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内阅读 课外拓展考试真题精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寓言四则-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内阅读 课外拓展考试真题精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0 15: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寓言四则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2023上·广东茂名·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因往晓之(2)充塞四虚(3)其人舍然大喜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答案】1.(1)告知,开导 (2)四方 (3)同“释”,解除、消除 2.(1)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
(2)句意为:填满了四方。四虚:四方。
(3)句意为: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忧:担忧;崩坠:崩塌,坠落;亡:同“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2)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终日:整日;天中:空气;行止:行动和停留;奈……何:把……怎么样。
二、(2022上·广东广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
B.身亡所寄 亡处亡气
C.晓之者曰 夫君子之行
D.终日在地上行止 止有剩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陷落,自己死了没地方容身,所以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B.开导者认为日月星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指出了杞人的担心毫无根据。
C.“其人舍然大喜”是因为杞人认为开导者的解释非常合理,所以放下心来,很高兴。
D.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答案】3.B 4.(1)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
(2)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 5.A
【分析】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含义辨析。
A.代词,你/如,比得上;
B.都解释为:无,没有;
C.代词,代指那个杞人忧天的人/结构助词,的;
D.停留/只,仅仅;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关键词:
(1)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
(2)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四虚:四方。
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文中提到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并不是说死 了没地方容身。
故选A。
三、(2021上·陕西榆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有闻而传之者( )
(3)国人道之 ( ) (4)丁氏对曰 (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宋之丁氏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夫君子之行
C.学而时习之 D.闻之于宋君
8.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9.“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6. 从井里取水 听到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应答,回答 7.B 8.(1)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
(2)(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9.示例: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启示:凡事应该先调查研究,面对纷杂的信息不能轻信,应该实事求是。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井里取水。汲:从井里取水。
(2)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闻:听到。
(3)句意: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4)句意:姓丁的人回答道。对:应答、回答。
7.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例句:结构助词,的;
A.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
B.结构助词,的;
C.代词,指代“学”和“习”的具体内容;
D.代词,代指这件事;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2)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在。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题干要求写出对本篇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本篇文言文中,丁氏原本告诉别人“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但是却被人传成“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并且闹到了国君那里。因此,答题时可以围绕“不要轻信谣言”这点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言论。
第二部分:对比阅读
四、(2022上·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对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耳。国人传之,咸⑤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⑥十倍矣。
——选自《笑林》
【注】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闲暇。④怅:遗憾。⑤咸:全、都。⑥直:同“值”,价格。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及 : (2)闻之于宋君 闻:
(3)对曰:“然。” 对 : (4)方将欲献楚王 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B.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C.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D.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担者欺之曰:“凤凰也。”
13.甲文中的宋君与乙文中的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10. 等到 使……听到 回答 正当 11.D 12.(1)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卖者骗路人说:“是凤凰。” 13.“宋君”对待传言不盲信,而是加以核实;“楚王”轻信传言,不加以辨别。
【分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②句意为: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听到;
③句意为:楚国人回答说:“是啊。”对,回答;
④句意为: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方,正当。
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闻”意思是听说,做谓语;“凤凰”做宾语;“见”意思是看见,“之”代词,代凤凰;“汝”意思是你,做主语;“之”代词,代凤凰;所以停顿节奏为:
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得,得到;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2)担,挑着;欺,欺骗;之,代词,指路人。
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到流言后,派人见丁氏,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宋君”理性对待流言,根据事实分析,不轻信;
根据【乙】文中的“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可知,楚王听到流言后,召见了路人,而且赏赐给路人买“凤凰”价格的十倍的黄金。“楚君”对待流言,轻易相信,甚至做出了超乎寻常的举动。
五、(2021上·山东济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翠楯①,兢兢握固,自分②失手必坠深渊已。过者告之曰:“毋怖第③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④“三声,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⑤,执一隅以自矜严⑥者,视此省哉!
