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阅读教材P82~85,完成下列填空: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________,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
(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________的土地及________。
(2)实例: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的________,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________、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3)理解: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________。
(4)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________,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____生态足迹;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________生态足迹。
3.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情况:人口________。
(2)现状:人口________和增长率明显下降;已进入了________水平国家行列。
(3)采取的措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________的关系。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阅读教材P85~87,完成下列填空: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
(1)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________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等。
(2)水资源短缺:________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对________、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4)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________,甚至完全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率的________倍!
(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________,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________频发。
2.特点:________。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建设________,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________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
(2)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种群的增长规律相同。( )
(3)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率不多。( )
(4)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应该大力提倡。( )
(5)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
(6)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
(7)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
(8)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
(9)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
一、
1.资源
2.(1)吸纳废物 水域的面积 (2)耕地面积 森林 (3)足印 (4)①大 ②增大 增大
3.(1)基数大 (2)出生率 低生育 (3)资源、环境
二、
1.(1)二氧化碳 (2)人口剧增 (3)氟氯烃 (4)土地退化 (5)1000 (6)土壤污染 酸雨
2.全球性
3.可持续发展
4.经济、社会和生态
5.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
答案:(1)√ (2)× (3)√ (4)× (5)× (6)√
(7)√ (8)√ (9)×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素养达成
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4.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社会责任)
设疑激趣
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8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 48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13 505万人。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更为重要。那么,我国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呢?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互动·探究·智涂
学习主题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活动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曾经是我国引以为豪的基本国情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发展中遇到了多种困难和问题,又将原因归于人口基数过大,合理吗?
2.为维护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下做法合理的有哪些?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为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提倡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
活动2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所示。
资料2 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资料3 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资料4 2007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低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讨论: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们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归纳提升: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对资源的影响:人均可利用耕地减少;人均水资源减少;粮食短缺;森林、草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2)对能源的影响:导致能源需求量大,森林等可再生能源被破坏;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增多。
(3)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们生活等造成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污染。
易错易混:人口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并不相同
(1)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
(2)增长速率: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增长速率比较大。
一、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
1.人口规模:某一单位人口规模越大,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就越多,生态足迹就越大。
2.物质生活水平: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越高,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就越多,生态足迹就越大。
3.技术条件:人类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减少生态足迹,也有可能因科学技术条件提高造成开发资源增多,从而造成生态足迹增大。
4.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强调自然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强调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等,所以同等条件下生态生产力越高,生态足迹越小。
二、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1.
(1)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多,生态足迹增大,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人类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改进工艺设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2)地球生态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生态承载力(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也在增加。
(3)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三、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
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
要想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系统处于盈余状态。当生态足迹总量接近或超过生态承载力总量时,生态系统进入超载状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受阻,此时应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使生态系统处于盈余状态:
(1)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2)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1.(学业水平三)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可以体现在(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能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学业水平三)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科技进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减小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
C.与食用蔬菜、水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D.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不能改变生态足迹的大小
3.(学业水平四)(不定项选择)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
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
4.(学业水平四)(不定项选择)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学习主题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活动1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全球性环境相关问题:
1.某地区持续干旱,导致土地干裂。旱情的持续发生对生物圈的稳态会造成哪些影响?
2.很多人为因素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如大量____________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活动2 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
活动3 如今的天气预报中增加了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出行需要预防紫外线。这一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导致这一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4 渤海湾漏油事件属于海洋污染,举例说明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误区警示:
生态承载力就是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所谓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
技巧归纳:
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若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归纳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CO2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等
水资源短缺 人口多,水资源污染严重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节约用水, 南水北调
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
土地荒漠化 植被的破坏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生物 多样性丧失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
环境污染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导致酸雨、雾霾、水体富营养化频发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3.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
