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0 16:25:18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度高二1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A【解析】根据材料“把新征服的土地变成其直辖地,并派官员去治理”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加
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地方官员的任命权收归到诸侯手中,这促进了官僚制的兴起,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
郡县制度的推行以及诸侯直辖领地是否减少等问题,排除B、C两项:“宗法制度的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D项。
2.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威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
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题干“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盘数
月辄致丰积”描述了武威郡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由此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在东汉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
料体现不出边疆民族内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河西地区,并不是西域地区,排除C项:工商业
市镇的兴起是在明朝后期,排除D项。
3.B解析】根据材料“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标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
调”“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可知,唐初按丁征收租
调,唐中期以后按户等、地亩征税,这说明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体现出赋税原则由税丁向
税产的变化,B项正确。明代实行一条鞭法以后,货币成为了主要的税收形式,排除A项:两税法以财产多
少征税为主,人丁征税为辅,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的严
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失,租庸调也无法维持,故在此背景下,推出了
两税法,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不再干预土地的私有,这会加重土地的兼并,排除D项。
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泰山红门宫,有儒、佛、道三教的代表人物的供奉,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内
涵的展现,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三教文化并存,而非大一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思想,排除B项:泰山红门宫是三教文化并存之地,体现了文化的包容、和而
不同,并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
5.D(解析】根据材料“‘子违反教令’,其父应从轻发落”“非理殴杀有罪,罪亦甚轻,反之则可不论”可
知刑部对于杀子的父亲惩罚重或者轻取决于子是否违反父亲的教导.法律承认家长在其家族的主权,其目
的是维护“礼”教,体现了清代司法审判中渗透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中的案件审判体现了礼法结合,
引礼人法的特点,这与人文色彩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审判标准的描述,并没有涉及司法程序的内
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而非冲突,排除C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嘉庆以来,鸦片的输人及战争赔款.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
贱的局面,清政府规定纳税须用白银支付,这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缘于白
银外流,跟海外贸易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白银外流、银责钱贱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跟白银货币化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白银大量外流的结果,体现不出自然经济解体问题,
排除D项
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标准不一,机车来源多样,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列强纷纷在中国修筑铁路,出口机车,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与控制,近代中国国力赢
弱,路权被多国严重侵占,B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技术落后、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地域差异及军
阀割据的结果,这都不是导致铁路修筑标准不一的根本原因,排除A、C、D三项。
8.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a阶段,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排除A项:b阶
段,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B项:c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揭开七十年代建交
新高潮的序幕,排除C项:d阶段,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诞生了许多新的国家,这客观上促使我国建交的国
家数量取得了巨大成就,D项正确。
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河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诸侯一般将新征服的领土分给有功的家臣或本族之人做领地。战国时期,诸侯则把新征服的土地变成其直辖地,并派官员去治理。这一变化
A.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兴起 B.得益于郡县制度的推行
C.源于诸侯直辖领地减少 D.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
2.《后汉书》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武威郡治所)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后世出土的敦煌汉简有“远客”“东方来客”“有客从远方来”参与“通关市”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A.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B.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C.朝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3.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下
A.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 B.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缓和
4.泰山红门宫,宫前建有孔子登临处等石坊;宫内分东西两院,东院正殿三间,原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弥勒佛,俗称弥勒佛殿;西院正殿三间,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红门宫的这一建筑特点体现了
A.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B.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C.人与自然的
和谐美 D.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5.清代的《刑案汇览》记载了山西一起杀子案。当地官员“依父故杀子律杖六十徒一年。”刑部对此案复核时提出驳议,理由是“子违反教令”,其父应从轻发落,“非理殴杀有罪,罪亦甚轻,反之则可不论”。材料反映了清代
A.法律人文色彩浓厚 B.审判程序凸显审慎公正
C.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司法审判渗透教化功能
6.雍正、乾隆年间,白银与铜钱兑换价格保持稳定,一两白银兑换价格不超过一千铜钱。嘉庆到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6页)
咸丰年间,白银与铜钱价格出现波动,顶峰时期,一两白银可兑换三千铜钱。咸丰、同治年间,每两白银可以兑换5000 到6000 铜钱的数额。这一变化
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缘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7.19 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当时铁路建筑技术标准不一,有法式、英式、俄式等各种轨距,铺设铁路的钢轨类型达130多种,机车车辆更是五花八门,连西方国家淘汰的老式陈旧的机车车辆也仍然在中国铁路上运营,全国铁路机车型号有 100 多种,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8.下图为1950—2013 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以下不同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A. a阶段: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推动建交国家数量不断增长
