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年元月高三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亡簋》铭文大意:武王来到管地,率领诸侯登太室山祭祀皇天上帝。后下山,在宗庙遍
祭先王。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武王继承其大业,推翻商王朝,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利。武王
还举行了祭社大礼。天亡因护卫有功被赏赐爵橐礼器,(天亡)造簋铭文以颂扬王的休美。
这反映了西周
A.宗族因素影响政权稳定
B.政权宗教色彩愈加浓厚
C.王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2.图1为1979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
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
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这反映当时
图1
A.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
B.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C.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
D.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
3.武则天主持修定《姓氏录》,其基本标准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书成之后,“缙绅
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这说明
A.武则天执政遭遇普遍抵制
B.门阀世家与皇权分庭抗礼
C.统治基础扩大的趋势明显
D.士族的衰微并非一蹴而就
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4.宋代的立法出现了一种新的体例“编救”。“敕”是皇帝发布的涉及国家管理的各种事项的
指示、决定等文书。“编敕”就是将皇帝的敕令进行分类编纂并且发布天下,对各级政府机
关在未来的行政管理起到调整、协调的作用,是宋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救”的出现
A.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促进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标志古代法律走向成熟
5.《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
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图册绘图三百种,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
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这反
映了清代
A.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C.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
D.“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
6.某外国学者在“新全球史”著作中,把晚清历史放在第六部分(如图2所示)“革命、工业和
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下,标以“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历史节点,以“被围攻下的中
华帝国”审视晚清社会,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理解
第六部分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1750一1914年)
第32章
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
第29章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827
0tt
第30章工业社会的产生…865
被围攻下的中华帝国
第31章独立时期的美洲…897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第32章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931
太平天国起义
失败的改革
日本的转型
从德川幕府到明治天皇
图2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
C.晚清改革失败的原因
D.晚清政府衰败的表现
7.“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问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
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表1为新政举措及
结果。根据表1可知新政
表1
新政举措
新政中的新群体
武昌起义后独立都督的身份
废除科举、鼓励地方兴办新学堂、鼓励学堂学生、留学斯军将领13个、巡抚2个、布
民间留学;预备立宪,中央设立资政院,生;立宪派(地方政使1个、提督1个、参议1
地方设立咨议局;各省编练新军;设立绅士、新兴资产阶
个、咨议局议长3个。
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级);新军。
布只有中央才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
货币权。
A,重塑了政府的中央集权
B.促进了政治权力继续下移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湖北省部分市州 2024 年元月高三期末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D B B A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A D C A B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答案】C。【解析】材料未呈现比较,无法得出“愈加”,且祭天并不等于宗教,故 B 项错
误。材料体现了祭天、祭祖、祭社等因素影响周王,A 项只反映了宗族因素比较片面,故排
除 A 项,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对地方具体事务的干预,故 D 项错误。
2. 【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反映劳动者积极性,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农耕、养殖、
种植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方式,D 项的解读较为片面,故 B 项正确,排除 D。材料未反映精
耕细作的成熟,故 C 项错误。
3. 【答案】D。【解析】材料仅反映了《姓氏录》上士大夫的不认同,并不代表其他事宜上的
态度,故不能得出执政遭普遍抵制,故 A 项错误。士大夫对《姓氏录》的不认同,不能反映
士族与皇权力量对比,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武则天修订《姓氏录》遭到士大夫的抵制,
故 C 项错误。士族敢于对武则天修订《姓氏录》表达不认同,说明士族势力犹存,故选 D。
4. 【答案】B。【解析】“编敕”的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且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故 A
项错误。“编敕”发布天下,对各级机关行政起到规范和加强控制的作用,故 B 项正确。C 项
史实错误。“编敕”出现不足以体现法律的成熟,故 D 项错误。
5. 【答案】B。【解析】材料未涉及对边疆的具体管理措施,故不能得出边疆治理提升,A 项
错误。边疆设置总督巡抚管辖,体现中央对边疆控制加强,故国家统一更加巩固,B 项正确。
清代走向闭关保守,故 C 项错误。“中华天下观”早已有之,故 D 项错误。
6. 【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
需求,故 A 正确;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与材料中“革命、工业和
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不符,排除 B;晚清政府改革包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其失败
的主要原因都是内因,故 C 项错误;晚清政府衰败的表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
{#{QQABQYCQggioQAAAARgCQQXaCAGQkBGCACoOQAAEoAABQAFABAA=}#}
7. 【答案】B。【解析】从武昌起义后独立的省份都督身份中能清晰地看出,这些新群体在革
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契合了晚清自洋务运动和东南互保以来的权力下移趋势,故 B 项
正确;C 项结论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新政并不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原因,只是为辛亥革命
准备了重要条件,故排除 D 项。
8. 【答案】D。【解析】《新青年》文章涉及众多的社会话题,并非简单的“民主与科学”,
排除 A 项;《新青年》社会话题的广泛性体现出当时国人对帝制复辟和军阀统治的不满,国
人迫切探索救亡新路,故 D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巩固共和制度,材料中也未体现传统
文化地位被动摇,故排除 B、C 项。
9. 【答案】C。【解析】据材料“打土豪分田地、反对日本出兵东三省”,可以看出该标语宣传
了共产党的反日政治主张和土地革命政策,这种宣传有利于赢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扩大共
产党的政治影响,壮大革命力量,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农民的抗日热情状况,也不
能表明新局面的到来,故排除 A、B 项;材料中依然要求打倒蒋介石、反对地主,这些主张
均不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故 D 项错误。
10. 【答案】D。【解析】从体制依托、经济成分、分配方式、资源配置和对外关系等要素中
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现代化道路不属于过渡时期(1953—1956 年)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7—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 年)资源配置方式为“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关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故正确选项为 D 项。