(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和重金属污染。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
(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
(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无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1.(学业水平三)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的排放量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①减少空气污染 ②不可再生 ③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学业水平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不提倡( )
A.控制人口 B.节约资源
C.保护环境 D.先污染,后治理
3.(学业水平四)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4.(学业水平四)(不定项选择)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D.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强化落实·学业达标——归纳·提升·素养
网 络 建 构
主 干 落 实 1.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5.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巩固·达标·反馈
1.(学业水平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①全球气候变化 ②粮食短缺 ③臭氧层破坏
④土地荒漠化 ⑤海洋污染 ⑥生物多样性丧失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2.(学业水平四)据图判断,该国需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3.(学业水平三)(不定项选择)下列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的是( )
A.环境污染 B.自然资源破坏
C.大力植树造林 D.人口的急剧增长
4.(学业水平四)发生雾霾天气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较差,必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才能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5.(学业水平四)下图所示为1910年梅托斯提出的“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剧增将导致土地利用过度,其结果是粮食产量____________。
(2)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会加快粮食____________,并使人口死亡率____________。
(3)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____________。
疑难解答·全程培优——释疑·解惑·教材
教材第88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2.B 温室效应会使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
3.D
二、拓展应用
1.提示:短途出行建议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或者地铁,少开私家车,减少尾气排放;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2.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3.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4.提示:(1)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2)启动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查规划和建设项目能强化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逐步解决亚洲象栖息地岛屿化、片断化问题,将大部分亚洲象稳定在相应的栖息地内,同时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
学习主题一
【师问导学】
活动1
1.提示:我国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关系:贫困人口多、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等,都会导致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进而加剧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提示:①②④⑤。
活动2
1.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可能会增大他们的人均生态足迹。
2.提示: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现象,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源存量,加剧了环境恶化,全球发展问题严峻。
3.提示: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林业的发展,保护野生动植物,推广生态农业等。
4.提示:控制人口增长,加大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力度,增大有吸收CO2能力的土地面积,提高生态承载力。
【过程评价】
1.解析:题中①②③④⑤均可体现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答案:D
2.解析:尽管科技进步,但是全球人口飞速增长,且有些科技使人类消耗的资源更多,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A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错误;吃蔬菜的食物链是蔬菜→人类,而吃牛肉的食物链是蔬菜→牛→人类,根据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逐级减少的特点分析可知,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C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错误。
答案:C
3.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答案:AD
4.解析: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ABD
学习主题二
【师问导学】
活动1
1.提示:导致土地荒漠化、植被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
2.化石燃料
活动2
提示:全球性大气污染随大气环流使南极部分地区污染物增多;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
活动3
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活动4
提示: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鱼类不能生存等。石油覆盖海域成为死海。
【过程评价】
1.解析:据题中信息“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的排放量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可以推断,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减少酸雨危害和空气污染;生物柴油是用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所以属于可再生资源。
答案:B
2.解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提倡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答案:D
3.解析: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SO2会形成酸雨。
答案:B
4.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C错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水体中氮和磷等矿质元素增多,D错误。
答案:AB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
1.解析:粮食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C
2.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图的幼年和壮年个体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老年个体,即人口增长过快,应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A
3.解析: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可改善生态环境,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ABD
4.解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但生态系统并未崩溃,B错误;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C正确;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答案:B
5.解析:(1)人口增长,土地利用过度,使粮食单产不高、不稳,甚至病虫害频繁出现,导致粮食减产。(2)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被开垦,植被被破坏,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短缺。由于食物不足、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升高,所以人口数量下降。
答案:(1)下降 (2)短缺 升高 (3)枯竭加剧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阅读教材P90~93,完成下列填空:
1.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________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________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________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________它的直接价值。
(3)潜在价值:是目前人类________的价值,如某种目前没有直接价值的植物,有可能在未来被发现含有治疗某种疾病的重要成分。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阅读教材P93,完成下列填空: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阅读教材P94~96,完成下列填空: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
1.连一连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 )
(3)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
(4)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
(5)眼睛退化的“盲鱼”可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6)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
(7)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
一、
1.植物 动物 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2.遗传 生态系统
3.(1)药用 科学研究 (2)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大于 (3)尚不太清楚
二、
生存环境 碎片化 掠夺式利用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
三、
原地 自然保护区 原地 异地 精子库 退耕还林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
1.答案:
2.答案:(1)√ (2)× (3)× (4)× (5)× (6)√ (7)√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素养达成
1.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3.形成从我做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设疑激趣
师:为什么说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地球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大家的,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任何个人或国家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都会涉及整个地球……
师:我们既然有了美丽的家园,为什么还要在太空中寻找?
生: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出现了一些问题。
师: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呢?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互动·探究·智涂
学习主题一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
活动1 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注: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2.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请说明判断依据。
3.图1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什么价值?
活动2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用麻袋装上泥土加草籽、树籽一层层垒上去,经常浇水,等草籽、树籽发芽后长出根系,连接成片,就可以有效预防山体滑坡,这体现了植物的哪种价值?
2.以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为对象的生态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哪种价值?