B. b 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 c阶段:改革开放揭开七十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
D. d阶段:国际格局变动提高了我国的建交国家数量
9.下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A.开启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认同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10.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义。庄园主们为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会被罚款”。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A.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B.教权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C.神权与世俗权力对立 D.处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
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
11.“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12.18 世纪晚期,英国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资本家雇佣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A.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B.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C.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 D.适应了大工厂时代的要求
13.下表为19世纪中期以来部分国际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判断,这些国际法
颁布时间 国际法 内容节选
1864 年 《红十字公约》 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为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
1919 年 《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国……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
1945 年 《联合国宪章》 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
A.缺乏避免战争的有效机制 B.受到世界大战的客观影响
C.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物
14.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下列对此时期基层自治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C.减少市场调节作用 D.社区成为了主要方式
15.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A.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D.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16.下表反映了战后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变化。这体现了
时间 变化
1946 年 12 月 18 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 克
1971 年8 月 15 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1 年 12 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磋商达成“史密森学会协议”,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 美元提高到38 美元
1973 年2 月12 日 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 美元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强化 B.国际金融新秩序得以确立
C.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 D.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历史试题 第3 页(共6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初由于种种内部的困难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的方针。汉文帝曾写信给匈奴单于说:“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于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时期,其秉承汉初七十年的资财厚积,其四境拓边又驾于秦皇之上。他曾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摘编自龚留柱《“王者无外”和“夷夏之防”—秦汉时期边疆思想论略》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患在夷狄”的意识较为淡薄。唐太宗就提出了“四夷可使如一家”的观点,为此长期采用和亲、通使等措施,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友好往来。 太宗之后,高宗、武则天、玄宗等皇帝,大体上继承了太宗的治边思想。随着唐王朝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其对周边各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贞观四年,四夷君长为唐太宗上尊号为“天可汗”。但随着唐王朝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并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周宝砚《论唐王朝治边方略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边疆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朝的治边方略。(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历史试题 第4页(共6页)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 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美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 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宋初继承了“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的传统。随着士子数量的大大增多,宋太祖采取了大开“恩科”的举措。宋仁宗更是规定“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这样竟使每举取士逾千人。唐代科举得第,只是得到做官的资格,而宋代科举得第即可授官,且授官的级别也有提高。鉴于唐代“公荐”制的弊端,统治者规定“诸王、公主、近臣,勿得以下第亲族宾客求赐科名”;宋代还在实行糊名弥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誊录,以防阅卷者认识考生笔迹。
——摘编自周慧梅《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政治方面却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腐败使得群众和资产阶级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1820 至1830年间,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英国爆发了声势浩荡的运动,目的是促使议会改革和争夺普选权。为了解决两党制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英国政府设立了常务次官,他们可以长期处理政务,但不可以参与党政,也不能进入内阁。克里米亚战争的惨痛教训致使英国民众一片愤怒,社会舆论和
历史试题 第5页(共6页)
议会强烈谴责政府。英国民间成立了行政改革协会,《泰晤士报》连续报道该组织活动的细节,拥有民众基础的文官革新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直到1870 年,英国现代文官制度才正式确立。
——摘编自李星辰《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1751—1780 年,英国离开土地的农民每10 年为2.5 万人,1781—1790 年,上升到每10年7.8 万人。城市人口剧增,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等问题。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摘编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发展”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历史试题 第6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