。
答案:AB
15.解析:(1)袁隆平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海水稻,该育种方法遵循的原理是基因重组。(2)通过对生长在正常和高盐条件下的海稻86和常规水稻品种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有大量的基因在两个品种间的表达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海水稻使“沧海变良田”,从而改善土壤条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种植海水稻后该地区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提高,原因是由于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复杂。(4)海水稻和普通水稻虽然属于同一物种,但由普通水稻到海水稻发生了生物进化,理由是耐盐碱基因频率增高,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频率在高盐度海水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1)基因重组
(2)遗传 间接
(3)次生 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提高,原因是由于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变复杂
(4)发生了生物进化,理由是耐盐碱基因频率增高,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频率在高盐度海水的自然选择中发生了定向改变)
16.解析:(1)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形增长。生物入侵会使当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降低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发生次生演替。(2)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豚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3)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4)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则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
答案:(1)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降低 次生
(2)只有三裂叶豚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野艾蒿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种植野艾蒿 喷洒锈菌课后分层检测案14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基础强化题组】(学业水平三)
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实现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B.防止环境污染,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C.征服自然世界,主宰经济发展
D.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
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你认为上述现象最可能与下列哪项原理有关( )
A.循环原理B.协调原理
C.整体原理D.自生原理
4.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分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原理是( )
A.协调原理B.自生原理
C.循环原理D.整体原理
5.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可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方法防治
6.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
A.果基鱼塘 B.蔗基鱼塘
C.庭院立体农业 D.大棚草莓
7.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的生产流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
C.因生物种类增加,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8.下面有关实例与生态工程原理不相匹配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循环原理
B.大豆和根瘤菌——整体原理
C.“三北”防护林——自生原理
D.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协调原理
9.如图是我国常见的一种生态农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业中农作物秸秆得到了充分利用,贯穿全过程的核心原理是________原理。其中“过腹还田”是最快捷的还田途径,具体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将秸秆和动物粪便等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设计开发了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
(2)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系统结构,使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________更为合理。
(3)农业生产上,畜牧业依赖和受制于种植业,可以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使社会—经济—自然相统一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用农药能有效控制农业害虫,但也可能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减少,因此利用生物的________进行生物防治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综合应用题组】(学业水平四)
10.下图表示温室内的“鱼—菜互生”人工种植养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互生”良性循环,为人们提供较多的蔬菜和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蔬菜是生产者,可净化水质并为温室中的生物提供氧气
B.鱼类的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
C.输入该生态系统太阳能的总量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
D.建立该种植养殖系统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循环
11.如图为某地区设计的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
B.在玉米田中引种大豆并引入食虫鸟,可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D.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是整体原理的体现
12.某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能进一步恢复水体中水草的生长
13.(不定项选择)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物质循环原理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14.(不定项选择)为净化某地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构建人工湿地、设计湿地景观、优化植物种植等,建成如图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作为人工湿地除污的主体和核心,在物质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河水由A处引入该系统,经甲(种植美人蕉)、乙区域(种植菖蒲)处理后由B处流出(箭头为污水流动方向),甲区域中会加入一定比例分解污水的细菌菌液,一段时间后,之前受到污染的水体环境改善明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图
(图中圆圈为某些松散的固体填充物)
A.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设计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B.该生态系统植物种类的选择原则是易管理、根系发达、净水能力强、具有较强抗逆性
C.甲区域中的细菌都能通过获取美人蕉产生的有机物和氧气,进行有氧呼吸
D.出水口水样中总氮磷含量下降、浮游生物数量较少、有毒物质减少
15.研究人员根据不同坡位上红壤的理化性质,在土层薄、旱、瘦的丘顶,种植根系分布深、抗逆性强、保水土的多年生湿地松、桉树、胡枝子等林灌草;土壤相对厚、肥、润的坡麓,主要种植水稻或耗水多的蔬菜和饲料;坡腰介于两者之间,适宜发展能吸收心土层水分,经济、生态效益较好的柑桔、板粟等果、茶、桑园;丘间塘库则可放养鱼,从而构成了“顶林、腰园、谷农、塘渔”生态农业模式,并在塘边建造猪场,实行种养结合以提高系统生产力,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菇属于____________。
(2)在丘顶种植薪炭林供生产、生活用,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鱼种混合放养模式,并投放适量经发酵过的沼渣,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浮游动物和鳙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同化量的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这种养殖模式可提高鱼的产量,主要原因是投放沼渣可使池塘中____________数量增加,且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池塘中的______________。
(4)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该生态农业模式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养成练】
16.某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绘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构建以沼气为中心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基本无废弃物排放,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原理。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
(3)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农田内有虫害发生,采用何种措施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分层检测案14
1.解析:生态工程是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答案:A
2.解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C
3.解析:单一品种的人工马尾松林不稳定,易受破坏;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因此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自生原理。
答案:D
4.解析:“落红”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形成“春泥”,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起到“护花”的作用,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分析,体现了循环原理。
答案:C