易错易混: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三点提示
(1)生物多样性强调的是物种多样性,而不是种群多样性。
(2)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生物多样性成因分析
(1)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中基因的多样性。具体可表示为:
(2)从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是生物所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药用价值 野生植物(青蒿素)、野生动物(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
工业原料 芦苇——造纸原料
科学研 究价值 优质高产水稻的培育;仿生学上的应用
美学价值 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价值——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使用价值。
1.(学业水平三)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C.基因突变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D.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基因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2.(学业水平三)生物的多样性通常包括( )
①遗传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 ③结构多样性
④功能多样性 ⑤DNA多样性 ⑥蛋白质多样性 ⑦生态系统多样性 ⑧非生物环境的多样性
A.①②⑦ B.⑤⑥⑦
C.③④⑧ D.①③④
3.(学业水平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等,下列哪个选项属于间接价值(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B.丰富多彩的热带鱼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材料
学习主题二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活动1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教材后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我国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保护野生生物资源,这是因为野生生物在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________使用价值。
2.把濒危野生生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属于________保护。
3.分析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原因。
4.探讨利用克隆技术繁殖濒危动物,能否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2 受汶川大地震影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部分遭到破坏。山体滑坡致使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食物箭竹被埋没,大熊猫巡护道路、野外监测点、保护站、检查站等遭到严重损坏,震后栖息在保护区境内的102只大熊猫生存情况不明。请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赖以生存的食物箭竹被破坏,我们采用哪种保护措施更有效?
2.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大熊猫因近亲繁殖,种群开始退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们欲在震后大面积种植箭竹,咨询后发现不可行,试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4.有人说,为了保护野生生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名师提醒:
外来物种≠ 入侵物种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和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这样的物种叫外来物种。但是,并非所有外来的物种都能造成生物入侵,只有在新环境中大规模繁衍、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的物种才能成为入侵物种。
误区警示: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三个易错点
(1)从不同角度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遗传(DNA)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
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当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
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将森林砍伐或开垦为耕地,交通和水利设施、房地产工程项目的修建,都可能导致某些野生物种栖息地丧失或者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
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注意: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价值就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库消失了。
(5)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
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
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
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习惯。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4.生物入侵
(1)概念
生物入侵是指某物种由它的原产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迁移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的过程。
(2)生物入侵的危害
①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
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引发生态危机。
(3)生物入侵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
①占据生态位
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了其后代的存活率,也提高了其传播的概率,在入侵的初始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②外来物种适应能力强,缺少天敌,繁殖能力强,在短时间内实现种群的“J”形增长。
(4)防治物种入侵的措施
①正确科学地引进需要的物种,同时要做好跟踪措施。
②建立快速有效的早期预警监测体系。
③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除入侵的物种。
④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学业水平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引进更多外来物种
C.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D.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2.(学业水平三)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中动植物的种类多样
B.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利用
D.外来物种的引入都能够增加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3.(学业水平四)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
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
4.(学业水平四)藏羚羊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等。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强化落实·学业达标——归纳·提升·素养
网 络 建 构
主 干 落 实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4.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2)易地保护;(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濒危物种;(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巩固·达标·反馈
1.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不包括( )
A.人口快速增长 B.环境污染
C.过度放牧 D.合理伐木
2.能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生态)价值的是( )
A.芦苇作为一种造纸原料
B.人参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C.森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D.鲁班通过观察叶片叶缘研制出木工用的锯
3.黑叶猴偏好在树上活动,以多种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等为食。为了更好地保护该物种,应该重点保护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湿地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就地保护
D.我国实行“伏季休渔”政策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5.我省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繁茂,自然资源丰富,是高校的野外实习基地。设立该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治酸雨 B.保护臭氧层
C.治理水体污染 D.保护生物多样性
6.福州闽江口湿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由于水源充沛,自古以来,闽江口湿地不仅到处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更是鸟儿们嬉戏、觅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其中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朱鹮等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鸟类是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2)若湿地遭到破坏,会直接威胁鸟类的生存,说明生物与其生活的________是统一的整体。
(3)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自然界将失去许多宝贵的基因。因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________的多样性。因此,保护闽江口湿地对保护福州乃至台湾海峡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上述材料表明当地的生物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为________。
疑难解答·全程培优——释疑·解惑·教材
教材第96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B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
2.C 不能让人类对保护区有较多的干扰,A错误;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该地区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生存环境而在原地建立的,B错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C正确;易地保护就是把濒临灭绝的物种迁移到动物园、植物园等进行保护和繁殖,D错误。
3.