11.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后,把很多希腊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带到了
被征服地区,涉及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是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结果,故选 A 项。设问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 项只体现了经济贸易方面,排除 C 项。B、D 项均与设问“主
要原因”不符。
12. 【答案】D。【解析】材料中“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
500 年”,材料认为很多人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是不准确的,由此可以排除 B 项。“中
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反映了中世纪孕育了社会
转型的力量,故选 D 项。A、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QQABQYCQggioQAAAARgCQQXaCAGQkBGCACoOQAAEoAABQAFABAA=}#}
13. 【答案】C。【解析】材料说“12 世纪前后,欧洲的艺术还未涉及儿童”,但“15、16 世纪,
意大利出现了很多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世俗画,儿童逐渐被发现”,“17 世纪以后,孩子被
看作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这体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儿童地位
的提升,故选 C 项。B 项指出了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关系,但没有体现出儿童地位的变化,
排除 B 项。D 项没有体现儿童地位变化的原因,而且材料只反映了对儿童的重视,没有涉及
体现儿童权利的材料支撑,排除 D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4. 【答案】A。【解析】材料中英国城市化的时间正好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时间,体现了英国
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故选A项,排除D项。B、C项材料没有体现。
15. 【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二战后经济波动趋向平缓,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
的曲线”,与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关,主要原因
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故选 B 项,排除 C、D 项。70 年代经济滞胀,凯恩斯主
义失灵,出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故排除 A 项。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14 分)
(1)认识到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萌生财政收支预算控制思想;设置财政监督官员,对监督工
作进行一定的分工;财政监督中注重相互制衡。(任答两点 4 分)
(2)趋势: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监督工作走向专业化;财政监督定期化;监督机构日渐独立。
(任答两点 4 分)
影响:有利于减少贪污、规范行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为近现代财政监督提供
借鉴;由于专制体制及监督官员自身的腐败,监督效果有限。(任答三点 6 分)
17.(14 分)
(1)实质:通过思想的启蒙和人的近代化来挽救民族危机。(2 分)
背景:民族危机;政治改革与革命的失败(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反思);中外国民素质的
巨大差距;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任答三点 6 分)
(2)不同:侧重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立足于救亡而倡导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则立足于启
蒙而兼顾救亡;内容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强调公德,突出国家本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独
{#{QQABQYCQggioQAAAARgCQQXaCAGQkBGCACoOQAAEoAABQAFABAA=}#}
立人格,个人本位色彩突出;影响不同,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有限,没有成为时代主流。新文
化运动时期形成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较为广泛。(6 分)
18.(15 分)
(1)背景:经济上,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上,美国妄图称霸全球的战略
目标;国际形势上,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苏联成为唯一与其对抗的大国;思想文化上,美
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冷战局面的形成。(任答两点 4 分)
目的:在学术上,加强美国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掌握学术话语权;在外交上,散播美国价
值观念和改善美国对外文化关系;在战略上,美国学助力亚洲冷战思想,服务于美国称霸全
球的战略思想。(任答两点 4 分)
(2)方式:课程设置、学者互访、建立研究中心和举办学术论坛等。(任答两点 2 分)
影响:成为同苏联争霸的工具,树立美国知识霸权,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导致部分
亚洲学者对美国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依赖,不利于自身学术文化的构建;造成美国与有些亚
洲国家双方学术关系甚至地缘政治关系上的不平等。(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
19.(12 分)
示例 1:牛的驯化和使用推动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发展
牛的驯化推动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牛不仅被用来拉车,也被用来耕地,战
国时期牛被广泛的用于农业生产,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动力的重大变革,是生产力的重大进步,
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耕作效率,荒地得到开发,最终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推动小农经济
的发展,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牛肉和牛奶丰富了人类饮食结构,促进人类体质的提升。奶牛提供了高营养的牛奶,牛
肉也是一种营养极其丰富的食物。牛肉和牛奶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
高。
牛作为古代世界重要的农业动力,也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农耕文明的
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示例 2:骆驼和马推动亚非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骆驼是推动亚非经济交流的重要工具。骆驼作为运输工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丝路
上的商队依靠骆驼从西方运来稀有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
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
{#{QQABQYCQggioQAAAARgCQQXaCAGQkBGCACoOQAAEoAABQAFABAA=}#}
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
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也可
利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相关史实论证马对贸易的影响)
马推动了游牧民族的扩张。对人类历史来说,驯化马具有颠覆性意义,游牧民族因此获
得了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从而获得不可思议的战争能力。从最早使用马拉战车的赫梯人与
埃及人,到后来的匈奴人与蒙古人,战马成为他们征服世界的重要力量。蒙古人对马的娴熟
运用,展现蒙古骑兵强大的战斗力,蒙古人南下征服金与西夏,最终建立元朝,实现全国统
一。13 世纪上半叶蒙古进行了三次西征,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蒙古西征客观
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人员交往、宗教传播、物种交流、物质生活改变、技术的传播等)
进一步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骆驼与马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说明:要求必须要结合史实,阐述清楚每种动物是如何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也可阐述狗在
狩猎时代的意义、猪羊与原始畜牧业产生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附评分细则:
10—12 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 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 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 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QQABQYCQggioQAAAARgCQQXaCAGQkBGCACoOQAAEoAABQA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