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
一、温度和温度计
【知识梳理】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_____。人的正常体温是_____,人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_____,洗澡水的温度是_____。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测量体温时体温计可以从人体取出读数,是因为体温计水银泡处有一个_____。
【考点精练】通过观察图中的两个温度计,_____图是寒暑表,_____图是体温计,甲、乙两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若用图中体温计(未经甩过)来测量正常人的体温,示数为_______℃。
二、熔化和凝固
【知识梳理】
1、熔化:物体由_____态变为_____态叫熔化,物体熔化时_____热。卖海鲜的商贩在海鲜中加冰,一个是因为冰的温度低,另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这样可以保持海鲜的新鲜。生活中的熔化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固:物体由_____态变为_____态叫凝固,物体凝因时_____热。北方的冬天在保存蔬菜时,常向菜窖内装入一桶水,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防止蔬菜冻坏。生活中的凝固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晶体熔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冰的熔点是0℃,水在0℃时处于__________态。
4、非晶体熔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非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精练】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1)图甲实验装置采用“水浴”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2)为完成该实验,除图甲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
(3)实验器材组装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4)为了使试管中的固体受热均匀,应选择_________(选填“大颗粒”或“小颗粒”)的固体进行实验。
(5)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①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min,熔点是_____℃。
②C点物质的状态是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6)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适量”指的是 __。
(7)在物质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物质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8)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冰,当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23·湖北恩施)如图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图是某晶体的_______(填物态变化)图像,该物质在0~4 min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处于是_____态。该物质的熔化过程一共经历了_____min,在这一过程中该物质处于_____态。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
3、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盐,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会熔化呢?
(1)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1)。当两罐内 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2),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 ,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钨 固态氢
熔点/℃ -38.8 1064 1083 1535 3410 -259
(2)小华还发现,一只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只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 罐。
4.下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铁做导线比用铜更易熔化 B.在零下260℃时,氢是固态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零下35℃的气温 D.铜球掉入铁水中会熔化
三、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
【知识梳理】1、蒸发:发生在液体_____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时_____热。在从锅里拿刚出锅人馒头时,人们通常在手上沾一些水,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防止烫伤。
2、阴冷的冬天,人们把刚洗完的衣服放在炉子旁边晾干,这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加块蒸发;晒粮时人们通常将粮食摊开晒,这是通过__________加快蒸发,同时将粮食放大通风的地方干的快,这是通过的__________方法加快蒸发。
3、沸腾:在液体的_____和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水沸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的沸点和大气压强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精练】1、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 ,感觉特别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_________;如果有风吹来,人会感觉更冷,这是因为液体表面的____________加快,蒸发加快;人蜷缩着,这是通过减小液体的_________来减慢蒸发的。
2、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3.(2023·仙桃)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4、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5.(多选)(23·十堰)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晶
D.小冰晶降落过程中,液化成雨水
9(23·成都)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
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6.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当先调整图甲中 __(选填“A”或“B”)的高度。
(2)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甲所示的器材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
(3)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结果。
(5)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_______。
(6)某小组用相同的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由图可知:
①水的沸点是_____℃,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保持_______。
②若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分别为ma、mb,则ma_____(选填“>”“=”或“<”)mb。
(7)各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均低于100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7)各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均低于100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该小组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10)如果用硬纸片将烧杯盖得十分紧密,且纸片上无排气孔,则水的沸点会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生活中的__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11)(21·淄博)“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烧瓶内的水又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气压减小,水的沸点_______。
(二)液化
【知识梳理】1、液化:物体由_____态变为_____态叫液化,物体在液化时_____热。水蒸气烫伤要比热水烫伤严重的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熔化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
2、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来到温度的教室时,眼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这是因为眼镜片温度低,教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镜片_____形成小水珠。
3、加快气体液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打火机里面的液化气就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将甲烷气体液化存储在打火机内的。
【考点精练】(23·遂宁)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四、升华和凝华
【知识梳理】1、升华:物体由_____态变为_____态叫升华,物体升华时_____热。常见的升华现象有 _ 。
2、凝华:物体由_____态变为_____态叫凝华,物体凝华时_____热。常见的凝华现象有__________ 。
【考点精练】1、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玻璃窗上的“雾”出现在玻璃窗的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是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玻璃窗上的“冰花”结在玻璃窗的___(选填“内”或“外”)表面,是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
2、(23·南通)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洒水降温—熔化吸热B.冰袋冷敷—升华吸热
C.蒸汽熨烫—液化放热D.干冰保鲜—凝华放热
3、(2022·山东淄博)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 )
A.乙是冰 B.丙是水蒸气
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4、(2023·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5.(2023·湖南常德)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
6、判断下列现象涉及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将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示例: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汽化)(吸热)
(1)初春,湖面上的冰变薄( )( ) (2)盛夏,地面上的水变干( )( )
(3)深秋,草叶上出现露珠( )( ) (4)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 )
(5)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 )( ) (6)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 )( )
(7)寒冷的冬天洒水成冰( )( ) (8)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 )( )
(9)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 )
(10)夏天吃冰棍,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