二、拓展应用
1.提示:(1)建设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使大熊猫更能适应野生环境,提高大熊猫的适应能力。
(2)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可以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从而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延续。对高速公路和铁路导致的隔离,可以开通桥涵,建立自然保护区,把原本分割的区域连在一起。
(3)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2.提示:本地物种可以放生,但是对于外来物种一定不能随意放生,否则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
学习主题一
【师问导学】
活动1
1.提示:Ⅰ反映了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应为遗传多样性;Ⅱ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应为物种多样性;Ⅲ反映了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2.提示: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应属于同一物种,其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C为新物种,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多样性。
3.提示:直接价值。
活动2
1.提示:间接价值。
2.提示:直接价值。
【过程评价】
1.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较弱,B错误;基因突变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C正确;基因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D错误。
答案:C
2.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答案:A
3.解析: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A
学习主题二
【师问导学】
活动1
1.间接
2.易地
3.提示: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保护了生物的栖息地即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4.提示:克隆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是对某一动物的复制,不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2
1.提示:易地保护。
2.提示: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的原栖息地碎片化,不同保护区的不同种群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3.提示:大面积种植箭竹会造成林业品种单一化,会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不利于大熊猫生存。
4.提示:不对。应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禁止开发和利用濒危灭绝的野生生物资源。
【过程评价】
1.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A错误;引进更多外来物种容易造成物种入侵,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C正确;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但不是根本措施,D错误。
答案:C
2.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生物多样性锐减是全球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C错误;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破坏生态平衡,降低本地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
答案:B
3.解析: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破坏其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C错误;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答案:C
4.解析: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也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多样性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错误。
答案:A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
1.解析:生物的多样性遭到威胁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合理的伐木不会威胁生物的多样性,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2.解析:芦苇作为一种造纸原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人参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森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是森林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为间接价值,C符合题意;鲁班通过观察叶片叶缘研制出木工用的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解析:黑叶猴偏好在树上活动,以多种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等为食,根据其生活习性,我们可知其主要的生活环境为森林,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该物种,应该重点保护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A、C、D错误,B正确。
答案:B
4.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错误;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易地保护,C错误;我国实行“伏季休渔”政策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D正确。
答案:D
5.解析: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D
6.答案:(1)消费 (2)环境 (3)遗传 (4)就地保护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素养达成
1.尝试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评析生态工程发展前景,说出生态工程的局限性,举例说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社会责任)
设疑激趣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而农村生态环境正日趋恶化。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存在的根本。农村环境能否得到根本改善,直接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治理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互动·探究·智涂
学习主题一 生态工程的实例
活动1 结合下面生态农业模式,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1亩(1亩≈666.7 m2)鱼池配6~8头猪,100~120只鸡,鱼池中生活在不同水层的各种鱼比例大致为花白鲢占20%,草鱼占40%,鲤鱼、鳙鱼占40%,每亩投放鱼苗4 500尾。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
在该模式中,为什么必须控制某种鱼的投入数量?鱼塘为何要投入多种鱼类?请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回答。
活动2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沼气池、蔬菜种植和温室养猪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1.该模式中,光能输入生态系统的途径是什么?
2.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生态工程主要遵循了哪一种生态工程原理?
活动3 生态工程建设任重道远,我国目前的生态危机主要是什么?
注意:
不同生态工程中的关键点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核心是沼气工程。优点是开发可以更新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①主要措施是退耕还湖;②主要困难是解决迁出湖区居民的生计问题。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①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②植树种草。
小结:
生态农业设计原则
(1)应当体现生态学原理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2)应当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生产结构。
(3)应当体现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原则。
(4)应当体现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则。
(5)应当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6)所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从理论上看应当能实现良性循环。
一、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类型 问题 主要原理 对策 实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资源有限,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循环原理,整体原理 建立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保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产出 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面积的缩小和破坏 自生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控制污染、动植物物种引进、建立缓冲带等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修复土地,恢复植被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二、生态农业的设计
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
2.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而食物链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因此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又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地设计食物链,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地充分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所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实行无废物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洁净产品。既充分有效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等,又减少环境污染。
3.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体优点表现在:
(1)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投入;
(2)收获多种产品,增加经济效益;
(3)净化环境,降低人和家畜、家禽的发病率。
4.设计生态工程的方法
方法一:食物链(网)的“相接”,即巧接食物链(网),如图所示。
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巧接食物链(网),如由图甲变为图乙,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方法二:食物链(网)的“加环”
“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残余物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其残余物用来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可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家禽、家畜的粪便再作为有机肥还田等。
1.(学业水平三)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学业水平四)立体农业是指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生产模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
B.立体农业能充利用资源和空间
C.立体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
D.立体农业中的生物群落不会发生演替