【注释】①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②自分:料想。③第:只管。④哂:嘲笑。⑤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沈:通“沉”,沉溺。⑥矜严:矜持自负。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B.国人道之 宋国的人
C.有盲子道涸溪 路过 D.视此省哉 醒悟,反省
15.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过者告之曰
A.宋之丁氏 B.夫君子之行 C.久之,力惫 D.又数刀毙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横线中的句子。
17.请用“/”给【乙】文中的句子划分合理的停顿(限标两处)。
18.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分别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4.B 15.D 16.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17.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18.甲示例:①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②切不可轻信流言,人云亦云,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乙示例:①凡事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所吓倒!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
B.句意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过者告之曰”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这个人。
A.结构助词,的;
B.结构助词,的;
C.助词,无实意;
D.代词,指狼;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不是。于:在。
1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毋怖”是劝说其不用害怕,应断开;“第放下”对其动作进行指导,应断开;“即实地也”是对环境的介绍。
故划分为: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18.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甲】文中宋氏打井得到一个劳力使唤,在传话过程中,信息被传承了宋氏打井发现了一个人,信息被误传的原因是人们都没有去调查研究,没有仔细辨别,轻易的就相信了别人的似是而非的话。【甲】文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乙】结合“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可知: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凡事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所吓倒!结合“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可知: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盲人对于别人的意见完全不相信,最终力疲惫落下时发现,旁边人的建议是对的。因此启示我们:不要一意孤行,走出思维的局限,战胜自己,才能获胜。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并仔细分析,冷静地做出判断,如同文中的盲人一般不听取意见,冥顽不灵,只会徒增笑料罢了。
六、(2021上·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杞人忧天》)
【乙】景公①梦见彗星。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晏子对曰:“君居处②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③无已,赋敛④无厌,使民⑤如将不胜⑥。万民怼怨⑦,葬(fú)星又将见⑧梦,奚⑨独彗星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居处:日常生活。③兴事:大兴土木。④赋敛:征收赋税。⑤使民:役使民力。⑥不胜:不尽。⑦怼(duì):怨恨。⑧见:同“现”,出现。⑨奚:哪里,表反问。
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因往晓之 晓: (2)其人舍然大喜 舍:
(3)兴事无己 己: (4)赋敛无厌 厌:
20.下面句子加点的“而”的用法与“召晏子而问焉”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切问而近思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闻而传之者
2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两处。
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 占梦者使。占之。
22.翻译下面句子。
①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②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
23.同样是面对“因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的人,【甲】文中的“晓之者”和【乙】文中的晏子处理的方法却不一样。试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进行劝说的。
【答案】19. 晓:告知,开导 舍:同“释”,解除、消除 已:停止 厌:满足 20.D 21.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22.(1)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2)我听说,有彗星出现的地方一定会亡国。 23.甲文中的“晓之者”是通过解释说理的方法,让杞人打消了顾虑的;乙文中的晏子通过批评警告的方式,提醒景公真正会导致亡国的原因。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③句意为:大兴土木没完没了。已:停止。
④句意为:征收税赋贪得无厌。厌:满足。
2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召晏子而问焉”的“而”表示承接,“然后”的意思;
A.而:表示转折,但,却;
B.而:表示并列,并且;
C.而:表示转折,但是;
D.而:表示承接,然后;
故选D。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本句句意为:昨夜,我梦见了彗星,我想召占梦的入来占这个梦。“夜者”是时间状语,“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是独立的主谓句,应划分为: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2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若,你;躇步,跨步;跳蹈,跳跃;奈何,为什么;
②句中重点词有:寡人,我;闻,听说。
2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二者劝说对象的身份及内容来综合分析。甲文中的“晓之者”劝说的是普通人,他主要是通过讲道理的方法,来让杞人打消了顾虑。而乙文中的晏子劝说的是一国之君,他正好借此机会说明了治国的道理,从他说的内容“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来看,是以批评警告为主,让景公明白亡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1
)