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21: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范读、生轮读等方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组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翻译文言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4.感受司马光遇事冷静、勇敢救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要跟大家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出示《铁杵成针》《孔融让梨》的故事。今天老师还要带大家走进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2. “司”字教学:“司”是本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板书,学生书空),司马是一个复姓,所以司马光就姓“司马”。你还知道那些复姓(生说,若说不上师说)
3.本文选自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
4.生字检测(读生字),重点讲解“迸”“瓮”。瓮(板书:插图)
【设计意图:1.图片激趣:以图画的形式引入学生熟知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2.读课题、理解复姓、生字教学:司马的姓比较特殊,在认识的时候便介绍,和学生一起书空“司”字。】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过度:那这篇文言文究竟讲了司马光的什么事情呢?
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读书要求:自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PPT红字标红注意读音的字)。
1.两名同学读课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2.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回应单元目标,此环节采用自读—评价—正音—评价—再读的形式,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同桌合作读课文,尝试自己划分节奏。
2.出示横版课文,标注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画?我为什么会这样画?(人、长难句))
3.抽两生读,生评(节奏是否正确)
4.教师范读。(我读得怎么样?韵味儿)
5.竖版全班站着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变式情境中练习读出节奏,横着读、竖着读、去节奏读可以增加学生朗读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更加熟悉课文。】
四、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不瞒大家说,为师啊,从小就有一个编剧梦,今天想来3.2班圆梦。我想把这个故事写成故事。
1.我的剧需要哪些人物?批注后汇报(群儿、一儿、光、众、儿)
群儿、众一样吗?
2.人物齐了,我的地点是哪里?你从哪里知道的。(群儿戏于庭)
庭:庭院
3.有了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需要理清楚。默读课文,同桌合作,结合注释标一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翁,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相机板书:借助插图
【设计意图:1.以编剧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方法提炼,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提炼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五、四读,讲述故事
过渡:谢谢大家的帮助,合格的编剧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会图文结合你能根据图片内容帮我找到原文中对应的句子吗?
1.出示图片,补充对应句子
2.你还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框架——无框架)
庭:庭院 板书:组词 没:淹没
皆:全都 相机板书:想像画面
板书: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
3.你觉得司马光是什么样的人?(生板书)
据司家族谱记载,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孩子叫上官上光,此人虽不出名,但在其成人后修了一座感恩亭,以表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
【设计意图:1.出示漫画,漫画可以提示学生进一步在脑海中丰富故事情节,同时图画比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图文结合说故事:把文言文翻译的简单枯燥变为有趣的看图说话,激发孩子表达欲望的同时,无形中翻译了故事。】
六、背诵课文
过渡:谢谢大家,优秀编剧更需要出口成章,敢挑战一下吗?
1.三图按事情顺序排列背诵(接龙?)
2.去掉其中的漫画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提示背诵,背诵为学生搭好框架,由扶到放,达成目标】
七、人物故事拓展
1.《司马光枕警励志》的故事
总结:“有志者事竟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在一儿登翁,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之时,冷静、机智的持持石击翁破之,是因为自身平时努力,积累、沉淀了遇事不惊,处事有法的能力。所以希望少年的我们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做一个优秀的少年吧。
2.下课后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同时试着把今天的故事写出来(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1.故事拓展:拓展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让人物形象而更加丰满,同时为学生激发了解司马光的欲望。2.给父母讲故事既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还用写故事的方式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