3.(学业水平四)如图为某生态工程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C.该工程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D.该生态工程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学习主题二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活动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系统的结构。与一般的非生命系统相比,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更高。生命系统尽管结构复杂,但都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的、有序的整体。
生命系统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系统的功能。生命系统不断从外界环境获取物质或能量,形成新的组织结构,也不断排出物质、散失热能,等等。细胞能形成新细胞,个体能产生新个体。
生命系统的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命系统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其他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依存于非生物环境。
从生态的视角看,生命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命系统的历史。分析生命系统的由来,追寻生命系统的历史,也是理解生命是什么的关键。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院生态系统分析
“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示意图
(1)“四位”指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及日光温室四部分,其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
(2)运行原理
日光温室的增温效应可使蔬菜等作物在冬天也能正常生长;同时也使猪、禽免受严寒而快速生长;温室内的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人、猪、禽的粪尿及蔬菜废弃物和秸秆等物质投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温室的高温也提高了沼气在冬天的产气稳定性;沼液和沼渣又是蔬菜的良好肥料,有助于减少蔬菜的病虫害,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3)所遵循的原理及意义
“四位一体”充分应用了循环等原理,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1.我国生态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法
(1)发展现状: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2)解决方法: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2.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2)中华民族传承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3.我国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2)有些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
(3)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
(4)缺乏理论性指导。
4.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对策
(1)危机:人口激增、能源短缺、资源与环境破坏等问题。
(2)对策:发挥生态工程建设的作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
1.(学业水平三)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需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B.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应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C.我国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道路
D.我国生态工程已十分成熟
2.(学业水平三)下列叙述不符合发达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特点的是( )
A.强调经济效益,应用范围较广泛
B.集中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
C.采取介于工程和依靠自然恢复力的中间途径
D.集中对已破坏了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
强化落实·学业达标——归纳·提升·素养
网 络 建 构
主 干 落 实 1.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 2.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3.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4.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巩固·达标·反馈
1.下列观点不符合生态农业建设思路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多种经营
B.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
C.以高能量获得农业的高产量
D.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
2.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物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能奏效
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比较,错误的是( )
A.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以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
B.我国的生态工程则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C.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
D.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4.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矿业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具体实施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2)某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喂养畜、禽、鱼,人、畜、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返还农田、菜园、果园、苗圃、鱼塘,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鱼塘中每一种鱼苗的投放量都不宜超过其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疑难解答·全程培优——释疑·解惑·教材
教材第109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1)× 物质能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2)×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模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
(4)√
2.C 农作物秸秆在田间焚烧既浪费资源,又会造成环境污染。
二、拓展应用
提示:(1)禁止过度捕捞,降低河道的渠化,禁止工业污水的排放,减少河道的航运,增加河流的弯度等。
(2)(3)(4)(5)均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
学习主题一
【师问导学】
活动1
提示:保证不超过该鱼在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容纳量。鱼塘中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的现象,能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和资源。
活动2
1.提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2.提示:循环原理。
活动3
提示:环境污染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过程评价】
1.解析:在生态建设工程逐步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物种多样性增加,生物群落的组成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A、B、C正确;优良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的气候、水源等,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答案:D
2.解析:由于立体农业是指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利用的生产模式,因此立体农业能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立体农业中的生物群落会发生演替。
答案:D
3.解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答案:B
学习主题二
【师问导学】
活动1
1.生命系统在物质上自给自足,各个层次有机结合,它是有序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机整体
2.生命系统能够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长、发育、繁殖,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趋于相对稳定
3.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它们的生存又依赖于非生物环境
4.每一种生命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由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演化而来的。生物的发生、行为和其他生命活动,都受到累积有整个生命史讯息的遗传程序的控制
【过程评价】
1.解析: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又重视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A正确;我国在生态工程建设中仍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可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道路,B、C错误;目前我国生态工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等,D错误。
答案:A
2.答案:A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
1.解析:生态农业工程将种植、养殖、水产、园艺与林业、副业、加工业进行优化,A不符合题意;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B不符合题意;生态农业建设要节能,以高能量获得农业的高产量是错的,C符合题意;生态农业工程将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再生和资源化等综合起来,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解析:对湿地的恢复不是简单地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能奏效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湿地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迁出农民的生计问题等。
答案:C
3.解析: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应用范围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A、C正确;我国的生态工程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结合,B错误;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D正确。
答案:B
4.解析:(1)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具体实施的措施有人工制造表土、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2)该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喂养畜、禽、鱼。人、畜、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返还农田、菜田、果园、苗圃、鱼塘,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鱼塘中每一种鱼苗的投入量都不宜超过其环境容纳量。(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4)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答案:(1)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人工制造表土、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 (2)循环 环境容纳量 (3)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4)协调第3节 生态工程
一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阅读教材P98~99,完成下列填空:
1.生态工程的概念
基本原理和方法 ________、系统学
手 段 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____________,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________________