5.解析:生态农业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了,但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A错误。
答案:A
6.答案:D
7.解析:该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生物种类,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腐生型的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C
8.解析:“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循环原理,A正确;大豆和根瘤菌体现整体原理,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B正确;“三北”防护林体现自生原理,使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违背协调原理,D错误。
答案:D
9.解析:(1)根据对农作物秸秆多途径利用的基本过程示意图可知,贯穿全过程的核心原理是循环原理。其中“过腹还田”的具体途径是秸秆→家畜→粪便→农田。将秸秆和动物粪便等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这是利用了农业生态工程中的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2)依据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系统结构,使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3)农业生产上,畜牧业依赖和受制于种植业,可以依据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使社会—经济—自然相统一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用农药能有效控制农业害虫,但也使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答案:(1)循环 秸秆→家畜→粪便→农田 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
(2)自生 能量流动
(3)整体 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
10.解析:由图示可知,蔬菜种植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生长发育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因此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氧气,A正确;鱼类的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无机盐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但不能为蔬菜提供能量,B错误;由于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种植养殖系统,输入该生态系统太阳能的总量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C正确;建立该种植养殖系统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循环,D正确。
答案:B
11.解析:能量不能循环利用,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C错误。
答案:C
12.解析: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C、D正确。
答案:A
13.解析: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B正确;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循环原理,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不能正常运转,D错误。
答案:ACD
14.解析: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设计能够体现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整体原理和自生原理等,A正确;该生态系统植物种类的选择原则是易管理、根系发达、净水能力强、具有较强抗逆性,这样能达到快速净化污水的目的,B正确;甲区域中的细菌可以利用美人蕉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有的细菌应该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加入的细菌主要是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为目的,C错误;出水口水样是经过了有机污染物被分解、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被植物吸收的过程后形成的,此时水体中的总氮磷含量下降,由于有机物的减少,出水口水体中浮游生物数量也较少、有毒物质减少,D正确。
答案:ABD
15.解析:(1)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饲草和薪炭林中的植物。其中菇属于分解者。(2)在丘顶种植薪炭林供生产、生活用,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整体原理,即充分考虑到了生产生活与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3)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鱼种混合放养模式,并投放适量经发酵过的沼渣,据图中的生物能量流动关系分析知,浮游动物和鳙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浮游动物同化量的去向除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这种养殖模式可提高鱼的产量,主要原因是投放沼渣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含氮和磷的无机盐等,使池塘中浮游植物数量增加,且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池塘中的空间结构。(4)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该生态农业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答案:(1)生产者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饲草和薪炭林中的植物 分解者
(2)整体原理
(3)捕食和种间竞争 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 浮游植物 空间结构
(4)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16.解析:(1)构建以沼气为中心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基本无废弃物排放,即一个系统产生的废弃物成了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资源,其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故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水稻和大豆,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3)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不断循环,但是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4)若农田内有虫害发生,可以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防治,也可以用激素进行防治或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害虫农作物来进行防治等,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答案:(1)循环 (2)水稻和大豆 太阳能 (3)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4)引入害虫天敌防治、激素防治、转基因技术培育抗害虫农作物防治等课后分层检测案15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基础强化题组】(学业水平三)
1.下列观点不符合农业生态工程设计思路的是( )
A.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
B.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
C.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
D.以高能耗获得农业的高产量
2.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现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3.对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时的关键步骤是( )
A.优先选择农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B.选择合适的养殖动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
C.恢复植被和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
D.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来恢复其生态功能
4.甘肃某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多种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5.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绿色理念”,且环保细节处处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庆典活动突出的“绿色理念”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B.烟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
C.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是保障“阅兵蓝”的重要措施
6.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 ②物质循环再生 ③废物资源化 ④做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体现了整体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7.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保护天然林为主的超级生态工程,该工程可使天然林休养生息并恢复发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的基本原理
B.为了加快“天保工程”实施进程,应尽快封山育林,禁止一切森林砍伐活动
C.对天然林进行生态修复时要注意减少对原物种的破坏及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D.天然林往往比人工林具有更强的固氮能力,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8.如图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牛粪、猪粪直接投入沼气池,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建立该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是循环原理
C.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蔬菜,人、牛、猪等均为消费者
D.由于废物的再利用,提高了该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9.海绵城市是一个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请结合生态工程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海绵城市可看作生命系统中的________层次,该层次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功能。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形成绿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的________能力也大有裨益。