目 的 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或改善________,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原因:毁林种地,围湖造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正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3.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4.优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阅读教材P99~103,完成下列填空: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为基础,遵循________、协调、________、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
(1)内容: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____________、自我调节、________________。
(2)基础:需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________并合理布设。
2.循环
(1)内容: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________,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________较高。
(2)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________。
3.协调
(1)内容:____________、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2)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____________。
4.整体
(1)内容
①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________,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结构,达到改善系统________的目的;
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
(2)理论基础:________________复合系统。(如图)
(3)应用: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更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的影响力。
(4)意义:只有应用整体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5.进行生态工程建设需考虑的问题
不但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而且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系统学、工程学的设计,在________的基础上,考虑节省投资和维护成本,提供务实、________的解决方案。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石油农业”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对石油等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得名。( )
(2)实现原料→产品→原料的生产体系,可使废弃物资源化。( )
(3)“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自生原理。( )
(4)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是遵循系统整体原理。( )
(5)只有保持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才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 )
(6)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
(7)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
(8)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了协调原理( )
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
一、生态工程的实例
阅读教材P104~107,完成下列填空: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1)问题:农村人口多,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2)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____________。
(3)案例:北京郊区的某村以________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1)湿地作用: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具有蓄洪防旱,____________,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2)问题
①人们对湿地进行____________,已经破坏了地球上80%的湿地资源。
②________、________的过度利用,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3)对策
①采用________________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②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________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4)案例:厦门筼筜湖的生态恢复工程。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藏开采后会造成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________的破坏。
(2)对策:____________、多层覆盖、特殊隔离、____________、植被恢复工程等。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二、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阅读教材P107~108,完成下列填空:
1.生态工程特点
(1)重视对________的保护。
(2)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2.存在问题
(1)难以设计出________、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2)设计缺乏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3)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是________、环境与资源破坏、________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沼气工程具有重要地位。( )
(2)北京窦店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属于城市环境生态工程。( )
(3)我国的生态工程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
(4)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只能遵循污染、破坏后,再治理的发展思路。( )
第3节 生态工程
一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
一、
1.生态学 设计和调控 修复、重建 生产力 生态环境
二、
自组织 自我调节 整体 循环
1.(1)自我优化 自我更新和维持 (2)生物组分
2.(1)迁移与转化 转化率 (2)物质循环
3.(1)生物与环境 (2)环境容纳量
4.(1)①比例 结构 改变和优化 功能 (2)社会—经济—自然 (3)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和社会 (4)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
5.生态学原理 经济和社会的实际状况 充分利用自然 可持续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
答案:(1)√ (2)√ (3)× (4)× (5)√ (6)× (7)√ (8)√
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知识梳理·填准记牢
一、
1.(2)多级循环利用 (3)沼气工程
2.(1)调节区域气候 (2)①排水和围垦 ②环境污染 生物资源 (3)①工程学和生态学 ②自然演替
3.(1)生态系统 (2)人工制造表土 土壤侵蚀控制
二、
1.(1)生态环境
2.(1)标准化 (2)高科技含量 (3)人口激增 能源短缺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
答案:(1)√ (2)× (3)× (4)×第3节 生态工程
一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素养达成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说出这些实例所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设疑激趣
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车一灯,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都已被囊括其中。”漫步在尚未完全竣工的世博园内,绵延一公里的“世界轴”俨然已成为一条“低碳环保示范走廊”。足球场大小、喇叭状开口的“阳光谷”相当吸引眼球,它上采阳光,下蓄雨水,预计能为世博园区提供5万立方米生活用水,相当于世博园区规划用水量的一半;园区内80%以上的夜景照明灯采用LED(发光二极管)灯,预计在不减少亮度的基础上可以节省90%的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区;主题馆、世博会演艺中心等多所场馆的外墙已种植大面积的垂直绿化,将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除主场馆外,高架人行道、世博轴景观大道等世博会期间人流密集的区域,将统一铺设以木屑、花生壳、椰子壳、亚麻、秸秆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的新型环保材料“塑木”,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利用。该设计利用了什么原理呢?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互动·探究·智涂
学习主题一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1998年夏季,长江洪水泛滥,其根本原因是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小。
资料2 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等,已造成资源破坏和农业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1.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石油农业为什么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易错提醒:
“无废弃物农业”不同于“石油农业”;“无废弃物农业”的优点是追求物质循环利用,没有废弃物,很少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但生产效率低;“石油农业”是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虽然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对环境资源造成了破坏。
生态经济分析
(1)原则:循环经济。
(2)模式: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3)实现手段: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概念的理解
1.涉及的学科知识:生态学和系统学等。
2.面临的任务: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4.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二、生态工程建设分析
1.整体分析
2.原因分析
(1)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石油农业
①模式内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的农业生产模式。
②弊端: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2)生态工程与传统农业的比较
比较项目 生态工程 传统农业
基本原理 生态学、工程学 工程学
调节机制 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 人为调控
与环境的关系 协调 破坏环境
主要能源 太阳能 化学能
生物多样性 得到保护 减少
1.(学业水平三)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有机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C.生态工程的基本特点是无消耗、无污染、高效益
D.生态工程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学业水平三)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
C.以追求粮食产量、经济快速发展为主要前提
D.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学习主题二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活动1 阅读下列资料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在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由于没有一条昆虫与其天敌相生相克的食物链,使得偶然滋生的松毛虫肆虐一时,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因此奄奄一息,甚至成为鸟兽了无踪影的“不毛之地”。同样的原因,前几年仅一种小小的杨树天牛就将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资料2 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50 mm,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但曾被硬性规定种植杨树,由于环境不利于杨树的生长,这里许多杨树长得十分矮小,枯枝很多,半死不活,远不如当地树种那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导致一些地区种植的防护林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
1.由资料1、资料2可知,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2.我国的植树造林运动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因而人工林面积占世界首位,请你对我国的植树造林提出建设性意见。
3.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活动2 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说,过度从土地索取导致土地退化,是有些古文明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没有出现这一问题,这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条件之一。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查找资料,对这一观点作出评析。
名师提醒:
运用自生原理设计生态工程时,一般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即便某个种群消亡,其他种群也能弥补上来,从而有助于维持系统自身的稳定。
解题通法:
判断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工程的结构特点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原理 核心关键词 分析
自生 生物多样性、自我调节能力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考虑,构建的生态工程中动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种类越多,群落的结构就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循环 物质循环、无废弃物 从生态系统功能之一——物质循环的角度考虑,物质循环顺畅无阻
协调 生物之间的协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 外来物种入侵、大量种植单一树种,会挤占其他生物的空间,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协调;引入不适应当地气候的生物,未遵循生物与环境的协调
整体 自然、经济、社会 构建生态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生活条件(发展经济)
(2)熟记常见生态工程实例快速准确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①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②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③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④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违背自生原理。
⑤湿地的破坏,水体的污染——违背自生原理。
⑥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⑦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遵循整体原理。
1.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比较
类型 概念 优点 缺点
传统 农业 利用石油等有机物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生产方式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动力,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严重污染环境
生态 农业 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综合农业生态体系 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增加经济效益,净化环境 很难经得起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较大冲击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原理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循环 物质循环 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弃物的产生 “无废弃物农业”
自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维持自生的能力 “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
整体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1.(学业水平三)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菠萝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协调原理 B.整体原理
C.自生原理 D.循环原理
2.(学业水平三)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说明建设生态工程时应遵循的原理是( )
A.整体原理 B.协调原理
C.循环原理 D.自生原理
3.(学业水平四)下列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依次是( )
①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 ②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 ③在西北降水量少的地区种植灌木和草 ④湿地生态工程建设时既要有效选择生物成分,进行合理布设,又要创造有利的条件
a.自生原理 b.协调原理
c.循环原理 d.整体原理
A.a、b、c、d B.d、c、b、a
C.d、c、a、b D.b、c、d、a
4.(学业水平四)(不定项选择)“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的模式之一。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B.从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该模式遵循自生、整体等基本原理
D.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能有效促进物质循环利用
强化落实·学业达标——归纳·提升·素养
网 络 建 构
主 干 落 实 1.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 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3.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4.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5.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6.只有应用整体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巩固·达标·反馈
1.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
A.大力发展“石油农业”
B.生态工程
C.清除污染物
D.禁止产出污染物
2.“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
B.面对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通过各国节能减排来解决
C.生态农业利用的主要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
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3.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A.自生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循环原理 D.协调原理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加大对已被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有关实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桑基鱼塘 遵循协调原理
B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背整体原理
C 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杨树,发现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 违背自生原理
D 沼气工程建设 遵循循环原理
疑难解答·全程培优——释疑·解惑·教材
教材第103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1)× 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应该对垃圾进行再利用。
(2)√ 园林的设计遵循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2.C 建设人工湿地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二、拓展应用
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一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
学习主题一
【师问导学】
活动
1.提示:长江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是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小。
2.提示:石油农业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庞大,大大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力,并造成日益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过程评价】
1.解析: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A正确;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B正确;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错误;生态工程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D正确。
答案:C
2.解析: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A错误;防止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同步提高经济与生态效益,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B错误;生态工程追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单纯追求粮食产量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C正确;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D错误。
答案:C
学习主题二
【师问导学】
活动1
1.提示:资料1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自生原理。资料2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协调原理。
2.提示:植树造林时,要根据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树种绝不能单一,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地植树。
3.提示: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进行防护林建设时,选择的树种应耐干旱,如沙棘、山杏、刺槐、柠条、杜梨、沙枣、合欢、臭椿等。
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针对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应该实行草地承包,调动个人的管理积极性,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另外,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增加牧草产量。
活动2
提示:认同,我国农业发展利用了循环的原理,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返田,促进了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所以能够数千年延续不断。而有些国家过度地从农田中获得产物,物质循环中断,久而久之,农业发展倒退,甚至中断。
【过程评价】
1.解析:本题信息中“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菠萝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即引种时要注意栽种的生物是否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相适应,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答案:A
2.解析: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属于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答案:A
3.解析: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依据的是整体原理,从而实现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的平衡和稳定,d符合题意;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依据的是循环原理,从而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c符合题意;在西北降水量少的地区种植灌木和草,依据的是协调原理,b符合题意;湿地生态工程建设时既要有效选择生物成分,进行合理布设,又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依据的是自生原理,a符合题意。