(2)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通常做法是做到雨水回收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__原理;城市蓄水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辅助净化系统,这些植物的引种需要遵循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__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__原理。
【综合应用题组】(学业水平四)
10.如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循环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
11.如图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可以表示氧气,B可以表示二氧化碳、无机盐等
B.由图可知,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分解作用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D.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可能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12.(不定项选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上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13.(不定项选择) 建设人工湿地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了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入侵
C.为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
D.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4.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________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________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于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生态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养成练】
15.“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的“无废社会”。我国有多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纳入法制框架,利用微生物和如下污水处理反应器,分解有机污染物,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中生态经济主要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垃圾分类的需求,请你列举出城市垃圾的处理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污水处理反应器中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为________,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应用此技术遵循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选择下列序号填写),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a.循环原理b.自生原理
c.整体原理
课后分层检测案15
1.解析:在设计生态工程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如果通过高能耗获得农业的高产量,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答案:D
2.解析:适当增加食物链的环节,使每个环节都能获得产品,可增加对能量的利用率,但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因此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多越好,A错误;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C正确;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D正确。
答案:A
3.解析:矿区废弃地往往因为矿藏开采造成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
答案:C
4.解析:回填土壤是为栽种植物提供生存条件,栽种多种植物是遵循了自生原理,栽种当地原有植物是遵循了协调原理,实行封山育林,是为了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
答案:D
5.解析: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答案:C
6.解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是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工程,其运用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循环原理、整体原理、自生原理等。即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体现了整体性,即①②③④正确。
答案:C
7.解析:保护天然林意味着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不是禁止一切砍伐活动,B错误。
答案:B
8.解析:微生物可将牛粪、猪粪进行分解利用,A正确;生态农业应遵循循环原理,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B正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蔬菜),人、牛、猪等均为消费者,C正确;废物的再利用只能提高该系统中总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答案:D
9.解析:(1)海绵城市可看作生命系统中的生态系统层次,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构建海绵城市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雨水回收利用体现了循环原理;引种植物时需考虑与当地气候等条件相适应,应遵循协调原理;要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应遵循整体原理。
答案:(1)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自我调节 (2)循环 协调 整体
10.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答案:B
11.解析:流入的污水经沉淀后被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被藻类等生产者利用,A正确;整个过程中既有物理沉降,又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正确;净化污水的过程中细菌起分解作用,而藻类属于生产者,自身能合成有机物,不能利用污染物中的有机物,C错误;随着距水面深度的增加,含氧量不断下降,不同水层的微生物呼吸作用类型可能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和厌氧型,D正确。
答案:C
12.解析: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所包含的化学能,A正确;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中随地势高低分布属于水平结构,B错误;绿藻、黑藻只能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盐、水等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C错误;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答案:BCD
13.解析:合理搭配植物可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维持人工湿地的稳定性,A正确;本地物种与本地环境相协调,使用本地物种可以减少外来物种入侵,B正确;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可使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改变,C错误;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可以增加溶氧量,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
答案:ABD
14.解析:(1)在生态系统修复时,调节污水流入的速率,既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充分分解,又有利于水生植物对无机盐(如N、P等)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结果。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会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阳光,从而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大型底栖动物由于食物丰富而数量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种间关系的问题。沉水植物通过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并借助于浮游动物的捕食作用间接控制藻类的数量,这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该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多功能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无机盐 次生演替 (2)标记重捕 负反馈调节 (3)群落 种间关系 (4)循环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解析:(1)生态工程的概念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中生态经济主要遵循的原则是循环经济。(2)根据垃圾分类的需求,城市垃圾的处理办法有: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同时地表种植植物、燃烧发电、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选、加强可回收物的利用、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等。(3)利用污水处理反应器和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是无氧的环境,所以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应用此技术能实现无废弃物生产,有利于物质循环再生;能产生沼气,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所以主要遵循的原理有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
答案:(1)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
(2)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同时地表种植植物、燃烧发电、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选、加强可回收物的利用、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等
(3)异养厌氧型 分解者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