答案:B
4.解析:有机肥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A错误;对有机废弃物进行②、③的处理,既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又减少了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所以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无废弃物农业”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采用堆肥和沤肥等方式,制成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利用,因此该模式遵循自生、整体等基本原理,C正确;通过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能有效地促进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答案:BCD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
1.解析:大力发展“石油农业”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A错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B正确;循环经济要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不仅仅是清除污染物,C错误;循环经济是指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而不是禁止产出污染物,D错误。
答案:B
2.解析: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能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但需不断补充能量,A错误;面对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通过各国节能减排来解决,B正确;生态农业利用的主要生态学原理是循环原理,C正确;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答案:A
3.解析:“无废弃物农业”保证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
答案:C
4.解析:桑基鱼塘强调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与平衡,遵循协调原理,A正确;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B正确;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杨树,导致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违背协调原理,C错误;沼气工程建设遵循循环原理,D正确。
答案:C专项培优四 章末排查强化
主干知识理脉络
易错易混早防范
1.“网络法”理清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表格法”记忆生态工程的实例
类型 实例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北京郊区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厦门筼筜湖生态恢复工程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3.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网的“相接”与“加环”
(1)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
例如,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鱼与稻原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但在人为调控下,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培养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4.根据实例,确定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实例 生态工程原理
湿地生态工程 遵循自生原理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循环原理
西北“灰色长城”防护林 违反协调原理
前面造林,后面砍树 违反整体原理
疑难解答·全程培优——释疑·解惑·教材
教材第113页 【复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D 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利用了遗传(基因)多样性。
2.D
3.(1)B 森林既利于保持水土,又可获得经济效益,是人与自然协调的关键。
(2)C 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使物质得到分层分级的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二、非选择题
1.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2.提示:不认同。人口、科技进步和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人类不仅要大力加强科技进步,还要加强有关资源与环境的法制建设和国际之间的广泛合作,以使全球人
口增长得到合理的控制,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总之,我们应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提示:(1)如图所示
(2)该地区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
4.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基础排查过三关
第一关:测基础 判正误
1.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
3.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 )
4.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5.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被破坏。( )
6.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
7.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影响生态足迹的大小。( )
8.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
9.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
10.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一段时间后松毛虫肆虐,使很多地方的樟子松奄奄一息,原因是违反了生态工程中的自生原理。( )
11.人类也处于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
12.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
13.生态工程遵循循环、自生、协调、整体等基本原理。( )
14.生态工程可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所以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
15.“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
16.生态系统的协调原理,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
17.建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原理。( )
18.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
19.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做到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保护森林;保护海洋生物,必须禁止乱捕乱捞。( )
第二关:练规范 强素养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足迹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物多样性包括几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态工程的原理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对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关:做高考 攀顶峰
1.[2022·广东卷]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2.[2022·浙江6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行为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3.[2022·浙江1月]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4.[2022·浙江1月]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
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
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
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5.[2021·广东卷]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2021·河北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7.[2021·海南卷]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地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8.[2021·辽宁卷]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9.[2020·江苏卷](不定项选择)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专项培优四 章末排查强化
基础排查过三关
第一关:测基础 判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第二关:练规范 强素养
1.提示:不一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2.提示: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3.提示: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资源消耗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提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5.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6.提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7.提示:自生原理、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
8.提示:(1)危机:人口激增、能源短缺、资源与环境破坏等问题。
(2)对策:发挥生态工程建设的作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
第三关:做高考 攀顶峰
1.解析: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保障农业丰收主要是热带雨林生态调节的体现,属于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旅游观赏价值,是直接价值的体现,C符合题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是其在碳循环等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3.解析:清理淤泥、疏浚河道可能会破坏水域中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4.解析:有害垃圾不能填埋处理,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A错误。
答案:A
5.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干中描述了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综上所述,C正确。
答案:C
6.解析: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答案:D
7.解析: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答案:C
8.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 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答案:B
9.解析: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腐生微生物等属于分解者,一些寄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微生物属于生产者,A错误;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了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蚓粪、残渣等的处理与利用,充分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B正确;土壤中的分解者将有机肥分解,可以为农作物、果树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但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光能,C错误;蚯蚓的分解作用是其代谢活动的一部分,而蚯蚓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等条件,所以其分解处理效率受温度、含水量等影响,D正确。
答案: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